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管理研究

2023-06-06 来源:步旅网
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管理研究

2008年从美国开始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影响巨大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衰退,使得银行系统性风险更加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尽管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我国银行业独树一帜,保持了平稳健康运行,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正在逐步积累,相应地,我国政府正在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管理、金融稳定、银行市场化退出机制等方面开展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现有的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文献,绝大多数关注大银行,主要聚焦在银行“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问题,对中小银行特别是地位重要的农村信用社关注不足,对农村信用社地位重要“不可替代而不能倒”(Tooirreplaceabletofail)的问题研究不够,因此,将研究视角拓展到中小银行,对于管理和控制整个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同时,农村信用社作为传统的农村小银行,一方面在我国金融体系特别是农村金融体系中具有特殊的系统性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存在管理相对粗放、风险控制较为薄弱、应对市场变化手段不多等突出问题,使得其面临“地位太重要不能倒”和“风险管理薄弱容易倒”的两难问题,因此,开展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管理的研究,不仅对我国金融体系特别是农村金融体系平稳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为了更为深入地研究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本文按照“提出问题——理论准备——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结论与展望”五个步骤,首先是提出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管理问题,其次对现有国内外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总结,然后从分析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特点和机理入手,对Z省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开展Logit面板实证分析,推导在净额支付结算方式下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支付清算渠道传染条件和过程,利用射阳农村商业银行挤兑案例分析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声誉传染渠道,基于Z省农村信用社及其辖内农村信用社的数据开展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对提出的问题进入较为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的管理措施,最后加以总结,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村信用社虽然单体机构规模不大,但是具有行业资产规模大、机构数量多、地位不可替代、风险管理薄弱、治理体系特殊等特点,是我国金融体系特别是农村金融体

系中另类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与大型银行不同,农村信用社的系统性风险主要呈现农村地区传统小银行的特点:一是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突出,二是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三是农村信用社机构之间风险关联性较大,四是农村信用社高风险机构仍然存在。第二,生产总值增长率、资本充足率、非利息收入比重、拨备覆盖率、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行业管理制度数完备有助于减轻农村信用社的系统性风险,而贷款资产比的提高则会加大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其中资本充足率、非利息收入比重两个指标对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影响大于其他5个指标;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微观经营指标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多于宏观经济指标。

第三,农村信用社体系内存在紧密的支付清算关系,清算支付渠道是农村信用社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净额支付结算方式下,当农村信用社系统中有机构发生危机而违约,且违约的资金比例大于α0(农村信用社支付系统内违约资金比例的最高值)时,由于系统中某些农村信用社发生危机,其他健康的农村信用社拆借行为更加谨慎,产生“惜贷”行为,使得发生危机的机构无法拆借到足够的资金,进而给整个农村信用社支付清算系统带来更大的危机。第四,声誉风险渠道是农村信用社风险传染的重要渠道之一,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和银行业务交易方式的转变正在冲击农村信用社传统的挤兑方式;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偏小、资产质量偏弱,个人储蓄存款比重高、多为农户和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信息在社区中相对透明与受关注度较高,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非正规金融无序发展,农村信用社具有较强的同质性,机构之间互相传染概率偏高,使得农村信用社比一般银行更加容易发生挤兑事件。第五,基于Z省农村信用社及其辖内9家农村信用社的压力测试发现:从信用风险维度看,只有当不良贷款率上升到非常高的数值时,才会对Z省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产生较大的影响;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行业冲击、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的冲击均能对Z省农村信用社带来重大影响。

从利率风险维度看,存款利率上浮,贷款利率下降以及存款利率上浮和贷款利率下降两者同步推进都能对Z省辖内9家农村信用社带来重大影响。从流动性风险维度看,不良贷款上升的冲击对Z省农村信用社流动性压力冲击最大,股市分流存款影响次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影响最小;在不良贷款冲击、股市分流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银行间市场融资受限等制约共同作用下,轻度压

力和中度压力的情况下Z省农村信用社流动性仍然处于可控范围之内,但是在严重压力的情况下,Z省农村信用社融资备付金率将低于3%,将处于比较危险的情况。第六,农村信用社作为特殊的系统性重要银行,其治理机制与一般大型银行不同,不能简单地套用而是应该有选择性地采用大银行的风险管理措施,应采用强化农村信用社外部监管、加强省联社的行业管理和农村信用社机构自我管理有机结合的方式。在外部监管方面,一是加强日常监管,主要包括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既有一般银行的共性,如建立健全风险处置的法律法规,积极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强化机构的信息披露等,也有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特色,如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监管,及时主动处置高风险的农村信用社等。

二是加强危机管理,属于事后处置,主要包括建立恢复机制、处置机制和危机管理工作机制。在强化省联社的行业管理方面,一方面是强化风险管理,具体又包括强化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功能,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互助机制和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处置基金,另一方面是强化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丰富业务功能、强化科技支撑和加强软实力建设等。在农村信用社自身管理方面,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强化财务管理、突出资本管理在防控农村信用社单体风险过程中非常重要。本文与以往的文献相比,主要的改进和创新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系统性风险研究视角的拓展。

首先,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绝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大型银行的研究,集中关注银行“太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对中小银行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唯一性而不能倒”的问题关注不够。其次,从单个机构看,农村信用社是小银行,但是从行业角度看,又属于大银行体系,其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中国工商银行,机构数量超过全国银行总数的一半,是一个目前被忽视的大银行体系。最后,尽管目前也有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的研究,但是受数据可得性等影响,主要仍然停留对单家农村信用社的较为简单的研究,缺乏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尝试从行业层面研究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既是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的有益补充,也是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第二,系统性风险的界定和影响因素选择。国际文献在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研

究过程中,由于国外经历了多轮金融危机,大多采用实际发生的银行法律破产、清算或倒闭等开展实证研究,针对性非常强、非常直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金融处于快速发展上升过程中,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银行业整体发展较为健康,加上政府对银行业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重视,事实上为银行提供了隐性担保,即使有部分银行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所有者权益小于或等于零),在日常经营仍然表现为正常运行,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银行破产或倒闭,因此无法采用国外通行的法律破产定义。为了更好地研究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本文引入了经济破产的定义,即银行虽然已经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但是在政府隐性担保的情况下,仍然在继续运营,作为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研究的替代方法。

在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响因素的选择上,现有文献既有对宏观经济金融变量的研究,也有对银行个体微观经营指标的分析,但是同时考虑宏观、微观变量的研究并不多。基于此,本文引入经济破产的定义来研究农村信用社的系统性风险,并从宏观经济金融和农村信用社微观经营指标两大方面入手,对影响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第三,风险传染的渠道。现有很多文献特别是国内文献对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主要集中于银行间拆借市场,重点在分析大型银行对其他银行的影响,对小银行之间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之间风险传染关注非常少。

基于此,本文从农村信用社机构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支付清算联系和高度相似的品牌形象等角度着手,尝试分析农村信用社较为独特的支付清算风险传染渠道和挤兑声誉风险传染渠道,以进一步丰富现有风险传染理论。第四,风险管理的维度。现有文献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维度,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和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管。本文基于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的视角,围绕监管部门的外部监管、省联社的行业管理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风险管理三个维度,既注重农村信用社单体风险,也充分考虑农村信用社行业总体风险,有利于从整体上防范和控制农村信用社的系统性风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