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摘 要: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但是,小班幼儿随意性大,生活经验少,扮演角色能力差,游戏水平低下。
关键词:角色游戏;指导;生活经验;材料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角色游戏是3~6岁幼儿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戏,也是幼儿园孩子们很喜欢玩的一项游戏之一。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小班幼儿随意性大,生活经验少,而且刚接触游戏。因此扮演角色能力差,游戏水平低下。那么如何提高小班角色游戏水平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小班幼儿游戏特点,提供几点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一、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特点
1.幼儿缺乏角色意识,注意力不稳定,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
如在游戏开始前,教师明确分配给幼儿爸爸或妈妈的角色,但幼儿根本不予理会。在游戏中,他们往往按自己的想法、喜好模仿着成人的各种动作。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们“炒菜”“吃饭”“抱娃娃”,忙得不亦乐乎。有的还装模作样地拿个筐子去买菜;有的给“娃娃”喂东西,还自言自语地哄娃娃。虽然作为教师们希望孩子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但幼儿玩的时候一点也不考虑自己扮的是爸爸还是妈妈,他们既做爸爸的事,又做妈妈的事,角色混沌不分,只要玩着、做着,就十分开心了。
2.幼儿游戏内容简单,比较单一
由于小班幼儿小手肌肉发育不够完善,反应出的都是吃饭、炒菜、抱娃娃等重复性动作。而且非常享受这种动作带来的乐趣。如幼儿在炒菜时,拿个勺子在锅里不停地搅啊搅,搅的这个工作很让他享受。
3.幼儿在游戏中动作多于语言,缺乏交往能力
由于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游戏中大多是自己玩自己的,很少交流。但有时也会进行交流。如:明明拿着酸奶瓶说:“喝酸奶吧!”兰兰接过酸奶喝了一口说:“好甜呀”,然后又进行自己的游戏。
二、小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1.角色游戏中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生活经验来充实游戏的内容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经验越丰富,幼儿在游戏中就越积极,角色扮演越逼真,自然玩得很开心。反之,游戏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甚至无法开展下去。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应在平时教学、日常生活、节假日等各种活动中,拓展幼儿的视野,抓住一切契机,引导幼儿多方面地去观察和了解社会生活,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幼师在组织幼儿外出活动时,就应引导幼儿观察警察叔叔如何指挥交通,行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红绿灯的作用等。
2.角色游戏中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
教育家陈鹤琴说:“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教育孩子促进认
识、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对具体直观的游戏材料往往比对语言更有兴趣,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可见,材料在角色游戏中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娃娃家游戏时,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一个布娃娃,这个娃娃就是幼儿扮演角色的必须材料,它激起了幼儿想扮演爸爸妈妈的愿望,让每个幼儿学抱娃娃,学哄娃娃。然后,根据主题,投放相关的操作材料,如:玩具电视机、茶几、煤气灶、电脑、奶瓶、洗漱用品等。这些玩具颜色鲜艳、摆放平稳,便于幼儿操作。这样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就表现出来了。由于材料的投放大大激发了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也提高了游戏质量。
3.角色游戏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进行个别指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是指导者,又是游戏伙伴,更重要的是教师是一个观察者。在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扩展游戏内容。同时可以发现何时需要增加游戏时间、地点、材料和经验,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使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幼儿的游戏。如一个扮演妈妈的幼儿拿着小铲在锅里反复做炒菜动作。这时教师以客人的身份问她:“你是孩子的妈妈吗?你今天要为你的娃娃做什么事情呢?”幼儿马上醒悟过来,赶紧给娃娃喂奶,哄着睡觉。教师以客人的身份介入指导,帮助小班幼儿从模仿动作兴趣转移到对扮演角色的兴趣。
4.角色游戏结束时,引导幼儿评价、总结游戏
讲评是角色游戏的重要环节,恰当的讲评能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提高游戏水平,引导游戏深入发展。教师应该丰富讲评方式,充分发挥讲评对游戏的指导作用。如可以先让幼儿说说他在游戏中参与的情况,以及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并适时指导,指出具体问题,引导幼儿共同讨论,以便更好地开展游戏。
总之,角色游戏是一种典型的游戏类型,也是幼儿最喜欢、最能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一种游戏方式。教师适时的指导,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主题,增加游戏情节,还能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幼儿交往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