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24-04-30 来源:步旅网
2020 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高一语文 试卷

2021.6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 120 分钟。试卷满分 120 分。试卷共 7 页,答题纸共 2 页。 2.所有作答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3.用 2B 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或水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 积 累 5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怨不在大,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4)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 ,着我扁舟一叶。(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二 阅 读 65分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 2—7 题。(16分) [甲]

①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

②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

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乙]

①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与□。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②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像这样例子举不胜举。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2.甲文提到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其用意

是 (3分)

3.乙文首句的方框内应填入的词语是( )。(2分)

A.确定 含糊 B.确定 控制 C.控制 丰富 D.丰富 含糊

4.根据乙文第②段的内容,解释“套板反应”。(3分)

5.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以下关于“联想”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落木”可引发对枯叶凋零的联想,表现寥阔肃杀的气象。 B.“天上小团月”的丰富意蕴是由诗人的联想而创造的,读者也须借助联想而理解。 C.字的联想意义是潜在的,它来源于直指意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无法捉摸。 D.优秀的诗人善于巧妙运用字的联想意义,使作品的语言富有感染性和启发性。 6.钱钟书谈中国诗的“暗示性”时,将之喻为“怀孕的静默”。试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解释这个比喻的含义。(2分)

7.运用甲乙两文中的相关知识,结合你阅读的经验,从“意象”角度对下面诗歌的颈联加以赏析。(4分)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14分)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 76 岁了。我已经走了 12 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8.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下列对此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借助“我”和老人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B.以参与者角度讲述故事,给读者以亲历感。 C.以有限的视角,推动读者进行想象、推断。 D.便于直抒胸臆,使小说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9.分析小说第一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

10.这篇小说和鲁迅的《祝福》都多次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试对此加以简析。(4分)

(1)《桥边的老人》中,作者第二次写到老人“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这与小说开头处的描写作用有何不同?

(2)《祝福》中写祥林嫂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写祥林嫂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两处反复有什么用意?

11.根据小说结尾处画曲线的语句,揣摩老人的思想情感,写一段他的内心独白。字数在80 字以内。(5分)

(三)阅读《谏逐客书》节选,完成第 12—15 题。(11分)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

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②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③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5分) (1)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 ) (2)河海不择细流( )

(3)却宾客以业诸侯( )

( ) (4)可宝者多( )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制诸侯之术也 B.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今取人则不然 C.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D.退弹筝而取《昭》《虞》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14.对“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这一问的回答是( )。(1分)

A.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B.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C.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D.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15.第②段运用对比以增强说服力,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 16—18 题。(9分)

[甲](李)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

幕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逸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乙]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马温公则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

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刁斗:古代军中警戒报时的器具。②斥候:古代的侦察兵。③司马温公:司马光。④相使:相互联系,配合使用。

16.甲段中画曲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2分)

李 广 军 极 简 易 然 虏 卒 犯 之 无 以 禁 也。 17.将乙段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3分)

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

18.有人认为“李广并非大将之才”,你是否认同?请结合甲乙两则材料加以阐述。(4分)

(五)结合《红楼梦》的阅读,完成第 19—20 题。(15分)

19.《红楼梦》的回目中往往会在人物的名字前加一字以凸显其品性,即所谓“一字评”。请为下面三个人物选择恰当的“一字评”。(3 分)

(1)( )凤姐 (2)( )探春 (3)( )袭人

A.痴 B.酸 C.贤 D.懦 E.敏 F.呆

20.请参考示例,拟一则“黛玉葬花”的百度百科词条,并在 ABC 三图中为之选择一幅配图。词条字数在120字以内。(12分)

[示例]“宝钗扑蝶”出自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作者细致生动地描绘了芒种这天薛宝钗在滴翠亭附近赏春扑蝶的场景,展现出一向低调稳重的薛宝钗身上少有的俏皮与活泼。由此也引出了她“误入滴翠亭”的情节。

三 写 作50分

21.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小A和同桌小B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分歧:

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朋友更重要还是对手更重要?

小A认为朋友更重要。朋友之间可以互助、分享、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个人的成长。

小B则认为对手更重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竞争才能提供奋斗的动力。孟子也说过:“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A回家认真思考了小B的话,决定给小B写封信,再表达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请替小A拟写这封信。要求不少于 600 字。

2020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积累(5分)

1.(1)可畏惟人 (2)各抱地势 (3)暴秦之欲无厌 (4)而天下之理得矣 (5)玉鉴琼田三万顷(各1分)

二、阅读(65分) (一)16分

2.以杜甫的大胆创造来证明“木”字才是诗歌艺术形象的关键,引出下文对“木”字的分析。(3分,写出第一点2分,第二点1分) 3.B(2分)

4.套板反应指写作时只会联想到惯用的套语,没有创造力。(或写作时习惯沿用陈词滥调,表达雷同;或写作中陈陈相因的心理习惯,表现为表达上的因循、雷同)。(3分,写作中/创作中1分,联想到/习惯于/因循/套用1分,套语/陈词滥调/雷同的辞藻典故1分) 5.C(2分)

6.指中国诗表达含蓄,内涵丰富。(或言有尽而意无穷)(2分)

7.这句诗运用“落日”与“秋风”两个意象:“落日”是虚写,比喻人生暮年;“秋风”是实写,也喻指诗人遭遇到的种种挫折。诗人借这两个意象却没有表达感伤,反而表现了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翻出一层新意。(4分,两个意象各自的内涵2分,整体表达意图2分)

(二)14分 8.D(2分)

9.描绘出大敌将临、人们仓皇逃离的纷乱景象,渲染了紧张慌乱的气氛。这种动态与静坐在桥畔的老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老人孤独、疲惫、无助的形象。(3分,渲染紧张气氛1分,对比1分,对比的作用1分)

10.(1)使读者随着“我”的目光仔细打量这位老人,猜测他的身份、经历;进一步展现出老人在战争中的狼狈不堪, 从侧面写出战争的残酷。(2分)

(2)以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相同的穿戴和始终“顺着眼”的姿态,写出她生活的贫困、不幸,以及她驯良本分的性格;以祥林嫂在脸色、神情上的变化,反映她内心痛苦的积累,使她逐渐失去了生气。(2分)

11.答案示例:我老了,走不动了,我只是太担心那些动物了,这个年青人也帮不了我。我只有那些动物,它们是我唯一的牵挂和依托,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5分,抓住“木然”自说自话的神情、反复念叨的话语进行分析推断:写出老人与动物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他对动物的担心2分;对战争的不解与无奈1分,语言2分)

(三)11分

12.(1)招引 (2)同“释”,舍弃 (3)推辞,拒绝 使……成就霸业 (4)当做珍宝,认为是珍宝(5分) 13.D(1分) 14.B(1分)

15.先以一连串的设喻与“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事实正面阐明“不却众庶”可使国家富强;再将“逐客资敌”的恶果与“以客治国”成果进行对比,高下立判。(4分,正面、反面各2分)

(四)9分

16.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2分)

17.匈奴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3分,略、乐、苦)

18.(3分,写出一点理由2分,两点理由3分)

答案示例①:不赞同。理由:李广虽治军简易,却能服众,部队凝聚力强;他作战指挥灵活,擅长进攻。

答案示例②:赞同。理由:李广缺乏对军队必要的约束;他不注重防守,遇到突然袭击时难以抵御外敌,无法统领大军。 参考译文:

甲: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由行动,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远出侦察,部队从未遇到危险。程不识就要求严格部队编组和扎营布阵,晚上打更巡夜,士吏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全军不得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非常简单省事,然而敌人如突然袭击他,他就无法阻挡了。可是他的士卒也很安逸痛快,都乐意为他去死。我军虽然事务杂乱纷扰,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

乙:太史公说:“匈奴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愿意跟随从李广而以追随程不识为苦。”司马光却说:“如果效法程不识的做法,即使无功也不至于失败;如果仿效李广的做法,那么很少有不败亡的。”两个人的说法都是偏于一面的观点。用武力平定天下的,有人善于统兵,有人善于统将。做将领的,有善于进攻的,有善于防守的,有人善于统率大部队,有人善于统率小部队。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晚上打更巡夜,士吏办理公文簿册齐备详明,这是善于防守的大将。李广治军的做法简易,人人能自由行动,这是善于进攻的大将。约束部队纪律严明,侦察详细周密,这是统率大部队的法则。不敲刁斗不警戒,简省军中文书,这是统率小部队的方法。如果队伍整齐严谨地去进攻敌人,那么会因敌军察觉到他们的动静而无功而返。如果防守简

单方便,那么敌军就会利用他们的漏洞来攻打他们。用简易的办法统率大部队,就会像手指和臂膀不能相互配合一样,因指挥不灵而容易溃败。用严谨的作风统率小部队,就会被拘泥牵制自己陷入困境因而遭受失败。所以李广和程不识各有一长处。

(五)15分

19.B E C(3分)

20.答案示例:“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的片段(以及第二十八回)。描写黛玉与宝玉怄气,又在饯花之期(芒种)勾起身世之悲,将落花掩埋于花冢,并作《葬花吟》抒发内心的伤感。小说在宝钗扑蝶之后写黛玉葬花,使二人的性格特点相互映衬,表现黛玉寄人篱下的处境以及悲观孤傲的性格。(10分,要点包括出处1分、场景与内容4分、人物性格3分、与上下文关系2分) 配图:选A得0分,选B得1分,选C得2分

三、写作(50分)

一类卷:(41分—50分)

紧扣题意,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有针对性,结构严谨,语言流畅。 二类卷:(31分—40分)

符合题意,观点较明确,论证合理、有一定的针对性,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21分—30分)

基本符合题意,观点基本明确,论证基本合理或略单薄,结构基本完整,偶有语病。

四类卷:(20分以下)

偏离题意,观点不明或不当,论证不合理,结构混乱,语病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