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岛市金融业发展总体规划(送审稿修改)1231

2023-04-22 来源:步旅网


青岛市金融业发展总体规划

(2009年——2020年)

(送审稿)

《青岛市金融业发展总体规划》

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1

目录

第一部分 发展现状 .................................................. 5

一、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 5 二、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 6 三、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 6 四、金融改革不断深化 .............................................. 7 五、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 7 六、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 8 七、发展思路日益清晰 .............................................. 8 第二部分 总体环境、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 ................................. 9

一、总体环境 ..................................................... 10 二、发展机遇 ..................................................... 10 三、面临挑战 ..................................................... 12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 13

一、指导思想 ..................................................... 13 二、基本原则 ..................................................... 13

(一)科学发展 .............................................. 14 (二)服务大局 .............................................. 14 (三)突出重点 .............................................. 14 (四)改革创新 .............................................. 14 (五)防范风险 .............................................. 14 三、发展目标 ..................................................... 14

(一)总体目标 .............................................. 14 (二)具体目标 .............................................. 15

第四部分 发展重点 .................................................... 17

一、大力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 ..................................... 17 (一)积极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 ........................... 17 (二)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 ....................................... 17

2

(三)积极发展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 ............................... 17 二、积极发展区域性金融市场 ....................................... 18 (一)逐步完善区域性票据市场和黄金市场 ........................... 18 (二)不断健全区域性资本市场 ..................................... 18 (三)探索发展区域性保险市场 ..................................... 18 (四)积极构建区域性特色金融交易市场 ............................. 18 三、不断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 19 (一)着力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 19 (二)加强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 19 四、全力推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 ..................................... 19 (一)编制财富管理中心专项规划 ................................... 19 (二)积极培育财富管理机构 ....................................... 19 (三)努力开拓财富管理业务 ....................................... 20 (四)培养财富管理专业人才 ....................................... 20 五、逐步提升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 20 (一)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走出去” ............................. 20 (二)增强金融机构辐射能力 ....................................... 20 (三)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 ............................. 20 (四)拓展离岸金融业务 ........................................... 20 (五)加强外汇管理与服务 ......................................... 20 六、规划完善金融业发展空间布局 ................................... 21 (一)提升市南区金融聚集区水平 ................................... 21 (二)推进崂山区金融聚集区建设 ................................... 21 (三)推动高新区探索发展高新金融业务 ............................. 21 (四)深化开发区和保税港区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 ..................... 21 (五)促进金融配套服务区建设 ..................................... 21 (六)加强县域金融发展 ........................................... 21 七、加快提升金融业区域合作水平与辐射能力 ......................... 21 (一)加强金融业区域交流与合作 ................................... 21

3

(二)增强金融业辐射能力 ......................................... 22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 22

一、持续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 ....................................... 22 (一)形成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合力 ................................... 22 (二)出台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 22 (三)逐步完善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22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22 (五)不断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 ............................. 23 二、发展壮大金融业人才队伍 ....................................... 23 (一)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力度 ....................................... 23 (二)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 ....................................... 23 三、有效维护金融业稳定发展 ....................................... 23 (一)完善维护金融稳定工作体系 ................................... 23 (二)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 ................................... 23 附件:

一、青岛市金融业发展现状主要指标(2008年) 二、青岛市与有关城市金融业主要指标比较(2008年) 三、青岛市金融业未来发展主要指标(2009年至2020年)

4

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关键时期。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将起到强有力的支持作用。为加快我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更好地发挥金融业在打造蓝色经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推进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金融业取得了显著进步,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奠定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稳固基础。

一、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金融业发展迅速,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大。200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3.5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9%,连续三年增速超过30%,居各行业之首。金融业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0亿元,是“十五”末的3.5倍,共有19家金融企业进入全市纳税企业百强行列,上缴地方税收23亿元,占百强企业纳税总额的25.5%。金融业从业人员超过5.3万人,比“十五”末增加0.3万人。

“十一五”期间,我市金融业产业规模不断发展扩大。2008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241亿元,负债总额6058亿元,分别较“十五”末增长88.5%和87.3%。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896亿元和4068亿元,年均增长19.8%和22.1%,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02%和1.27%,分别比“十五”末提高0.07和0.19个百分点。2008年A股和封闭式基金交易量为4849亿元,比“十五”末增加4303亿元;投资者开户数77.8万户,比“十五”末增加22.3万户。2008年累计实现期货代理成交量1193万手,代理成交额5872亿元,分别比“十五”末增长114%、305%;期货业客户数量11046户,比“十五”末增加10123户,年均增长366%。200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02.7亿元,是“十五”末的2倍,赔付支出33.3亿元,比“十五”末增加

5

12亿元,保险深度2.3%,比“十五”末提高0.34个百分点,保险密度1349元/人,是“十五”末的2倍。 二、组织体系不断完善

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主体,其它金融机构协调发展,结构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完备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

——银行业。2008年末,我市有38家分行级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股份制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9家,外资银行9家,外资代表处2家,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各1家,财务公司3家,村镇银行2家。

——证券期货业。2008年末,我市有法人证券经营机构1家,证券营业部43家。法人期货公司1家,期货营业部17家。全国期货交易所在我市设立天然橡胶、棉花、小麦、大豆、白糖等期货交割库6个。

——保险业。2008年末,我市有保险公司39家,其中产险公司19家,出口信用保险公司1家,寿险公司17家,健康险公司1家,养老险公司1家。

——中介机构。2008年末,全市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中,担保机构达到57家;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65家,兼业代理公司265家;普华永道、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等世界知名机构入驻青岛。 三、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金融业大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各类市场主体,在做好对大企业和重点项目金融服务的同时,重点围绕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不断改进服务措施,提升服务能力。

——银行业。大小额支付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及支票影像系统等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良好,征信体系不断完善,银行业务发展成为包含财务顾问、境内外理财等700余种产品的服务体系。网上银行等新型服务得到应用和推广。对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投入不断加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有序进行,在全省率先设立两家村镇银行,推行“金智惠民”、“一指通”等多样化、有特色的金融业务和产品,支农惠农贷款机制初步建成。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部分银行成立了中小企业信贷专

6

营机构,探索推出服务中小企业的贷款品种,截至2008年末,全市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267.5亿元,占银行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的31.2%。

——证券期货业。证券业:服务企业直接融资取得进展。截至2008年末,我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9家,22只股票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直接融资额达到164亿元。培植了一批上市企业后备资源。中信万通成功引进中信证券全国数据中心。证券营业部场所环境改善,服务设施升级,服务水平提升。期货业: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带动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了投资渠道和规避风险渠道。

——保险业。风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2008年共承担2.7万亿元风险保障,是“十五”末的3倍。在大力开展寿险和产险保障业务的同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出口信用保险2008年共为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开拓国外市场提供298亿元信用风险保障;人保财险等11家保险公司为海湾大桥项目提供了70亿元风险保障;平安财险等4家保险公司为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提供了24亿元风险保障;多家保险公司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三农”发展提供风险保障。 四、金融改革不断深化

金融机构改革取得进展。辖内国有商业银行认真落实总行制定的改革方案,经营机制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青岛银行成功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并走出青岛设立了分行。海协信托启动重组工作。农联社向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方向不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稳步进行,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新设两家村镇银行。保险业务领域不断拓宽,全市成立了农业保险工作委员会,推进农业保险业务试点品种和范围不断拓展,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为全市在校中小学生投保校方责任险,不断提高社会治安保险和公众责任保险的覆盖面。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积极成果,目前我市有外资银行机构11家,其中分行9家,数量位居全国第7位,9家外资银行分行全部开办了人民币业务。有外资保险公司8家,其中产险公司1家,寿险公司7家。

五、辐射能力不断增强

与其他城市尤其是山东半岛城市的金融合作不断加强。推动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经

7

济金融合作发展论坛制度,完善定期项目推介制度和信息交流制度。对区域金融合作进行了有益尝试,与潍坊市签订金融合作框架协议,与日照市开展了以对接外资金融机构为主的交流活动。与省内城市之间在金融业务上的联系日益紧密。青岛银行在济南市设立了分行。招商银行青岛分行、民生银行青岛分行分别在日照市、烟台市设立了支行。驻青的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负责对全省行内业务进行整体调控。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山东分公司对全省业务具有管辖权。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恒丰银行、大地保险公司、平安财产保险公司、平安人寿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我市的分行(公司)积极拓展半岛城市群业务,促进了区域交流合作。 六、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各监管机构各司其职。市政府于2008年5月设立金融协调办公室。建立了由金融监管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金融稳定联席会议制度。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七、发展思路日益清晰

在前期开展广泛调研、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分析我市金融业发展的现状、特色、优势与不足,逐步明晰了我市金融业的发展思路,即“围绕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总体目标,突出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实现金融业自身发展两项重点,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金融业发展的‘五项工程’”。近年来着力推进规划编制、载体建设、品牌打造、法人培育、机制健全等各项工作。我市金融业发展思路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

虽然我市金融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还不能完全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

一是金融业总体发展规模还有差距。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02%和1.27%,均低于GDP占全国1.48%的比重;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3.9%,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排名靠后;证券交易量、期货交易量、上市公司数量、保费收入等指标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均落后于GDP排名。

二是金融业态还不健全。全市法人金融机构数量相比于同类城市偏少,没有法人

8

保险公司,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及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贷款公司等缺乏。

三是金融市场还不繁荣。2008年全市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定向增发股票筹资3.99亿元,发行可转债15亿元,发行短期融资券6亿元,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金额共计25亿元,仅为银行机构当年新增贷款的1/25。截止到2008年底,累计直接融资164亿元,相比于同类城市,直接融资规模偏小,股权交易市场等各类场外交易市场不够活跃,债券市场发育不足,期货市场发展缓慢。

四是金融业在城乡间发展还不均衡。2008年县及县以下银行机构贷款余额占全市贷款余额10.9%,比“十五”末下降了2.4个百分点。与城区相比,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每万人拥有金融机构数量1.4个,仅为城区每万人拥有金融机构数量的58%。

五是金融服务能力还不强。金融对中小企业、“三农”、下岗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创新支持力度还不够强,抵押难、贷款难问题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成长型中小企业利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渠道进行直接融资较少。

六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社会信用意识有待提高,对恶意逃废债的信息交流不够畅通,失信惩戒力度不够大。在金融债权清收方面,维权案件胜诉率高但处置成本高、执行率低的“两高一低”现象仍然存在,金融主体依法维权仍有一定难度。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七是金融专业人才队伍比较匮乏。金融人才总量偏少,层次不高。金融业专业学历教育资源不足。优秀、紧缺人才特别是技术型、管理型人才引进渠道还不够多,具有金融理财师、国际金融理财师、精算师等行业资格证书的金融从业人员数量较少。金融人才培训机构欠缺。

八是金融业区域布局还不明晰。相比于北京金融街、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天津于家堡金融区、大连星海湾金融城等,我市金融业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薄弱,区域集聚效应不明显,区域布局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第二部分 总体环境、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

9

一、总体环境

(一)国际和地区间金融业合作交流日益密切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从短期来看,通过国际社会采取各项举措积极应对危机,世界经济包括金融业正逐渐企稳,但是危机的后续影响仍然存在。从长期来看,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和地区间金融合作日益密切。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国际金融环境对金融业发展影响深远。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呈现增长趋势,国(境)外资本在推动我市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金融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逐步具备,对外投资与合作日益深化,中资金融机构对外辐射能力加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逐渐展开,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金融业向外部发展面临广阔空间。

(二)国内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我国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出了一系列扶持银行、证券、保险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充实完善一揽子计划,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的势头明显,对金融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过持续不断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实力不断壮大,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初步建成,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进程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实现金融业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我市在全省金融业发展布局中居于重要地位

我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港口、海洋、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加速了资本集聚,已成为省内最具经济活力和最适宜投资的城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利用外资、进出口额等多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我市是省内金融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全省各地中金融组织体系最为完整,开放程度最高,金融人才集中,发展基础雄厚,是全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随着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加快实施,我市经济金融发展将对全省产生较强带动作用,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凸显。 二、发展机遇

(一)区位环境总体较为优越

10

从地理位置看,我市地处环太平洋地区和我国沿海北部,北依东北亚,面对中、日、韩大三角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交通枢纽,年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都位居世界港口前十名以内,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是闻名中外的避暑、疗养、度假胜地,具备吸引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聚集的客观条件。

(二)发展成就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发展,我市经济总量跨入全国大中城市十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总部经济建设力度加大,大项目陆续启动,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对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金融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金融业已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

(三)品牌经济发挥带动效应

我市是全国较早实施品牌战略的城市之一,众多企业打造出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拥有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53个、中国名牌产品69个,形成了品牌经济的“青岛现象”。品牌经济对我市金融业发展产生了较强带动效应,提供了广阔空间,品牌战略的实施为我市在金融领域打造品牌企业创造了条件。

(四)对外开放加快国际融合

作为全国重要沿海开放城市,我市外资企业规模较大,特别是日、韩企业呈集聚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市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互为依托,经济对外开放推动了金融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范围逐步拓宽,外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增强。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山东分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青岛分行等驻青金融机构国际业务特色鲜明,带动我市金融业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五)蓝色经济具备巨大潜力

我市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正全力实施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进一步明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畅通的投融资渠道,需要金融提供有力支持,这为我市金融业扩大服务领域,深化发展内涵,增强创新能力,优化资本配置提供了广阔空间。

(六)财富管理逐步受到重视

从国际范围来看,由于资本收益边际效应递减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国际资本跨区域流动逐步加速,财富管理理念及相关业务不断向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11

国家延伸。从我国自身来看,我国正在努力向实现共同富裕迈进,居民家庭和个人财富实现较快积累,富裕人群数量快速增长,高净值人群规模逐年扩大。富裕人群对有效管理个人财富有着强烈的需求,具有较为独特的偏好,需要个性化的投资运营方式。向富裕人群提供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化金融服务,为金融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国内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方兴未艾。完善财富管理模式、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银行、证券、保险、股权投融资等金融各业的新增长极。 三、面临挑战

(一)国际国内环境存在不确定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对国际国内金融环境产生较大冲击。从国外看,流动性短缺和信贷紧缩造成国外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海外投资下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造成向资源出口国的资本流动不确定性增加,国际贸易下滑造成与贸易有关的国际投资活动不够活跃。从国内看,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回升向好的势头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均衡,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日益加大。在这样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市金融业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二)金融业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布局调整时期。放眼全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先后成为国家战略,在东部沿海一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珠三角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长三角地区、江苏沿海地区、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区域发展也陆续成为国家战略,国内区域经济版图渐趋清晰。发展战略布局的大调整意味着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源的跨区域大流动和大转移。伴随着各区域经济带迅速发展,将会形成若干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和金融中心城市,许多城市正在抓紧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竞争日趋激烈。

(三)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还有待加强

到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5.1:50.8:44.1,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所占比重偏少,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资本聚集效应不够明显,银行存贷款和

12

金融机构投融资规模受到制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同类城市相比不高,导致储蓄存款规模较小。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小企业总量偏低,不够活跃,金融业对其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四)全社会金融意识尚需普及深化

部分干部、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现代金融意识还不够强,对金融业的认识了解大多局限于传统观念,现代金融知识缺乏。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将金融业当作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产业来看待,比较看重其资金融通功能,而弱化了金融业作为产业本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拉动作用。对保险业、证券期货业和新兴金融领域发展的认识存在诸多不足和偏差。

(五)发展金融的比较优势不够明显

与大连、宁波等同类城市相比,虽然地理位置特点、港口经济特色相近,但是我市金融业发展的氛围和基础尚有差距,在金融人才聚集、金融市场建设、居民收入水平、区域竞争环境等客观条件方面还相对薄弱,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把金融业发展放在我市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战略性位置,推动金融业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服务体系、生态环境在创新和规范中更加完善,实现金融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促进作用,为我市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建成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基本原则

13

(一)科学发展

将加快金融业发展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既注重金融资源总量增长,又注重金融业内部结构优化,统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各行业,城市、农村等各区域金融业协同发展,兼顾对大、中、小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同时,要特别重视以人为本,使金融成为我市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人性化的金融服务。 (二)服务大局

按照国家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中央、省、市关于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行业监管要求,准确把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金融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突出重点

在推动金融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突破。突出法人机构培育引进,突出金融聚集区建设,突出财富管理等金融特色领域发展,高度重视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四)改革创新

通过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形成优势、推动发展。在改革创新中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在规范指导下先行先试。加快金融业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改革创新提升金融业自身实力,促进经济发展。

(五)防范风险

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充分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深刻原因,总结教训,防微杜渐。充分发挥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作用,完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营造诚信、安全、和谐的金融业发展氛围。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立足山东半岛,面向东北亚,突出财富管理,强化特色与创新,构建机构壮大、体系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覆盖面广、辐射力强、外向度高的金融业发展大格

14

局,努力将青岛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具体目标

——金融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度

金融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升,2012年达到6%,2015年达到8%,2020年达到10%。金融机构实现地方财力年均增长10%以上。金融业就业人数逐年提高,2012年达到7万人,2015年达到8万人,2020年达到10万人。

——金融业发展规模

银行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12年达到0.9万亿元,2015年达到1.4万亿元,2020年达到2.5万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2012年达到0.8万亿元,2015年达到1.2万亿元,2020年达到1.8万亿元。

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2012年达到25家,2015年达到40 家,2020年达到50家。通过债券、股票等累计直接融资额2012年达到220 亿元以上,2015年达到250亿元以上,2020年达到达到300亿元以上,直接融资占融资总额比重以及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等指标跻身国内先进城市前列。我市证券化率、上市公司运行质量等指标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证券交易量在全国比重2012年达到2%左右,2015年达到2.5%左右,2020年达到3%;证券投资者数量2012年达到90万户,2015年达到95万户,2020年达到100万户;期货成交量和期货保证金在全国比重2012年均超过1%,2015年均超过2%,2020年均超过3%,期货交割库2015年达到8家以上,2020年达到10家以上。

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不断提高。相比于2008年指标,保险密度到2015年翻一番,到2020年翻两番。保险深度2012年不低于同类城市发展水平,2015年接近发达城市水平,到2020年达到发达城市水平。

——金融业组织体系建设

每年引进银行类机构1-2家,201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达到43家,2015年达到46家,2020年达到50家。大力发展信托业,积极设立和引进信托公司。探索发展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争取优质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适度引导优质券商在青岛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优化我市证券经营机构结构和布

15

局,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2012年全市证券营业部达到48家, 2015年达到50家,2020年达到55家。加大对中信万通证券公司的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设立期货法人机构,2012年达到1家,2015年达到2家。期货经营机构数量进一步增加,2012年达到25家,2015年达到30家,2020年达到35家以上。

积极争取设立保险法人机构,2015年之前实现我市保险法人机构的突破。吸引中外资保险公司总部、保险中介服务集团或其地区总部、后勤支持服务中心在我市设立,尽快将设在我市的外资保险营销服务部发展为分公司或区域管理机构。

引进和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促进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投融资主体健康发展。

——金融业市场体系建设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网下拆借电子备案市场成员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不断增加,交易金额稳步增长。票据市场稳步发展,全市票据融资年度累计金额2012年达到2000亿元,2015年达到3000亿元,2020年达到5000亿元以上。发展外汇市场,外汇收支年均增长15%,银行结汇年均增长16%,国际结算业务金额年均增长18%。培育地方证券、期货、保险市场。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股)交易市场,为资本、产权等要素提供富有效率的交易平台。

——金融业风险控制

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保持3%以下,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达到130%以上。促进证券业、期货业加强行业自律与市场诚信建设,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营造良好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险企业的效益逐步提升,保险赔付率和费用率实现双降。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专业保险中介机构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保险业实现全行业整体盈利。

青岛市金融业到“十二五”末和2020年的主要发展指标

数值 指标名称(单位) “十二五”末 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金融机构完成地方税收 金融业就业人数(万人) 8 8 2020年 10 年均增长10% 10

16

银行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万亿元) 银行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万亿元) 累计直接融资额(亿元) 证券交易量占全国比重 保险密度 金融机构数量(个)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数量 1.4 1.2 250 2.5% 翻一番 167 13 2.5 1.8 300 3% 翻两番 182 17

第四部分 发展重点

一、大力加强金融组织体系建设

(一)积极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

推动青岛银行加强与战略投资者合作,引进先进经营模式,突出经营特色,提升盈利能力,支持其到外地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农村信用联社组建成为一级法人的农村商业(合作)银行,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服务“三农”水平,创造条件支持其到外地设立分支机构。推动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不断设立。支持中信万通证券公司做强做大,建立以总部集中统一交易、服务、核算平台为支撑,以营业部为骨架,覆盖全省其他地市、县和发达乡镇的三级营销网络,向国内一流证券公司方向发展。组建信托、期货、保险以及其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推动有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市。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股、控股或出资组建地方金融机构。有效整合金融资源,积极建立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公司。

(二)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

大力引进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以及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境外非银行金融机构驻华代表处等各类金融机构。重点引进中资和外资法人金融机构、区域性管辖机构、直属总部的后台服务机构。在引进外资和港台金融机构等方面实现突破。

(三)积极发展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

大力发展各类担保机构、建立由政策性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机构组成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引导成立担保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增强担保实力。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金融咨询机构、保险公估、经纪机构等与金

17

融机构的合作。发展信用评级机构,培育企业资信评级市场。

二、积极发展区域性金融市场

(一)逐步完善区域性票据市场和黄金市场

以银行机构为主体,建立交易活跃、运行高效的区域性票据市场,扩大商业承兑汇票在票据交易中的比重,增强票据业务在山东半岛的区域辐射能力。鼓励商业银行发展投资性黄金业务,开发黄金基金、个人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黄金理财产品及衍生品。完善黄金市场监管体制,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

(二)不断健全区域性资本市场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建立完善上市企业资源储备库。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发行市政建设债券,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增加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投融资规模,实现直接融资在融资总额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稳步扩大期货市场规模,吸引期货交易所在我市保税港区内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争取在我市设立钢材、焦炭、石油等品种的期货交割仓库,增强我市期货市场在山东半岛及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

(三)探索发展区域性保险市场

促进保险市场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积极发展责任险、信用险、货运险等与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相配套的相关保险产品和保险市场,提高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农村保险市场网络建设,稳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完善保险资金运用市场,积极向各保险公司总部推介我市大型基建项目和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吸引保险资金为我市的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提供稳定长期的资金支持。探索发展再保险市场,吸引再保险公司在我市开设分支机构。

(四)积极构建区域性特色金融交易市场

整合股份制企业股权托管中心、产权交易所和技术产权交易所,成立产(股)权交易所,主要从事与发展股权交易、资产交易和技术成果交易,为区域内成长型企业、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搭建投融资交易平台,并逐步向山东半岛及周边地区辐射。推动青岛国际商品交易所进一步完善“美元挂牌、保税交易、电子商务”运行模式,继续广泛吸引国内外会员加入,在做好橡胶、尿素大宗商品交易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增加远期现货交易的比重,增强区

18

域辐射能力,建成集交易、结算、信息、融资、物流等全程式服务于一体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并力争向期货交易所转型。

三、不断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一)着力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结合青岛实际进行业务创新,提供特色化、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创新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争取金融监管机构将青岛作为推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试点城市,争取各类金融机构总部将青岛分支机构作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试点机构。支持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其他各业开展深度合作,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产品。

(二)加强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支持人民银行征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信息采集范围,提高征信系统的使用效能。加强金融信息化建设,支持各金融机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充分利用大小额支付系统,不断扩大国库直接支付范围。加快推行城市“一卡通”。加快银行卡业务发展,增加POS机布放数量和银行卡签约商户数量。开通客户保单承保理赔网上自主查询系统,提高保险服务信息化水平。建立全市统一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支持山东半岛钞票处理中心建设,争取建设山东半岛票据清算中心。

四、全力推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 (一)编制财富管理中心专项规划

与专业机构加强合作,借鉴国际财富管理业务发展有益经验,深入分析我市财富

管理中心建设的基础、优势和发展方向,编制财富管理中心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

(二)积极培育财富管理机构

引进和设立从事财富管理业务的机构,鼓励全国性和区域性私人银行业务总部、财富管理中心落户我市。探索设立和引进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基金管理公司,促进其在我市发展。优化金融市场主体结构,培育社保基金、保险资产、企业年金、信托计划等各类机构投资者,形成银行、证券、期货、保险、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合力推动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条。

19

(三)着力开拓财富管理业务

积极争取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总部的理解和支持乃至政策突破,以拓展私人银行业务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各类财富管理业务。加强与国外财富管理机构联系,不断提升我市财富管理业务水平。出台配套政策,优化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环境。举办财富管理业务发展论坛和系列推介会,增强区域辐射能力,使我市在国内率先形成财富管理业务聚集效应。

(四)培养财富管理专业人才

与金融机构合作,建设财富管理学院,打造财富管理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引进高端培训课程,培养金融业高端人才,形成发展研究体系,为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五、逐步提升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一)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走出去”

与我市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拓展

海外业务。

(二)增强金融机构辐射能力

支持驻青外资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增强其在山东半岛及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充分发挥外资金融机构桥梁纽带作用和国际网络优势,为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服务。

(三)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

适应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采取措施全力推进,争取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促进我市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

(四)拓展离岸金融业务

鼓励具有办理离岸金融业务资质的金融机构拓展离岸金融业务。支持保税港区争

取国家批准成为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区域,探索开展离岸再保险业务,鼓励海外再保险公司在保税港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相关业务。

(五)加强外汇管理与服务

继续推进外汇核销制度改革试点,积极落实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不断拓展和完善企业集团外汇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扩大外汇资金集中管理政策对企业集团的覆盖

20

面。进一步落实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和放宽企业境外放款资格条件等政策,大力支持我市企业“走出去”。鼓励我市有关金融机构开展外汇衍生产品交易,不断扩大交易额。

六、规划完善金融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提升市南区金融聚集区水平

市南区重点发挥香港中路及周边区域已形成的各类金融机构聚集优势,进一步延展区域辐射范围,完善国际金融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

(二)推进崂山区金融聚集区建设

适应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崂山区规划特定区域,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建成集商务、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的现代金融聚集区。

(三)推动高新区探索发展高新金融业务

高新区重点引进产业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基金管理公司入驻,支持商业银行在区域内设立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专营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四)深化开发区和保税港区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

开发区和保税港区抓住全面推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机遇,探索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开展港口金融、离岸金融、期货交易等各类金融业务。

(五)促进金融配套服务区建设

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城阳区重点建设金融配套服务区,增加金融服务网点数量,完善各类金融业态,积极吸引金融后台服务机构入驻,提升金融配套服务能力。

(六)加强县域金融发展

即墨市、平度市、莱西市、胶州市、胶南市重点发展县域金融,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各类服务“三农”的金融业务。 七、加快提升金融业区域合作水平与辐射能力 (一)加强金融业区域交流与合作

探索建立半岛城市群金融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和金融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城市间金融业多层次、多渠道沟通交流平台,推动半岛金融业合作共赢。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日、韩及港、澳、台等地金融机构的联系和信息交流,促进我市金融业

21

与国(境)外金融业的深度合作。 (二)增强金融业辐射能力

按照立足特色、错位竞争、互利共赢和协同发展的原则,推动我市金融业向外辐射拓展,支持驻青金融机构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增强辐射能力,形成覆盖半岛和周边区域的服务网络。引导和支持驻青金融机构与周边区域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对跨区域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提供联合金融服务,推动我市金融业在服务半岛和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功能完善与层次提升。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持续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 (一)形成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合力

根据我市整体战略规划对金融业的发展定位,编制金融业分业发展规划,形成各部门、各区市合力推进金融业发展的局面,营造金融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的良好经济环境和社会氛围。建立全市金融业发展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有关部门、驻青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交流平台,邀请金融机构参与我市规划制定、重大战略决策及重点项目论证。

(二)出台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金融机构的考核奖励机制,重点对引进金融机构、壮大金融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等方面出台激励政策和配套措施。 (三)逐步完善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有效整合银行、证券、保险、公安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促进征信系统的联网与对接,打造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信用平台。建立和完善诚实守信的正向激励机制,深入开展信用社区、信用乡镇、信用企业、信用村、信用户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弘扬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有效发挥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协会作用,整合行业力量,加强业内交流。探索建立青岛市金融家和企业家俱乐部,为金融机构、企业高管人员深入交流、加强合作提供载体。

22

(五)不断加大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

开展金融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活动,增强社会各界对现代金融知识的认知与了解,使金融知识在企业和社会公众中得到普及,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金融业的良好氛围。与新闻媒体加强协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我市金融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二、发展壮大金融业人才队伍 (一)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力度

落实金融人才有关政策,筹建金融人才公寓,为金融人才提供落户、子女入学、档案管理等配套服务,大力引进各类高端金融人才。重点从国际和国内金融人才聚集区域开展引进工作,加大市场化配置人才力度,构筑以人才市场为主体、以中介机构为补充的金融人才市场网络,建立完善金融人才信息管理数据库,搭建金融人才交流服务平台。

(二)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

引导驻青高校围绕金融业发展需要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以金融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为标准实行订单培养。建立实训基地,为培养金融业中初级技术人才奠定基础。与国内知名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对金融业从业人员开展各类职业培训。筹建财富管理学院,大力培育金融业高端人才。

三、有效维护金融业稳定发展 (一)完善维护金融稳定工作体系

充分发挥金融稳定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定期对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提示并研究防范措施。实现金融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金融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完善反应迅速、处置及时的应急机制,不断健全监管部门监管、金融机构内控、从业人员自律、社会舆论监督等多层次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二)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

高度关注金融运行的系统风险,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对存在较大风险隐患或出现严重风险后果的相关单位,积极介入其风险处置和经营活动,将风险化解前置。支持金融机构依法保全和追索债权,加大已判决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加强对中介服务市场的监管,规范市场中介行为,坚决打击虚假评估等违法行为,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23

附件一

青岛市金融业发展现状主要指标

(2008年) 指标名称(单位) 金融业实现增加值(亿元) 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 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金融业实现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金融业实现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地方财政收入比重(%) 金融业从业人员(万人) 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亿元) 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亿元) 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占全国比重(%) 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占全国比重(%) A股和封闭式基金交易量(亿元) 期货代理成交额(亿元) 保险业保费收入(亿元) 保险深度(%) 保险密度(元/人) 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数量(个) 银行业分行级以上金融机构数量(个) 外资银行分行数量(个) 村镇银行数量(个) 证券营业部数量(个) 期货经营机构数量(个) 期货交割库数量(个) 保险公司分公司数量(个) 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数量(个) 保险中介法人机构数量(个) 担保机构数量(个) 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亿元) 通过担保机构担保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亿元) 获得担保机构担保的中小企业数量(个) 县域银行机构贷款余额(亿元) “金智惠民”创业扶持贷款收益农户数 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个) 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累计直接融资额(亿元) 保险业承担风险保障规模(万亿元) 业务辐射全省或者山东半岛的金融机构数量

数值 174 3.9 8.9 30 8.8 5.3 4896 4068 1.02 1.27 4849 5872 102.7 2.3 1349 9 38 9 2 43 18 6 39 8 65 57 1268 15 700 443? 7000? 19 164 2.7 11

24

附件二

青岛市与同类城市金融业主要指标比较

(2008年)

数值 指标名称(单位) 青岛 金融业实现增加值(亿元) 174 深圳 1012 宁波 284 大连 158 厦门 118 济南 184 金融业实现增加值占城市GDP比重(%) 3.9 12.9 7.2 4.1 7.6 6.1 分行(分公司)以上金融机构数量 79 188 60 91 59 79 法人金融机构数量(个) 9 68 9 13 10 9 银行本外币存款余额(亿元) 4896 14261 6354 5535 2727 5076 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亿元) 4068 11234 5821 4063 2369 4176 证券交易金额(亿元) 5970 99388 10938 5544 7421 4212 期货交易金额(亿元) 5872 45802 12352 274853 10398 22562 上市公司数量(个) 19 102 35 31 18 24 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金额(亿元) 25 246 18 83 8 75 保险业保费收入(亿元) 103 241 87 107 47 85 保险密度(元/人) 1349 2700 1533 1755 1929 1421 保险深度(%)

2.3 3.1 2.2 2.8 3 2.8 25

附件三

青岛市金融业未来发展主要指标

(2009年—2020年)

数值 指标名称(单位) 2012年 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金融机构完成地方税收 金融业就业人数(万人) 银行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万亿元) 银行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万亿元) 银行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亿美元) 银行卡发卡数量(万张) 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个) 累计直接融资额(亿元) 证券交易量占全国比重 期货成交量和期货保证金占全国比重 保险密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个) 各区、市村镇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数量 证券营业部数量(个) 期货法人机构数量(个) 期货经营机构数量(个) 保险法人机构数量(个) 票据融资余额(亿元) 期货交割库数量(个) 外汇收支年均增长率(%) 银行结汇年均增长率(%) 国际结算业务金额年均增长率(%) 银行业不良贷款率(%) 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保险业盈利水平

2015年 8 2020年 10 6 年均增长10%以上 7 0.9 0.8 100 3200 25 220 2% >1% 翻一番 43 >1 48 1 25 1 2000 8 15 16 18 <3 >130 实现全行业整体盈利 3000 50 2 30 35 1 5000 10 55 46 8 1.4 1.2 200 4000 40 250 2.5% >2% 10 2.5 1.8 400 5000 50 300 3% >3% 翻两番 50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