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建农村环境问题及思考

2020-07-06 来源:步旅网


福建农村环境问题及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农村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卫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省许多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状况令人堪忧。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排放不畅,夏日蚊蝇乱飞,冬日垃圾乱堆。环境脏乱差直接影响农村环境质量和农民生活质量,农民群众改善环境状况的意愿日益强烈。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打造美丽乡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1、目前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

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并且依托工业的现代

化使得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这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的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体系统被破坏,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而造成危害。当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粪便、水产养殖业污染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等造成的污染。农村环境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消纳的地方。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为富裕,因此我国农村的环境问题并不显著。但是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尽影响力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威胁到他们的健康,甚至通过水污染、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2.福建省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2.1水环境质量状况

2.1.1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全省12条主要河流共设置135个省控常规水质监测断面,其中交界断面49个。全省主要河流省控监测断面的水质以三类水所占比例最高,二类水其次。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标准的水质比例占94.1%(粪大肠菌群未参加评价),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1个百分点。其中,萩芦溪、交溪、霍童溪、敖江、晋江、漳江和东溪7条河流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的水质比例均为100%,其余5条河流按水质比例由高至低的排序是:闽江、汀江、九龙江、木兰溪、龙江。

闽江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的水质比例为96.5%。其中,龙岩市与三明市交界的沙溪永安山峰电站下游断面1月份氨氮超过三类标准,水质为五类;干流福州段闽清梅溪口断面1月份氨氮和总磷超过三类标准,水质为四类;三明市与南平市交界的沙溪水汾桥断面3月份石油类超过三类标准,水质为四类;干流南平段花竹断面3月份石油类超过三类标准,水质为四类。

汀江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的水质比例为94.4%。其中,长汀陈坊桥断面1月份氨氮超

过三类标准,水质为四类。

九龙江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的水质比例为87.5%。其中,北溪龙岩段雁石桥断面1月份、3月份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均超过三类标准,水质均为劣五类;新罗区与漳平市交界的漳平顶坊断面1月份、3月份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均超过三类标准,水质均为五类。北溪漳州段九龙江口断面3月份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超过三类标准,水质为四类。

木兰溪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的水质比例为83.3%。其中,三江口断面1月份、3月份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氨氮均超过三类标准,水质均为四类。

龙江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的水质比例为50.0%。其中,福清倪埔桥断面1月份、3月份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超过三类标准,水质分别为劣五类、五类;福清海口桥断面1月份、3月份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超过三类标准,水质均为五类。

2.2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1年,福建省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多数环境空气质量指标保持稳定。福州、厦门、泉州等9个设区市空气质量均为二级,武夷山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其余13个县级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9个设区市的环境空气质量顺序依次为宁德、泉州、莆田、福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和南平。酸雨出现频率有所上升。全省酸雨出现频率为43%,较上年上升6.2个百分点。在23个城市中,南平、邵武、厦门、泉州、莆田、南安和建阳等7个城市的降水pH年平均值均低于5,酸雨污染较严重,为重酸雨区(pH<4.5)或中酸雨区(4.5≤pH<5)。长乐、三明、建瓯、宁德、福州、晋江和龙岩等7个城市为轻酸雨区(5≤pH<5.6)。福安、福鼎、福清、漳州、龙海、石狮、武夷山、永安和漳平等为非酸雨区(pH5.6)。[1]

2.3声环境质量状况

声环境质量方面,去年全省23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A声级为55.4分贝,较上年下降0.3分贝,呈“轻度污染”水平。其中宁德、南平、莆田、龙岩、泉州和三明等6个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属于“较好”水平,厦门、福州、漳州等3个城市属于“轻度污染”水平。9个设区市中,莆田的道路交通噪声属于“好”水平,龙石、泉州、漳州、厦门、南平、福州、三明等7个城市属于“较好”水平,宁德属于“轻度污染”水平。

3.农村环境污染排放现状

目前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较高,但局部地区还存在着环境污染,主要有水污染,大气污染,海域沿岸的水污染。

3.1农村污水的主要来源通常有:

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

中小学、当地政府机关、民俗旅游、旅店排放的污水; 农民养殖的畜禽排泄物; 乡镇企业排放的各种污。

其中,农村生活污水一般来源于以下3方面:①是厨房污水,多以洗碗水、涮锅水、淘米和洗菜水组成。淘米洗菜水中含有米糠菜屑等有机物,其他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动植物脂肪和钠、醋酸、氯、碘等多种元素。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肉类食品及油类使用的增加,使生活污水的油类成分增加;②是生活洗涤污水,洗涤用品的使用使洗涤污水含有大量化学成分;③是冲厕水。部分农村改水改厕后,使用了抽水马桶,产生了大量的生活污水。部分农村仍在使用旱厕,且有的农户养家畜家禽,产生了冲圈水,粪料还田,粪水溢流。畜禽粪尿的溶淋性很强,其中所含的N、P及BOD等溶淋很大,还有冲洗水的COD、BOD5和SS浓度很高。2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特点由于农村的特殊性,一般没有固定的污水排放口,排放比较分散,其污水水质水量有自身特点:

第一,总量巨大且逐年增加。2002年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日排放量达320.5万t,其中总氮日排放量约为283.1t,总磷日排放量约为56.6t,基本上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随着“十一五”国家政策向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倾斜,我国中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城镇和农村地区居民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以数倍、甚至十几倍的速度增长。 第二,水质、水量波动大。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因地区性经济程度、生活习惯与习俗以及季节的差异而有着较大的不同。经济水平低的农村卫生洁具或卫生间的排水较少,主要是洗涤、沐浴等生活污水;经济水平高的农村还包括卫生间的生活污水。不含粪便污水的氮磷含量较低;含粪便污水的磷氮含量特别高。农村生活污水水质不稳定,不同时段的水质不同,可生化性好,一般不含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但含有较多的合成洗涤剂以及细菌、病毒、寄生虫卵等。

3.2农村生物能源的大气污染

农村的生物能源主要是桔梗、薪柴和煤等,农村的农作物秸秆较多,但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秸秆过腹还田的比例较少,60%以上的秸秆被弃之不用,或一烧了之,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污染大气、污染水体,影响交通和输电线路,成为农村环境的一大公害。[2]

3.3近海水域污染严重

近海域存在五大污染问题:一是电镀集中控制区实际上还包括造纸、漂染、制革等项目,工业废水具有严重化学毒质,对水产资源有毁灭性的破坏。二是内海腹地浅水湾,海水自净能力差,工业污水将随退潮排出,随涨潮返回难于排向深海。三是贝类具有附集重金属的特点,受污染贝类上市后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4.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4.1养殖业污染治理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和排放的废弃物,既是严重的污染源,又是一种能被利用的资源。首先,从养殖场场区的布局、畜舍结构及生产工艺设计、日常操作管理等方面探索粪污产生量及排放量的最小化,实现粪污减量化原则。在养殖过程中,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养技术、改进清粪工艺,建立畜禽养殖场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无公害畜产品清洁生产技术体系,这是提高畜产品品质、解决养猪场环境污染、保证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最重要的是,执行《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污水和废渣采取经济高效的处理方法,尽可能降低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养殖再生水灌溉为污水处理提供了一条经济而有效的解决途径,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水肥资源,对于保护农村水环境,缓解农业水资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与末端消极处理所需要的技术及其投入比较,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构建一个可以利用养猪废物及其处理产物的系统,则养猪废物就可以得到利用,还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系统的产出。用生态修复技术从猪生产系统中提高N、P利用率,即回收的N、P以饲料形式再循环到猪生产系统中,从而减少N、P的排放,是当前和将来养猪业污染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很大潜力。

4.2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4.2.1人工湿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新方法

所谓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就是把农村的生活污水集中排放到放着生物填料和砾石的池子中,通过微生物菌群分解污染物,营造人工湿地环境,达到污水净化效果。而微动力污水处理工程,则是将污水收集后排入池子,通过池子落差实现污水自动充氧,再经过生物填料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最后将杂质沉淀后达标排放。这两种污水处理方式比较简单,工程投资量小,但净化效果好,很适合农村。农村生活污水采用经济有效、简便易行、工艺可靠的集中式、氧化塘、人工湿地和微动力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比较分散的村庄采用一体式塑胶户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土壤处理、生态沟渠等多种模式进行处理。 4.2.2家园清洁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乡镇基本建成垃圾卫生填埋场或转运场,村、镇垃圾收转运机制初步建立,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沿海乡镇发动群众,清理近海垃圾堆放“死角”50多处,清理各类垃圾近3万吨,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厦门海域海漂垃圾整治目标任务。2011年,新建成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转运站9座,城市污水、垃圾日处理能力分别达69.75万吨和5975吨。 4.2.3饮用水水源保护综合整治

泉州市逐一清理和整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保证饮用水水源安全;完成洛江区罗溪镇等4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定方案编制、报批工作和晋江干流、北高干渠、南高干渠等3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实施北渠丰州段节水改造二期工程等多个北渠水源保护综合整治工程。

4.3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4.3.1农村沼气建设

通过沼气工程建设消除农村污染源,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为循环利用农村能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至2011年底,泉州市共建农村户用沼气3.18万户,建立93个市级农村户用沼气项目示范村、81个沼气综合利用示范场、10个循环农业示范点、143个农村沼气服务站,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28处;培训沼气生产工4737人次,持证人员422名。仅“十一五”间,综合利用农村沼气全市可节柴11.97万吨,节标煤7.98万吨,节电798.28万千瓦时,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197420公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1.55万吨,增收节支26343.24万元。 4.3.2农村卫生厕所普及

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规范农村粪便排放,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2009年,泉州市卫生厕所覆盖率仅65.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安永德的卫生厕所覆盖率甚至低于50%。2010年,全市完成改厕5.2万户。 4.3.3污水配套设施建设

2006年之前,全市只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至2011年底是12座。据统计,目前全市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为62.25万吨/日,比2005年增加4倍;新建、疏通和改造污水管道总长达1397.78公里。生活垃圾处置能力达5450吨/日,比2005年增加近8倍。

5.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1福建省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成因

5.1.1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过度使用

农药、化肥和塑料薄膜过度使用带来的污染由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有些农技站干脆推销化肥和农药,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同时农民为了追求单产产量,以致于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而福建地处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土地复种指数高,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导致农药、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单位面积年平均使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福老省绱寸年鉴显示。2005年,全省耕地面积为11 290.2km2,化肥施用量419.09万t,折纯量后为122.02万t.达到108.1t·km。2,是全国化肥平均使用量40 t·km之的2.7倍。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 t·km之安全上限:全省农药使用量为5.6万.[4]而一般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有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同时,大量农药施用在杀死害虫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他益鸟,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全省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3.6万t吼多数地膜为聚乙烯成分组成,在自然环境中.其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由于不注意回收清理而给农村带来的“白色污染”也相当严重,当土壤中残膜数量超过土壤的自然容重时,将降低土壤的水分传导、贮存以及毛细管的功能,导致作物的减产、减收和农产品品质下降.

5.1.2畜禽养殖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污染

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地方畜禽养殖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带来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福建也存在同样问题,而且还相当严重,据统计,2005年全省生猪存栏数达1 277.4万头。牛存栏数105.69万头,羊存栏数136万头,家禽年末数11 600.69万只。而且许多城市是禁养区,大多数的畜禽养殖场都集中在生态环境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仅2003年,福建省畜禽养殖污水排放量约6亿t.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高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其中氨氮排放量是工业排放量的17.9倍.是生活污水排放量的4.36倍.COD排放量是工业排放量的14.8倍,是生活污水排放量的4.25倍。[5]截至目前,全省共建大中型沼气工程只有681处.约有60%~70%的畜禽养殖场没有配备与粪污相匹配的治理设施.至少有70%的畜禽养殖污水未经任何处理随意向周边排放。这也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5.1.3生活污水和垃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

生活污染也不可小视.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管理的缺失,生活垃圾一般都直接排入周边环境,没有进行安全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有1.2亿t。污水超过2 500万t。生活垃圾也由过去的菜叶、瓜果皮等可被降解的有机物质为主要构成发展为掺杂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和玻璃瓶等,成分复杂,可利用率低。而大部分农村地区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致使环境污染加剧,截至2003年底,福建14个县级市中只有永安市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另有3个市正在建设中.而县城和绝大部分的乡镇基本未建污水处理厂,乡镇生活污水基本直接外排。仅有14个乡镇完成垃圾焚烧炉技术推广示范建设.其他乡镇一般只建有简易垃圾填埋场或堆肥场,有的乡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存在着垃圾随意堆放、沿河倾倒等现象。

5.1.4工业污染蔓延对农村带来的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工业发展较快。曾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乡镇企业数量众多,工艺陈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消耗高。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其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渐突出。据福建省环境统计,2003年报表调查3 140家工业企业中.有l 358家乡镇企业,占43.2%,多数乡镇企业规模偏小。生产设施简陋,环保治理设施不健全,部分企业还存在着偷排、漏排等现象。据不完全统计。福建乡镇企业废水、COD、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l/3左右。同时,城市工业“三废”处理不到位或不彻底,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特别是靠近城区的农村表现得尤其突出。另外,工业污染还表现在由于受到城市发展空间的限制及污染排放的严格控制。不少污染企业逐步转移到郊区。不仅占用不少耕地,而且还将带来直接的污染。据统计.目前由于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已达0.1亿hm2.约占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6]

5.2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应对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足够的重视。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农村经济必将会有更快的发展速度.但伴随

而来的农村生态环境压力也会进一步增强,若不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势必影响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5.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体系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应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由于环境保护尤其是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一方面在人口聚集区的村镇加快排污网管系统和垃圾清运、处理系统的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社会资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依照目前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规章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用法律行政手段保护农村环境。 5.2.2充分利用和提高农村地域人工湿地自然净化能力

农村周边的河流、渠道、池塘、农田和荒地等,属于人工湿地。对于分散的农村居住区的生活污水等具有自然净化能力.人工湿地有许多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种群,构成天然的生态净化系统,能够吸收和降解生活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使水体得到净化。因此,在村镇的规划、建设时要充分保护、利用农村地域的人工湿地。 5.3.3依靠科技进步.防治农村污染

农村污染的防治,还必需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环保科技的投入。研究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一方面逐步治理污染:另一方面防止污染的进一步扩大和新污染源的产生。比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和对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开展合理有效施肥用药指导。防止农民滥施肥料和农药: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综合处理畜禽粪便污水;通过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革新,推动乡镇企业升级换代,以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清洁生产。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或小城镇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统一处理.防止污染扩散。 5.3.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把循环经济理论运用到农村环境保护上来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生态农业是循环经济的一种模式。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农牧结合,把畜禽养殖业与种植业结合起来,利用畜禽养殖场的污水、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沼气用作生活、生产能源。沼渣、沼液就地转化为种植业的肥料,既可减少资源浪费,又可以减少污水、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实现物质循环利用的目的。 5.5.5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经常性宣传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深入农村,结合农村生

产,对广大农民开展环保知识讲座、环保图片展览等。给他们讲解生产、生活中的污染以及危害.努力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还要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从娃娃抓起,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环保卫士,他们不仅可以在今后自觉维护环境.而且还可以影响他们身边的成人,只有这种宣传教育一代传一代,环境保护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还要立足实际情况,及时把环境信息公之于众,让群众了解周围环境状况及自身的环境权益.以调动全社会参与和监督环保工作,逐步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只有农村全民自觉抵制污染。减少污染。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才能最终得到有效地解决。

6.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农村的环境越来越差,应立足全省,将整个村域作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目的地来打造,将整个农村地域作为一个大的“美丽乡村”来建设,始终致力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农村管理体系。依靠现有的科学技术来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在原有农村特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此外,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教育,加强宣传工作,深入农村,深入基层,立足实际。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打造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情资料库,2011.

[2] 乐小芳.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分析 J。农村环境与发展,2004,4:42-45. [3] 张望.直面农村环境问题——农村环境污染应该引起重视了[J].开放潮,2004,(7):18一19.

[4] 福建省统计年鉴,2006.

[5] 关辛.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在哪里?[J].开放潮,2005,(2):49.

[6] 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86-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