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地位独特、非同一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大家的共识。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将“文化”置于重要地位,植根于传统文化,用了大量的篇幅、浓墨重彩地从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学习内容、过程、方法等对“文化”进行了全方位表述。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章节和精采文章选段,语言优美,字句凝练,立意深刻,对中学生思想品格的塑造、行为价值的判断、伦理道德的形成等方面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中学语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围绕传统文化做一些简要分析,目的是强化传统文化意识,学好中学语文;学好中学语文,弘扬传统文化。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能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广大教师面临着新高考、新教材、新课程标准带来的挑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面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首先,当今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据最近一项问
卷调查显示,当今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只有17%的学生看过《三国演义》等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知道四大名著作者的仅占32%,而25%的学生表示一点都没看过。当问到“四书”、“五经”时,只有24%的学生答对。虽然多数学生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但11%的学生表示遇到类似情况不会向孔融那样做。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缺氧”。由此可见,当今中学生急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其次,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不够重视。社会环境的改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冲击着人们的固有观念,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其次,当前的考试制度也使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与能力方面都有较大欠缺。
再次,目前的语文考试较多侧重于对文化知识的记忆和再现,这使得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只注重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并直接把考纲要求的知识点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记忆。这样一来,表面上教学效率提高了,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更忽视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由知识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渡过程, 自有其规律和方法,但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繁琐的考证和注释,重复训练和题海战术等等,机械地理解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复杂性。
既然存在了问题,就需要采取措施,寻找解决的途径。那么,如何更好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培养呢?笔者认为:
一、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应引领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让学生走进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进陶源明,理解什么是高洁;走进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让学生在阅读中解读并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 从而实现文化的传递,精神的传递。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中学生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进行经典优秀文章的教学时,注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品德修养教育,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
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比如说,在讲授《苏武传》一课时,文中写道“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待到苏武牧羊北海时,苏武是旄节不离手,“卧起操持”。当我们讲到这时,学生不免有疑问:苏武出使匈奴为什么“持节”呢?他为什么对旄节情有独衷,卧起操持呢?那么,授课老师要想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就必须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就必须对什么是旄节,旄节的意义何在?以及“忠义”思想的内涵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只有让学生们明白:旄节是用牦牛尾做装饰的一种旗帜,是汉朝是出使者的信物。也就是说,匈奴人只有看到你手持旄节才会相信你是使者,否则不予接纳。旄节就好比现在的介绍信,或者说就好比现在的印章,没有印章的介绍信是不可信的。古时的忠君思想是很浓厚的,这一点在苏武身上有深刻的体现。苏武正是深刻铭记“忠于皇上”这一中国传统忠君思想,才会对象征自己国家的旄节情有独衷,卧起操持,不让它落入匈奴人之手而让自己国家的荣誉受到侮辱。当授课老师给学生们讲解完这些知识之后,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对文章的含义以及苏武这一人物形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和影响学生,在长期的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中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积极开展多种活动,多方面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积极查阅资料,主动了解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为教师在授课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鼓励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篇章和名著,阅读国学经典,从中吸取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进行影视教育,用影片最直观的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多播放一些带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影片,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等等。这些优秀的影片可以让学生受到最直观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这种方法是快捷有效、熏陶浸染的最好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多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节令文化、革命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开展多方面的考察活动,如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等等。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
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这是语文毅然决然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