自古读书比较用功的人
古时候刻苦用功读书的例子是很多的。萤囊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刻苦读书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后人。古人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刻苦用功-发愤著《史记》。郑樵追读东南几万卷书。他为了借读,有时要走上千里路。郑樵“好著书不为文章”,立志要尽读天下书,“集天下书为一书”。他在夹杂山勤奋苦读三四十年之久,终于著成《通志》一书。明代的大学问家宋濂,幼年时家里很穷,为了借书读,往往要走几十里山路。借回去以后,他要连夜抄。冬夜有时砚台结了冰,手冻僵了,他为了按时归还书,还是呵呵热气,又继续连夜抄写。因为他能按时归还,所以有书的人愿意借书给他读。正是凭借着这种读书不畏难的精神,他读了许多书,成了明代有名的学问家,写了210卷的《元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幼年时读书也很用功,读得口中生疮。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读书也很刻苦,他能背诵四书五经,读过1000多部地方志书。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不这样就担当不起重任。谁怕吃苦谁就不可能成才。人才是从辛勤工作中诞生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方有甜中甜,才有人才出。 现在有些青年人吃苦精神有所减弱,图舒服,怕吃苦的思想有所滋长,这是不利于成才的。不愿意坐下来多读几本业务书,不愿意多钻研几个重要问题,不愿意多解几道习题,不愿意多写几篇文章,怕累着了,怕苦着了。功课能应付一下就应付一下,有时间就出入舞厅,
打麻将扑克,逍遥自在,轻松舒服。这样不好。当然我们要劳逸结合,不可过劳。但有些人不是过劳的问题,而是过逸的问题。任何成果不会从天而降,它是汗水的结晶,是辛劳的果实。往往是小劳小有成果,大劳大有成果,不劳没有成果。不愿意付出辛劳,就品尝不到胜利硕果的滋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