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2021-10-25 来源:步旅网
教|育|观|点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赵

(沈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44)

要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辅助,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对新时代国民思想道德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家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作为指导,以优秀的文化传承作为基础,两者紧密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只有注重对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促使教育工作者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创建和谐校园的梦想,进一步展现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

G641A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提高,国家也随之加强了对传统文

化的重视。但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导致了“利己思想”的活跃。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引领者,他们不仅担负着振兴祖国的重大责任,也担负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1融合传统教育的时代价值1.1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华夏文明根脉深厚久远,作为一种累积性文化,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它对学生的思想陶冶、人格塑造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诸如为国家牺牲自己的爱国情怀、笑对人生、从容处事的立身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理念等。由于,大学生们长期浸润在这些优秀文化的滋养里,这对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可谓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1.2能使教育者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只要教育者能保证对学生教育的精准性,就可以促使大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演变成自己的道德准则。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优秀传统文化囊括了文学、戏曲、书法、基本礼仪等。教育者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这些工作开展的针对性不仅引发了大学生的兴趣,也引发了他们的共鸣。

2发扬传统文化的方法2.1打造多样性的师资团队

对思想教育的教育者的单一性以及自身人文素养的缺乏是发扬传统文化的一大绊脚石。为此,组建多样性的师资团队就迫在眉睫。首先,要以现有的专业思政教师队伍为主,采取不同的办法,以便使这些专员思政教育人员能提升自己的涵养,熟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采取理解与直观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完成自己的工作。其次,要以其余的老师为辅助的作用,争取课堂上都能对学生实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努力做到传统文化思想在日常工作中的渗透,从而促使增加教育的影响力。最后,专业人员要与其余的老师经常沟通交流,以自己为准则,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2.2提高自我的民族大义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识。”华夏文明的辉煌里掩埋着不同时代,以不同方式表达爱国主义信念的先驱。生命只有一次,固然很珍贵。但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英雄们却选择了以死报国的方式践行这自己的信念。他们这种为国、为家的民族大义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闪亮的光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能帮助当代大学生摆脱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还能增强他们面对挫折、失败后的抗压能力,以便达到消除他们面对困境的消极情绪。当然,这些优秀的品质也会促使他们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样,我国的教育就会

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使我国全体人员思想素质的提高。

2.3培养为人真诚,待人宽恕的良好品质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中,儒家文化的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主题思想是以“仁爱”、“忠”、“恕”、“信义”为主要指导思想。我国的万人先师不仅制定了人与人之间以“仁”为主的交往原则,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树立了一个能推之余天下的核心依据。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情一定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也就是说,所有的事都应该站在对立的立场去考虑,自己能过的去事,也尽量让别人过的去。只有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另外,孔圣人还教会我们要对别人有一定的宽容和真诚。中国传统文化里蕴含的“大义”价值观的取向,不仅可以消除社会上利己主义的思想毒害,学生们长期浸润在这些优秀文化的滋养里,这对大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可谓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2.4培养大学生尊老孝亲敬长的道德规范

作为有着灿烂文明史的中国,一向注重对人伦道德的教育。儒家学派以“明人伦”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血缘关系是人伦教育的核心,而孝则是这里的重中之重。就像孔圣人所认为的只有做到对长辈的尊敬才能更好的赡养自己的长辈。这种教育的开展对现代社会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年轻人来说不仅能增强他们的家庭责任感,也能增强他们作为社会人员的责任感。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的家园。所以,只有注重对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促使教育工作者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6DSz003)。作者简介:赵莹(1990-),女,汉,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沈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辅导员。参考文献

[1][2]

倪佳琪,王秀丽,张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

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6,(10):24-26+66.

韩立坤.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684-688.

[3]李春霞,李敏.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多维透视——基于《论

语》的核心传播模式[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468-472.[4]程为民,熊建生.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分析——基于国内十余所高校7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04):68-71+87.

[5]张卫良,龚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机制探究[J].思想理

论教育导刊,2016,(05):128-130.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0期/7月(中)—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