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
2020-12-23
来源:步旅网
?匕 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德育教育 河南省林州一中(456500)朱林艳 [摘要]正确把握德育教育-9语文教学的关系;在重点语句的诵读渗透;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在课堂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在备课时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德育渗透 注重诵读 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如何能把思 信。作为老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 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德智相长,语 这样的老师,即使能说出大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 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 学中地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严谨 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 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首先正确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就教学内容文体而言,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 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 响。并且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它又是涉及到思想感 情的一切领域的,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 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份,并 且语文教学的听、说、渎、写训练中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历史观的教育。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 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 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 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 而接受教育。鉴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应将德育立足于:①培育 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②在教 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 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③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 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2在重点语句的诵读渗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作品能加深对 其的理解,尤其对一些重点语句的诵读,如对名言名句的诵 读,更能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在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名句。 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不少是文情并 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 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 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例如《离 骚》的教学,要通过有感情的、反复的诵读,让他们铭记“长太 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 求索”等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为 解决人民的疾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未来 的生活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3在言教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进行思想 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 想行动,为学生作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 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认真教 学,从未旷课,从未说谎,要求学生做的,自已首先做到,要求 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影响学 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教育学生,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 然就形成了。 4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 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 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 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同时,进行 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 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 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例如讲读课 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在领会文 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 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在讲解《师说》 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 也”,让学生理解教师的含义,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中师学生 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思 想基础。这就是语文德育与智育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说明语文 学科的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感染、 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 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 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5在备课时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 德育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变成附加的成分,而应从具体内容实 际出发,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比如巴金的 《灯》,写于抗战的相持阶段。国民党的卖国投降主义造成大半 个中国的沦亡,无数人惨死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黑暗笼罩着大 地。抗战能不能胜利?中国有没有前途?作者通过描写黑暗中 的灯光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进一步揭示出这种希望的存在, 是由于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帮助。只要充满信心,重新点燃心中 的灯,就一定会不断向前,夺取胜利。教者只要准确地选取切 入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渗透,效果是可佳的。 E.M…: Yx。H99@,26.叩M一霪 c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