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应对

2020-03-05 来源:步旅网
业务研究 第32卷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的媒体应对 张1.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瑞 王淑慧z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010058 010050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2.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科研所 【摘要】如何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是衡量政府部门危机管理水平的标尺。在危机管理中,有效应对新 闻媒体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各种信息进行发布和评论, 使得危机管理中媒体应对的难度呈几何倍率增加。本文对政府部门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媒体应对进行了一 些实证和理论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中图分类号】G222 危机管理媒体应对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751(2015)03—0004—02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而处理危机、 应对媒体的原则是一致的。 一应速度在互联网时代简直比蜗牛还要慢,客观 上为谣言的产生、扩散提供了土壤和时机。8月 16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爆炸事故现场 指出,权威发布一旦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 其次是形式单一,新闻发布会成了这次事故权 、官方媒体快速反应积极回应相关信息 首先以2015年8月12日发生的天津港瑞海 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作为案例来 进行分析。事故发生后先是在微博、微信等新 媒体上快速传播,旋即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 点事件。与此同时,网络上有关这次事故的各 威信息的唯一渠道,官方的微博、微信等新媒 体渠道几乎无所作为;第三是表达乏味无力, 一直以来,官方回应各界的话语表达多为官方 制式语言,而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官话” 类谣言也呈病毒式扩散蔓延。分析其原因,有 以下几点:一是官方反应迟钝:爆炸事故发生 在l2日晚11点30分左右,直到次日下午4点 “套话”会让人产生一种冷冰冰、没有人情味的 距离感,甚至是排斥感,因此不断遭到网民诟 病。 30分,官方才召开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此时 距离灾难发生已过去了整整l7个小时,这种反 作者简介:张瑞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主任编辑 与其相对应,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案例: 2015年4月,网络上爆出一条信息: “4月10 王淑慧 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科研所 主任编辑 一13— 数字传媒研究第32卷2015年第3期 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发生5名杀人犯劫持人质 疗、上海市户籍新政、河南灵宝市王帅案、云南 与警方对峙事件,警方当场击毙1人、抓获2人, 其余人员逃跑。”而且这条信息还配有小段视频, 短时间内迅速成为点击热点。而就在几个小时后 的4月11日,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的官方微信公众 晋宁县“躲猫猫”事件、浙江杭州市飙车案、河 南郑州市副局长“替谁说话”、重庆市高考状元造 假事件、湖北巴东县邓玉娇案、湖北石首市骚乱。 笔者做了一个对比分析:成都“6・5”公交车燃烧 号——“青城公安”就作出了回应: “经呼和浩特 市公安局核实,此信息为虚假信息,所配发视频 也并非发生在呼和浩特。鉴于此谣言已经在公众 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和社会恐慌,呼和浩特市公安 案被最终认定是“人为故意纵火”时,普通百姓 的心理恐慌可想而知,社会舆论也从成都的公交 车燃烧案,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城市普遍存在的上 下班高峰期过度拥挤、公交车严重超载等问题。 局正在对这一恶意制造谣言的行为进行积极侦查。 同时,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提醒广大市民:传播谣 言造成恶劣影响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首 先,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媒体。 截至2014年l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49 亿,其中,手机网民为5.57亿,占网民总数的 85.8%。所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平台,如官 方微博、微信是进行危机管理的高效渠道;其次, 主动出击,一招敌百家。主动发布信息,远比被 动回答各类媒体的询问有效也高效得多;第三, 互联网时代没有秘密,信息就像洪水,堵不住也 躲不了。要学大禹治水,因势利导,变堵为疏; 第四,面对危机,有危险也有机遇,如应对得当 也能成为外树形象,内强管理的契机。 二、政府权威发布公布事件进展 政府部门在危机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换位 思考,你理解记者,记者才能理解你。都是职责 所在,面对突发事件,你和媒体成为了一对矛盾 体,但绝不是敌我关系。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 的,那就是推动问题尽快解决。当然,总体目标 虽然一致,但政府和媒体对于“信息处理”的步 调和节奏不太合拍却是必然的。政府的目标是在 最短的时间内化解危机、解决问题,而记者的目 标是尽可能多的拿到独家新闻、抢先播发。那么, 面对矛盾该怎么办呢?笔者认为,首先,政府部 门对待媒体切忌“冷”“横”“硬”,这样只会激 化矛盾。只有理解才能消除误解,真诚才能融化 坚冰。其次,政府部门面对舆情,态度要对。人 民网舆情监测室曾经发布(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 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对十件地方热点舆情进 行研判点评。排行榜中成都位列第一,湖北石首 最差。这十件地方热点舆情分别是:四川成都市 “6・5”公交车燃烧事件、陕西神木县全民免费医 一14一 面对通过网络传播并迅速恶化的舆情和由此蔓延 的恐慌情绪,成都市政府在三天内密集召开了五 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权威信息,消除市民惊恐。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麻木引发不满,本来 可以讲得清的事情、解得开的矛盾,硬是被层层 请示、迟迟不决、犹豫再三。 三、官僚迂腐而拖得民情不满、情绪对立 流言止于公开,透明赢得人心,把涉及群众 利益的公众事件的真相原原本本揭示给群众,换 来的恰恰是享有知情权的民众的理解、谅解和支 持,谣言也就自然失去了市场。 反之,湖北石首市在发生骚乱长达80个小时 内,当地警方对青年厨师涂远高的非正常死亡未 能给出令家属和公众信服的解释,却强势要求家 属立即火化尸体。再加上官方的新闻发布对关键 信息语焉不详,最终酿成比“瓮安事件”更为严 重的社会危机,导致当地政府陷入被动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信息公开的五个 原则:一是面对问题时,第一时间承认不足,远 远胜过掩盖、逃避和推诿。因为承认不足只是工 作失误,掩盖、逃避和推诿,道德就会被质疑。 “能”与“德”比较,社会舆论更看重后者;二是 只有积极地发布信息,才会赢得信息发布的选择 权;三是要让自己成为最新信息的发布源;四是 要善于和主流媒体合作,让主流媒体成为第一发 布、权威发布。在互联网时代,没有秘密可言, 但信息越纷乱,老百姓越相信主流渠道的主流发 布。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政府部门对主流媒体封锁 消息才导致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被削弱;五是要 主动为媒体提供信息、设置议题和议程。首先, 危机事件发生时,要学会为媒体定义新闻,即为 事件定性。其次,要快速反应,承担起填补信息 真空的责任,以确保媒体传递的都是事实和有根 据的观点。再次,主动为媒体提供危机事件的外 业务研究 第32卷 围相关信息,为媒体报道设置议题和议程,这当 论,树立机构正面形象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新 中的技巧包括:告知真相议题、讲述责任性议题、 闻发言人可以为媒体的报道定调,防止不必要的 多讲措施性议题、巧妙设计争议性议题。如果无 猜测甚至谣言,要确保新闻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 法影响人们怎么想,那就去影响人们想什么,大 性,同时,以面对面的方式对待媒体和公众,也 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看 更容易建立公信力。 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或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 强者能在危险中把握机会,把劣势转化为优 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它们谈论 势;弱者会把机会变成危机,让优势蜕变成劣势。 的顺序。第四,在还原事实真相的前提下,协助 而强与弱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所以面对互联网时 媒体修正报道框架。 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与媒体应对,态度决 众声喧哗时,一个声音说话才能做到最大声。 定一切。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但作为组织机构只 能是以一个声音说话,那就是新闻发言人。新闻 发言人制度是避免媒体炒作、消除谣言、引导舆 责任编辑:张一静杨连军 (上接第12页) 地市级媒体的时政新闻随意性很大,会议新 二、媒体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闻占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电视新闻栏目有时从 地市级媒体要实现舆论引导的目标,发挥舆 头到尾都是会议的画面,可视性很差。而有吸引 论引导效果,就要增强媒体的自身吸引力,让群 力的基层新闻相对较少,这也是时政新闻的顽症。 众想看媒体的新闻,爱看媒体的新闻,相信媒体 要增加新闻媒体的吸引力,增加时政新闻可 的新闻,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视性,时政新闻就必须减少会议新闻,增加基层 (一)新闻要增强新闻性,减少说教味 新闻。一是要压缩会议新闻。地市级广播电视台 在地市级媒体中有一种说法,时政新闻是给 电视时政新闻,会议新闻很多,每条会议新闻的 领导看的,民生新闻是给百姓看的。这种说法不 时间也不短,有时成了会议的专集,因此电视时 一定准确,但是却反映出地市级媒体的时政新闻 政新闻压缩会议新闻势在必行。要把新闻的头条 离百姓远的现实。实事求是的说,时政新闻配备 让给深度报道和基层新闻;有些会议尽量避开会 的力量和策划的精细程度要远远高于民生新闻, 议而报道会议中的实质内容,画面不用会议镜头 为什么我们下力量做的工作百姓不满意呢?原因 而用工作的画面代替。二是要增加基层的新闻。 是时政新闻的宣传味、说教味太浓。 要反映基层生产生活一线鲜活的内容,反映百姓 如何解决时政新闻的宣传味、说教味问题, 关心关注的重大事件和国计民生。全国上下开展 一是要增加时政新闻事件性新闻。时政新闻百姓 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给媒体的新 之所以不爱看,是因为落后的成就性的报道方式, 闻改革吹来了一股新风,给电视时政新闻的改革 主要是成绩加措施的报道手法,千篇一律,可看 带来了机遇。作为地市级的媒体走基层不是问题, 性不强。事件性新闻百姓之所以喜欢,因为是正 这是我们工作的常态;重点是转作风和改文风; 在发生的新闻,有新闻的发展的不确定性。所以 就是改变记者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改变我们新 说增加时政新闻事件性新闻的数量,是改变时政 闻的报道方式。把“记者走基层”做为新闻报道 新闻宣传味、说教味的有效措施。二是时政新闻 的常态,并且把这种报道方式运用到成就性报道、 要找准新闻和百姓的契业务研究合点。这 深度报道和典型报道之中,让我们的新闻动起来、 就要求记者在做时政新闻时要有群众观念,发现 活起来、好看起来。 新闻的哪些方面和百姓的利益相关联,记者要把 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做深做透,同时把党和政府 的声音传达给群众,这样的新闻百姓才乐意接受。 责任编辑:张一静杨连军 (二)新闻要增加基层新闻,减少会议新闻 一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