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有很多人喜欢拿学生对老师的喜欢来说事。有的老师说,别看我在学校地位一般,但是学生都很喜欢我;还有的老师说,别看我教学成绩一般,但是学生都喜欢上我的课。很多学校也把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计入教师个人考核成绩,甚至有的学校让学生给老师打分,分数低的老师当场下岗。面对种种现象,笔者不禁要问,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学生喜欢的老师就一定是好老师吗?下面笔者就与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教师之间有很大差异,如年龄的差异,性格的差异,性别的差异,相貌的差异等,都会影响学生对老师喜欢与否。但是,学校和社会对上述差异全然不顾,把学生对老师的喜欢与否的原因,统统归结为老师的师德高低和教学能力高低,这是十分错误的。例如,高中的很多女生喜欢高大帅气的男老师,高中的很多男生喜欢年轻漂亮的女老师,这就与老师的师德高低和教学能力高低没有关系。当学生以性别、年龄、相貌来评价老师时,老师还去努力提高师德和业务能力,又有多少用处呢?
其实,学生评价老师,除了性别、年龄、相貌等之外,还与老师会不会来事,会不会忽悠学生,会不会讨好学生等有直接关系。有一年教师节,一个学生当着我的面把礼物送给我的另一位同事,而什么礼物也没有给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那个同事是学校领导,而我只是普通老师。要是论对这个学生的帮助,我比那个同事付出的要更多。
这个学生每天中午都到办公室问我问题,我就每天牺牲自己午休的部分时间给她补课。我虽然给她补了几个月的课,可到了教师节,她却连句问候的话语也没有,反而给从来没有给她补课的老师送了珍贵的礼物。我觉得,如果是让这个
学生给老师考核打分,她一定给那个老师的分数比我高。
有见过很多老师,他们的师德非常高上,经常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解答学生的难题,可学生对老师毫无感激之情,反而把这些师德高尚的老师当成傻子,当成免费的家教。同时,我也见过很多老师,他们让学生上他们的辅导班,并收取高额的补课费,学生对他们不但毫无怨言,反而感恩戴德,逢年过节还得买礼物感谢老师。
有的老师实心实意的对待学生,讲课有深度、有广度,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披肝沥胆,呕心沥血。但学生嫌老师讲得题目难,布置的作业多。而有的老师,上课讲一点儿简单的知识和题目,再讲几个小故事,逗得学生开怀大笑。尽管学生知道这样不利于提高成绩,有可能让自己考不上大学。可是,学生却喜欢这样的老师。而对那些对自己要求的严格老师,学生心里也明白老师是为了自己好,可是他们却不喜欢那样的老师。老师和学生都知道“忠言逆耳”的道理, 可很多学生就是厌恶说“忠言”的老师,而喜欢经常表扬和讨好自己的老师。
当然教师队伍中有不少师德高尚且业务能力强的老师,也深谙讨好学生之道,于是在工作中如雨得水。这也就让那些同样师德高尚且业务能力强但正直诚实且刚正不阿的老师,在工作中如履薄冰,备受怀疑和谴责。因为老师正直诚实,勇于说实话,敢于讲真话,结果惹得很多学生都不高兴,结果让学生对这样的老师评价不高,结果“正直诚实,勇于说实话,敢于讲真话”等好品德,成了老师向前发展的绊脚石。要想改变现状,只能与别人同流合污,只能说点儿假话,讨学生一点儿欢心,只能降低一点儿师德。
《论语》里面有句话,叫做“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说一个学生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亲其师,
信其道”其实只是描述了一个现象,并没有告诉老师,为了让学生相信自己所教的知识和道理,而去主动地做一些事情让学生喜欢自己。但是,很多老师却认为“亲其师,信其道”就是在暗示自己得做些事或者说些话,让学生喜爱自己,进而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让自己的教学成绩名列前茅。
很多老师平时体贴、关心、爱护、帮助学生,目的就是试图让学生喜欢自己。可是,体贴、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有时候效果却不明显,很多学生觉得那些都是老师应该做的,也就对老师没有了感激之情,更不会因此喜欢老师。还有一些学生的道德水平不高,无论老师怎么体贴、关心、爱护、帮助他,他也不为所动。
体贴、关心、爱护、帮助学生还会耗费老师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如果想让学生更喜欢自己,自己必须比同事更加体贴、关心、爱护、帮助学生,当然也就会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当老师没有能力或者是不情愿为学生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但还想让学生更喜欢自己时,很多老师就通过欺骗、强压、耍手段、作秀等方式,让学生喜欢自己。
通过体贴、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来让学生喜欢自己,好歹也算是老师师德高尚;而通过欺骗、强压、耍手段、作秀等方式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不但不是师德高尚,反而是败坏师德。可是,这两种方式最终的结果却是一样的。第二种方式虽然败坏师德,但是操作起来更为轻松,更为有效。在超市、书店、网络等,有很多教人讨别人欢心的书籍,老师随便读几本,就会轻而易举的让学生喜欢自己,且不露任何痕迹。
说了这么多,笔者就是想告诉大家,那些被学生喜欢的老师,不一定是师德高尚的老师,而那些平日里与学生关系平淡的老师,可能师德很高尚。单纯以学
生对老师的喜欢与否来评价一位老师的师德水平或者称职与否,都是十分错误的。
在一些私立的培训机构中,很多老师为了自身的生存,完全不顾自己的师德,为了让学生喜欢并且选择自己的课程用尽浑身的解数。难道公立学校的老师,也要向他们学习,为了自己的发展,豁上自己的老脸,丢掉自己的良心,来博得一点学生的好感吗?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大多数老师都不会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而去做有损师德事情。而那些通过欺骗、忽悠等方式获得学生喜欢的老师,既获得了教学成绩,又收获了荣誉,可谓是名利双收。既然学生对老师的喜欢与否,不能体现出老师的道德高低,那么用学生对老师的喜欢与否来评价学生的方式,是否该修改呢?如果不改,会不会寒了那些老师的心,会不会让那些原本师德高尚的老师也放下师德,去做那些令人不齿的事情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