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2024-07-23 来源:步旅网


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意义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意义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进入青春期,脑垂体分泌促进性腺激素大大加快,性腺激素在肌体内积极作用,年青人的性意识异常活跃。满足性冲动是促使青年投入恋爱活动的重要诱因。在性意识发展到热恋阶段,性欲需要日益强烈,前阶段弥散化的性冲动集中投射到选定的特殊对象上。处于性冲动的驱使,青年开始脱离群体化的两性活动而单独约会,这就是恋爱。由此可见,生理需要对恋爱中的青年十分重要。

性意识的发展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阶段。在恋爱的开始,许多青年不追求性欲的满足而是重于精神的向往。在对方面前他们觉得自己渺小,不敢用生理的低级需要去亵渎人的神圣伟大。这本来是一个正常阶段,但如果长久陷在这个阶段,用精神去压抑性冲动就不正常了。有些人在整个恋爱阶段坚持认为爱情是神圣纯洁的,从而不愿意承认自己对恋人的性要求,这是有害的。性冲动是生理现象,它不会随压抑而消除,只会在压抑中积蓄力量发动下一次冲锋。长久的压抑还会造成剧烈的心理紧张与焦虑。社会文化在两方面有意无意地加深褒情贬性的倾向。一是文学作品的影响,许多人投入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尝试一下早己向往的被诗歌,小说吟诵的甜蜜爱情。文学作品经常渲染爱情的纯洁、神圣,加深了大学生把爱情理想化的倾向。他们从诗歌、小说中得出,纯粹的精神追求比低级的肉欲重要百倍,于是追求高尚神圣之爱情,贬低肮脏的肉欲。二是社会道德规范、教育方式的作用。禁欲主义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倡导精神力量,压抑肉欲,成人社会又总是向青年灌输性有罪的观念,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恋爱观。要消除病态恋爱观(最典型的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它被一部分大学生所鼓吹宣扬)带来的心理紧张失调,性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

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通病,对于为什么要学习高深、抽象的哲学更是摸不着头脑,觉得哲学离他们的日常生活太遥远。在教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高深的哲学理论解决生活实际中碰到的问题,使学生们在真正受益中体会学哲学的意义,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大学生生活中,婚恋问题是与学生联系十分紧密的问题,也是学生普遍关

注的问题,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大学生中,有的人认为大学恋爱是为了填补心灵的空虚,有的人却把恋爱当成大学阶段必须要有的一份经历以不落后于其他同学,有的人崇尚快餐式爱情,甚至更多的大学生己有性经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问题感兴趣,便乐于参与该问题的讨论,勤于该问题的思索,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在学生关注的婚恋问题上用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道德观来指引学生,能培育学生自觉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看待婚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很有益处。

(三)、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推进剂。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更多的青年有机会接触高等教育,但是,要将这些青年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便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将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纳入和谐社会视野,是由二者的本质和内涵决定的。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婚恋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用科学的婚恋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还必须看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它自然要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进行婚恋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构建者。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耳濡目染,培育和谐的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多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时代,社会主义高校要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在抵制西方腐朽婚恋文化侵蚀的同时,对西方婚恋思想中的华要汲取;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最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

二、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建议与措施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而又潜移默化。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开启智慧。所以要努力构建一个生机勃勃,稳步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健康的电影电视、进步的书籍杂志等形式,对他们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努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阵地才能使大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受到“真、善、美”情感的熏陶,形

成正确的恋爱观,从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强化道德约束力,珍视快乐人生的良好方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体现在活动形势的多样化,活动次数的频繁上,而且也包括活动的人员也要群众化,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显示自己才华,表现自我价值及自尊心得到尊重得机会,要尽量给他们情感满足得机会。

(二)、促进婚姻法律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每个大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教师在讲授民法时可以告诉学生:大学生从民法上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民法规定,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如果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都不负责任,很难想象结婚后他会对婚姻、家庭负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都有关于婚姻法的一讲,虽然课时有限,但是只要充分利用,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组织教学,还是能很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针对大学生的模糊的婚恋观,强调修改后的婚姻法在“一夫一妻”方面作了重要规定:将“夫妻应当互相忠实”这样一个道德范畴上升为法律范畴的意义;增加“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增加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规定,并将“重婚”作为无效婚姻的法定情形;将“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和“重婚”一方面作为离婚的法定情形,另一方面作为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从而告诫大学生在选择终身伴侣时一定要慎重,不能儿戏。

(三)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婚恋观

目前,高校婚恋教育的缺失,表现在东方文化、儒家文化对婚恋不张扬,谈性色变,把婚恋完全归纳到私领域的范畴,忽视公领域对婚姻责任、家庭责任的规范。从前对于这个话题难以启齿,现在要拿到课堂上给大学生传授,对许多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把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并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成功的做法,把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健康保健知识与婚恋道德有机统一起来,共同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运用多种方式开展教育,也可以采用讨论或案例分析的形式,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改变从前的“师主生从”的沟通模式,尊重学生选择,大胆设计课堂活动,给大学生一个生动而又深刻的婚恋教育,用感化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有关爱情和亲情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以及爱情和亲情相互影响和交融的现实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姻爱情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恋爱问题己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前,我国有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虽然举步维艰,但是至少是意识上的一次有效转变。而大部分高校却没有将此作为新的尝试加入到课程中。从当前大学生的婚恋观现状看,这项教育势在必行。

(四)个性化与个体性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一定文化性、倾向性、能

动性、个性化的人,即都是具有个体性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对人的个体性的激发以及个体性发展的要求,忽视以人为本的传统婚恋观教育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发展以人为本的婚恋观教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应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体性,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婚恋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对于每个大学生的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对大学生的恋爱要正确对待,不能强行禁止,应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引导。

婚恋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婚恋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是对婚姻和恋爱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也是人生婚恋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因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婚恋观而使大学生活受到重创,那是令人惋惜的。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文明的婚恋观,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