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反思
开学已经将近一个月,在这段时间内我按照教学进度已经完成了本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教学。这个单元的知识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本以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可是教学下来学生做题的情况却令我出乎意料。经过单元测试,两个班的情况都不容乐观,合格率和优秀率都较低。
根据平时作业和此次考试,总结起来学生出错的情况有两种:
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对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 2、计算上的失误: 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
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况,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对此深刻的进行了反思:
1、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强。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依据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而我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只停留在填表格、分析变化的原因上,仍按照地地道道的传统模式,出示问题——找答案——分析原因,以达到掌握某知识点的目的,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才是主动的。
2、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
3、新授前相关复习不够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在开始教学新知识时就把好计算关,给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的话,就不致于出现正确率较低的现象。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5、没有抓住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根本。小数加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我想如果我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预设,在课上作好强调,学生的出错率也会降低。经过此单元的教学,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反思,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
第二阶段反思
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在教学五年级的小数乘除法这一单元时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按类型学习,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节课上,主要是让学生把新知转化成旧知,从而达成知识的系统性,为了让学生能自主探索,在教学中尝试放手,再次计算,反思总结等方式,虽有新理念的味道,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同样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 探究性的实效在哪里?在引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后,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这一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尝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解决。尽管我在学生思考了一分钟后,学生提示能把除数变成整数来计算吗?这样的提示。但还是只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能意会,更多的学生只是在随意猜测。问题在于我的“放”没有建立在实际基础上,虽然在课的开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类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但这种交流仅是一带而过,学生无法得知这种回顾的目的,而我应该在放下去前先给学生一个可以自主思考的台阶,可利用板书将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联系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锻炼。这样第一次放的意图就非常的明显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为什么要转化,在讨论中感悟到我该怎样去转化,重点就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学生的心中,所以放要建立的实际基础上才有真正的实效。 每次放的意图是什么?教师要有非常明确的目标,第一次放手算为了让学生明确转化的目的和转化的依据,第二次算就必须让学生在第一次尝试算的基础上,再次规范地完成,在课上我利用板书的形式让学生看,我写的形式,因为这种格式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所以只能授予学生,其实完全可以利用书上已经给予的变化形式,让学生观察,为什么要这样写?再次感受转化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把剩余的部分再算完整,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不仅强化了算理,又让学生感受到规范而完整的计算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又节省了许多时间。 新课后的训练针对什么?在练习过程中,我让学生计算了三道题,评讲完基本下课,但针对这节课来说,练习更多的应该是新知的练习,转化后的计算已经是前一节课必须解决的问题了,那么这节课就要针对怎么转化,转化的新形式作强化训练,练习的第一题是算理的强化练习:第一组:4.68÷1.2=( )÷12,
2.38÷0.38=( )÷38,第二组练习是在第一组练习的基础上改错,主要还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第三组是利用一二组的知识进行计算。针对这节课,新的知识就是一个竖式的转化形式(除数变化成整数的竖式表示法),所以可以就让学生做这样的专项练习,让学生把新知进一步内化。 其实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研究、探索,总结教学上的各种方法,促进探索教学的有效发展。
第三阶段反思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已经基本结束。今天对该单元内容进行了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先复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字母表示数的乘法算式的简写,以及不同类型的方程,这既容易让学生接受,也符合学生学习方程的规律。 在教学中发现小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较困难,主要表现在:第一,用字母表示数不好接受,不易理解,也不习惯;第二,用代数式表示一个得数或结果不理解;第三,字母与数,字母与字母之间的简单运算不理解,例如:a的平方=a×a,2a=a+a,用x-5表示一个数。 我们知道算式思维与方程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一些复杂的问题中用算式很难解出,用方程却简单的多,现行小学教材中有提升方程教学的意思,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便于与初中衔接。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是可以掌握的很好。 本单元涉及到的方程有以下类型: ① x+a=b ② ax=b ③ ax+b=c ④ ax+bc=d
⑤a(x+b)=c ⑥ax+bx=c x-a=b x÷a=b x÷a+b=c ax-bc=d (x+a)÷b=c ax-bx=c 我在复习的时候先出示第一种类型的练习题请学生完成,另请两名学生扮演,具体为:X+4=8 4x=10 学生很快根据方程的性质解出了这两组方程,一些因为前几节课稍复杂的方程而感到信心受挫的学生也觉得非常容易完成。最后一个类型的题目由于是刚刚
学过的,并且在课堂上学习效果比较好,所以学生解决起来也不是问题。
通过这一个系列的练习,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了,认识到了复杂的方程都是有简单的方程变化而来的,增强了解稍复杂的方程的信心。同时,也看到了解方程的过程中,稍复杂的方程可以转化成简单的方程来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并自己总结出了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