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核算有些什么特点和存在缺陷
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出来的以当年价或不变价核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传统GDP核算缺陷明显
不能衡量全部经济活动的成果(如家务劳动)
不能反映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或减少;
不能反映地下经济;
GDP表明社会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但不能说明它包含具体是什么商品(导弹、面包、防盗窗等);
GDP无法反映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生产法 GDP=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
支出法 GDP=消费+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财产)+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出口—进口)
收入法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均衡公式及其政策意义
三部门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Y=C+I+G (均衡条件)
C=a+bYd
Yd=Y-TX+TR
TX=0
TR=0
I=I0
G=G0
解方程组得均衡国民收入为:
YE=(a+I0+G0)/1-b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所采用的税收和支出政策
财政政策的分类:
按内容划分:税收政策、政府支出政策和政府转移支出政策。
按其对总需求的影响划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按作用机制划分: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自发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总支出扩大进而使国民收入增加的财政政策。其政策手段主要有: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增加转移支付和降低税收。
紧缩性财政政策:导致总支出减少进而使国民收入减少的财政政策。其政策手段主要有:减少政府购买支出、减少转移支出和提高税收
在凯恩斯以前,西方国家采用的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健全财政思想。针对在资本主义国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凯恩斯提出了“补偿财政”的思想。就凯恩斯主义宏观财政政策的手段来看,政府可以采取干预经济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相机抉择法”;第二种是使用“自动稳定器”
自发性财政政策:具有自动地实现经济稳定的财政政策,也称“内在稳定器”。
内在稳定器主要包括:
个人和公司所得税;
失业救济金的发放;
各种福利的支出;
农产品价格维持的实行;
公司和个人的储蓄。
乘数作用原理和作用条件
乘数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Hahn)在1931年提出的,后来被凯恩斯加以利用,成为凯恩斯主义和其它宏观经济学派用来分析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乘数效应通常是指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具有倍数作用,即因变量的改变量是自变量增量的倍数。乘数效应也称倍数效应或放大效应。
投资乘数是指改变投资量会带来倍数于投资增量的国民收入的增量。
四个假设条件:1,经济中存在生产力的闲置(失业、开工不足)
2,价格水平不变(工资不变、物价不变)
3,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无限
4,由于总供给无限,均衡水平由总需求决定——总需求分析法
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k=y/J ,其中Y 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化,J 表示支出的变化。例如,k=2,那么,每年的支出流量比如说投资持续增加,将导致每年国民收入的流量增量为投资增量的一倍。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等。 条件:首先,经济中存在没有充分利用的资源。这样,总需求的增加才会使国民收入增加,否则,国民收入的增加将会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总需求起不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应该指出,有时经济中大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某一种或几种重要资源处于 “瓶颈状态”,也会限制乘数发挥作用。这种资源的“瓶颈状态”使利用其他闲置资源不可能。其次,要假定投资和储蓄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将减弱。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部分地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第三是货币供给量增加要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如果货币供给受到限制,投资和消费增加时所增加的货币需求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的支持,会导致利率上升,则会抑制消费和投资。
结合消费理论分析我国现阶段扩大国内消费的制约因素
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点在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以及娱乐教育方面。而20世纪80年代初
期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的消费结构已经被取代了。而以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的新消费结构正在形成。但更健康的消费结构由于受到消费观念、国家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还没有完全形成,
1、高低收入差距继续加大,出现了“有钱的不想买,想买的没有钱”的消费断层现象。 2、养老、疾病、教育成为居民最大的预期支出,制约了即期消费增长。
3、良莠不齐的消费环境抑制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
4、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意愿明显趋弱。我国目前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在今后几年内仍然严峻。
货币供给的基本原理
7、货币需求的类型和决定因素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居民、企业等持有货币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它包括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等。与此相对应,货币需求也可以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等。
货币需求包括两个方面,即L1和L2
其中L1是指货币的交易需求(包括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他是和国民收入成正比的,也就是L1=kY
L2是指货币的投机需求,他是和利率成反比的,也就是L2=-hr
所以货币需求L=kY-hr,也就是有国民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
8、宏观财政政策的内涵和作用特点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财政政策的功能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主要具有四种功能:
1.导向功能
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就是通过调整物质利益进而对个人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调节来引导国民经济的运行。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配合国民经济总体政策和各部门、各行业政策,提出明确的调节目标。第二,财政政策不仅规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同时通过利益机制,引导人们的经济行为。
2.协调功能
财政政策的协调功能是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和调节能力,它可以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3.控制功能
财政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府通过调节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如对个人所得征收超额累进税,可以防止两极分化。
4.稳定功能
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恒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其稳定功能主要体现为实施反周期操作。
9、宏观货币政策的原理和作用特点
货币政策及其作用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全方位的调控,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货币政策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增力呛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可减少投资成本,刺激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反之,货币供给的减少将促使贷款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社会总供给的增加。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无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低利率鼓励消费,高利率则有利于吸收储蓄。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依赖于一定的市场条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储蓄转化的比重,并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运用的资金减少,贷款能力下降,货币乘数变小,市场货币流通量便会相应减少。所以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反之,则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于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人们通常认为这一政策工具效果过于猛烈,它的调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因此,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都持谨慎态度。
(2)再贴现政策
它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再贴现率的确定和再贴现的资格条件。再贴现率工具主要着眼于短期政策效应。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对社会的信用量,从而调整货币供给总量。在传导机制上,商业银行需要以较高的代价才能获得中央银行的贷款,便会提高对客户的贴现率或提
高放款利率,其结果就会使得信用量收缩,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相反。中央银行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则着眼于长期的政策效用,以发挥抑制或扶持作用,并改变资金流向。
(3)公开市场业务
它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反之就出售所持有的有价证券。
随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性加强,货币政策工具也趋向多元化,因而出现了一些供选择使用的新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两类: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1)直接信用控制
它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具体手段包括: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2)间接信用指导
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来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行为的做法。
货币政策的运作
货币政策的运作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客观经济形势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使之达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并以此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通常,将货币政策的运作分为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1)紧的货币政策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控制。如果市场物价上涨,需求过度,经济过度繁荣,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就会采取紧缩货币的政策以减少需求。
(2)松的货币政策
其主要政策手段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放松信贷控制。如果市场产品销售不畅,经济运转困难,资金短缺,设备闲置,被认为是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中央银行则会采取扩大货币供应的办法以增加总需求。
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总需求不足,采取松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扩张时,总需求过大,采取紧的货币政策。但这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政府还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对松紧程度作科学合理的把握,还必须根据政策工具本身的利弊及实施条件和效果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利率
中央银行调整基准利率,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上升,而利率上升时,股票价格就下降。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利率水平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融资成本,从而影响到股价。利率低,可以降低公司的利息负担,直接增加公司盈利,证券收益增多,价格也随之上升;利率高,公司筹资成本也高,利息负担重,造成公司利润下降,证券收益减少,价格因此降低。另一方面,利率降低,人们宁可选择股票投资方式而减少对固定利息收益金融品种的投资,同时,证券投资者能够以低利率拆借到资金,会增大股票需求,造成股价上升;反之,若利率上升,一部分资金将会从证券市场转向银行存款,致使股价下降。除这两方面原因之外,利率还是人们藉以折现股票未来收益、评判股票价值的依据。当利率上
升时,投资者评估股票价值所用的折现率也会上升,股票价值因此会下降,从而股票价格相应下降;反之则股价上升。
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一般比较明显,市场反应也比较迅速。因此要把握住股票价格的走势,首先要对利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全面掌握。有必要指出的是,利率政策本身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个组成内容,但利率的变动同时也受到其他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如果货币供应量增加、中央银行贴现率降低、中央银行所要求的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下降,就表明中央银行在放松银根,利率将呈下降趋势;反之,则表示利率总的趋势在上升。
(2)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
当政府倾向于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就会大量购进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上货币供给量增加。这会推动利率下调,资金成本降低,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热情高涨,生产扩张,利润增加,这又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股票价格将下跌。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还在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是直接以国债为操作对象,从而直接关系到国债市场的供求变动,影响到国债行市的波动。
(3)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进而影响证券市场。如果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就等于冻结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应数额庞大的存款总量,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应量更大幅度地减少,证券行情趋于下跌。同样,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对再贴现资格加以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增加,市场贴现利率上升,社会信用的收缩,证券市场的资金供应减少,使证券行情走势趋软;反之,如果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再贴现率,通常都会导致证券行情上扬。
(4)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为了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政策,我国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过贷款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不同行业和区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针。一般说来,该项政策会对证券市场行情整体走势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因为板块效应对证券市场产生结构性影响。当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降低贷款限额、压缩信贷规模时,从紧的货币政策使证券市场行情呈下跌走势;但如果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前提下,实行总量控制,通过直接信用控制或间接信用指导区别对待,紧中有松,那么一些优先发展的产业和国家支柱产业以及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及优先重点发展的地区的证券价格则可能不受影响,甚至逆势而上。总的来说,此时贷款流向反映当时的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并引起证券市场价格的比价关系作出结构性的调整。
原理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行为实施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体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基本内容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用的政策工具以及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政策工具分为两类,一是一般性货币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二是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道义劝告。
你所问的原理是指如何通过这些工具如何达到政策效果,它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我知道的有五种解释。(以下“-”是箭头,我不会打箭头啦~)
1.凯恩斯的 R-M-r-I-E-Y.
R为存款准备金,M是货币供给r是市场利息率I是投资E是总支出Y是总收入。
主要环节是市场利率。
2.是货币学派的,M-E-I-Y
货币供给影响支出,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最后是名义收入。之种变动在短期有影响,长期只是变动物价水平。
3.托宾的q理论。 q是资本市场价值以及重置市场的比率。意思是所投资购买资本的1美元会使企业市场价值增加超过1美元,q>1.企业就投资。
M-r-PE-q-I-Y
PE是股票价格
4.财富效应。是指出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给量变化使人们的财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消费支出
PE-W-C-Y
W是财富 C是消费
5.信用供给可能性效应。理论认为央行调整货币政策时,除会影响银行准备金外还会因利率变化影响银行资产价格变动,改变银行的流动性,会使银行调节信贷政策,信贷配给量的大小变化会影响实际经济活动既国民收入Y。
10、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与影响因素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竞争加剧,物价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m2)减少,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消费亦随之减少。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支出乘数的大小 乘数越大挤出效应越大
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挤出效应越大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 系数越小挤出效应越大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则挤出效应越大
但是两者因为挤出效应,就导致政府通过增加支出 而产生的刺激效果达不到原来理想的效果,因为挤出了一部分人的私人投资
11、经济增长的含义和途径
12、通货膨胀的类型和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与恶性通货膨胀
按通货膨胀的程度,通货膨胀分为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和恶性通货膨胀四种。
爬行式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年率不超过2%—3%,并且在经济生活中没有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
温和式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上涨比爬行式高,但又不是很快,具体百分比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奔腾式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率在2位数以上,且发展速度很快。
恶性通货膨胀或称超级通货膨胀是物价上升特别猛烈,且呈加速趋势。此时,货币已完全丧失了价值贮藏功能,部分地丧失了交易媒介功能,成为“烫土豆”,持有者都设法尽快将其花费出去。当局如不采取断然措施,货币制度将完全崩溃。
(二)公开型通货膨胀与隐蔽型通货膨胀
按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货膨胀分为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公开型通货膨胀的前提是市场功能完全发挥,价格对供求反应灵敏,过度需求通过价格的变动得以消除,价格总水平明显地、直接地上涨。
隐蔽型通货膨胀则是表面上货币工资没有下降,物价总水平也未提高,但居民实际消费水准却下降的现象。其前提是,在经济中已积累了难以消除的过度需求压力,但由于政府对商品价格和货币工资进行严格控制,过度需求不能通过物价上涨而吸收,商品供不应求的现实通过准价格形式表现出来:如黑市、排队、凭证购买、有价无货以及一些产品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质量下降等等。
(三)预期性通货膨胀与非预期性通货膨胀
按预期,通货膨胀分为预期性通货膨胀和非预期性通货膨胀。
预期性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过程被经济主体预期到了,以及由于这种预期而采取各种补偿性行动引发的物价上升运动。如在工资合同中规定价格的条款,在商品定价中加进未来原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因素。
非预期性通货膨胀指未被经济主体预见的,不知不觉中出现的物价上升。
经济学家将通货膨胀分为预期性和非预期性两种,主要作用在于考察通货膨胀的效应。一般认为只有非预期性通货膨胀才有真实效应,而预期性通货膨胀没有实在性的效果,因为经济主体已采取相应对策抵消其影响了。
(四)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与结构型通货膨胀
按成因,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试述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实证分析表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效应总是弊大于利,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事实上,由于国内原因形成的温和的通货膨胀——象50—60年代的美国那样,并未多大地减少经济体系的真实收入,它只能是把某一集团的收入重新分配到另一个集团。理由很简单,一个人的成本正是另一个人的收入,但奔腾式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后果就严重得多。毫无疑问,奔腾式的通货膨胀或超级通货膨胀会伤害经济的士气和生命力。而温和的通货膨胀也许在收入和财产分配上只有较少的影响。不仅如此,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和可以预期的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影响完全不同。如果通货膨胀是可以预期的,则政府、企业和居民可以(根据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在价格、收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大大减弱它的影响。如果通货膨胀是不可预期的,则它对一国经济会产生多种影响。
通货膨胀的代价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它是一个平衡的通货膨胀吗?第二,它是预期到的吗?如果对两个问题都回答“是”那么我们就处于表的左上部分,而代价就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如果通货膨胀造成相对价格严重失调,而且它是未预期到的,那么就可能是效率损失严重和大量的再分配。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当发生未预期通货膨胀时,有固定货币收入的人以及债权人遭受损失。相反,对于非固定收入者及债务人都是受益者。在现代社会中主要包括股票持有者、企业和国家。
2.对财产分配的影响。由于通货膨胀侵蚀着货币购买力,使任何以固定货币数量计算的资产的真实价值也受到影响。对于持有不变价格财产的人来说其拥有的债券、银行存款的票面价值是相对固定的,实际价值将随物价上涨而下降。对于持有可变价值财产的人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会因通货膨胀而受益。
3.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货膨胀造成人们对货币贬值的预期,导致流通中的囤积居奇,出现“投资不如投机,生产不如囤积,存钱不如存货“现象。导致生产下降,通货膨胀恶化,企业不再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是乘通货膨胀之机,抬高物价,粗制滥造,结果形成资源浪费,生产能力降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4.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短期看,当有效需求不足而且社会存在闲置生产能力时,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政府的投资性支出,扩大总需求,从而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从长期看,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风险,提高经营成本,使生产投资下降,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5.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国家,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出口商品价格也上涨,从而影响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出口减少。而本国货币贬值,必然导致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口增加,致使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效应,各种商品价格的不同上涨,实际上是对现有社会生产要素的再分配,在有效需求不足时,通过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有效需求的扩大,从而扩大生产和就业。======对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能够改变不同人收入与财富的实际价值,使一部分人的实际收入与财富增长,而另一部分人的实际收入与财富减少,即使社会总收入和总财富在不同的集团之间进行再调整,形成再分配效应。例如,对于那些主要依赖固定收入生活的人,如领取退休金和社会保险金的退休人员、政府雇员等等,其收入的增长速度一般要慢于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的发生会使其实际收入减少,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相反,对于那些弹性收入者,即能够根据通胀率变化及时调整货币收人者,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要小的多,甚至是有益。再如,通货膨胀也会对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产生影响,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私人部门。例如,在累进税率和税率固定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引起名义收入增加,从而使纳税人更易进入更高的纳税等级,私人部门的实际税后收入减少。这种由于通货膨胀而增加的税收被称为“通货膨胀税”。
===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一般地,通货膨胀会扭曲市场价格信号,导致价格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因为若市场上各类商品的价格保持一种正常升降状态,则生产者和消费者可据此清楚地判断它们之间相对价格的变化及其目前的供求状况,从而正确作出购买或售出商品的决策,而当高通货膨胀率发生时,人们很难区分相对的价格变化与整体的价格变化,对是否继续进行某种商品交易变得难以适从。
通货膨胀同样会扭曲货币的使用。流通中的现金是名义利率为零的货币,若年利率从0上升至10%,则现金的实际利率就从每年的零降为一10%。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急于将现金脱手,或频繁地去银行提取,并迅速将现金换成实物或其他的硬通货,减少手持现金,增加存货,这不仅磨光了鞋底,浪费了时光,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在恶性通货膨胀中,甚至会迫使人们回到物物交换的低效率形式去。
通货膨胀还会增加企业的菜单成本,即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企业需为频繁地调整自己产品的价格而支付很多成本,如印刷新价格清单和目录的成本、为新价格做广告的成本、重新定价的成本、处理顾客对新价格变动的纠纷的成本等。
.===对产出的影响。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和产出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在短期内,这种影响很大,且不具有确定性。
在社会存在大量闲置资源,社会产出还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时,如果发生了人们未曾预期到的轻微通货膨胀,则名义工资会上升,而实际工资下降,进而促进厂商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进而导致就业和产量的增加。当然,当工人们意识到实际工资水平下降时,很难长期对此容忍,会要求提高工资,而一旦工资提高,这种效应就会消失。
在总需求水平不变时,如果发生了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则原来总需求所能购买的实际产品的数量就会减少,即当成本推进的压力抬高物价水平时,一个既定的总需求只能在市场上支持一个较小的实际产出。因此,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当通货膨胀非常严重时,会极度扭曲市场价格体系,引起生产和失业的剧烈调整,人们丧失对货币的信心,经济状况出现异常不稳定甚至崩溃的局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