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2023-12-08 来源:步旅网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所谓“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或是“见人点个头”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人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不相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上一代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对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前人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控制自己。曾子易箦(曾子在病重之际还坚持更换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符的床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方式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选自费孝通《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1

A.乡土社会中的“礼”并不代表文明、慈善或礼貌,相反它是极为残酷的。 B.法律是靠有形权力来维持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 C.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小,土地变动少,前人的经验可以直接取用。 D.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它本身的敬畏感使得人主动服礼,是人的本能行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礼治”一词,文章先否定了人们对“礼”的表面认知,然后进行深入阐述。 B.文章把“礼”与“法”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在行为规范及维持力量上的同异之处。 C.文章例举“曾子易箦”,意在佐证“礼”有慎独克己的力量,与法律和道德不同。 D.文章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为立论前提,阐述了礼治社会的由来和发展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历史吃人”与本文所说的“礼也可以杀人”异曲同工。 B.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使得过去的经验经过代代相传成为传统,进而维持了礼的存在。 C.当传统经验无法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必须由法律发挥作用。 D.当今需兼顾礼治与法治,因为中国从乡土社会而来,又处在变迁迅速的世界环境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回乡 余显斌

将军离开的时候,才十八岁。那时,将军背着斗笠,戴着军帽,很精神,也很帅气的。 将军是跟着刘邓大军离开的。

将军离开时说,自己会回来的。将军拉着张婶的手说:“大妈,你救了我,到时我会回来看你的。”将军红着眼眶对吴哥说:“大哥,你等着,我一定会回来的。”

将军挥着手走了。将军这一走啊,南北东西,就是几十年。

几十年里,将军汇来东西,打来电话,问张婶好,问吴哥好,问乡亲们好。将军说,自己很想回来,可是,没有时间啊。将军说,自己一旦有时间,一定会回来,一定会看望乡亲们的。

大家都说,将军还记得老家,还记得大家呢。

张婶擦着眼睛说:“哎,孩子受苦了。”在张婶眼中,将军一直还是个孩子。 吴哥也点着头,安慰道:“现在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电话慢慢少了。张婶有时会望着村口,自言自语道:“咋不回来啊,是不是忘了老家啊?”

吴哥摇着头,想说什么又没说,只是叹一口气。

两人就谈起当年的将军,那样年轻啊,就是营长了,就带着部队打仗,就受伤了,在张婶家养伤。那时,生活多苦啊,没啥好吃的,上顿红薯下顿红薯的。张婶说罢,长叹一声道:“难为了这孩子,也不怪把我给忘了。”

吴哥仍不说话,咂吧着烟锅。那次,国民党听说一个解放军伤员在村里养伤,还是营长,就赶来抓。自己听到消息后,赶到张婶家,背起将军就跑,躲在山上三天三夜啊。国

2

民党士兵放火烧山。大火呼呼的,将一座山都烧秃了。自己和将军躲在一个水塘里,一人嘴里衔着一根芦苇管,这才躲过一劫。

两个老人说着,仿佛再次回到了当年。

终于,张婶没有等到将军回来,闭眼前告诉孙子周根,将军回来了,替自己告诉将军啊,当年,生活不好,受苦了啊。

周根点头,默默无言。

吴哥不久也走了,临走告诉儿子吴竹,将军回来了,告诉将军,老哥哥一直想着他呢,盼着他呢。

吴竹也点着头,默无一言。

两人都想,将军能回来吗,以老人们所说的年龄,将军现在也是花甲老人了。 听村长说,将军身体一直不好,当年的那颗子弹一直没有起出,还在脑袋里。老人们临终的嘱托,能兑现吗?

他们心中,就有了心结。 他们没想到,将军真的就回来了。

将军回来,是在一个深夜,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虫鸣唧唧。一辆车悄悄在夜色里来,又悄悄在夜色里离开。第二天,当村人听到消息后,都围着村长炸开了:“将军回来了,咋不告诉我们一声啊?”

有人叹气:“哎,老家毕竟是山里啊。”

周根咳了一声,这……这样,自己咋的告诉奶奶啊?奶奶听到这样的消息,会在地下瞑目吗?

吴竹更是摇着头,一声不吭。

村长低沉着声音告诉大家,车子走了,将军没走,留了下来。见大家都睁大眼睛,四处张望着。村长说,车子带回的不是将军,是将军的骨灰盒。将军十几年前枪伤就发作了,瘫痪在床上,记忆力已经模糊,啥也不知道了。临死前,将军竟然清醒过来,告诉家人,他要回家,要回到霍山去,那儿的乡亲在等着自己,张婶在等着自己,吴哥在等着自己,自己活着不能回去,死后也要回去。

大家听了眼圈都红了,有人问:“葬……葬在哪儿啊?”

村长说,将军死前吩咐过,将自己骨灰带回来,悄悄葬在霍山的土地上,不要举行追悼会,不要起坟,不要立碑,不要让人发现墓地。

周根急了道:“我们该去放一挂鞭炮啊。”

吴竹点着头道:“对啊,清明了,也得去挂一串纸啊。”

村长摇着头,因为,将军说,当年在这儿,自己受伤,连累了乡亲们,也连累了这儿的树木山林,遭到火烧,自己一想到就愧疚。如果,将来大家要祭奠自己,到了清明节,就栽一棵树吧。栽一棵树,就等于替自己报答了故乡一份情意。

大家沉默着,久久无语。

以后,每到清明,村子里的人都拿着树苗,在山上四处栽着。周根和吴竹栽的格外多,山前山后,河边坝上。他们说,这是替他们的奶奶和父亲栽的,奶奶和父亲是将军的老友,一定更想念将军。

3

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

因此,当你来到霍山,来到这个村子,千万别寻找将军的墓地,你就默默地栽上一棵树吧。栽上一棵树,就等于祭奠了将军。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11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回乡”为线索,讲述了军民之间一个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语言质朴自然,明白晓畅。

B.小说开篇勾勒了将军年轻时的潇洒形象,定格了乡亲们心中的将军印象,也为后文将军未能如愿回乡埋下伏笔。

C.张婶和吴哥一直在等着将军兑现回乡的诺言,可是最终也没有等到,他们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D.“村子,于是就掩映在一片绿色里,一片花光中,一片鸟鸣里。”小说结尾处这一景物描写,蕴含了对将军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5.小说中的将军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6.误会是构成小说情节的重要手段。请列举文中三处误会,并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6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题宛溪馆李白 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 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 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

【注】①天宝十二年,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排挤,弃官而去,此诗作于漫游期间。②严湍:指严子滩湍急的水。东汉时严光辅佐光武帝平定天下后,不肯出仕,在新安江边隐居耕读,后人称其垂钓处为“严子滩”。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宛溪美妙风光的赞美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百尺照心明,写宛溪水不仅能临水照人,还能澄澈心灵,突出宛溪水色清明的特点。 C.颔联写宛溪水虽然不如新安水,但诗人依然爱它千寻见底,从侧面衬托喜爱之情。 D.颈联选取色彩鲜明的意象,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宛溪秋夜的动人美景。 8.尾联中的“笑”字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开拓者之一,()。1946年,程开甲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求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M·玻恩。四年后,他婉拒了导师玻恩的挽留,放弃了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了的中国,开启了报效祖国的漫长征程。1960年,为了国家需要,程开甲奔赴罗布泊,在条件艰苦的西北大漠开启了中国核武器研究,自此程

4

开甲在学术界20多年。20年中,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程开甲带领团队研制的1700多台(套)仪器全部拿到测试数据。有关资料记载,法国第一次核试验没拿到任何数据,美国、英国、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只拿到很少一部分数据,而中国首次核试验中97%的测试仪器记录数据完整、准确。这其中,程开甲。程开甲院士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斯人已逝,但其爱国奉献的精神依然会感召后辈。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程开甲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他也因此被人称为中国“核司令” B.程开甲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人们因此称他为中国“核司令” C.程开甲的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因此人们称他为中国“核司令” D.程开甲的一生与核试验分不开,因此他也被人称为中国“核司令”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清二白义无反顾隐姓埋名功德无量 B.一穷二白义不容辞隐名埋名功不可没 C.一清二白义不容辞销声匿迹功德无量 D.一穷二白义无反顾销声匿迹功不可没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带领团队解决了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

B.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工程施工、场区内外安全以及方案制定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

C.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包括核试验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

D.他带领团队解决了一系列核试验场地选址、方案制定、场区内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难题 12.在一次读书汇报会上,同学们用对联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请仿照所给上联,从

《三国演义》或《红楼梦》中选取一个人物,结合其相关故事写出下联。(4分) 上联:一忍再忍,林教头怒起山神庙 下联:

13.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7分)

冬天大雪后,使用融雪剂能够快速除雪化冰,使道路畅通,但过多使用融雪剂也有很多危害,如破坏路面、污染地下水、伤害路边植物、侵蚀汽车轮胎及底盘等。今年冬天,某城市实施绿色清雪行动,除市区干道及主要支道可以适当使用融雪剂外,其他道路的清雪以机械和人工为主,严控融雪剂使用。这一举措实施后,市区清雪速度明显迟缓,这给市民出行带来一些不便。有网民发出不满声音:路滑难走,生命都受到威胁,这时候还顾什么环保?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写一段回复表达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

5

由充分,表达流畅得体。120字左右。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答题卡

24分

1 2 3 4 7 9 10 11

5、(6分)

6

6、(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7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 (3分)C

2. (3分)D(提醒:立论前提) 3. (3分)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4. (3分)B 5. (6分)

①献身革命,鞠躬尽瘁。跟随刘邓大军南征北战,死里逃生;解放后依然忙于工作,操劳成疾。②重情守诺。离开后几十年里将军汇东西、打电话问候乡人,即便生前不能回乡,死后也要葬在故乡。③为人低调,不以功臣自居。骨灰盒在夜里静悄悄回到家乡,留下遗言不起墓,不立碑,不搞祭奠仪式。④知恩图报,造福后人。对乡人的恩情念念不忘,临终遗言以种树的方式报答故乡的人民和土地。(每点2分,回答出3点即可。) 评分细则:每点中评价及分析各1分,意思对即可

6.(6分)(提醒:根据题目要求或者文本内容决定分条或者综合回答的形式)

第1处,张婶吴哥有误会,张婶误以为将军会因为当初没被照顾好而不肯回来,吴哥心里想也许将军已经忘了老家;第2处,周根、吴竹有误会,他们为将军能否回来、老人们的嘱托能否完成而结下心结;第3处,全村人有误会,以为将军是嫌弃村庄而不屑于逗留。(3分,每处1分。)三处误会依次产生于将军的恩人、恩人的后辈、全村人三个层面,误会的人群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1分)使得情节越来越紧张,在不断蓄势中最终发生情节反转,误会解除,(1分)将军的形象得以凸显,小说的主题得以升华,充分体现小说巧妙的构思艺术。(1分)

评分细则:三处误会,应体现“谁误会谁什么事”,各1分;第1处,允许只答一个人物。误会的作用,体现在误会的表现(人群或程度的递进性)、对情节的作用(紧张或反转)、对人物或主题、构思的作用,各1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7. (3分)C

8. (6分)①“笑”世人只知道新安江水水质佳美,却不知道宛溪虽小,与新安江相比毫不逊色,不但水色清澄,连溪边沙滩月色的洁白、竹林风声的清爽,都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3分)②“笑”世人以为只有隐居在新安江边的严子陵才是高洁之士,其实,只要(像自己这样)有一颗高洁的心,处处都是风景,都可以成为隐居之地。(3分) 评分细则:第1点,笑世人只知新安不知宛溪,1分,具体分析2分;第2点,笑世人只

8

知严光不知“我”1分,具体分析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9.(3分)A 10.(3分)D 11.(3分)C 12.(4分)(人物、事件准确2分,对仗工整2分) 示例:浅吟低唱,史湘云醉卧芍药园 三寻三访,诸葛亮诚感隆中庐

评分细则:人物、事件准确2分;对仗方面,前一句是并列词组对仗(如“一忍再忍”对“浅吟低唱”),后一句是主谓宾对仗,各1分。对尾字的仄起平收不作要求。 13.(7分)(观点1分;理由充分,论述具有辩证性4分;语言得体流畅2分。)

示例:不赞同。有人说留给后代的最大财富是能够生存下去的环境,我们的生命固然重要,但如果只顾自己的生命而忽视了我们后代的生存,这是否有点饮鸩止渴呢?更何况目前的举措已能保障市区主要道路的畅通,我们出门多加一分小心,多一些合力除雪的行动,是否就能做到生命与环保的共赢呢?

(如果答“赞同”,可视其合理程度赋分,最高不超过4分。)

评分细则:明确表示“赞同”或“不赞同”1分;能够围绕观点阐明理由2分,能够体现辩证性思维2分;能够通过不同句式或者委婉言辞来体现语言的得体流畅,2分。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