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高一年期中联考
考试科目: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取答案一律填涂到答题卡上。)
1.商朝信仰天帝的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 A.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B.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C.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D.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2.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B.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C.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3.观察下表,在西周时期周王离世后,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部将)射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了( ) A.武王克商 B.王室衰微 C.平王东迁 D.诸侯争霸
5.《韩非子·五蠹》中记载来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则故事表明,韩非子主张( )
A.加强君主专制 B.勤劳耕作,不要好高骛远 C.重农抑商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6.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时间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邹忌 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A. 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B. 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 C. 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 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7.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 A.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B.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 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8.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B.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C.维(礼又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D.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9.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这反映了( )
A.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 B.井田制度下的集体劳作 C.汉初经济恢复较为迅速 D.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
10.200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有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B. 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路畅通 C. 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11. 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 )
A. 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B. 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 C. 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D. 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 废分封行县制 B. 实行盐铁专营 C. 废旧俗兴汉化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3. 唐太宗生擒突厥颉利可汗后,拜其二子为小可汗,外示优崇,实欲分其势也。唐高宗分别册立西突厥的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并令他们各领所部,“赤心向国”。这些举措( )
A. 消除了西北部游牧政权的威胁 B. 利于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 C. 是唐朝国力不足下的被迫选择 D. 确保了突厥不再与唐政府为敌
14. 唐朝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
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 )
A. 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 B. 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 C. 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 D. 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 15.在事死如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 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
A. 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B. 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C. 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 D. 汉藏文化交流频繁
16.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 A.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B.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C.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D.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17.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 )
A. 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C. 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B. 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 D.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18.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B. 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
C.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D. 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19.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 ) A. 注重写意传神 B. 意在借物抒情 C. 追求娱乐教化
D. 渴望俗世认可
20. 日本的唐招提寺在每年的6月5日,即鉴真忌辰的前一天举办纪念法事。平日难得一见的国宝“鉴真和尚坐像”才会和公众见面。下列关于鉴真东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唐朝对外海上交通发达使鉴真顺利东渡 B. 日本效仿唐朝的政治制度,鉴真应邀前往 C. 反映了中国在佛教方面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D. 对日本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1.据《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枢密使的设立( ) A.沿袭唐宋五代制度 B.加强了宰相的权力
C.与“中书”互相依赖 D.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2.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 )
A.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 B.力图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C.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
23.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1005年 1038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南宋取1141年 宋辽订立北宋建立 澶渊之盟 西夏建立 宋夏达成金灭辽 和议 金灭北得郾城宋 大捷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24.北魏实行“均田令”、辽实行“蕃汉分治”和西夏仿唐宋建制,其最大意义是( ) A.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 B.巩固了中央集权 C.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D.维护了国家统一
25.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
A.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 B.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彩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
26.《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27.推动下图所示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南北贸易的发展 D.土地制度的变革
28.唐朝社会生活中还存在“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但宋代时,世人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B.崇文抑武的特点 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社会等级观念消除
29.下图是某教师对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做出的脉络图。其中③处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仁政民本思想备受重视 B.焚书坑儒受到沉重打击 C.三教融合趋势不断强化 D.三教并立丧失正统地位
30.据史书记载,不同于唐人服饰的绚丽多彩,宋人的服饰风格简洁、朴素无华,多以淡蓝、浅黄、青、墨绿和白色为主。据此可以推知宋朝( )
A.服饰风格与国力的衰弱相关 B.审美情趣上追求自我和意境 C.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服饰变革 D.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其中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
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识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概括为两项,言简意赅:“秦灭六国为吾国政治史上空前之巨变。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第二项之中,实还包含有另一要项,即赵翼在《廿二史记》借“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所申述的由“世侯世卿”,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特点。(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匈奴主力,取得对匈奴战争的最大胜利,举国上下为此大振。不过,在经济上,中央财政却出现了“用度不足”的危险情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开始推出一系列强硬的国营化经济政策,涉及产业、流通、金融、税收等多个领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顶层设计意味的整体配套体制改革。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对陆路贸易的补充。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宋代海路主要包括:从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发,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从明州、杭州、登州等港口出发,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许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ロ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
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编自《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推行经济改革的条件及其作用(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的原因。(6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西文化冲突》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 2020年秋季高一年期中联考·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10 DCABD ABADA 11—20 BCBDB CCDAC 21—30 ABBCD CBACB
1.D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周礼的相关内容,是周朝建立后才有的,排除C;由材料“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可知,强调的是君主代表天在治理百姓,体现了对王权的神化,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D.
2.C 【解析】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此题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鲁国和齐国历史基本相同,故B项错误;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C项正确;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
3. A 根据所学可知,在嫡长子继承制中,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故①A项符合题意;BCD都不是嫡长子,排除。
4.B 【解析】根据材料“(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部将)射王中肩”可知,郑庄公不但不尽定期朝觐天子的义务,甚至还打伤天子,表明周王室衰微,故选B项;武王克商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的历史事件,与题干所述事件不符,排除A项;平王东迁是公元前770周平王将国都迁至洛邑的历史事件,与题干所述事件不符,排除C项;诸侯争霸是发生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争当霸主的事件,是题干中反映的周王室衰微导致的结果,排除D项。 5.D 【解析】用“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诫统治者不要“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说明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要根据现实需要进行变法,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A项错误。“勤劳耕作,不要好高骛远”与“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等同于守株待兔的说法不符,B项错误;“重农抑商”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 6.A
7.B 【解析】通过商至秦汉时期对瘟疫的记录情况来看,每个朝代所记录的范围比前代更加广阔,
结合古代中国发展历程可知,这些地区是逐渐被纳入中国版图的,代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在逐渐形成,B正确。之前南方区域没有记载不代表以前南方没有瘟疫,而且内蒙古在山东、河北北方,A错误;因为所涉及的区域更多,因此记录的次数不代表发生的频率加快,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材料信息不能体现,D错误。故选B。 8.A 【解析】分析题干,要求选择最接近事实的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A项意思是秦因暴政而亡,B项认为是被六王之后所灭,C、D两项都认为是因为不推行儒家思想,教化万民而导致灭亡,联系史实,秦亡的原因主要是暴政,答案为A。
9.D 【解析】图示画像砖展现了汉代农民挑水、耕犁、播种等进行土地耕作的繁忙景象,反映了汉代小农经济生产劳作状态,故选D项;图片信息仅能反映人民耕作信息,无法体现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的信息,排除A项;根据所学,井田制是盛行于西周的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瓦解,与题干中的汉代时间不符,排除B项;图片中的农民耕作信息不能直接反映汉代的经济发展情况,排除C项。
10.A 【解析】材料中西汉时期西域地区的屯田、官署遗址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在西汉发现屯田等遗址,说明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丝路的畅通,故B项错误; 材料中只是涉及到发现西汉的一些遗址,不能说明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涉及民居、防御性建筑等,并未说明汉代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故D项错误。
11.B 【解析】据材料可知氐族人能织布,善于种田,畜养豕牛马驴骡,这表明了氐人当时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B项正确; A项“完全”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排除C项;三国(220-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5世纪后期,排除D项。 12.C
13.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通过分化突厥势力以加强控制,B项正确。
14.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给出唐朝前期和唐朝后期的死刑案件的审判方式。可以看出唐朝前期中央对此拥有绝对的权力,可是唐朝后期权力明显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反映出实质;B选项不满足唐朝后期的行为;C选项没有体现唐朝前期的特点。
15.B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影响到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习俗,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陆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是制陶业,排除C项;唐蕃和亲、会盟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项。
16.C 【解析】“考试成绩”是科举制的标准,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世家子弟”只适用于九品中正制,故B项错误;察举制的反面是,已经上任的官员推荐出来的名单是他的“自己人”,如子弟、亲戚、门徒等,容易结党营私,九品中正制的反面是,荐举者只从世家大族中推荐人选,妨害了人才来源的广泛性,由此可见,两种选官制度走向其初衷的反面,共同的原因是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故C项正确。 “才德具体化”只适用于察举制,故D项错误。
17.C 【解析】唐朝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材料中门下省主官魏征不肯署敕,导致命令无效,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故选C项。
18.D 【解析】朝廷在崇佛的同时,也允许反佛言论的存在,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D项正确。
19.A 【解析】材料“点睛即飞去”,表明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写意传神,故选A项。
20.C 【解析】鉴真是唐朝高僧,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故D项正确。
21.A 【解析】根据材料“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可知枢密院的设立是沿袭了唐宋五代制度,故A项正确;枢密使是用来分割相权的,故B项错误;枢密院与“中书”应当是相互制衡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地方,故D项错误。
22.B 【解析】由材料“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可知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一方面发展了水利,进而恢复和促进农业生产,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B项;王安石的举措属于救灾措施,并未形成完备的救荒体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用兴修水利的方式赈灾,由于大型公共工程的修建有可能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C项;“彻底解决”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23.B 【解析】从大事年表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西夏、宋、金都在同一时期存在,并有战有和,说明各民族政权并立且力量有消有长,故选B项;根据材料“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等,说明有和议,
不是一直战争状态的,排除A项;南宋建立前辽已经被金所灭,排除C项;960年北宋建立,1127年北宋灭亡,时间超过了一百年,排除D项。
24.C 【解析】北魏、辽、西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仿照汉族封建政权建制,加速了其封建化的进程,故选C项;这些措施的实行均在不同程度上加速了本民族的汉化,不利于保留本民族传统,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虽会起到巩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并不是其最大意义,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北魏建国于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时期,辽、西夏政权的建立导致宋朝时期北方的分裂,材料中的措施能够促进其自身的发展,但是并没有起到“维护了”国家统一的作用,排除D项。 25.D 【解析】材料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可见元代行省制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故选D项;元代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并非监察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可见并没有弱化民族色彩,排除B项;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的,排除C项。
26.C 【解析】材料表明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经营活动相对自由,商业出现繁荣景象,这得益于北宋宽松的环境,故选C项;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是北宋都城汴京商业繁荣景象,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只能表明抑商政策松动,排除D项。 27.B 【解析】根据图片曲线信息可知,北宋以后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根本变化,之后南方占总人才比重一半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影响主要因素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故选B项;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相对于民主而言,体现皇帝个人专断独裁,皇帝集国家最高权于一身,帝位终身和皇帝世袭,与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根本变化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商业相关知识可知,此时我国南北贸易发展迅速,与“南方人才占主导”无关,排除C项;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农业相关知识可知,此时我国为土地私有制,并未出现土地制度的变革,排除D项。
28.A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社会生活中还存在‘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但宋代时,世人多‘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完善,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变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快,故选A项;“崇文抑武”涉及对文臣、武将的态度,与材料主旨婚姻观念的变化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与“人身依附关系”不符,排除C项。“社会等级观念消除”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
29.C 【解析】通过图片我们可以得知,③处是儒学衰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魏晋南北朝及
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不断传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趋势不断强化,从而导致这一时期儒学出现了衰落现象,故选C项;仁政民本思想备受重视会导致儒家思想处于上升阶段,不会是衰落现象,排除A项;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是在秦朝时期,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不论儒家思想受到何种挑战,其地位自汉代之后,一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排除D项。 30.B 【解析】据材料“宋人的服饰风格简洁、朴素无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理学强调道德与自我修养的结果,故选B项;宋朝服饰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并非国力衰弱的表现,而且宋朝经济繁荣,并没有衰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市民阶层兴起推动的结果,排除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宋代服饰风格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
31. 【答案】(1)内容:以分封同姓诸侯为主;分封要举行仪式,天子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要
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4分,任答2个即可)
影响: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确立了分封制的程序和等级制度。(4分)
(2)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2分)
主要特点:君权至上;地方集权于中央;官僚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4分,任答2个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一“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得出以分封同姓诸侯为主;据材料一“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得出分封要举行仪式,天子对诸侯“授土授民”;据材料一“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得出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得出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根据所学,分封制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确立了分封制的程序和等级制度。
(2)第一小问政治制度,秦朝采取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央采取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在地方采取郡县制、基层里长制等。第二小问特点,秦朝统一后,采取一系列巩固中
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主要目的是为了中央集权、巩固皇帝专制,因此其主要特点是君权至上、地方集权于中央、官僚由皇帝任免。
32. 【答案】(1)条件:政治上,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文景之治”留下巨大的、可供攫取的民间财富。(或商人集团崛起,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性产业);思想上,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军事上,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对凝聚民心起了作用。(4分,任答2个即可)
作用: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导致与民争利、物价上涨,阻碍商品经济发展。(4分)
(2)原因: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崛起,使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宋代造船、航海技术先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专门机构管理。(6分,任答3个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条件,主要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战争等方面考虑作答;第二小问作用,主要是经济上增加国家收入,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人民的剥削加重了。
(2)原因需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政府对外政策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政治上,辽与西夏的崛起阻碍传统的路上丝绸之路;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科技上,航海技术进步;政策上,宋代政府对海外贸易持鼓励态度。
33. 【答案】示例一: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
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霓裳羽衣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示例二: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
阐述: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
没有发生改变。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示例三:唐朝文化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略)
【解析】本题目可以自主选择两个论题,即“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与“唐朝文化是保守的”。其一,“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这一论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唐代文明能够兼收并蓄的原因,如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第二,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体现其文明的史实: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霓裳羽衣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其二,“唐朝文化是保守的”这一论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体现其文明保守的史实:唐代的官职(科举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第二,如何评价唐朝文明的这一保守,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