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2024-02-03 来源:步旅网


《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报告一

[ 2012-4-5 9:02:00 |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教育现实的需要

近年来,全国上下加紧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但一件件惨烈的学生安全事故仍然在我们的身边发生:2009年11月27日桂林市一民办学生持刀将一学生捅伤致死;2009年12月7日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一起踩踏事故,8死26伤;2010年5月全国发生多起校园周边及校园内学生伤害事件,死伤数十人,面对歹徒我们的学生毫无自救能力,有些学生竟无逃跑意识……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青少年儿童意外伤害每年导致9万人死亡,75万人伤残。更令人惊心的是,我国中小学在校生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正以每年14%的速度递增。触目惊心的校园安全伤害数字,敲响了校园安全的警钟,严重暴露出中小学生对生命安全的漠视,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明显不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危险也与日俱增,纵观学校教育,虽然学校安全教育天天喊,但由于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使教育机构的教育、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偏重于认知教育,而忽略对生命个体存在价值和生命质量的关注。安全教育工作停留在消极的保护状态,生存教育出现缺失,造成小学生安全意识弱;生存、自护、自理能力差;适应能力、抗挫能力低下;缺乏应对能力,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全面发展。学校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需进一步探索。

2.地理位置和生源现状的需要

我校位于桂林市北辰路37号,是一所农村学校。学校现有23个教学班,学生1001人,农民工子弟占全校学生的2/3,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且位于交通主干道,比邻桂林火车始发站,地理位置复杂,外来人员聚集,安全隐患较多,学生家长大部分忙于生计,对学生疏于照顾和教育,学生的安全自护意识较弱,通过此研究,重点提升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学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意识,规范学生的安全行为。

3.教材特点的需要

2007年2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小学安全教育重点。此后,一些地区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分年级编写了一部分教材,供中小学使用。认真分析这些教材,发现内容大多取材于城市,重点供城市学生使用。而对于广大的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小学生来说,很多教材不完全符合农村教学实际。本课题着力通过该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开发出一套适合城乡结合部农村学校实际的《安全教育读本》。

4.教育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但各种危机却频频而至,无论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还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失落……无论是人类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弱肉强食、互相残杀,还是人们为了追求成功而遗忘的幸福……无不腐蚀剥落着人的生命感,威胁着人的生命存在。面对着人类的问题和灾难。国际上一些专家、学者指出:人类若要避免经济上和生态上的祸害,就必须从生命安全教育做起,学校教育尤其要重视和加强生命安全教育。本课题力图通过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危机、勇敢面对困难,珍惜自我的生命,能奉献于社会,这将是我们教育的元基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提高少年儿童的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的安全教育目的,让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美好的生命,拥有快乐、成功的人生,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任务和职责。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学校教育的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而忽视关注学生生命安全和生存能力的现象。

2.积极协调学校职能部门,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保护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3. 通过实践与研究,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同时提高师生、家长的安全意识。

4.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升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课题界定

城乡结合部: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

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学:指地处这一特点地理位置的乡镇级学校。

安全:通常的解释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安全教育:指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质量。包括交通、消防安全教育;防溺水、防烫伤、防雷击和用电安全教育;防食物中毒、防疾病安全教育;校内外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安全心理疏导教育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等。

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旨在探索适合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途径和完善的教材体系。通过实践与研究,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高师生、家长的安全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的理论

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历经多次改革,学生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但改革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自身安全、自救、自护能力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治安形势的进一步复杂化,再加上不良风气的侵蚀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再加上少年儿童自身缺乏一定的自控、自救、自护能力,少年儿童成了安全问题的高发人群。在学校教育中,如果不加强安全文化教育,教育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会前功尽弃甚至适得其反,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文化教育,能克服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生命教育的理论

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1)认识生命。首先必须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是脆弱的和有限的。不理解、不体会生活的疾苦和生命的脆弱,不认识生命的有限,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就是对生命的漠视。(2)尊重生命。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生命体,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个性。尊重生命也就是意味着尊重个性。而尊重个性,也就意味着首先尊重其生命,这两者互为表里。(3)珍惜生命。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对生命满不在乎,有些人肆意地把生命当儿戏,都在于他们缺乏对生命的珍惜。还有些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缺乏应变和规避的能力,就是说缺少一定的生存能力,缺少珍惜生命的本领。(4)热爱生命。只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才能热爱生活,才能主动、积极地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使生命得到光大。

3.和谐校园的理论

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安全健康、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三、研究内容

1.学校、家庭、社会安全教育资源的利用和整合研究

2.安全教育在学科中的整合和渗透研究

3.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4.安全教育家长素质提升研究

5.安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6.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和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学校宏观发展目标

我校在办学过程中得到了社会、政府和广大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在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加快学校的发展,提高办学质量。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普及安全知识、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能力,为学校的发展创设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

2.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基本生存技能的掌握的现象,树立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提供多方位教育的观念。

3.学生的成长目标

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与脆弱,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

保护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保证学生能得以身体、心理、知识、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4.家长的培养目标

开展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在家长中推广安全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达到家校联动,共筑安全墙。

5.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安全教育读本》,形成一套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及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能加以推广。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立足本校地域特点(城乡结合部)、学生特点(农民工子弟、农村孩子)展开研究,通过研究将获得适合城乡结合部校情的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途径和完善的教材体系。在全面研究传统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凸显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教育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从而学会保护生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另外,本课题除研究学生的安全教育策略外,对老师和家长的安全素质提升也将进行系统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查阅教育行政部门的文献资料,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法规政策、评估督导制度等,为课题

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每个阶段都选择一些带有全局性的“点”展开实地问卷调查,充分占有资料,运用辨证分析法找出关键点,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提高课题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掌握丰富的一手、二手资料的前提下,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探讨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特点及规律,探索实施途径,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4.个案研究法:对个别学生进行典型个案的系统观察与剖析。

5.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研究小学生安全能力的形成以及这种能力适应社会变革的可发展性的条件、途径及制约因素。

(二)完成课题的基本途径

1.加强领导,注重培训,构建安全教育的实施网络

在课题研究初期,加强对课题研究者队伍进行培训。利用各类讲座和网络指导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让课题组教师了解初步的交通、消防安全教育;防溺水、防烫伤、防雷击和用电安全教育;防食物中毒、防疾病安全教育;校内外安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安全心理疏导教育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等的内容,进行理论摘录,提高研究者的素养和知识储备,以便对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措施方面有指导引领作用。在此基础

上,研究者根据本人研究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依照各自子课题研究范围又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在学生完成调查问卷后,研究者及时的进行数据整理和反馈,掌握学生第一手的安全常识资料,为今后的研究开展奠定了基点。在加强领导,注重培训的基础上,紧扣课题,构建安全教育的实施网络。

2.紧抓校内主阵地,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策略新途径

(1)利用课堂的教育教学,在学校活动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2)开展小型多样的安全活动,让安全意识深植每个学生心中。

(3)开设“心晴氧吧”,为学生排遣心中烦恼。

3.寻找多种教育资源,深化安全教育的实效

(1)建立校外德育基,拓宽研究视野。

(2)挖掘社区资源,凸显研究成效。

(3)寻求家庭支持,加强研究效果。

(三)课题实验研究计划分准备、分析、实施和总结四个阶段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三年,2011年8月准备,2011年12月开题,2013年8月结题。

1.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课题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网上查阅资料等方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填写立项申请。

2.分析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课题正式立项后,成立课题研究组织,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研究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及子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与科研培训,课题开题。

3.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3年3月):依据初步提出的行动研究方案,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并在实践中研究与探索安全教育策略,及时进行总结。组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主题活动研讨、交流,展示一部分安全教育优秀案例、教育感悟,做好阶段总结。

4.总结阶段(2013年4月-2013年8月):课题组进一步理清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提升;同时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整理,最终达到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科研促教研”,强调“问题就是课题”,以强化教师个人反思意识为突破口,大力课题研究,聘请桂林市原教科所曾晓新副所长全程跟进指导课题研究,以点带面突出榜样的引领作用,引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目前,我校科研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模式日趋成熟。学校校长张丹东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能为本课题保驾护航。

(二)课题人员保证

课题负责人张燕本科学历,小教高级职称,36岁,副校长,曾分管学校安全工作,现

分管学校德育工作,有丰富的安全管理、德育管理和安全教育经验。该同志在2008年7月以前在叠彩区教研室担任教研员8年半,长期从事教育科研的研究,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课题研究经验,主要参与研究了市级A类课题《新课程与校本培训》(2003年5月立项)以A类等级结题,获得桂林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课题组副组长易引玉,学校政教处主任,本科学历,小教高级职称,36岁,业务娴熟,分管学校德育工作,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课题组研究人员都在教学第一线担任教学工作,涵盖有班主任、数学、体育、科学、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等学科,为课题开展的全面性提供了基础。课题组成员大部分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年龄在23—42岁之间,有研究课题的文化底蕴和经验。全体研究人员都具有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奉献精神,都先后参与过多个课题研究,课题组主要参与人员具有课题研究的基础和扎实的基本功。

(三)时间保证

课题组每两周一次小型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个月一次专题研讨,每学期一次阶段总结活动,所有课题研究人员都有充分的研究时间保证全程参与课题研究。

(四)硬件支持

学校建立了远程卫星地面接收站、有多媒体教室2间、规范化图书阅览室、可供上网的教师学习吧1间等专用设施,为课题组成员开展课题研究查阅资料提供了保障。

(五)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均安排由专项经费进行课题研究工作,本课题学校将投入经费2万元,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六)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彰显集体智慧

课题负责人:张燕 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 、负责课题研究的

理论学习、负责撰写各个阶段的研究报告。

课题组副组长:易引玉 负责协助负责人开展课题研究管理工作及资料收集工作。

课题组骨干成员:李桂芳、汤振刚、莫玉香、戎 艳、雷红玲、蒋 芳、黄春娥、李津羽、唐月红、林汉秋、罗 莉、戴晓兰、方玛丽、唐飞燕、冯诗诗 负责课题研究及资料收集工作。

课题秘书:方玛丽 负责协助负责人、副组长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总体汇编。

六、预期成果及评价方式

(一)预期成果

通过一个研究周期,预期取得以下成果:

1.《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

2.《安全教育主题班队会活动专辑》

3.《安全教育课例集》

4.《课题案例集》

5.《课题教案集》

6.《学生安全画册集》

7.《安全教育读本》

(二)评价方式

1.实践评价:从学校环境氛围、学生行为意识、活动成效等考查课题研究成效。

2.专家评价:可通过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课题成员的活动反思、教学课例、案例进行评价。

3.学生评价:实验前后学生安全知识问卷调查的对比进行效果评价。

七、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

2.《家庭教育心理》(吴锦骠、郭德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3.《学校家长工作》(高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4.《未成年人保护法》

5.《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6.《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7. 《安全知识问答》(朱明德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8.《活动理论:体验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陈家麟著,《辅导员》杂志)

9. 《国外未成年人安全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张献著,中国论文网)

10 .《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贺霞著,中国教育报,2007-3-2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