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闺中只独看。遥怜⼩⼉⼥,未解忆长安。
⾹雾云鬟湿,清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
译⽂
今夜鄜州⽉亮,⼀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只能独⾃观赏。
可怜幼⼩的⼉⼥,怎懂思念的⼼酸?
蒙蒙雾⽓,或许沾湿了妻⼦的鬓发;冷冷⽉光,该是映寒了妻⼦的⽟臂。
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那时⼀定⽉⾊依旧,就让⽉光默默照⼲我们的泪痕。
注释
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闺中:内室。看,读平声kān。
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雾云鬟(huán)湿,清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久⽴,望⽉怀⼈的形象。⾹雾:雾本来没有⾹⽓,因为⾹⽓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雾”。望⽉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臂⽣寒。云鬟:古代妇⼥的环形发饰。
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四:“明⽉耀清晖。”
虚幌:透明的窗帷。幌,帷幔。
双照:与上⾯的\"独看\"对应,表⽰对未来团聚的期望。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赏析
这⾸诗借看⽉⽽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之忧熔于⼀炉,对⽉惆怅,忧叹愁思,⽽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在⼀⼆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这⼜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当空,⽉⽉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中⾃然有往⽇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的“同看”,则暗含于⼀⼆两联之中。“今夜鄜州⽉,闺中只独看。遥怜⼩⼉⼥,未解忆长安。”这透露出他和妻⼦有过“同看”鄜州⽉⽽共“忆长安”的往事。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年之久,其中有⼀段时间,是与妻⼦在⼀起度过的。和妻⼦⼀同忍饥受寒,也⼀同观赏长安的明⽉,这⾃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家⼈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同看”鄜州之⽉⽽共“忆长安”,已不胜其⾟酸。如今⾃⼰⾝陷乱军之中,妻⼦“独看”鄜州之⽉⽽“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酸,⽽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耐⼈寻思的。往⽇与妻⼦同看鄜州之⽉⽽“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为妻⼦分忧;如今呢,妻⼦“独看”鄜州之⽉⽽“忆长安”,“遥怜”⼩⼉⼥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肺腑的。孩⼦还⼩,并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从⼩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独⾃看⽉的形象描写,进⼀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寒⽟臂。望⽉愈久⽽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忧⼼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也不免伤⼼落泪。两地看⽉⽽各有泪痕,这就激起了作者结束这种痛苦⽣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双照”⽽泪痕始⼲,则“独看”⽽泪痕不⼲,也就意在⾔外了。
题为“⽉夜”,字字都从⽉⾊中照出,⽽以“独看”、“双照”为⼀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着想,只写妻⼦“独看”鄜州之⽉⽽“忆长安”,⽽⾃⼰的“独看”长安之⽉⽽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的同看,⽽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这种从对⽅设想的⽅式,妙在从对⽅那⾥⽣发出⾃⼰的感情,这种⽅法尤被后⼈当作法度。全词词旨婉切,章法紧密,明⽩如话,感情真挚,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创作背景
天宝⼗五载(756年)春,安禄⼭由洛阳攻潼关。六⽉,长安陷落,⽞宗逃蜀,叛军⼊⽩⽔,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作者被禁长安望⽉思家⽽作此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