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学中诗词的意境美
作者:江瑞雪
来源:《速读·中旬》2018年第01期
摘 要:意境美是现如今人们在文学作品中一直所追求和崇尚所在,它牵扯到作者、文学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只有体会到了意境美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到文学诗词的美和感染力。本文着重分析了意境美所出现的原因及文学中诗词所赋予的意境美之所在,分析解剖部分文学诗词从而让读者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其意境所在,认知并了解意境美。 关键词:文学;诗词;意境美
意境这一词在我过古典文学诗词的创作中早已出现,最早是由庄子指出意、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意境”词语的出现奠定了基石。后有唐朝王昌龄提出了三境,为意境、物境和情境,以至于现如今人们对意境的定义大有不同,它能使读者通过阅读作者所写进而有所联想,犹如身临其境达到共鸣。意境隶属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它由作者的主观情感和读者的客观生活所构成导致,二者相互影响交融从而形成意境。 一、意境美所出现的原因
意境虽然归属于美学范畴,但究其原因仍是作者在作品中所传达的主观感受,创造出这种具有强烈渲染效果能够将读者带入其中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中国自古以来的审美观念
自古以来我国人对审美就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在象形文字出现之前祖先们为了表达所处的环境,对周围的人和物通过简单的图形描绘进行表述,选取能够代表事物的典型特征进行描述并通过好看合理地组合形成简单的图案,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人对审美这一概念的创造开始初步形成。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人们越来越开始注重对内心的追求,以求达到内心深处的触动。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深切的表达了男子对美丽女子的喜好之感。在之后人们对审美这一概念又有了新的变化,如《世说新语》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蒸笼其上,若云兴霞蔚”,此时可以深刻体会到已不仅仅体现在纯美上,更是体现在外在与内心的统一,情与物的统一。 (二)作品所创作的此情此景
所谓要让读者产生共鸣需要让读者切实体会到身体所处环境和脑子所想,多数文学诗人所创造的当代作品均是处在当时社会大背景中,符合大多数人所处环境,因此作品出来也能让大多数当代人有切身所感,否则整个作品就经不起时空考验,更谈不上所谓的意境美。 (三)作品中各类手法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暗示手法、比兴手法的运用也为意境的创造打下了深厚基础。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诗句对情节的理解和构造,每个人的想象也不尽相同,因此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经常会使用隐晦手法,将读者引致此处后续凭其自我想象和发挥,给了每个人意境的构造,由每个人的经历、所读所想等各方面因素共同构成,令人回味无穷。 二、文学中诗词赋予的意境
文学中的诗词韵味十足读后往往让人回味,但诗词的整体价值体现在其所表达的意境美,可以说诗词能否流传久远取决于它自身意境的有无和深浅,具有意境美的诗词其所赋予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真实
真实存在的才是美的,意境的创造不能全凭虚假想象,只有依托于真实存在的物体,人们才会赋予在真实物体上想象的空间,才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美所在。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而不做作的描述了刚出水的芙蓉花美之所在,令人读后立即脑中就能浮现出芙蓉花的样貌,表现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面,真实质朴。 (二)重在传神
千篇一律的事物并不能体现其美感,同样文学诗词的创造不能拘泥于形真,贴切的表达出其神韵便是精华所在,读各种诗句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表述自我情感时并未直观的陈述自己所想之感言,只是借物传神,依托于真实的物体描述其变化从而侧面暗示作者自我情感,即所谓的景中藏情,情孕于景,相互交融韵味无穷。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并未直接描述自己有多伤感,而是通过对春蚕至死,蜡烛燃尽的状态描述侧面暗示作者对对方的思念无尽方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流尽一样,表述了深深的眷恋之情,终其一生都处在思念之中,深刻地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在诗中所赋予的情境,韵味十足,现今多用于表现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提高所赋予其意境也有所不同。 (三)源于生活
一切优秀的作品均源于生活,意境深刻的文学诗词均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再经磨练取其精华最后得到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如杜甫在写泰山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整体诗中没有一个“望”字,但却仅仅围绕这个字展开描写,通过各个角度不同层面的描写体现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达了作者的广阔心胸,让读者有深刻共鸣,深切体会到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通过作者对自身生活的深刻体验所得所写,真实毫无做作之感,令人犹如身临其境,深深的被作者伟大胸襟雄伟壮志所感染。 三、结束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学中诗词最高境界是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互动,读者通过作品所创造的意境美不仅能够领略到作品的优秀所在,同时也能领悟到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和内心所想。因此我们在品味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应该结合各方面因素如作者所处的时代、所创作的背景、作品运用的手法等,只有各个方面了解了才能更好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个文学中诗词歌句所赋予的意境美所在,从而产生共鸣和人生感悟。 参考文献:
[1]黄春莲,彭南丰.试论意境论的形成及其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02):141-142.
[2]薛文素.中国古典文学创造意境的美学原因[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01):269-270.
[3]胡晓靖.诗歌:意境空间与弹性美学——诗歌鉴赏活动中诗人、作品、读者的互动关系[J].南都学坛,2005,(06):67-69.
[4]徐文彬.浅谈诗词意境美[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7(02):64-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