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刍议

2023-08-05 来源:步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 盎 《;, ・ ●2008年第3期●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刍议 杨曼英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何认识大 学生就业形势,提出有力措施和对策,是高等学校大 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导致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扩招 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二)观念和心理误区的影响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直面现实,客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观分析,理性对待。但是,诸多的大学生存在着观念 和心理上的误区,与当前就业形势不相适应。有的大 随着高等学校扩招政策的实行,大学毕业生数量 逐年增多。1999年开始扩招,自第一批扩招学生毕业 后,就业压力日益加大。据统计,2002年全国普通高 学生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等、靠、要”的思 想观念上,缺乏主观能动性。有的大学生认为“考上 大学,就一定会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对自己 缺乏正确的定位,势必错过不少的就业机会。 (三)市场机制不完善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目前,我国已从过去那种“计划”在人力资源配 校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以后每年以3%一30%的增幅 增加。200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38万,2006年全国 大学毕业生有413万,2007年应届毕业生达到495万。 按照我国政府公布的数字,2005年大学生就业率为 囊 84%,即使以这个数字来计算,当年毕业就失业的大 学生人数也达到了40万之多。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 生、甚至是研究生感到了就业压力。 (一)社会就业容量小 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 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我国社会制度转型相对滞后于 经济的转型,与市场经济社会所要求的制度和运行机 制还不相适应。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毕业生就业机制 还不够健全。现行的人事制度与毕业生市场化的择业 机制不相协调,对人才流动有着严重束缚。 (四)高校教育改革滞后使得培养的人才难以适 应社会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民经济结构正 在进行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比 例下降;技术革新日新月异,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 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减员增效日益推进;行政事业 单位机构改革,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人员精简分流。 这一现状决定了社会吸纳人才的数量有限,无疑社会 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也会相对有限。国有企业改革 伴随着高校扩招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实际 上暴露出现行的办学理念、体制、运行机制、教育教 学内容、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和管理水平等存在一系 铁道、轻工、金融、IT行业及部队等160多家单位。 每年学校邀请就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召开年会, 重要的作用。为使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让学生掌 握,学校承诺在两小时内将需求信息在学校就业网上 发布,并采取电话通知、张贴海报等多种渠道让学生 与用人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双向选择。同时,认真做 共同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反馈毕业生使用意见,并 对学校人才教育培养提建议,促进学校就业工作良性 发展,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三、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做好每一个毕业生的推 荐工作 好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避免学生上当受骗。 2.全面准确掌握学生就业状态,有针对性地做好 毕业生推荐工作。学生就业工作专干与每位毕业生进 学校坚持“一心一意为学生着想,尽心尽力为单 位服务”的宗旨,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 持“公正、公平、择优和自愿”的原则,积极推荐每 一行谈话,了解每个学生的就业意向、择业期望,并帮 助学生合理定位。专干手里都有一本详细记录每位毕 业生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的小册子,可以针对不同需 求有针对性地推荐不同的毕业生。 个毕业生。 1.及时准确地向学生发布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一 般而言,用人单位来学校选择毕业生停留时间较短, 能否使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成功,学校发挥着 (责任编辑:马仲明)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普通高等教育研究・ 列问题。一些高校的学科门类过窄,专业设置过细, 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培养的毕业生在知 养的质量,建立自身特色和优势,创造自身“品牌”, 构建高质量、高品位和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格局;要拓 宽办学思路,积极推崇和实施“3+1”订单式资助培养 模式。即学生第三年学习结束时,用人单位可到校择 优挑选学生,并与之签定协议,由用人单位按一定额 度资助学生第四年的学费,学生毕业后直接去签约单 位就业。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识结构、综合能力、基本素质和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 会的需要不相适应。 (五)学校就业指导难以适应大学生就业现实需要 就业指导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一门学问, 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较 为普遍地存在着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 难以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 就业指导工作过于粗放。 “就业教育”在大多数高校 只是在毕业前由相关领导对学生进行一次总动员,指 导老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二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信 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 队伍。要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根据 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各阶段就业指导的内容。 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上,要把就业 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课表,规定学分。在教材选择 上,要充分考虑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注重理论 息提供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三是就业心理咨 询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六)就业期望值过高增大了大学生择业的心理 压力 大学生在择业中,大都有“人往高处走”的心态, 与实践相结合。在职业指导师资配备上,要选拔那些 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强,懂得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 等知识的专任教师。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引导大学 希望到那些工作环境好、薪酬收入高的国有企事业单 位,不愿意到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有些大学生对自 己素质、能力等就业实力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 而与用人单位对他们的整体素质的评价差距太大。他 们往往在求职时这山望着那山高,人为地抬高了就业 的门槛,加大了求职的难度,使自己处于被动状态。 (七)实践能力差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 要原因 生走出校园,接触实际,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增强适 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组织活动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应变能力。 (四)需要多方面的参与 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学校党政领 导的事,也是就业职能部门的事,还是学校的招生、 很多大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水平都还不错, 培养、就业等部门的事。因此,需要全校各部门的参 与配合。 (五)加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但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差。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 时,最不满意的是那些“眼高手低”,只懂理论不会实 践的大学毕业生。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高校要依托互联网及有关就业专门网站为毕业生 提供人才需求信息。要积极建设和管理好就业信息网, 利用校园就业信息网沟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也为用人单位了解毕 业生提供方便。 (六)加强创业教育 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毕业生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仅来自社会供求的不平衡,更来 自自身思想观点的束缚。要帮助和教育他们完成从 “精英化”身份向“大众化”身份在认识上的转变,进 行更实际更理性的职业规划。要引导和教育学生摈弃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 经济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深入,政府机关改革,人员分流,事业单位 人员精简,加之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学历要 “保险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破除工作岗位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七十二行,行 行出状元”的观念。克服择业中消极等待的思想,主 动出击来推销自己。 (二)深化改革,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合市场需要 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及时调整 求盲目攀高,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而另一方 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知 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 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学生可以根据自 己的优势和特长,选择自己理想的创业之路。要通过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树立以就 业为导向的办学观;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 开展创业教育,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确 立“就业即创业”的观念,对就业岗位不等不靠,瞄 准市场,主动出击,开创一番事业,在创业中实现自 我价值。 容的改革,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综合能力、 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 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缩短大学生就业的适应期;要 时刻树立质量意识,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狠抓人才培 (责任编辑:马仲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