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C )(3分)
中国的哲学不需要宗教作为载体,它直接 ▲ 超道德的价值,与科学的发展并不相悖。它存在于 ▲ 之中、行动坐卧之间,它是中国人自己的“桃花源”。 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 ▲ 了这些超道德价值。 A.关照 箪食瓢浆 体验 B.观照 箪食瓢浆 体会 C.观照 箪食瓢饮 体验
D.关照 箪食瓢饮 体会
2.下列句子中,表述不得体...
的一项是( D )(3分) A.先生虽然未能亲自玉成此事,但此事终成于好友与学生之手,这还是值得庆贺。 B.经过多方努力,他还是没能去心仪的单位,这才在第一中学屈就,当了体育教师。 C.春节盛装到来,万众翘首同乐,我能想象南国此时盛况,必定要胜过沪江之滨。 D.张老师对学科素养的刍议,得到了相关专家的首肯,文章将会刊登在省级期刊。 (刍议,谦词,指自己的不成熟的言谈议论,亦指浅陋的议论。)
3.下列传统节日中,开展的民间活动与诗句“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所描绘的情形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A.中元
B.七夕
C. 中秋
D.重阳
4.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C )(3分) A.开空头支票 B.打预防针
C.吹胡子,瞪眼睛 D.快刀斩乱麻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词句,衔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图形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 ▲ 。▲ , ▲ , ▲ , ▲ 。 ▲ ,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中国的新形象、新梦想。
①为会徽增添了节日欢庆的视觉感受 ②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 ③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
④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 ⑤会徽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 ⑥下半部分则表现滑冰运动员的英姿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皋文墓志铭
恽敬
张皋文,名惠言,先世自宋初迁武进,遂世为武进人。皋文生四年而孤,年十四,遂以童子教授里中。乾隆五十一年,乡试中式。明年赴礼部会试,中中正榜。
是年,考取景山宫官学教习。乾隆五十九年,教习期满,例得引见,闻姜太孺人疾,请急归,丁母忧,居丧。嘉庆四年,大学士朱文正公珪为吏部尚书,以皋文学行特奏,改庶吉士,充.
实录馆纂修官、武英殿协修官。皋文前后七试礼部而后遇,时年三十有九矣。 皋文清羸,须眉作青绀色,面有风棱,而性特和易。与人交,无贤不肖皆乐之,至义之所在,必达然后已。其乡试中式,文正以侍郎主考,皋文自出其门,未尝以私干谒,以所能自异,默然随群弟子进退而已。故文正屡进达之。而皋文龂龂以善相诤,不敢隐。文正言天子当优有过大臣,皋文言庸猥之辈,幸政通显,复坏朝廷法度,惜全之,当何所用?文正喜进淹.雅之士,皋文言当进内治官府、外治疆场者。
方皋文为庶吉士时,今皇上加上列至尊号,盛京太庙旧藏宝,例遣官磨治,篆所加尊号,刻入之。皋文以能篆书,受廷推,言于当事者:宜自京师下所司等上上玉,刻成,遣使奉藏,其旧藏宝不得磨治。当事者以为然,格.于例不果奏。已而叹曰:“天下事皆如是耶?吾位卑,能言之而已。”
皋文善书,初学李阳冰,后学汉碑额及石鼓文。尝曰:“少温言篆书如铁石陷入屋壁,此最精晋书篆势,是晋人语,非蔡中郎语也。”少为辞赋,尝拟司马相如、扬雄之言。及壮,为古文,祖.
韩氏愈、欧阳氏修。始至京师,与王灼滨麓、陈石麟子穆及敬最友善。尝曰:“文章末也,为人非表里纯白,岂足为第一流哉?”
1
嘉庆六年,散馆,文正复特奏,改授翰林院编修。七年六月辛亥,以疾卒,年四十二。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充.
实录馆纂修官 充:代理 B.文正喜进淹.雅之士 淹:渊博 C.格.于例不果奏 格:拘泥 D.祖.韩氏愈、欧阳氏修 祖:效法 (充:担任)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C )(3分) A.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也用对妇人的尊称。 B.童子:此处犹言“童生”,即参加过生员考试而未考取的人。
C.会试: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D.篆书: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 (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与人交,无贤不肖皆乐之,至义之所在,必达然后已。
译文:他与人相处,无论是有才能的人还是没有才能的人都非常乐意(与之交往),遇到符合道义的事,一定要做到之后才停止。(评分建议:4分,每句1分。) (2)文章末也,为人非表里纯白,岂足为第一流哉?
译文:文章是次要的,为人如果不是表里一样的纯洁,怎么足以成为一流的人物呢? (评分建议:4分,第一句2分,后两句各1分。) 9.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张皋文的人才观,不超过40个字。(4分)
答:为人要品德高尚,表里如一;要有治理才能和军事才能。(评分建议:4分,每句2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黄 州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地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成迹,生子何须孙仲谋①。
【注】①孙仲谋:孙权。曹操攻吴时见孙权军队很整齐,于是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10.简要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6分)
答: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②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前句写听觉,后句写视觉。(2分)③借景抒情。“涛声不断”,似表英雄无尽之恨,“天地无私”,不因为人有未竟的事业而让时间停留。表达了时光流逝,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2分)
11.“生子何须孙仲谋”一句化用前人语句,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答:“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孙权的赞语(1分),陆游在诗中化用此语,正话反说(1分),感慨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1分),寄寓了诗人对朝廷的极度不满之情(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3)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4)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5)戍卒叫,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7)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论语》) (8) 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读山海经》)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牛虻就义
[爱尔兰]埃塞尔·莉莲·伏尼契
2
①星期三早晨,日出时分,他们把他带进了院子。他的腿瘸得更加明显,显然疼得厉害。 ②执行枪决的六名士兵扛着短筒马枪,靠着墙站成一排。他们几乎无法忍住不哭,竟派他们枪毙牛虻,这是一件令人亡魂丧胆的事情。他那尖刻犀利的反击,他那没完没了的嘲笑,他那豪爽感人的勇气,全都注入到了他们沉闷而又贫乏的生活之中,就像热烈的阳光。他将要死去,而且是死在他们手里,这对他们来说仿佛是泯灭天堂里的明灯。
③院子里那棵硕大的无花果树下,他的坟墓正等候着他。这是不情愿的人昨夜挖成的,泪水曾经落在铁锹上。当他走过时,他低下了头,面带微笑。看着这个黑色的土穴,他长长地吸了一口气,闻着刚刚翻过的泥土的清香。
④军曹在大树附近停下了脚步,牛虻回过头来,露出最灿烂的笑容。“军曹,我就站在这儿吗?”那人默默地点了点头,喉咙有些哽咽,说不上什么话,救不了他的命。统领、他的侄子、指挥枪决的马枪兵中尉、医生和牧师都已站在院子里,他们一脸严肃地走上前来。看到牛虻含笑的眼睛荡漾出铮铮傲气,他们都有点不知所措。
⑤“早安,先生们!啊,尊敬的牧师这么早也来了!上尉,你好吗?这次可比我们上次见面愉快一些,对不对?我看见你还吊着膀子呢,这是因为我那枪没打准。这帮好汉会打得更准——小伙子们,对吗?”他瞥了一眼士兵们的阴郁面孔。他笑盈盈地面对他们站着,短筒马枪在他们手中抖动。“我已经准备好了!”他说。
⑥中尉跨步向前,激动得有些颤抖。“预备——举枪——射击!”牛虻晃了几下,随即恢复了平衡。一颗子弹打偏了,擦破了他的面颊,几滴鲜血落到白色的围巾上。另一颗子弹打在膝盖的上部。烟雾散去以后,士兵们看见他仍在微笑,正用那只残废的手擦拭面颊上的鲜血。
⑦“伙计们,枪法太差!”他的声音清晰而又响亮,那些可怜的士兵目瞪口呆,“再来一次!”这排马枪兵发出一片呻吟声,每一个人都往一边瞄准,私下希望致命的子弹是他旁边的人射出,而不是他射出。牛虻站在那里,冲着他们微笑。突然之间,他们失魂落魄,放下短筒马枪,惊恐万状地瞪着已被他们枪决但却没被杀死的人。
⑧统领冲着他们的脸晃动他的拳头,恶狠狠地喝令他们各就位并且举枪,快点结束这件事情。又一阵杂乱无章的齐射,瑟瑟发抖的士兵挤成了一团,瞪大眼睛向前张望。有个士兵甚至没有开枪,他丢下了马枪,蹲下身体呻吟:“我不能——我不能!”
⑨烟雾慢慢散去,然后冉冉上升,融入到晨曦之中。士兵和军官站在那里,仿佛变成了石头。他们望着那个可怕的东西在地上扭动挣扎。接着医生和上校跑上前去,惊叫一声,因为他
支着一只膝盖撑起自己,仍旧面对士兵,仍旧低声笑着。“又没打中!看看——如果你们不能——”他突然摇晃起来,侧倒在草上,但那个血肉模糊的身躯还在挣扎想站起来。这时牧师俯下身来,把十字架放到濒于死亡的人的嘴唇上。“以圣父和圣子的名义——”
⑩牛虻靠着医生的膝盖抬起身子,睁大眼睛直视十字架。哑然无声的寂静之中,他缓慢地举起已被打断的右手,推开了那个十字架,耶稣的脸上被抹上了鲜血。
(选自《牛虻》,李俍平译,有删改)
注:长篇小说《牛虻》是英国女作家埃·莉·伏尼契的代表作,拥有众多的读者,影响了几代青年。《牛虻》以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人民反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斗争为背景,以爱国志士“牛虻”的命运、遭遇和结局为线索,猛烈抨击了天主教会虚伪的反动本质,热情歌颂了意大利人民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作的英勇斗争。
13.第二段写出了行刑士兵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请简析其具体内容。(4分)
答:①为牛虻的人格深深感染的激动;②对牛虻的敬仰;③杀死牛虻不堪设想的恐惧;④对即
将杀死如此可敬之人的不忍。(评分建议:4分,每点1分。) 14.第八段中的场景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
答:(1)特点:点面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描写。(2)作用: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士兵行刑时的慌乱以及统领的气急败坏;②从侧面烘托出主人公英勇无畏的崇高品质和表现出革命信仰具有强大感染的力量。(评分建议:4分,特点2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15.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牛虻”的形象特点。(6分)
答:①牛虻在刑场的几次微笑:表现他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②对牧师、上尉、士兵等的嘲弄:表现他对敌人、死亡的蔑视;③被子弹射中濒临死亡的挣扎:表现他坚强勇敢、宁死不屈;④推开十字架:表现他对宗教的蔑视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评分建议:6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子的意蕴。(6分)
答:①十字架、耶稣是宗教的象征。②牛虻临死前推开十字架,把血抹在“耶稣”脸上表现他对宗教的蔑视、否定以及无畏不屈的精神。③暗含了作者对一个坚定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者的肯定与赞叹。(评分建议:“十字架”“耶稣”内涵2分;字面含意2分;作者的情感态度2分,意思对即可。)
3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意境的美感 叶 朗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物理的世界,而且是一个有生命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有名的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是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有区别。区别就在于它不仅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和事件,要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一个作品,可能是很美的,也可能是很好的,但如果它没有揭示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那么我们就不能说它是有意境的作品。
近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姜白石,说他的词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姜白石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音乐家。他的词多半是他自己作的曲。他的曲谱一直保存到今天。我们可以听一听他的一首歌曲,词牌是《鬲溪梅令》(1196年)。这是宋代的歌曲,距离今天有800 年的历史。曲调雍容华贵,格调很高,听起来很有韵味。但是它只局限于抒发生活中的一个具体情景的韵味,而不能使人感到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所以格调虽高,但是没有意境。不过还有一些乐曲保留了古代的韵味。笛子曲《秋湖夜月》,很有意境。整个乐曲很长,我们可以分析它的后面一段。这段的开头,可以说是整个乐曲的华采乐段,表现了人生的欢乐和情趣,对生命的赞美和依恋,但从它的整首乐曲来说,是要从人生艰辛的旅途中超脱出来,要寻求一种空明、宁静的精神的家园。比较一下前面说的姜白石的歌曲,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它们包含的意味是不同的。这首笛子曲抒发的不是生活中某一个具体情景的意味,它要寻找、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这种美感,也就是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
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很多诗人都谈到他们的这种感受。例如南朝诗人何逊有两句诗:“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例如李白有两句诗:“试登高而望远,咸痛骨而伤心。” 又例如清代诗人沈德潜说:“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这些诗都说明,意境给人的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
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选自《胸中之竹》,有删改)
17.请简要概括第一段中“意味”与“意境”的关系。
答:①两者都源于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②意味是构成意境的基础。③意境超越意味,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 1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答:先说姜夔的词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再说笛子曲《秋湖夜月》,很有意境。最后将两者作比较,阐述了有意境的作品必须揭示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 19.请结合杜甫的《登高》,阐释“意境给人的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的内涵。 答:①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因而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②杜甫的《登高》选取典型意象,描写了空阔肃杀的秋景,构成了雄浑苍凉的意境,并融入了壮志难酬的感怆,生命易逝的感悟,久客多病的感叹,国家多难的感伤,自身潦倒的感喟。③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责任紧密联系起来,表现出了一种难以排遣的惆怅忧伤。 七、写作(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正如印度古谚“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说的那样,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拥有的东西,是令人愉悦的事情。但也有些东西本来就不需要、甚至无法与别人分享,是应该独享的,如同王维的诗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所言。
附:【文言文参考翻译】
张皋文,名惠言,他的先祖是在北宋初年从滁州迁至武进的,于是世代为武进人。曾祖名
4
采,祖父名金第,父亲名蟾宾,先后都是县学的生员。母亲娘家姓姜。皋文出生4年父亲就去世了,姜太夫人守寡,家境十分贫寒
皋文14岁时,就凭童生的身份在乡里教书。17岁时进入县学做生员,19岁时考试成绩优异,递补为廪生。乾隆十一年,参加本省乡试,一举中第。次年赴京参加礼部会试,考中中正榜,依例可以充任内阁中书一职,只因有人特奏,通榜被一律取消资格。同年,考取景山宫官学教习。五十九年,教习任期后满,依例可以得到皇帝的召见,得知姜太夫人病危,便请假急速返归乡里,于是居家为母亲守孝。嘉庆四年,现今的皇帝开始亲理国政,录取进士更加慎重,然而皋文还是中第。当时大学士大兴人文正公朱珪任吏部尚书,鉴于皋文学问人品非同寻常,就把他特别奏荐给皇帝,于是改授翰林院庶吉士,任实录馆纂修官、武英殿协修官。大概皋文前后七次参加礼部试,然后才被录取。此时他已经39岁了。嘉庆六年,在庶常馆修学期满,考试合格后,奉旨作为属员到部里任职,又经文正公特别奏荐,改授翰林院编修。七年六月辛亥日,因病去世,享年42岁。
皋文生得清瘦,眉毛胡须黑里泛红,面部棱角分明。生性十分和蔼平易,与人交往,对方不论德才如何都愿意同他相处。至于关乎道义的问题,他是非明确,决不含糊其辞,总是要把自己的态度说得明明白白。皋文中举的那年乡试,朱文正公以吏都侍郎的身份担任主考官。皋文自从成为文正公的门生,他从来没有独自求见文正公,来显示自己卓异的才学,而只是默默地随同文正公的其他弟子去见文正公罢了。文正公暗中留意观察了解了他的品行,很高兴,所以多次举荐他。但皋文在文正公面前仍敢于直言相谏。从不因为文正公是自己的恩师而隐瞒自己的观点。文正公主张天子应以宽松的政治赢得民心,而皋文却认为天下太平已持续了一百多年,朝廷广施仁德涵育万民,这是汉唐诸朝远不能比的,吏民长期生活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之中,就会滋生邪恶,所以应当大大伸张法律,严肃朝廷内外的法纪。文正公主张天子应当宽待犯有过错的大臣,而皋文却认为那些平庸碌碌之辈侥幸飞黄腾达,却又败坏朝廷的法度,爱惜顾全他们,又有什么用呢?文正公喜欢荐引潜心学问、风度高雅的人士,而皋文却主张推荐那些在内可以治理政务,对外可以捍御边患的人。皋文经常与同县的洪亮吉编修一起在大庭广众之下同文正公争论。亮吉后来因上书奏事与实际不符的罪名,被发配至伊犁,待他遇赦回归乡里,皋文已经死了。
皋文还在做庶吉士的时候,正赶上现今的皇帝给列祖列宗添加尊号,盛京太庙所珍藏的前代皇帝的玉印,依照旧例要派官员前去把它们上面的字迹磨掉,篆刻上添加之后的尊号。皋文因为擅长篆书,由大臣推荐皇帝恩准,负责篆写之事。皋文向主管大臣建议说:“应该由京师下令主管部门,责成他们贡纳上等宝玉,刻好后,派使臣奉送。盛京太庙珍藏,原所珍藏的御宝不应该被磨灭重治。”主管大臣赞成他的主张,但是碍于旧例,没有上奏皇帝。主管大臣仍然是碍于旧例,没有上奏皇帝。皋文最后不得不叹息说:“天下的事都像这样敷衍了事的吗?我地位卑下,只能说说罢了。”
皋文善于书法、初学李阳冰,后学碑上刻字。曾经说:李阳冰的篆书如铁石般陷入石上,此最精通篆书气势、是晋人说,并非蔡中郎言。年少时作辞诗赋、尝试模拟司马相如及扬雄辞赋。中年时、赋写古文、效仿韩愈欧阳修。开始到京城为师、与王灼陈世石麟相敬为善。曾说:“文章根本微不足道、为人并非表里纯白、岂能称得上为第一等?” 【诗歌译文】
我常常为自己的身不由己悲伤,就好像楚钟仪被囚禁一样;又叹息自己被贬谪放逐,还要学齐国倡优讨好尊上。大江奔流,流不尽英雄的遗恨;天意无私,寒秋草木依旧枯黄。万里远行,旅愁使我平添了白发;船过黄州,风帆浴着冰冷的日光。请看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如今
早已成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 【诗歌赏析】
首联诗人悲叹自己的难堪。作者一生窘境无限:绍兴中应试为秦桧所黜,积极参与张浚的抗金规划,又被罢斥还乡,此次又放任“难于上青天”的蜀地,如一个被俘的囚犯,处境十分窘迫。犹似“不能与齐优遂客于鲁”的孔仲尼。孔仲尼与“齐优”道不合弃生养自己的鲁国去周游列国。司马贞《索隐》:“齐人归女乐而孔子行,言不能遂容于鲁而去也。”此所谓“齐优”,与放翁行迹,殊不相类。故此句“齐优”二字,实放翁信手拈来,率尔成对,未必真用以自喻。首联所写,全在“局促”、“迁流”四字,若泥于“楚囚”、“齐优”,以为放翁必有所指,反失诗意。
颔联诗人借景鸣心中的不平。黄州位于长江中游,三国争雄之地。杜甫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颔联出句,即借用杜诗。此句“英雄”,似可指已被长江巨浪淘尽的三国风流人物。但放翁之意,本不在怀古,故此“英雄”实是自道。其恨,正是上联所言“局促”、“迁流”之恨,是岁月蹉跎、壮志未酬之恨。颔联对句从李贺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化出。人虽多情,天意无私。衰兰送客,秋草迎人,于人倍增伤感,于天却是时之当然。而天之无情,又正衬托出人心之不平。此联文约意深,笔力绝高。
颈联续上联,借眼前之景,反复致意“英雄”之恨。那万里入蜀的羁旅之愁,韶华易逝壮志难酬之恨,使作者双鬓频添银丝。孤舟秋日过黄州,两岸秋声不断,秋草衰萎,霜木知秋疏染,令作者感慨无限。万里羁愁,直接点明“英雄”之恨;频添白发,又与草木摇落相映;一帆寒日,对照两岸秋声;黄州城下,点出兴感之地。放翁于此时、此地、此景,总是无限感慨,不能不吐,但又不欲畅言,故但借眼前景象,反复致意。中间两联,虽所写情景相似,但笔法错综,变化无端。
尾联诗人借景感事言志。赤壁尚在,但英雄不可再世,古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不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不须似仲谋”了。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不到不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蜀地。只有提笔狂书,遂豪情壮志形诸于诗篇了。长江、汉水流域,有赤壁多处。苏轼谪官黄州,误信其地传说,言“簧周西山簏,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数游其地,作赋填词,语意高妙,堪称古今绝唱。黄州赤壁,却因苏轼之故,声名大振。后人过黄州遂思赤壁,见痴壁又必追忆昔日英雄。特别在偏安半壁,强敌入犯之时,更是思英雄再世,与敌抗衡。放翁于此,却偏道赤壁已成陈迹,万事尽赴东流,世事成败,又何足道,生子何须定似仲谋。放翁一生,志在恢复失地,即使僵卧孤村,犹梦铁马,提笔狂书,思驱敌人,决不会出此消极之言。明王嗣奭评杜甫诗句“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皆尘埃”时“说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杜臆》)此诗末联,也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
题为《黄州》,诗却非常专咏黄州;看似咏古之诗,实是伤感之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珅认为“理解此诗,不可拘泥于题目、文字,当于词意凄怆之处,识其激愤之情;于笔力横绝之处,求其不平之气;于音节顿挫之处,听其深沉之慨。 放翁越人,万里赴蜀,苦为微官所缚,局促如辕下驹。”陆游抒写爱国热情的诗篇,有的高亢激昂,一泻千里,有的则悲痛低沉,哀惋悱恻。这首七律基调低沉,是后一类型的代表。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