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判断案例评价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08)

2021-06-17 来源:步旅网
最新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判断案例评

价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08)

最新电大专科《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判断案例评价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08)盗传必究一、判断题1.语言既是人类的话语,也是一种书面的符号。(√)2.聋哑不会说话但能够思维,这说明思维可以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3.早期阅读着重于让儿童在理解图书的基本结构,理解图书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对图书的结尾进行预测。(√)4.行动研究具有直接针对性的特点。(√)5。运用媒介资料,提供直观的词汇信息,有助于幼儿正确理解词义。(√)6.自然观察法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观察,适用于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研究。(√)7.研究表明,一般从l岁开始,婴儿才真正理解成人语言。(×)8.如果父母爱读书,家中有各种书,儿童在耳濡目染中更容易对书产生感情。(√)9.幼儿听到别人说“知不道”,指出应该说“不知道”。这说明他们已出现语法意识。(√)10.婴儿说多词句时,不流畅、重复是不正常的口吃现象,成人应及时纠正,以免影响以后的语言学习。(×)11.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旨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幼儿学习倾听,习得与别人交流的方式。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12.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可以让儿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也可以在绘画和手工活动时中,加进孩子喜闻乐见的儿歌等。(√)13.复述和朗诵是背书式的重复,经常进行练习可以提高儿童的记忆能力和对语言的直觉敏感性。

(×)14.讲述活动要发挥孩子的想象,所以不要设定讲述的对象。(×)15.在谈话活动中,教师要做示范,给幼儿一些提示,及时纠正幼儿说话时用词造句的错误。(×)16.听说游戏是由儿童自发组织,教师利用游戏中儿童的兴趣而进行听说教学的游戏。(×)17.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评价目标中包含着认知、情感与态度、技能和习惯这三个方面。(√)18.学前全语言教育是指通过加强字、词、句的传授,全面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19.先天决定论强调先天禀赋的作用,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个语言学习装置,儿童接触一定数量的语言后,就学会了具体的语言。(√)20.不同的生活环

境对儿童的语言习得会产生一定的影响。(√)2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创制之初而言的,一旦进入交际就对人们有强制性。(√)22.动物也有语言,我们日常说的所谓“莺声燕语”就是动物的语言。(×)23.“幼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发展关键时间的调查”主要调查儿童的语言发展特征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的情况,它属于相关调查。(×)24.早期阅读中包含讲述的内容,但又不等同于讲述活动。(√)25.行动研究法是非正规性的,不可能严密控制条件,因此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够。(√)26.让词和相对应的事物同时呈现,有助予幼儿正确理解词义。(√)

27.学前儿童获得词义的过程比获得语音、语法的过程缓慢。(√)28.成人问“吃了没有”,婴儿刚吃完饭,还是答“没有”。(√)29.把“妈妈”理解为仅指自己的妈妈,这是儿童理解词义的特化现象。(×)30.儿童一般在3岁以后词汇量大大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31.把生活中的故事说给儿童听,谈论自己或孩子小时候的趣事,不是早期阅读中的亲子共读。(×)32.制定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恰当与否,将对整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影响。(√)33.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首要的是审美价值,其次才是其他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等。(√)34.为更好地掌握谈话技能和规则,在谈话活动中,要让幼儿反复练习某一交往技能,还可以让幼儿将某些交往词语背诵下来。(×)35.讲述活动具有相对正式的语言情境。(√)36.阅读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为有计划的阅读活动做准备、培养幼儿对图书的兴趣。(√)37.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就是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38.学前全语言教育发展的是学前儿童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39.后天环境认为儿童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否定或轻视儿童在语言获得中的主动性及其先天因素的影响。(√)40.儿童是靠自己的能力学会语言的,成人的语言观念对儿童的语言学习没有多大影响。(×)41.独词句的出现和从独词句到双词句,这是儿童学话过程中关键的两步。(√)42.语言发展最重要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展。(√)43.对于孩子而言,早期阅读活动就是看图讲述活动。(×)44.行动研究属于非正规性研究,在日常真实的教育中边行动边研究,其方案不一定很严密完善。(√)45.及时而巧

妙地纠正幼儿用词错误的现象,有助于幼儿准确运用词汇。(√)46.“早期阅读”是指幼儿识一些字可以自己阅读。

(×)47.在亲子共读中,父母本身对图书的情绪,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48.双词句结构不完整,句子成分常常缺漏,表达的意思也不明确,所以不具备句子的雏形。(×)49.婴儿在出生后1个月,就显露出早期阅读的兴趣和行为。(√)50.能认真倾听并理解教师讲述的内容,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也是语言教育的内容。(√)51.幼儿语言教育的具体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的目的,一般由专门的机构制订。(×)52.表演法是指教师扮演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根据作品情节的发展,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再现文学作品,以提高口语表现力的一种方法。

(×)53.讲述活动是培养独白语言的主要途径。(√)54.仿编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对原作的某些部分进行扩充。(×)55.实物讲述应在熟悉实物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教师首先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幼儿认识实物。(×)56.早期阅读活动主要是为学前儿童提供阅读图书的经验,包括早期识字经验和早期书写经验。(√)57.观察评估法方法是由孩子通过观察、模仿老师的示范,从而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58.双语学习是指的是同一个人同时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59.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强调智力成长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关注儿童的经验背景和成长中的智力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60.家庭和社会的文化素质以及幼儿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很大。(√)61.“早期阅读”是指幼儿识一些字可以自己阅读。(×)62.自然观察法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观察,适用于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研究。(√)63.动物也有语言,我们日常说的所谓“莺声燕语”就是动物的语言。(×)64.聋哑人不会说话但能够思维,这说明思维可以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

(×)65.研究表明,一般从1岁开始,婴儿才真正理解成人语言。(×)66.儿童一般在3岁以后词汇量大大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67.成人问“吃了没有”,婴儿刚吃完饭,还是答“没有”。答话和情景不符的现象是接尾策略在起作用。(√)

68.婴儿在出生后1个月,就显露出早期阅读的兴趣和行为。(√)69.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旨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幼儿学习倾听,习得与别人交流的方法(×)70.能认真倾听并理解教师讲述的内

容,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也是语言教育的内容。(√)71.表演法是指教师扮演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根据作品情节的发展,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再现文学作品,以提高口语表现力的一种方法。(×)72.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可以让儿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也可以在绘画和手工活动时中,加进孩子喜闻乐见的儿歌等。(√)73.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首要的是审美价值,其次才是其他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等。(√)74.复述和朗诵是背书式的重复,经常进行练习可以提高儿童的记忆能力和对语言的直觉敏感性。(×)75.在谈话活动中,教师要做示范,给幼儿一些提示,及时纠正幼儿说话时用词造句的错误。(×)76.实物讲述应在熟悉实物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教师首先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幼儿认识实物。(×)77.阅读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为有计划的阅读活动做准备、培养幼儿对图书的兴趣。(√)78.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评价目标中包含着认知、情感与态度、技能和习惯这三个方面。(√)79.观察评估法方法是由孩子通过观察、模仿老师的示范,从而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80.双语学习是指的是同一个人同时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81.语音是口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人类发音器官所发出的声音。(×)82.聋哑不会说话但能够思维,这说明思维可以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83.成人的语言观念对儿童的语言学习没有多大影响。(×)84.前言语阶段的语音发生准备是儿童语言发展的第一个过程。(√)85.婴儿都很喜欢反复听同一故事,几乎百听不厌。(√)86.双词句结构不完整,句子成分常常缺漏,表达的意思也不明确,所以不具备句子的雏形。(×)87.词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丰富词汇,要不断为幼儿提供大量新词,让他们去理解和记忆。(√)88.成人问“吃了没有”,婴儿刚吃完饭,还是答“没有”。答话和情景不符的现象是接尾策略在起作用。(√)89.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评价目标中包含着认知、情感与态度、技能和习惯这三个方面。(√)90.复述和朗诵是背书式的重复,经常进行练习可以提高儿童的记忆能力和对语言的直觉敏感性。(×)91.幼儿园组织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就是帮助幼儿获得识字经验,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程度。(×)92.教师在创设谈话情境时,应多用摆设,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启发引导幼儿进入谈话话题。(×)93.实物讲述应在熟悉

实物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教师首先要花大量的时间让幼儿认识实物。(×)94.儿童文学作品是指那些浅显的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95.听说游戏是由儿童自发组织,教师利用游戏中儿童的兴趣而进行听说教学的游戏。(×)96.双语学习是指的是同一个人同时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97.为了让幼儿更好容易理解语言,与幼儿交流时教师要模仿幼儿常用的词语,如把“小狗”说成“小狗狗”、把“一根线”说成“线线”等。(×)98.幼儿园语言教育方法一般的方法有: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结合法、游戏法、表演法、练习法等。(√)99.实地观察评价能灵活地按照需要再现当时的活动情境,方便组织安排,便于深入研究、探索规律。(×)100.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可以让儿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也可以在绘画和手工活动时中,加进孩子喜闻乐见的儿歌等。(√)101.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符号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分来说,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102.咳嗽声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也是语音。(×)103.语言发展最重要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展。(√)104.研究表明,一般从1岁开始,婴儿才真正理解成人语言。(×)105.重叠音出现是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重要现象,是婴儿说话所呈现特殊的“小儿语”式发音。(√)106.识字是阅读活动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幼儿在识字前是不具备阅读能力的。(×)107.倾听是幼儿语言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在幼儿阶段,培养儿童倾听行为是十分重要的。(√)108.把“妈妈”理解为仅指自己的妈妈,这是儿童理解词义的特化现象。(×)109.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三方面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110.复述是发展幼儿独白语言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教育内容。(×)111.早期阅读主要是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和前期书写准备。(√)112.在谈话活动中,教师要做示范,给幼儿一些提示,及时纠正幼儿说话时用词造句的错误。(×)113.讲述的语言要求比谈话的语言要求高,并且建立在一般交谈的语言基础之上。(√)114.儿童文学作品是指那些浅显的的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115.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自发地观察、模仿学习语言的过程。(×)116.阅读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为有计划的阅读活动做准备、培养

幼儿对图书的兴趣。(√)117.幼儿语言教育的具体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达到的目的,一般由专门的机构制订。(×)118.示范模仿法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化语言,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模仿的榜样,让幼儿始终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119.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评价的主要方法有:观察评估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档案评估法等等。(√)120.在体育教育活动中渗透语言教育,可以让儿童在爬、跳、跑等一系列活动中,多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二、填空题1.从社会功能看,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工具;从内部结构看,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因素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3.儿童语句产生的评定和分析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儿童说出的句子中包含的语词数量、句子中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

4.有关幼儿词类掌握的研究表明,幼儿先掌握实词,其中最先和大量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

5.谈话活动的类型有: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有计划的谈话活动、开放性的讨论活动。

6.儿童文学创造活动的方法主要有:复述和朗诵、表演、创编。 7.按讲述对象的特点分类,讲述活动分成看图讲述、实物讲述、情景表演讲述三种。

8.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教育目标来确定,还应该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语言发展的特点来选择。

9.学前儿童的双语学习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同时双语学习和延时双语学习。

10.学前儿童对词汇的掌握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确切和加深等方面。

11.谈话活动中,“有趣的中心话题”包含三个特性:经验性、新奇性、趣味性。

12.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评价的主要方法有:观察评估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档案评估法等。

13.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文学欣赏和文学创造两种类型。

14.讲述活动在设计和实施时的基本步骤是:感知理解讲述对象、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引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15.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主要是研究学前儿童语言获得、语言学习和语言教育的过程。

16.早期阅读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

17.0-3岁是儿童语言真正形成时期,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阶段。

18.婴儿在发音上表现出的特殊策略常常有:省略音、替代音、重叠音。

19.谈话情境的创设,常见方式有:用实物或直观教具创设谈话情境、用语言创设谈话情境、用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创设谈话情境。 20.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法一般有: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结合法、游戏法、表演法、练习法等。

21.听说游戏包含的语言教育目标具有具体性、练习性、含蓄性的特点。

22.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所以语言既是人类的话语,也是一种书面的符号23.独词句的出现和从独词句到双词句,这是儿童学话中的关键的两步。

24.儿童语句产生的评定和分析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儿童说出的句子中包含的语词数量、句子中结构的完整性和复杂性25.制定语

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恰当与否,将对整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影响。

26.听说游戏包含的语言教育目标具有具体性、练习性、含蓄性的特点。

27.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评价的主要方法有:观察评估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档案评估法等。

28.学前全语言教育发展的是学前儿童听、说、读、书写以及外语等全面的语言能力。

29.从社会功能看,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工具;从内部结构看,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30.语音的发生发展大致可以分为非自控音阶段、咕咕出声阶段、牙牙学语阶段、学说话阶段、积极言语发展几个阶段。

31.学前儿童的双语学习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同时双语学习和延时双语学习。

3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

33.按讲述对象的特点分类,讲述活动分成看图讲述、实物讲述、情景表演讲述三种。

34.谈话情境的创设,常见方式有:用实物或直观教具创设谈话情境、用语言创设谈话情境、用游戏或表演的形式创设谈话情境。 35.有关幼儿词类掌握的研究表明,幼儿先掌握实词,其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

36.学前全语言教育发展的是学前儿童听、说、读、书写以及外语等全面的语言能力。

37.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教育目标来确定,还应该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_来选择。

38.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因素可以分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39.学前儿童对词汇的掌握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确切和加深等方面。

40.谈话活动的类型有: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有计划的谈话活动、开放性的讨论活动。

41.儿童文学创造活动的方法主要有:复述和朗诵、表演、创编。 二、案例评价1.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从目标的达成程度、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活动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所给的语言教育活动案例进行分析评价。要求不少于400字。

小班文学活动《想长脚的石头》活动实录(一)导入,引起幼儿兴趣师:今天我们小二班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想认识它吗?幼:想。

师:这位小客人躲起来了,你们看它躲在哪里?哦,原来它躲在这里呢!它是谁呀?幼:小石头。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二)看pptl,认识小石头。

师:谁来说说这块小石头是什么样子的?幼:小石头是圆圆的。 师:说的真好,还有谁想说小石头的样子?幼:小石头是不高兴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小石头是不高兴的?幼:因为它的眉毛是皱起来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谁能说说小石头为什么不高兴吗?幼:因为它想妈妈了。

师:有可能。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幼:因为它没有脚,也没有手。

师:是的,你猜对了。这块小石头很想跟小朋友一样走来走去,到别的地方看看,可是它没有脚,大家能帮它想想办法吗?幼:给他画一双脚。

幼:我抱着它,到别的地方去。 幼:可以帮它滚一下。

师:小朋友都很会想办法,那我们看看这块小石头用了什么办法。 (三)观察讲述PPT内容,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小石头未实现愿望时伤心的心情和实现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1)观察PPT2-6,猜想故事内容,体会小石头未实现愿望时伤心的心情。

①看PPT2师:小石头用了什么办法呀?幼:小石头用了借脚的办法。

师:小石头向哪些动物借了脚?幼:向小鸡、小猫、蜈蚣借脚。 ②看PPT3师:小石头是怎样向小鸡借脚的?它会对小鸡怎么说?幼:小鸡,你把脚借给我,好吗?幼:小鸡,你把脚借给我用一下,好吗?师:你们说得很好,我们大家也来说一说好吗?幼:好。 师幼:小鸡,你把脚借给我,好吗?师:小鸡把脚借给小石头了吗?幼:没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幼:小石头还是不高兴的。 幼:小鸡的手放在头上,好像是摇摇手说不可以。

师:小朋友很聪明。小鸡不肯借脚,它会对小石头怎么说?幼:我不借。

幼:不好。 幼:不行。

师:我们一起来演演小石头向小鸡借脚,好吗?幼:好。

师:那我和女孩子演小鸡,男孩子演小石头。

(师和幼分角色演这一段,特别提醒男孩子说小石头的话。)师:刚才,大家演得不错。那么小石头又向谁借脚了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③看PPT4师:小石头向谁借脚?幼:小石头向小猫借脚。 师:小石头是怎样向小猫借脚的?幼:小猫,你把脚借给我,好吗?师;你再说一遍,我们一起来学学他的话,好吗?幼:好。 (大家一起学说:小猫,你把脚借给我,好吗?)师:小猫把脚借给小石头了吗?幼:没有。

师:谁来说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小猫是不高兴的,小石头也是不高兴的。

师:是的,从小猫和小石头的表情上,他们都是皱着眉头的可以看出来,是吗。那么,小猫不肯借石头,会说什么?幼:不行。

师:我们把这段也来演演好吗。 幼:好。

师:这次女孩子演小石头,男孩子演小猫。

(男女分角色演,特别提醒女孩子说小石头的话。)师:小猫不肯借脚给小石头,小石头又向蜈蚣借脚,我们看看蜈蚣借脚给小石头了吗?④看PPT5师:小石头是怎样向蜈蚣借脚的?幼:蜈蚣,你把脚借给我,好吗?幼:蜈蚣,你有那么多脚,借给我两只,好吗?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好吗?(师幼共同说:蜈蚣,你有那么多脚,借给我两只,好吗?)师:蜈蚣把脚借给小石头了吗?幼:没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幼:小石头、蜈蚣都是不高兴的。 师:嗯。那蜈蚣会怎么对小石头说?幼:不行。

师:我们把这段演一演。这次我来演小石头,你们演蜈蚣。

(师幼演这一节。)⑤看PPT6,体会小石头未实现愿望时伤心的心情。

师:为什么小鸡、小猫、蜈蚣都不肯借脚给小石头?幼:借给小石头,他们自己会没有脚,就不能走路了。

师:蜈蚣,有那么多脚,为什么也不肯借脚给小石头?幼:借给小石头,它会流血的。

师:小石头,借不到脚,你们看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幼:不高兴。 师:那么小石头不高兴会说什么?幼:唉,为什么他们都不肯借给我脚呢?幼:要是我自己能长出脚来,就好了!师:那谁能演演伤心、不高兴的样子吗?(个别演、集体演)(2)看PPT7,猜想故事内容,体会小石头实现愿望时喜悦的心情。

师:你们看,这里小石头是怎样的表情?幼:高兴的。

师:你们能说说小石头这里为什么会变得高兴了?幼:因为它被一位小朋友捡到了,做成了项链。

师:为什么小朋友捡到做成项链,小石头很开心呢?幼:因为它不再孤单了。

幼:因为它可以跟着小朋友到处去了。小朋友到哪里,它就跟着到哪里。

师:是的,小石头跟着小朋友,会跟小朋友一起干什么呢?幼:会跟小朋友一起去玩。

幼:会跟小朋友一起上幼儿园。 幼:会跟小朋友一起看电视。

师:嗯,大家想得很好。小石头长出脚了吗?幼:没有。 师:小石头没有长出脚,那它实现愿望了吗?幼:实现了。 师:为什么?幼:因为它是小朋友的项链,小朋友到哪里,小石头也会到哪里。

(四)完整欣赏故事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故事题目是《想长脚的石头》。

(看看PPT8,听老师完整讲故事。)(五)想象活动师:故事中的小朋友帮助小石头实现了,到处去走走看看的愿望。如果是你,你想带小石头去哪里?干什么?幼:我想带小石头去南京玩。

幼:我想带小石头到幼儿园玩滑滑梯。 幼:我想带小石头去肯德基店里吃东西。

师:希望大家有机会带着自己喜欢的石头到处去走走、看看。 附录:故事《想长脚的石头》有一块小石头,光溜溜,圆乎乎,就像小鸟生的蛋。小石头看到别人走来走去,心里很羡慕。

“小鸡,你把脚借给我好吗?”小鸡摇摇头,不肯把脚借给小石头。

“小猫,你把脚借给我好吗?”小猫摇摇头,也不肯借脚。 蜈蚣爬过来,小石头说:“蜈蚣大哥,你有那么多脚,借给我两只好吗?”蜈蚣摇摇头,还是不肯把脚借给小石头。

“唉,我自己要是能长出脚来该有多好啊!”小石头多么想到处去看看。

“呦,多漂亮的小石头!”一个小朋友走过来,拣起了小石头。他把小石头做成项链,挂在脖子上。

小朋友看电视,小石头跟着一起看。 小朋友唱歌,小石头在那里静静地听。

小朋友嚼泡泡糖,小石头闻着泡泡糖的香味儿。

小朋友到哪里,小石头也就到了哪里,跟着小朋友,小石头就像自己长了脚一样。

答:目标的达成程度:幼儿基本都能通过观察图片,读懂画面,理解故事,体会小石头未实现愿望时伤心的心情和实现愿望后的喜

悦心情。还能根据画面进行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目标达成程度较好。

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活动内容和形式完全适合。内容安排上重点突出,对幼儿原有的语言、认知和社会经验估计准确。活动环节设计清晰,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幼儿层层深入地寻找答案,教师以支持者身份鼓励幼儿看和说,让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到了知识。活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组合变换形式,看课件、表演、听故事等设计动静结合,能激发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活动氛围轻松自由,学习环境宽松快乐,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很浓。活动准备充分,把幼儿活动材料上的小图片做成了课件,这对于喜欢看大图书的幼儿来说更具吸引力。师生、生生互动的原则体现得比较明显。但在本次活动中激发胆小幼儿大胆讲述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引导,个别胆小的孩子参与率不是很高,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考虑到全局,使每个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

效果分析:语言活动效果达到新纲要的指导要点。教师注重“以幼儿为本”,幼儿的主动性发挥得较好。教师在引导幼儿的过程中,如果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幼儿思考,幼儿的主动性会发挥得更好。 2.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从目标的达成程度、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活动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所给的语言教育活动案例进行分析评价。要求不少于400字。

小班听说游戏《到草原去》活动实录(一)称结合ppt课件,引出故事名称师:图片里面有什么呀?(放ppt课件)幼:蝴蝶、小花、小草等。

师:这么漂亮的地方,知道是哪里吗?幼:公园。 幼:不知道。 师:这是草原。

师:小动物们也很喜欢这个漂亮的草原,所以都想到草原去。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个故事,名字叫《到草原去》,我们一起来听听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到草原去了,怎么去的。

(二)结合ppt,教师完整讲述故事教师一边播放PPT,一边讲故事。

1.草原中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幼儿说:五颜六色)师:草原中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幼: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蓝色的……师:是的,草原上的花朵有很多颜色,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听的词叫“五颜六色”。小朋友说说看——“五颜六色”。

幼:五颜六色。

师;真好!记住了,看到小花颜色很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好听的词了。

2.什么动物到草原去了?师:小朋友还记得哪些小动物去草原了呀7幼:小猪、小鸭、小兔…师(逐一出示PPT):还有谁呀?

(教师再播放故事情节PPT课件,帮助幼儿回忆。)幼:还有小猴、小鸡。

师:小朋友们火眼金睛,都说对了。

3.小动物们是怎样去草原的?师;那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是怎么去草原的呀?仔细想想哦。

幼:骑摩托车去的。

(1)小猴骑摩托车去草原师:谁骑摩托车去的呀?幼:小猴骑摩托车去的。

师:摩托车发出声音是怎样的?幼:嘟嘟——嘟嘟——(小朋友模仿着摩托车的声音)(2)小鸡和小鸭开汽车去草原师:小鸡和小鸭是坐什么去的?幼:开汽车!师;汽车发出声音是怎样的?幼:滴滴——滴滴——(小朋友们双手变成握方向盘状)(3)小狗和小猫坐飞机去草原师:三个小动物到草原了,还有谁还没到呀?幼:小狗和小猫。

师:他们是怎么来的呀?幼:他们是坐飞机来的。 幼:小狗和小猫这么厉害的,居然坐飞机哦。

师:谁知道飞机回发出什么声音来呀?幼:嗡嗡——嗡嗡——(4)小猪和小兔坐四轮车去草原师(教师扮演猪和兔子模样):小朋友现在还有谁没有到呀?幼:小猪和小兔还没有到呢。

师:谁来告诉我,他们俩是怎么去草原的呀?幼:拖拉机。 师:不对,不对,再想想。

(看幼儿的反应,教师出示该PPT)师:小猪和小兔是怎么去草原的呀?幼:小马拉他们去的。

师:嗯,我们可以叫它马车,也可以叫它四轮车。

师:那你们知道这个车会发出什么声音呀?幼(看着老师):这个车会发出什么声音呀?师:嘎吱——嘎吱——,这就是四轮车发出的声音。

幼:嘎吱一一嘎吱——师:现在,所有的小动物都已经到草原了,他们都坐着不同的交通工具去草原的,是哪些呀?幼(教师出示PPT,幼儿随PPT-起说):飞机、摩托车、汽车、四轮车。

(三)结合ppt,再次欣赏故事师:瞧,这些小动物们在草原上多开心呀!师: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了是哪些小动物到草原去了,还坐着不一样的交通工具,下面我们再来听听这个故事。

(四)模仿游戏师:故事听完了,小动物们坐着他们的交通工具来到漂亮的草原上,那我们小朋友想不想变成这些小动物,坐这些交通工具呀?幼:想!师:想清楚你要当什么小动物,然后再来拿小动物的头饰。

(小朋友们兴奋地选择头饰,并带在头上。)师:想一想,小动物是坐什么交通工具的?师:小动物们,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要坐着我们的交通工具,去逛我们的幼儿园了。出发咯——(孩子们很开心地穿梭在幼儿园中,有人开着小车,有人开着飞机,还有人骑着小马……)附故事:到草原去美丽的草原上开着五颜六色的花,

好多漂亮的蝴蝶在飞来飞去,多美呀!“走,到草原去玩!”小猪和小兔坐在小马拉的四轮车上,“嘎吱嘎吱”的去了。

小猴骑上摩托车,“嘟嘟嘟嘟”的去了。 小鸭、小鸡开着汽车,“嘀嘀滴滴,,的去了。 小狗、小猫坐着飞机,“嗡嗡嗡”的去了。

嗬,多么美丽的草原呀,动物娃娃们玩的真开心啊!答:目标的达成程度:通过活动幼儿初步理解了“五颜六色”的含义,认识了许多小动物,也认识了许多交通工具,还进一步了解了这些交通工具会发出什么声音。活动达到了目标要求。

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活动内容非常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活动中教师较好把握了难点,重点突出。大部分幼儿都能理解模仿并能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扮演各种动物角色,使用交通工具并模仿其声音。整个活动贴近幼儿生活。

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教师主要通过图片提示、语言描述、以及情境游戏来帮住幼儿熟悉动物、熟悉交通工具。整个活动动静结合,通过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调动幼儿看看、听听、试试、说说的积极性。活动中幼儿能够耐心倾听故事,并能积极地、认真地、完整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幼儿举手发言踊跃,参与积极性非常高。

效果分析:这个活动教师准确掌握了托班幼儿的能力水平,找到了语言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同时教师语言表述准确且通熟易懂,提问层层递进有效激发幼儿思维,帮助幼儿理解声词,也有效激发了幼儿想要表述的欲望。

3.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从目标的达成程度、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活动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所给的语言教育活动案例进行分析评价。要求不少于400字。

大班文学活动<真正的国王>活动实录(一)引出课题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题目叫《真正的国王》,听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幼:我想知道谁是真正的国王。

幼:我想知道怎么样的国王才是真正的国王。 幼:我想知道他是哪个国家的国王。

师:好,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看能不能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完整讲述故事,了解大意。

师(讲述故事);故事讲完了,有的小朋友找到答案了,有的没有。请问: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用简单的话说一说。

幼:主要讲了挑选新国王的事情。 幼:主要讲了三只小狮子找纸条的事情。 师:说得真好。

(三)出示图片分段讲述故事,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设计提问。 师:今天请小朋友来当老师,给故事设计问题。

1.老师出示挂图①,讲故事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怎么能休息呢。”)师:听了这部分故事,你能提什么问题呢?幼:狮子国王想了一个什么好主意?师:谁知道狮子国王想了一个什么好主意呢?幼:狮子国王让小狮子找纸条。

幼:好主意就是,让他们进行比赛。

师:非常好!还有什么问题呢?幼:怎样才能找到纸条?师:怎么样才能找到?幼:要翻过山才能找到。

幼:到红枫林能找到纸条。

幼:要翻过山,饶过沼泽地,在沼泽边的红枫林中找纸条。 师;这个问题是谁提的呀,请你说说,你对谁的回答最满意。 幼;我对盈盈的回答最满意,她很完整。

师:老师也这样认为,谁还想提问?幼:三只小狮子到哪里找纸条?幼:这个问题不是刚才回答过了吗?幼(急了):那我提法不

一样的,你要回答出翻过什么、越过什么,顺序不能错!!师(笑):嗯,虽然答案是差不多,可是问题提法不一样,也很动脑筋。谁还有问题?幼:国王有几个儿子?师:这个问题小朋友一定知道,大家一起说说看。

幼(全体):有三个儿子!幼:为什么国王要让他们去找纸条?幼:是为了比赛挑选新的国王。

2.教师出示挂图②,讲述故事的第二部分(从“三个小狮子打起精神”到结束。)幼:最后是谁当上了国王?师:大家一起回答。 j幼:最小的狮子当了国王!幼:小狮子为什么能当上了国王?幼:因为他救了小刺猬。

幼;因为他有爱心。他把自己的食物给小刺猬吃。

幼:他爱护小动物,有爱心老国王说只有爱动物的人,才能成为国王。

师:你认为谁的回答最完整?幼:胡易凡。

幼:纸条在什么地方找到的?幼(全体):在小刺猬的肚子底下。 幼:狮子老大老二对小刺猬说什么?幼:他们对小刺猬说:“对不起,我今天没有空。”幼:为什么国王要把纸条放在刺猬的肚子底下?师。这个问题可真难回答。老师都不会。

幼:我知道,那个刺猬是国王派去的,是假装的,国王想考考哪只小狮子爱小动物,就让他当新国王。

师:呵呵,这么难的问题你都能回答,可真棒!(四)完整讲述故事,指导幼儿用符号表示自己设计的问题。

1.完整讲述故事。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或者想想别人提过的问题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提法?2.教师示范用简单符号表示问题。

师:比如我想提(老师用简单符号画出问题):小刺猬喊救命时,三只小狮子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你们回答过,可是我的问法不一样哦。

3.幼儿用符号表示自己的问题。

师:请你把问题记在纸上,向你好朋友提问。 4.幼儿互相提问。 (五)展示幼儿问题。

答:目标的达成程度:根据幼儿的年龄及能力进行目标的制定,因而目标达成较好。幼儿通过互问互答的形式慢慢理解了故事内容,也感受到了爱心的意义,并体验到了自主提问的乐趣。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这是比较适合大班幼儿学习的一种形式,能有效提高集体教学的效率。幼儿从小班到大班一直接触老师的提问,潜移默化中已经学习到了一些提问的技巧。在这里教师是支持与鼓励者,通过幼儿在集体中小组中的互问互答形式,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幼儿自主提问让活动氛围更加自由轻松,幼儿积极性高。但幼儿的座位安排不利于小组交流,因此在最后环节互相交流中幼儿的积极性受到了阻碍。

效果分析:故事教学大多是采用老师提问幼儿回答的方式,活动中教师做了一个新尝试:让幼儿来设计提问,通过提问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故事的脉络。这种双项互动式的形式,让幼儿的身份成了”老师”,这样的新鲜感,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提问、孩子回答、孩子评价一一把时间几乎都让给了孩子,幼儿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本案例表面上看似乎老师的指导性不大,但是课堂中有许多变数,所以这种形式的活动并不是把一切都交给了孩子,相反,老师需要更大的课堂智慧和高深的文化修养才能真正驾驭好课堂。 4.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从目标的达成程度、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活动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所给的语言教育活动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字数不少于400字。

大班《魔术师》儿歌仿编活动实录(一)整理相关经验(1)教师出示红色卡片师:这是什么颜色?幼(齐):红色。

师:请你说说你在哪里看到过这种颜色东西?幼:红花、红苹果、红草莓、红番茄、红头花、红蜡烛……(教师一一肯定)幼:红西瓜。

师:西瓜的什么是红色的?幼:西瓜肉是红色的。 师:对,西瓜的瓤(强调“瓤”)是红色的。

(2)教师出示蓝色卡片师:这是什么颜色?幼(齐):蓝色。 师:你看到过哪些东西是蓝色的?幼:蓝天白云、蓝花、蓝衣服、蓝凳子、蓝色大海、蓝色葡萄……(教师一一肯定)(3)教师出示绿色卡片师:这是什么颜色?幼(齐):绿色。

师:你看到过哪些东西是绿色的?幼:绿叶、绿树、绿青蛙……幼:草地。

师:是什么草地?幼:绿草地。

(4)出示黄色卡片师:你在哪里看到过这种颜色?幼:香蕉、梨头。

师:我们说的都是吃的,想想动物有没有呢?幼:猫、老

虎….(5)扩散思维师:大家再想想,这些颜色果园里有没有?家里有没有?市场里有没有呢?(略)(二)学习儿歌师:魔术师能把你们说的都变出来呢!(1)教师念儿歌师:他们是一群调皮的魔术师,红的会变太阳,黄的会变香蕉,绿的会变树叶,蓝的会变葡萄。 师:魔术师是谁?(2)教师念儿歌(出示图谱)师:这群魔术师不光我有,你们每个人都有,而且藏在你们的书包里呢。魔术师是谁?幼:毛笔、颜料笔、水彩笔、气色花、彩虹……师:谁说水彩笔?为什么?幼:是我。因为水彩笔有很多种颜色。

师:谁说七色花?为什么?幼:是我。七色花有很多种颜色。

师:我觉得大家猜得都很棒。儿歌里说魔术师是一个还是很多个?一起住在哪里?儿歌里说一种颜色只能变一件跟自己颜色一样的东西。那么,七色花是吗?幼:不是。

师:那么最可能的是谁?幼:彩虹。

师:老师说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彩虹每个人都有吗?幼:不是。 师:那是谁呢?幼:水彩笔。 (3)幼儿跟图谱念儿歌。

教师撕掉图谱中的“?”,和幼儿一起念儿歌。 (4)理解最后一组图片:亲亲热热在一起。

(请几个孩子一起表演这一句)(三)表演儿歌师:有几个魔术师?红魔术师除了太阳,所有红色的东西都会变;绿魔术师除了绿树,所有绿色的东西也都会变;蓝魔术师除了大海,所有蓝色的东西也都会变;黄魔术师除了香蕉,所有黄色的东西也都会变。 (1)个别表演师(出示4把贴有四种颜色标记的椅子):你要用这个颜色变出什么呢?请你静悄悄地想几秒钟。

师:请你告诉大家,你要变什么。

(请四个孩子上来表演。)(2)自由表演师:谁还想来?(请想表演的孩子自由上台抢椅子表演)(四)仿编儿歌(1)教师出示图表,演示图表的用法(2)还有其他的魔术师(白色、紫色、棕色……)答:目标的达成程度:本次活动以游戏教学的形式进行,遵循了《新纲要》中“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游戏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更主动、更自主、更具创造性”的教学理念,幼儿在课堂上思维非常活跃,达到了预期效果。

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分析儿歌时,抓住了“各种颜色的魔术师”和“变出相应颜色的东西”这两个关键因素,孩子的思路较清晰;借助图谱,围绕“什么颜色“变成什么”两个游戏规则,为孩子仿编儿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谱运用很好地帮助幼儿无意识记忆,对幼儿的自主创编,在创编中游戏起到了较好地帮助作用。内

部要素的协调程度:尊重幼儿的自主学习,“猜测魔术师是谁”环节,孩子们较感兴趣,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幼儿,师幼互动体现良好,游戏相当顺利,孩子的积极性也较高。游戏时教师不够放得开,过于小心谨慎,环节还不够紧凑,孩子的思维和堂课的连续性受到一定影响。表演环节幼儿非常感兴趣,但次数不够多,导致幼儿参与面不广,参与频率还不够高。

效果分析:进行语言教学活动的同时注重对幼儿进行思维训练,用图谱辅助教学,效果好。最后一次表演儿歌可以让幼儿分组进行,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演。教师语言素质有待提高之处,如对孩子使用方言词“犁头”反应漠然。

5.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从目标的达成程度、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活动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所给的语言教育活动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字数不少于400字。

大班语言活动《小猪变形记》实录(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师(出示图片):这个小猪和其他小猪有什么不同?看小猪的表情,猜猜他的心情怎么样?幼:小猪一点都不开心。

师:小猪为什么不高兴?幼:小猪感觉很烦,一点儿都不快乐。 师:你们猜一猜故事中的小猪是怎么做的。

(二)导读故事,体验想象1.变长颈鹿师(出示图片):小猪小跑着出门了,路边遇见了谁?幼:长颈鹿!师:你看,小猪仰着头,瞪大眼睛,一个劲儿地盯着高高的长颈鹿。你们猜小猪现在在想什么幼:长颈鹿脖子好长!幼:长颈鹿好高啊!师:是啊,长颈鹿好高啊,脖子真长,小猪羡慕不已啊!师:小猪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会是什么好主意呢?幼:小猪想扮成长颈鹿。

师:对,小猪想变成长颈鹿。

师(出示图片):看,小猪来了。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让自己变成了长颈鹿的?幼:小猪站在高跷上。

师:这时候你觉得小猪心情怎么样?幼:很新鲜!幼:很好玩1幼:很威风!师:小猪站在高跷上走啊、走啊,心里美极了。路上他遇到了斑马(出示插图)。让我们听听故事中的小猪是怎么说的呢?(教师讲述故事)师:猜猜斑马会怎么回答它的,让我们接着听故事。

师:小猪听了气呼呼地走开了,但是没走多远……砰?猜猜看,发生什么事啦!幼:小猪摔跤了。

幼:小猪跌到了。

师:这回小猪还神气吗?他还有更好的主意呢!咱们瞧瞧去12。变斑马(略)3.变大象(略)4.变袋鼠(略)5.变鹦鹉(略)(三)完整欣赏,增加体验。

(播放完整的故事录音)师:小朋友们这回小猪的心情如何呀?幼:小猪很高兴!幼:小猪很开心!师:小猪为什么会觉得当自己最快乐呀?幼:小猪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师:是呀,现在小猪再也不会摔倒了,也不会被水冲,更不会被倒挂在树上。在泥潭里他想滚多久就滚多久,想怎么滚就怎么滚,多么自由呀!小猪终于找到自己特有的。陕乐了。原来,只有做回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呀!四、移情体验,升华情感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自己有什么优点呢?(略)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比如说有的小朋友饭吃得好长得高,有的小朋友唱歌好听,有的小朋友舞跳得好,也有的小朋友画画好看……这些都是优点。不能只看别人的长处就去模仿,模仿来的是不属于自己的,只有做自己,才是最快乐幸福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努力、通过付出来让自己拥有更多的优点。

附故事:有一只小猪,在家呆着很没劲,就决定去做一件好玩的事情,走呀走,它碰到了一只高个子的长颈鹿,正在吃树梢上的叶子,小猪瞪大眼睛,一个劲儿盯着人家看,他想:“做长颈鹿一定很刺激。”于是,回去做了一对高跷踩着出去散步了,小猪长颈鹿走呀走,遇见了斑马。它对斑马说:“我是一只了不起的长颈鹿,可以看见好几里远的地方。”斑马哈哈大笑说:“你不是长颈鹿,

你是一只踩着高跷的小猪。”小猪长颈鹿听了斑马的话,生气的走了,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哎,长颈鹿的生活不适合我。”说完,继续向前走,还没走出两步,小猪又有了好主意,找来颜料,画了一件斑马外套,出门了,遇见大象和它打招呼说:“我是一只了不起的斑马。,我有漂亮的斑马纹。”大象笑着说:“你不是斑马,你是一只画着斑马纹的小猪。”刚说完,哗啦!用水把小猪身上的斑马纹冲得一千二净。

小猪虽然很生气,可它又有了好主意,它在自己的鼻子上绑了一根长长的塑料管,在两只耳朵上绑了两片大树叶,把自己变成了小猪大象,出门去了。

遇见袋鼠和它打招呼说:“我是一只了不起的大象,能用鼻子喷水。”袋鼠笑着说:“你不是大象,你是一只鼻子上装了塑料管的小猪。”小猪刚想争辩,“阿嚏”塑料管喷飞了,小猪说:“当大象一点儿不好玩!”不过,它又有了好主意,在自己的脚上绑了两个大弹簧,变成了小猪袋鼠出门去了,遇见鹦鹉和它打招呼说:

“我是一只了不起的袋鼠,能跳得跟房子一样高。”鹦鹉尖叫着说:“你不是袋鼠,你是一只踩着弹簧的小猪。”小猪气坏了,想跳给鹦鹉看,用力一跳,蹦到了一棵树上,倒挂在了树枝上!这样一来,小猪又有了好主意,找来羽毛和贝壳,给自己做了一对翅膀和一个大鸟嘴,拍着翅膀出门了,遇见猴子和它打招呼说:“我是一只了不起的鹦鹉,能飞得很远。”猴子大笑说:“你不是鹦鹉,你是一只披着羽毛的小猪。”猴子刚说完,小猪就一头栽进泥潭里。“真倒霉,事情都搞砸了,当小猪一点乐趣都没有。”就在这时,旁边传来一个声音,“你说什么,当猪怎么没有乐趣了?我就是猪,我在泥潭里打滚,觉得很好玩啊。你快试试吧!”于是小猪也跟着滚来滚去……他滚得越多,心里就越快乐。小猪高兴的大叫:“太棒啦!原来当小猪是最开心的事情呀!”答:目标的达成程度:基本达到了设定的活动目标。在活动中幼儿能够紧跟教师的步伐,通过对画面的猜测想象故事发生的情节,理解人物的心情,让幼儿体验到了故事的乐趣,也感受到了“做自己最快乐”的含义。

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内容和形式适合。大班幼儿正处在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的幼儿缺乏自信、不喜欢自己。这个故事通过

孩子熟悉的小猪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变形”经历,将深奥抽象的道理简单化,告诉孩子“做自己最快乐”的道理,非常适合大班小朋友阅读。该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想象、语言简单、角色丰富,适合幼儿学习和表演。活动环节设计清晰,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幼儿层层深入地寻找答案,教师以支持者身份鼓励幼儿看和说,让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到了知识。

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活动氛围轻松自由,学习环境宽松快乐,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也比较高。教师能较好地引导幼儿认真思考、大胆想象,揣摩角色的心情。

效果分析:活动通过逐一展示的图片、曲折有趣的故事,让幼儿细细体味其中的道理。教师引导较好,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想象故事的发展、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如果能在活动中增加环节让幼儿大胆猜测想象小猪如何变形,会更好地促进孩子语言及思维的发展。

6.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从目标的达成程度、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活动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所给的语言教育活动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字数不少于400字。

大班语言活动《分房子》实录(一)引题,激发兴趣师(出示老虎图片):这是谁呀?幼:老虎!师:它是一只怎样的老虎?请你们看看它的表情。

幼:好想不太开心呀!幼:很难过。

幼:不是!你看它好要哭了!师:它高兴吗?幼(全体):不高兴!师:虎王一点都不高兴,它遇到了一件事情,很为难!究竟是什么事情呢?幼:肯定是和狮子抢王位!师:我们一起去森林里面看看吧。

(二)讲述故事,理解虎王烦恼(教师利用图片完整讲述故事,幼儿欣赏。)师:这幢红色的房子是几号楼?幼:1号楼。

幼:那个黄色的是2号楼,它下面写着了!师:虎王在烦恼什么?幼:它建了2幢楼,要分给小动物,不知道该怎么分好。

师:哦,房子要分给哪些动物呢?幼:老鼠、老猫。

师:还有吗?一共有几个动物来参加了?幼:还有狐狸、公鸡!但是他们不能分在一起的,狐狸要把公鸡讫掉的。

师:除了老鼠、老猫、狐狸和公鸡,还有谁也来了?幼:还有大象!还有乌龟!师:哦,一共有几种动物?幼:6种!(三)理鳃分房子要求,学习运用关联词师:分房子有要求吗?能不能随便住进去?幼:不可以的!老鼠不能和猫住一起的,猫要捉老鼠的。 幼:对的!它们不能住一起的,要分开住的,而且大象要住在一楼的。

幼:那让大象和老鼠住一起嘛!大象住在一楼不就可以啦!(很多幼儿在商量各个动物住在哪里。)师:为什么呢?大家都说的很起劲。为什么要这样分呢?谁能够把理由说清楚?师:我们一个一个来。老鼠提了什么要求?幼:老鼠说“千万别把我和老猫分在一栋楼里。”师:为什么呢?幼:猫要吃老鼠的呀!幼:猫会捉老鼠的。住在一起老鼠就完了!师:谁能说得更完整,用“因为……所以……”来说,因为怎么样,所以老鼠和老猫不能住在一幢楼里。

幼:因为老猫要吃老鼠,所以老鼠和老猫不能住在一起。 师:我这里有老鼠和猫,谁来给他们分房子?幼:我!红房子一楼给猫住,黄房子二楼给老鼠。

师:为什么老鼠不住在一楼?幼:一楼给大象住的。大象太重了住楼上要压下来的,房子就倒了1师:请你也用“因为……所以……”,把话说完整。

幼:因为大象太重了,所以不能住在二楼。

师:还剩下几个动物?幼:3个!师:谁来分?幼:红房子二楼住公鸡,三楼住狐狸,黄房子三楼住乌龟。

幼(多人):不行的,这样不对的!狐狸不能和公鸡住一起的!公鸡要被吃掉的!幼:老师我来!我来!师:有不同意见,我请举手的小朋友。

幼:红房子二楼住乌龟,三楼住狐狸,黄房子三楼住公鸡。 幼:老师,乌龟爬得很慢的!幼:老师,我来!师:还有人有不同意见?那我再请个小朋友试试,要说明理由!幼:红房子一楼住乌龟,二楼住老鼠,三楼住公鸡;黄房子一楼住大象,二楼住猫,三楼住狐狸。

师:他的分法怎么样?你同意吗?幼(一半):同意!幼(一半):不同意!师: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要这样分?用“因为……所以……”来说理由。

幼:因为乌龟爬得慢,大象太重了,所以要把他们排在一楼;老猫和老鼠不能住一起,所以要把他们分开;狐狸要吃公鸡、老鼠要钻进大象鼻子里,所以也要分开。

师:同不同意她说的?幼:同意!幼:老师我还有别的分法。老猫和公鸡换一下!——公鸡走得也很慢的。

师:嗯,其实还有很多分法,只要不把2个对立的动物分在同一幢楼里就可以了。

(四)分组讨论,操作图片分房子1.分组讨论,设计最佳方案师:我们帮虎王分析了动物们的要求,现在请小朋友根据动物各自的特点和提出的要求,给它们分房子。现在老师也准备了红黄两幢房子,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别的分法,和刚才不一样的。分房子必须达到要求,不能住一起的动物要怎样?幼:要分开。

(每组发一份材料,幼儿讨论、操作。)师:请各组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幼:红房子,一楼大象、二楼老猫、三楼狐狸;黄房子,一楼乌龟、二楼公鸡、三楼老鼠。

幼:红房子,一楼大象、二楼公鸡、三楼老猫;黄房子,一楼乌龟、二楼狐狸、三楼老鼠。

幼:红房子,一楼乌龟、二楼公鸡、三楼老鼠;黄房子,一楼大象、二楼老猫、三楼狐狸。

2.用“因为……所以……”说明分房理由(略)五、小结师:今天我们小朋友很能干,帮助虎王解决了难题,而且小动物们都很开心,因为他们提出的要求,大家都记住了,住在小朋友们安排的房子里,很安全,不用担心被吃、不用爬很高的楼梯。下次如果虎王再建一幢房子,大家还愿意帮助他吗?幼:愿意!附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动物们的住房条件很差,于是它们分别在森林的东边和西边建造了红黄两栋楼房,每栋楼房都是三层,这样可以住六户动物。

第二天,虎王召集最需要房子的六位动物开会,它们是公鸡、大象、老鼠、乌龟、狐狸、老猫。开会前,这些动物闹哄哄地吵个不停。虎王拍拍桌子,大声说:“安静、安静,有什么意见当着大伙的面提出来!”“尊敬的虎王,”老鼠首先跳出来说:“我年轻、灵活,上下楼很方便,可您千万别把我和老猫分在一栋楼里,要不我可就惨了!”“哼!你这个臭老鼠!”老猫气得咳嗽起来,“我如今年纪大了,跑得也没以前快了。你不想和我住一栋楼,我还不想和你住呢!省得天天见你心烦!”旁边的大象也慢悠悠地说:

“让我爬楼也可以,不过我那么重,如果住楼上,准会把楼压垮的:另外我也不大愿意和老鼠住在一起,它要是哪天到我家偷油,一不小心钻到我鼻子里去,我可要得鼻炎了!”“喔喔喔,”公鸡高声说:“虎王,虎王,我没别的要求,只求别把我和狐狸分在一栋楼里,不然它趁天黑把我的孩子带走就糟了!”这时,趴在角落里的小乌龟“呜呜呜”地哭了起来。虎王问:“孩子,你为什么哭呀?”乌龟伤心地说:“我平时动作比较慢,爬楼有困难,如果把我分到楼上,那可怎么办呀?”“唉,”虎王说:“你们这个有这个的说法,那个有那个的道理,叫我也没了主意,怎么办呢?”答:目标的达成程度:达到了设定的活动目标。教师的提问层层递进,让孩子在情景中进行实际分房,自然而然地掌握分房的要求,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探索、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兴趣。在整个活动中给幼儿训练的机会不够多,影响了“因为……所以……”句型练习目标的达成。

内容和形式的适合程度:内容和形式完全适合。幼儿对故事内容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活动中,通过“分组讨论,操作图

片分房子”的环节,既让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关注活动,又帮助幼儿理解了故事内容、验证了自己分房子的结果。

内部要素的协调程度:整个活动氛围轻松自由,学习环境宽松快乐,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也比较好。活动准备较充分,操作时活动材料提供也比较充足。师生、生生互动的原则体现得比较明显,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效果分析:孩子们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分房操作中了解故事内容,明白分房要求,大部分幼儿都能说出各种动物的住房要求,并按要求去分房。在操作中,也体现了师幼、幼幼之间有效的互动,“小组讨论、操作分房”不仅是对故事内容的巩固,也增加了幼儿间的情感,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在讲述分房理由时,充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丰富了词汇,也学会了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但是在重点学说“因为……所以……”时,还应多留时间,让全体幼儿有更多的机会练习。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区工作》单选论

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17)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区工作》单选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17)

盗传必究一、单选题1.社区作为居民生活的共同体,在其四大要素中,()是社区活动得以展开的社会组织形式。

A.地域B.人口C.组织结构D.文化2.一般而言,确定社区工作者身份的标准不包括下列哪-项?()A.工作内容或对象B.职业身份C.社会工作认证制度D.社区工作者职业保护3.在社会策划模式下,关于社区服务机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有。的服务机构都有共厨的服务理念和使命B.澄清规划机构的服务理念可以鼓励社区工作者对机构的认同C.澄清规划机构的服务理念可以指引社区工作者工作的方向D.澄清规划机构的服务理念可以确定社区工作者的服务范围4.“社区”最早是由()提出的。

A.F.滕尼斯B.R.帕克C.乔治·希勒里D.费孝通5.美国心理学家()将需求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求、安拿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A.罗杰斯B.班杜拉C.马斯洛D.沙利文6.社区照顾的()就是努力促使需要照顾的人留在社区内,尽可能保障其过正常人的生活。

A.具体目标B.过程目标C.终极目标D.基本目标7.联合国发表专题报告,指出()的目的是动员和教育社区内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和国家建设,充分发挥创造性,与政府一起大力改变贫穷落后状况,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A.社区照顾B.社区发展C.社会策划D.社会行动8.()将伦理分为两种:一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伦理,另一种则适用于特定团体的伦理。

A.迪尔凯姆B.科伊尔C.奥尔波特D.纽斯泰特9.关于社区教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现代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在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再学习过程B.解放式社区教育是指使基层群众从一些陈旧的、落后的思想束缚和控制中解脱出来,发挥他们各个方面的潜能和积极性C.社区教育是在开发和利用本社区资源的基础上,解决本社区的社会问题和促进社区发展D.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具有固定的模式10.()是建设社区的基本措施,也是落实社区计划的根本保证。

A.建立社区机构B.组织社区调查C.协调社区力量D.解决社区问题11.()作为一种专门的社区工作方法,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A.社区发展B.社区照顾C.社区教育D.社区策划1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区工作是一种介入方法B.社区工作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C.社区工作是一种意识形态D.社区工作是一个过程13.群众应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不抽烟,如不遵守规则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这属于下列哪种社区教育?()A.补偿式教育B.控制式教育C.解放式教育D.非正规教育14.社区工作三大模式不包括()。

A.社区整合B.社区发展C.社会策划D.社会行动15.在介入和建立专业关系阶段,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要取得社区的信任,其中的关键因素是()。

A.对社区居民进行家访B.获得社区重要组织与人士的了解和支持C.开展有组织的宣传活动D.介入社区事件16.()是建设社区的基本措施,是落实社区计划的根本保证。

A.建立社区机构B.组织社区调查C.协调社区力量D.解决社区问题17.在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观特点中,()体现了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也是实现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的途径。

A.集体取向的人的价值和尊严B.制度取向的社会正义C.民主取向的社会参与D.互助取向的助人服务18.一般而言,确定社区工作者身份的标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工作内容或对象B.职业身份C.社会工作认证制度D.社区工作者职业保护19.在社区工作的行为守则中,要注重()的发展目标。

A.以人为中心B.以社区为中心C.以社区工作者为中心D.以社区工作价值为中心20.下列有关院舍照顾,说法错误的是()。 A.欠缺人性化服务B.使被照顾人员产生依赖C.受照顾者被视为弱者D.能充分满足受照顾者的需求21.“社区”最早是由()提出的。

A.F.滕尼斯B.R.帕克C.乔治·希勒里D.费孝通22.在社区工作的专业价值观特点中,()体现了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也是实现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的途径。

A.民主取向的社会参与B.制度取向的社会正义C.集体取向的人的价值和尊严D.互助取向的助人服务23.在社区工作的价值假设中,关于(),社区工作认为:人除了对自己负责之外,也要想到其他人;

社区成员会互相关怀和互相照顾。

A.人B.与他人的关系C.社会D.工作手法24.关于社区照顾的具体目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协助需要照顾者融人社区B.培养需要照顾者的参与意识C.强化居民的社区意识D.以非正规照顾取代正规照顾25.在社区问题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是进行社会策划的重要内容。

A.澄清机构理念B.制定服务方案C.确立社区工作目标D.调查分析社区26.社区工作三大模式不包括()。

A.社区整合B.社区发展C.社会策划D.社会行动2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区工作者的自我完善能力?()A.自我学习能力B.自我批评能力C.自我反省能力D.自我控制能力28.社区的服务组织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街(委)、企(事)结合,二是()。 A.政府主导B.社区自治C.居民自治D.社区、居民自治29.专门机构模式和社区发展协会模式相比较而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专门机构模式就是在一个专门服务机构内,由社区工作者组织成立一个社区工作队,形成一个服务网络,对特定的服务对象进行服务和照顾B.社区发展协会模式就是在社区范围内,由社区工作者连接各有关专门服务机构和人员,成立社区发展协会,由该协会协调有关方面形成覆盖整个社区的照顾网络C.专门机构模式在经费、人力、物力、设施、场地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所以专门机构模式的服务不够专业,效果也不如社区发展协会模式好D.社区发展协会模式的特点是,不受专业机构的限制,可以利用现有的社区组织和有关协会来推动社区照顾服务,普及性较高30.()是建设社区的基本措施,是落实社区计划的根本保证。

A.建立社区机构B.组织社区调查C.协调社区力量D.解决社区问题31.中国的社区服务萌芽于()。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初期D.20世纪90年代32.()是社区行动的先决条件。

A.居民民主参与B.设计工作步骤C.社区自主决策D.地方领导人才的选拔与训练33.社区工作三大模式不包括()。

A.社区整合B.社区发展C.社会策划D.社会行动34.在社会策划模式下,关于社区服务机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有的服务机构都有共同的服务理念和使命B.澄清规划机构的服务理念可以鼓励社区工作者对机构的认同C.澄清规划机构的服务理念可以指引社区工作者工作的方向D.澄清规划机构的服务理念可以确定社区工作者的服务范围35.社区照顾的()就是努力促使需要照顾的人留在社区内,尽可能保障其过正常人的生活。

A.具体目标B.过程目标C.终极目标D.基本目标36.下列不属于社区照顾中行动照顾的是()。

A.起居饮食的照顾B.打扫居所C.代为购物D.发动周围资源以支持37.群众应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不抽烟,如不遵守规则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这属于下列哪种社区教育?()A.补偿式教育B.控制式教育C.解放式教育D.非正规教育38.()是建设社区的基本措施,是落实社区计划的根本保证。

A.建立社区机构B.组织社区调查C.协调社区力量D.解决社区问题39.在介入和建立专业关系阶段,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要取得社区的信任,其中的关键因素是()。

A.对社区居民进行家访B.获得社区重要组织与人士的了解和支持C.开展有组织的宣传活动D.介入社区事件40.在社区服务工作的要素中,()是服务手段,它标志着社区服务的发展水平。 A.项目B.财力C.政策法规D.人力41.()作为一种专门的社区工作方法,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A.社区发展B.社区照顾C.社区教育D.社区策划42.社区照顾的()就是努力促使需要照顾的人留在社区内,尽可能保障其过正常人的生活。

A.具体目标B.过程目标C.终极目标D.基本目标43.社区睦邻运动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它的发起人是英国牧师()。

A.巴涅特B.索里C.汤恩比D.哥尔亭44.在社会策划模式下r关于社区服务机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有的服务机构都有共同的服务理念和使命B.澄清规划机构的服务理念可以鼓励社区工作者对机构的认同C.澄清规划机构的服务理念可以指引社区工作者工作的方向D.澄清规划机构的服

务理念可以确定社区工作者的服务范围4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区工作是一种介入方法B.社区工作是一项有计划的行动C.社区工作是一种意识形态D.社区工作是一个过程46.社会行动

要赢得公众的同情和支持,以和平手段换来公众的支持。这是社会行动的()。

A.争取让步而非破坏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避免使用暴力争取舆论支持原则D.行动的连串性原则47.联合国发表专题报告,指出()的目的是动员和教育社区内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和国家建设,充分发挥创造性,与政府一起大力改变贫穷落后状况,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A.社区照顾B.社区发展C.社会策划D.社会行动48.在社区服务工作的要素中,()是服务手段,它标志着社区服务的发展水平。 A.项目B.财力C.政策法规D.人力49.关于社区服务的资源的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社区服务可以完全依靠政府提供外部资源B.社区服务可以完全依靠社区的内部资源C.社区服务依赖于政府提供的外部资源和社区的内部资源的结合,不分主次D.社区服务以开发利用自身资源为主,接受政府等提供的外部资源为辅,而不能颠倒两者的位置50.()将伦理分为两种:一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伦理;

另一种则适用于特定团体的伦理。 A.迪尔凯姆B.科伊尔C.奥尔波特。

D.纽斯泰特51.()是以社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务的制度。

A.德国的汉堡制B.德国的爱尔伯福制C.英美的慈善组织协会D.英美的社区睦邻运动52.在社区服务工作的要素中,()是关键,它是社区服务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A.需求B.财力C.政策法规D.人力53.不同的学者对“社区”有不同的界定,滕尼斯主要从()角度对“社区”进行描述。

A.共同体价值取向B.功能主义C.行为主义D.全方位、综合性54.下列属于任务目标的是()。

A.安置无家可归者B.发掘及培育社区领袖参与社区事务C.提升居民的社会意识D.加强居民的归属感55.下列不属于社区照顾中行动照顾的是()。

A.起居饮食的照顾B.打扫居所C.代为购物D.发动周围资源以支持56.下面不属于我国老年人社区服务的是()。

A.老年公寓B.提供以老人饭桌服务为主的小餐馆C.老年学校D.康复中心57.专门机构模式和社区发展协会模式相比较而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专门机构模式就是在一个专门服务机构内,由社区工作者组织成立一个社区工作队,形成一个服务网络,对特定的服务对象进行服务和照顾B.社区发展协会模式就是在社区范围内,由社区工作者连接各有关专门服务机构和人员,成立社区发展协会,由该协会协调有关方面形成覆盖整个社区的照顾网络C.专门机构模式在经费、人力、物力、设施、场地等方面的要求较高,所以专门机构模式的服务不够专业,效果也不如社区发展协会模式好D.社区发展协会模式的特点是,不受专业机构的限制,可以利用现有的社区组织和有关协会来推动社区照顾服务,普及型较高58.在介入和建立专业关系阶段,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要取得社区的信任,其中的关键因素是()。

A.对社区居民进行家访B.获得社区重要组织与人士的了解和支持C.开展有组织的宣传活动D.介入社区事件59.在社区问题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是进行社会策划的重要内容。

A.澄清机构理念B.制定服务方案C.确立社区工作目标D.调查分析社区60.()是建设社区的基本措施,是落实社区计划的根本保证。

A.建立社区机构B.组织社区调查C.协调社区力量D.解决社区问题二、论述题1.试论述社区发展模式的工作步骤。

答:第一步绘制社区资产图谱第二步通过现有能力采取行动以动员社区资产参与动员社区资产是与社区资产建立关系的前期投资环

节。在此环节中,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动员其他资产的平台,并以此为中心产生磁场效力,吸引其他资产参与社区发展。

第三步构建资产关系并形成制度或规则当与社区资产发生持续的联系时,就可以考虑构建资产关系。资产关系既包括合作资源库的建设,也包括社区自组织的培育。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工作者们培养的志愿者队伍、各种文艺小组、兴趣爱好团体,或者建立的各种俱乐部,制定的各种会员制度,都属于社区资产关系的构建。

第四步调整发展节奏解决内部冲突、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总是呈曲折或螺旋状前进。社区资产关系也并非静止不变的,如果我们将某个资产关系做基线分析,就能形象地观察到资产关系的变化情况。例如,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并非一劳永逸的,在某个阶段可能已经达到了理想的状态,但是运行到下一个阶段又会出现新的问题,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忽略资产与资产之间的冲突。因此,在构建资产关系之后,我们需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解决资产内部的冲突。

第五步拓展外部资源增强社区能力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虽然强调社区内在的动力,但并不排斥社区之外的力量介入。因此,在掘和驱动内在能力的同时,社区工作者还需要协助社区成员拓展和引入外部的能力,让围绕社区的内外资产形成稳发固的网络,共同作用于社区的发展。

2.试论述社区照顾模式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

答: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城乡二元结构。

社会保障的重点在城市,农村的社会保障依靠居民自筹和集体经济。但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即使重心在城市,也是不完善的,主要表现在:(1)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覆盖全民;

(2)城市民展最低生活保障也只是针对城市贫困人口; (3)在全民发展型福利方面,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

(4)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中心和机构的发展在全国范围比较缓慢,政府的资金支持不足,推行的社区服务与政府的政策脱钩。

但是我国社会的发展双对社区照顾提出了要求,推行社区照顾是必要的,主要表现在:(1)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初级社会关系的解体,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容纳能力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2)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老年人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养老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3)社区照顾模式顺应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

(4)我国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以单位为载体的,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的福利保障任务逐渐从单位中脱离,被推向社会。

(5)推行社区照顾也是促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推进社区服务机构专业化的需要。

3.试论述霍曼斯提出的五个命题。

答:第一是成功命题。这是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的某个行动越是经常受到报酬和奖励,那么他就越有可能有经常类似的行动。因此,个人行动的频率往往取决于得到报酬和奖励的频率以及获得报酬与奖励的方式。霍晶斯进一步指出,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这是因为没有规律的报酬或奖励更具有意外性与刺激性。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如果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剌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因此,在日常生活领域,很多球星往往穿着固定颜色、固定号码的衣服、保持着相对固定的发型就在于这种颜色、号码以及发型曾经带给他辉煌,使他获得过巨大的成功,这种衣服和发型就成了他幸运的标志。因此只要出现同样的衣服和发型就能够激发他的潜能。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正如同鸽子的某种行动可以得到食物的奖励那样。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

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反之,如果某种行动产生的结果使得此人受到惩罚.那么他就有可能采取措施避免类似行动的发生。因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遵循趋利避害原则.总要花费-些时间去选择能够获得较高报酬、奖励即有价值的社会交往行动。当然.霍晶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第四个是剥夺一满足命题。也就是获得的报酬和奖励遵循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剥夺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报酬后所经历时间的长度。满足是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时间里得到的报酬使他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酬赏。霍晶斯的这个命题是对前三个命题的限定,即个人的行动与获得报酬的满足感必须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他说,如果一个人时常得到报酬,起初他会有非常满足的感觉,但此后这种报酬果重复出现,其价值就会降低。其情形犹如一个非常饥饿的人吃第一个烧饼是感到极大的舒服,然而继续给他吃第二个、第三个以及第n个烧饼伴随着他越来越饱,那种舒服感和满足感会越来越小,乃至消失。

第五个是攻击一赞同命题。 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其=C。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霍晶斯认为,这五个命题是把斯金纳对鸽子以及老鼠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与分析。行动者进行社会行动时之所以会遵循上述原理就在于人是一个理性的人,人的行动首先是一个理性行动,于是在吸收斯密关于“经济人”假设观点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命题。

4.试论述社区工作专业化的含义。

答:社区工作专业化是指社区工作从过去主要由非专业社会工作者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逐渐走向主要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来从事社区工作的过程。

一方面,专业社区工作者在从事社区工作时与非专业社区工作者不同,非专业社区工作者在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中,常常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而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则更多地代表民间力量,因而他们能够主动维护社区居民的利益。

另一方面,与非专业的社区工作者相比,专业的社区工作者拥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可以协助居民制订专业的解决方案,可以充当居民社区行动的服务者、维权者、组织者和调解者,从而使社区冲突事件得到更加完满的解决而非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如居委会干部、社区服务人员,作为政府延伸职能的承担者,主要忙于政策法规宣传、行政事务处理,缺乏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方法。

5.试论述社区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答:一是一定要具备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是作为社区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态度决定一切。首先要求我们认清自身位置,认清自身价值,这能帮助我们放平心态。其次学习社区工作相关文件,明白社区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白社区工作者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再次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态度,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 二是要熟识礼仪,就是待人接物不急不躁,来往送迎,礼数周全。这可以看看此方面的书,对于当地习俗礼貌要运用得当。不管是对社区居民,还是同事,懂礼貌都非常重要。

三是语言,口齿清晰,有逻辑,毕竟在社区接触人多,要告知,解释的事情也多,一定要跟人说清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这就靠平时多练,不强的话可以拿家人练嘴,用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是学习能力,思维要清晰,反应要敏捷,这方面的提高,并不那么容易,这与恐怕跟学历有一定的联系,像一般本科生都应该没问题,足矣应对领会上级文件,理解开会内容,学习新接手的工作。甚至是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政策》简答题

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06)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政策》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306)简答题1.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偏离表现为哪些形式?答:(一)政策附加。社会政策实施者在原政策内容的基础上再自行增添了若干个新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导致政策扩大化。

(二)政策敷衍。是指政策实施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来贯彻实施该政策,而是将政策柬之高阁,阳奉阴违,敷衍塞责。

(三)政策利用。社会政策成了某些实施者手中的资源。他们为了满足自身或某些利益群体的不当要求,随意改变或变通性地实施政策。

(四)政策抵制。社会政策的实施对象对现有的政策不认同,不接受,从而产生抵制情绪,使社会政策不能够实施到位,达到预期的效果。

2.简述国家一单位保障体制的特点答:在国家一单位保障制度下;主要是由国家承担社会保险的责任,各个企事业单位来负责实施,而且各个单位之间纵向管理、封闭运行,向职工提供全面保障。 根据1969年财政部颁布乏《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的规定,职工待遇标准由国家政策制定,所需费用由企业实报实销的“企业保险”模式。

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财力,负责职工的生、老、病、死保障,而且负责提供系列的生活服务。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一切生活问题,基本上都能够在单位中解决。但是,单位也是一个分割状态的体系,缺乏横向联系,单位内外有别,单位之间层级分明。

没有单位的人,基本上只能依靠家庭和街道组织提供安置和服务,各项待遇水平远远低于单位职工。而且,国家——单位保障模式基本体现了和地位收入的正相关原则,尤其是和单位集体利益的正相关原则,这大大违背了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把社会社会保障当做了工资之外的一种激励机制,而不是真正的保障基本生活的公平机制。

3.促进就业的政策包括哪些内容?答:促进就业的政策是劳动就业政策的重要内容,政府可以采取三个方面政策以促进就业。首先,在劳动力需求上,创造和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对劳动力需求的扩大。其一,政府直接提供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兴建公共工程,扩大公共部门,开发社会公益岗位,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其二,政府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间接增加劳动力需求。其三,扶持自主创业。

其次,在劳动力的供给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善劳动力的供给。一方面,职业培训针对全体劳动者,可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人力资本;另一方面,职业培训需要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在劳动力的配置上,提供就业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广泛收集就业需求信息,及时发布有效的岗位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能力测评、政策咨询服务、失业登记等。

4.针对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答:第一,加强就业服务。2003年政府出台了《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通知》,规定取消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规定以及不合理收费等;第二,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对农民工技能培训问题进行专门规定,要求在七年内对拟定转移的6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第三,维护农民工就业权益保护。2004年,政府首次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加大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举措。一方面,强调《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适用于农民工,政府逐步健全对进城务工农民的

劳动合同管理和监督检查,要求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加强对工资支付、劳动条件等方面的管理,集中开展农民工权益保障专项执法检查。同时,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5.各国医疗卫生政策的类型有哪些?答:第一,国家保障型。国家保障型医疗政策以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医疗经费来自税收,政府通过预算分配将医疗基金有计划地拨给有关部门或直接拨给公立医院以及全科医生,公民在看病时基本不需支付费用。

第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险型模式主要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形成保险基金用于满足雇员及其家属的医疗需要,患者在就医时需要自付一定的医疗费用。 第三,市场主导型。市场主导型模式是指通过市场来筹集医疗保险费用和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它主要按照市场法则,把保险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自由买卖,也可称之为自愿保险。第四,储蓄保险型。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 6.简答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答:商业保险是指通过保险公司的商业经营,来收取保费,承担责任,保障风险的行为。而社会保险是指靠国家来强制执行的保险行为。两者的区别如下:第一,两者的目的不同,或者说属性不同。商业保险是营利性商业行为;社会保险是非营利性的政府行为。

第二,两者的手段不同。商业保险是通过商业手段,自愿交易完成的。社会保险是一种政府行为,借助于行政体系,强制实施。 第三,两者的运作机制不同。商业保险是通过商业公司运作管理,社会保险是通过政府下属的非营利机构,借助于行政手段运行的。 第四,两者实现的效果不同。商业保险不关心社会效益,而社会保险最终效果是社会安定和公平的效益。

第五,两者的保障水平有别。商业保险是根据投保人的投保份数提供保障水平,而社会保险是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基本生活水

平,来规定合理的保障水平,然后根据个人的贡献,订出一个合理的变动幅度。

第六,两者的保障能力有别。商业保险本身是有风险的,如果经营不善、或者风险突变,保险公司就会破产,从而失去保障能力。社会保险因为是一种国家政府行为,所以不存在经营风险。

第七,两者的保障范围有别。商业保险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提供可保的保险。而社会保险是为了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权益,要求尽量扩大覆盖范围,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基本人生风险。

7.社会政策可行性分析中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哪些特点?答:(1)实证(中立)分析与规范(价值)分析相结合,即这种分析不只是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去对客观事实作出判断,而且还需要对社会政策方案做出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在各种备选的方案中做出价值优先性的安排。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即既需要用定量方法来对政策方案的实施及其各种影响作出分析,也可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以具体把握社会政策与政策相关利益方之间的关系。

(3)政策主体意见与政策客体意见相结合,在可行性分析中,首先应当了解公众,尤其是政策对象对这项政策的意见。以分析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得到的支持和遇到的障碍。

(4)多学科和多种具体方法的集合,社会政策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因此在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时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同时,在收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问卷法、个案访谈法、实验法、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

9.根据政府在住房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市场经济国家的住房政策分为哪些模式?答:根据政府在住房问题上扮演的角色或承担的责任,邓尼逊和温格逊将市场经济国家的住房政策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雏生型、社会型和全面责任型。雏生型住房政策是指在急速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人们往往以违规自建的方式解决

住房问题。政府虽然已经开始对住房采取某些干预措施,但政府倾向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应对住房需求。社会型住房政策指的是将市场当作解决住房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解决住房问题,政府扮演一种拾遗补缺的角色。全面责任型住房政策是指政府把满足全体国民的住房需求作为自己的责任,并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测量贫困可以运用哪些方法?答:测量贫困可以运用下列方法。

第一,热量支出法。按照营养权威机构规定的每人每日最低热量标准,计算出满足这些热量标准所需要的物品,再计算出这些物品的价值,即贫困线。

第二,恩格尔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指食物支出额与全部生活消费支出额的比率,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超过60%就是绝对贫困。

第三,贫困指数法。这是指以生活质量作为度量标准,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题与收入密切相关,对每个询问的问题打分,据此确定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并作为贫困线标准。

第四,收入等分法,即按照收入将全国居民分为5个或10个等份,参考基尼系数进行比较,确定总人口的百分之几为贫困人口,最后利用调查资料计算出界定贫困人口的贫困线标准。

第五,收入平均法。以人均生活费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作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

第六,主观收入定义法。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认为的家庭收入“足够”和“不足”的数量,通过对这两种收入进行几何平均,得到主观认定的最低生活水平,收入低于这个主观最低水平的居民即为处于贫困线之下。

第七,主观最小消费定义法。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认为满足最低消费需求所需的收入,然后同其实际收入进行比较,实际收入低于主

观认定的贫困线收入的居民即为贫困居民。最近几年,在国际上多维贫困测量法被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贫困和福利的测量。

11.社会保险包括哪些险种?答:针对公民的生、老、病、残、失业、工伤、死亡等基本风险,政府建立了社会保险体系,社会保险主要包括五大险种。

第一,养老、遗属和残疾保险。这主要是针对退休老年职工、残疾职工、及其家属的收入保障。

第二,失业保险。失业保险的范围现在不仅包括收入保障,后来逐步扩大到职业培训、医疗保险费补贴、就业服务等。

第三,疾病保险。疾病保险主要是提供疾病期间的收入补贴和医疗费用,如果没有全民医疗服务,疾病保险则包括提供病假收入、补偿医疗费用。

第四,工伤保险。工伤保险包括因工负伤、职业病、以及这两个原因引起的残疾和死亡的保险。工伤保险一般实行“无过错原则”,又叫“雇主责任原则”。

第五,生育保险。这主要是针对女性职工的特殊保险种类,生育保险的保障范围包括医疗费、带薪产假,有的还包括育儿假期。 12.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答: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在满足中低收人家庭住房需要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数量问题。保障性住房供给严重不足、房源非常紧张,一些符合条件的目标群体要通过很长时间的等候才能得到,严重影响了住房福利的可得性。

第二,质量问题。一些保障性住房建筑商和开发商为了节省成本而降低施工质量、装修质量、减少配套设施等,直接影响住房质量。 第三,覆盖范围问题。保障性住房一般以户籍为给付条件,覆盖范围非常狭窄,对非户籍人口存在制度性的社会排斥。

第四,住房福利传递效果问题。在资格审核体系不完善和不严格的情况下,保障性住房的配给过程存在寻租现象,也存在利用虚假

资料骗购的福利诈骗行为,导致一部分保障性住房流人中高收人家庭,甚至成为一些人谋取暴利的工具。

第五,住宅区隔问题。一些地方保障性住房空间安排过于集中,而购买保障性住房的多为低收入的家庭或者城市改造过程中的回迁户,社区人口的同质性强,容易导致住宅区隔化。

13.教育政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答:(一)教育政策的主体。教育政策的主体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包括教育的组织管理者和直接的教育服务提供者。

(二)教育政策的客体。受教育者是教育政策最重要的客体和最主要的受益者。

(三)教育政策的资源。教育经费的来源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问题。一般来说,教育经费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作为个人服务付费的学杂费和其他。

(四)教育政策的福利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向政策客体分配教育利益、给付教育福利的行动过程,那么教育福利采取什么形式是教育政策需要明确规定的问题。

(五)教育政策的福利供给模式。它是指福利供给者通过怎样的组织架构,以什么方式将教育福利传递到政策客体手中。

14.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哪些问题?答: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属地管理与发展不平衡。由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资金筹集和具体管理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而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不相同,导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执行力度、待遇水平、覆盖范围不统一,发展不平衡。

第二,家计调查与耻辱化效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对申领对象的资格条件经过严格的审批,包括家庭成员、职业、财产状况、经济收入等,这可能对受助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带来一种耻辱感。

第三,自由裁量空间大与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在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保障对象的确认、申请家庭的财产调查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弹性,基层的政策执行者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这样可能会影响福利传递的效果,甚至出现抑制脱贫的现象。

第四,福利依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是一种事后的补救,可能会导致受助者产生依赖心理,甚至出现贫困的恶性循环与代际传递现象。

17.根据布赖德肖的观点,人的需要包括哪些类型?答:从个人生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布赖德肖将人的需要归纳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规范性需要、感觉性需要、表达性需要、比较性需要。规范性需要是专业人员、行政人员或专家学者,依据专业知识和现有的规定或规范,指出在特定情况下人们所需的标准。感觉性需要是一个人在自我陈述时反映出的需要和想要的服务。当个人把自己的需要通过行动来表达和展现时,即成为表达性需求。当个人与他人相比,发现自己生活条件上的不足并产生新的需要时,这种需要被称为比较性需要。

18.按照资金筹集、支付、管理和所有制,可将医疗卫生政策划分为哪些类型?答:按照资金筹集、支付、管理和所有制可将医疗卫生政策分为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险型、市场主导型和储蓄保险型四种。

第一,国家保障型。国家保障型医疗政策以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医疗经费来自税收,政府通过预算分配将医疗基金有计划地拨给有关部门或直接拨给公立医院以及全科医生,公民在看病时基本不需支付费用。

第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险型模式主要通过立法形式强制规定雇主和雇员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形成保险基金用于满足雇员及其家属的医疗需要,患者在就医时需要自付一定的医疗费用。 第三,市场主导型。市场主导型模式是指通过市场来筹集医疗保险费用和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它主要按照市场法则,把保险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自由买卖,也可称之为自愿保险。第四,储蓄保

险型。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