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五大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作为教师,正确认识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助于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情绪与动机
动机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这一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当我们在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时,我们会学得非常快,并且愿意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当我们在学习一下没有兴趣的知识时,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大大降低,以至于学了很长时间依旧没有任何进展,这个例子充分体现出动机在学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若一个学生在某门学科上缺乏动机,必然影响其今后的学习,所以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在某门学科上缺少动机时,应该加强对该学生的指导,激发其对该学科的兴趣,增强动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同时,情绪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进程,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当教师发现学生近期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时,应详细地向学生询问原因,倾听学生的心声,找到引起学生情绪波动的根源,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走出困境,正确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因为情绪问题而导致的更多的问题的出现。
(二)对问题情景的知觉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通常称为问题条件。当某个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范畴,问
题就会变得不易解决。反之,当问题呈现的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时,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所以当一些题目的条件没有按照学生的预期出现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将复杂问题的条件积极进行整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会使人按照某种较为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思维定势对于问题的解决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例如,对于学生来讲,当教师将某一种题型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类后,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可以根据老师归类的方法迅速找到解题方法,从而在考试过程中节省不少时间。但是在某些情境中,定势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思维定势就可能是一种束缚。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为学生对一些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但同时也要告诉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调整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将自己的思维限制在有限的几种解题方法之中。
(四)功能固着
功能附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事物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的用途,例如杯子是用来喝水的,梳子是用来梳头发的。在一些问题中,人们是否拥有改变事物功能固着的能力直接导致问题的直接解决。例如,教师让学生手工制作一个小火车,有些学生会去买复杂的模型来组装的火车模型,但是有些学生却可以发现一些事物新的用途,用废弃的牙膏盒剪出几个窗户,再用纽扣当火车的轮子,
做出一个小火车,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达到目的,但显然第二种方法无论从耗时上看,还是从复杂程度上看,都优于第一种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了诸如此类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事物的多种用途,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学生的成长会有很大帮助。
(五)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例如人们通过对鸟翅膀构造的研究,设计了飞机机翼;通过对蝙蝠超声波定位的仿效,制造出雷达;通过对狗鼻子构造的分析,发明了比狗鼻子更灵敏的电子嗅觉器……从飞鸟到飞机,从开水壶到蒸汽机,从海豹皮到南极探险服,原型之所以会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要积极教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对于问题的解决有很大帮助。例如一些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小发明,这充分体现了原型启发的重要性,教师要在这方面做好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影响问题解决的这五大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分析学生遇到问题的类型,充分利用这五大因素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