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客家人 饶平客家人 客家族群分支
分布在饶平北部山区和台湾的饶平客家人作为客家人的一个特殊分支,其风俗语言揉合潮客特征,其勤劳、遵祖训让其取得较大的成功。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饶平客家人
所属地区 主要分布在饶平县以及台湾 方言
潮汕的饶平客家人讲客家话和潮汕话,在台湾的饶平客家人讲闽南
话
概况
是客家人的一个特殊的分支,他们生活在潮汕人之中,部分风俗、语言已经被潮化。
分布
在广东的饶平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北部山区的上善镇、上饶镇、饶洋镇、新丰镇、九村镇、建饶镇和中部山区的东山镇、渔村镇,约有二十余万人;在台湾的饶平客家人大概有六十万。
语言
在潮汕的饶平客家人讲客家话和潮汕话。在台湾的饶平客家人讲闽南话。
迁移
清朝初期,生活困难,纷纷冒险渡海,其中大部分移居台湾。 祖训
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 主要分布
共有二十余万人,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主要分布在饶平县北部山区的上善镇、上饶镇、饶洋镇、新丰镇、九村镇、建饶镇和中部山区的东山镇、渔村镇。此外还有一些原客家人居住在其他乡镇,
他们是在近一二百年从饶平北部客家聚居地外迁到这些乡镇的,他们是在清末民国初迁至县城的(注:三饶为当时的县城,现在县城已迁到黄冈)。浮滨镇大榕铺的张氏是从上饶迁出的,同时还有很多客家人的支派到潮汕平原各地,这部分客家后裔虽然在风俗、习惯等方面保留着客家特色,但由于语言已被潮化,加之他们又生活在潮人之间,现在这部分客家人后裔多认为自己是潮人了。
饶平客家话的分布
可以追溯至北宋末年。入饶的客家人以上饶为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饶平的纯客镇有上饶镇、上善镇、饶洋镇、九村镇、建饶镇、新丰镇除杨康、荣东、荣西村,其他村都讲客家话,此外东山镇、渔村镇大部分都讲客家话。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和客方言)之一。“客家方言之所以区别于非客方言,其中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语言。客家方言不仅是客家之成为客家的标志,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认同的内聚纽带。也就是说,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一个客家人认同为自己的属群,其最直接、最简单的道理,是因为他(她)也同自己一样讲客家话,而不是共同的地域、血缘或其他什麽原因。
内部差异
由于饶平客家人分布的地域所决定,饶平客家话个别词语及其读音有些差异,在句子语气方面也有一些差异。历史上大埔曾经一度为饶平所辖,今上善、九村毗邻大埔,个别语音接近于大埔话;新丰接近操潮语的三饶,加之本镇的荣东、荣西早已被潮化,所以个别语言现象接近诏安闽南话。建饶毗邻平和、诏安,大部分语音、语气受闽南口音的影响。
台湾饶平客家话的内部差异
由于台湾饶平客家人分布的地域在北中南都有,目前除了北部桃园、新竹、苗栗地区保留的比较完整,其他的可以说都讲闽南语了。桃、竹、苗地区的饶平客家话,因为长期以来变成了很多很多的“方言岛”,个别语词及其读音变调都有差异,根据徐贵荣教授的调查,
加上笔者记音比对,发现语词部分呈现“四县腔或海陆腔”现象,部份与母语地相同,语音变调则呈现“大同小异”现象。相对母语地,桃园、新竹、苗栗地区的饶平客家人,不管他从饶平何处迁出,反而没有如上差异。如以上面10个语音做比较,和上饶相同的有7个,和新丰相同有1个。如以上面2句语词读音做比较,则都和上饶相同。
姓氏由来 王氏:
1、五胡内迁,“永嘉之乱”西晋灭亡,琅哪王司马容得到南方大士族王导的支援,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中原王氏纷纷于琅哪、临汾南渡迁至金陵(南京另称)或迁至湖蜀。
2、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王氏族人为避战乱,徒迁入闽,居于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3、南宋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王质淳嘱妻携五子迁入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都(时未置饶平县)。
尤氏:
1、清末由大埔枫朗迁入饶平上饶。 邓氏:
1、晋孝武帝时,六十二世姜公,为避乱离南阳新野徒迁湖湘。 2、北宋神宗时,八十七世调元公冠登进土,被谤寄居于福建宁化石壁村。
3、元末九十四世太乙志斋公,公游潮州之程乡至松口定居,九十五世公、衍派饶平二善。九十五世信公之子,九十六世錡公、錡公生三子:子才、子清、子汉。九十七世子清公迁饶平上善开基创业。
丘氏:
1、北宋时期,丘氏七十五世丘法言携族人迁徙至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2、南宋时,宁邑兵乱再迁至福建省上杭县并再迁至粤东各地。 3、元末明初,迁徙至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都。 卢氏:
1、唐安史之乱,豫章吉州刺史卢宗泰偕子由幽州避居江西虔州清
音里韶坊。
2、南宋宁宗(公元1195-1224年),卢处信由江西迁至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3、宋末元初,卢子春由宁化迁至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都,定居于今上饶镇康贝浮山。
吕氏:
1、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8年),吕万春迁至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2、南宋后期,吕伯卅公由宁化迁至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秀篆河尾乡寨上园门口。
3、明朝初期,吕天淋由秀篆迁入今饶平建饶。 江氏:
1、“五胡乱华”时期,由中原迁至江、浙、赣、闽等地。 2、唐末黄巢起义,居于江西的江氏躲避战乱迁入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3、宋末元初,江氏三兄弟(江万顷、江万载、江万里)子迁徙至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都。
许氏:
1、由河南许昌迁至高阳。 2、由漳州府诏安县迁马坪。
3、南宋末年,元兵南渡,迁入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4、明初迁至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都上饶堡山前乡,分迁上善。 刘氏:
1、由沛县迁至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葛藤凹。 2、由宁化迁至大埔县松柏村。
3、宋末元初,由大埔县迁入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都。 余氏:
1、由河南渡镇江。
2、由下邳(今江苏邳县)迁睦州。 3、由睦州迁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4、由汀州迁至大埔青溪。 5、由大埔县迁至饶平黄岗。
6、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黄岗六世祖迁至九村陂墩。 李氏:
1、北宋时李珠迁浙江。
2、由浙江迁至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李家坊。 3、由宁化迁上杭。
4、南宋末年由上杭迁至大埔白叶。
5、元末明初由大埔迁入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都。 吴氏(饶洋):
1、五代后晋时期吴宣举家南迁江西抚州府临川。 2、后迁江西建昌府南丰县竹家山金斗寨。
3、宋初由江西南丰迁至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4、由宁化迁龙岩。 5、由龙岩迁大埔。
6、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2年)由大埔迁至饶洋吴屋。 何氏:
1、五代后唐时期(公元919年)何修后裔卅七大郎中进士出任宁化县尉,举家迁至宁化;次年迁至武平县。
2、其后裔又由武平迁至大埔大麻竹洋。 3、明朝中期何石由大埔双坑迁至今饶洋镇何屋。 沈氏:
1、南宋时期沈启承入闽任汀州知府,其子沈廷辅为朝廷命官,升任山西巡按后至谏议大夫。南宋末年,迁居福建省建阳县。
2、万一郎迁至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之弦歌都新丰乡。 陈氏:
1、南宋宁宗(公元1195—1201年)陈自强科举中状元,其子后为宁化知县,定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
2、明成化初年陈廷植由宁化迁居今饶平饶洋镇洋较埔。陈氏另一房也迁至今新丰上葵陈屋。
巫氏:
1、“永嘉之乱”南迁苏皖。 2、再迁赣、闽、粤。
3、明朝隆庆末年万历初年,一巫氏后裔由福建省汀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入今新丰镇横溪下寨巫屋。
杨氏:
1、杨氏后裔多为朝廷命官,迁调各处任职,遂定居。如四十五世晖,在江西任满后定居江西。
2、唐末黄巢起义,北方杨氏南迁,杨蕃于山东滩州举家迁至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
3、宋末由宁化迁至大埔和福建平和。
4、明朝永乐年间由平和九峰下坪坑背迁至今饶平康贝。 张氏:
1、西汉末年王莽当权,元治之年(公元1年)祖率族人五百余口自徐州南下,过扬子江分住衢州(今浙江)、抚州(今江西)、福州、韶州(韶关)、汀州(今长汀)处。另一祖迁建州(今福建);另一祖入湖州(今浙江);一祖入演州(今越南演州)。
2、十六国时期,居于江石的张氏为避战乱又迁至韶州曲江等地。 3、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曲江衍派后人又作分迁,西至关中,南至豫章及汀州宁化。
4、宋末元初,张氏化孙公弟四子祥云任温州太守,其三子腾千(念三郎)于元朝延佑三年(公元1315年)十月初一由宁化县石壁村迁居至大埔县溪南埔。
5、元末张子预由大埔迁至今饶平、其子孙再分迁葵坑、上饶和福建马堂乡又迁今三饶马岗。
周氏:
1、南北朝时居于河南,后南迁。
2、由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永定茅峰乡。
3、明初,由永定再迁至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都岭脚社西埔乡。 林氏:
1、晋“永嘉之乱”随琅哪王司马容渡,寓于江南。 2、南宋时,林显荣一脉迁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3、明初,林根德一脉由宁化迁入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都坪上乡,后迁石头乡金场岭安石楼。
郑氏:
明朝初期迁入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都上饶西埔。 锺氏:
1、东晋末年由河南开封迁至江西赣州。 2、由赣州迁汀州府宁化县象洞庄千家坪。 3、由宁化迁兴宁大平湖。 4、由长汀迁大埔。
5、明朝中期由大埔迁入饶平。 郭氏:
1、宋朝郭福安以军镇驻福建龙岩,举家由华州迁入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2、由宁化迁至上杭。
3、宋末,郭天锡由上杭迁至潮州府海阳县大麻(今大埔县大麻镇)百候各地。
4、元时,郭通星由大埔百候移居海阳县弦歌都上饶堡西埔乡。 袁氏:
1、东晋初南迁江左(长江下游南岸和长江中游东南岸)。 2、唐末黄巢起义为避战乱再南迁到江西、福建。
3、北宋神宗元丰年(公元1078—1085年)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袁琛(号昆山)因“朝政事忤权相王安石”而被贬谪至潮州任刺史,后定居揭阳县渔湖化龙桥长美里。
4、明洪武年间,袁麟自揭阳迁至海阳县弦歌都岭脚社柏子桥案上井下。
肖氏:
1、“永嘉之乱”南迁。
2、五代十国时期,肖觉从长沙迁至江西泰和甲禾溪。
3、南宋初,爆发锺相,杨幺起义,为避战乱,由沪滩迁至千秋乡,后复迁泰和县甲禾溪。
4、由江西迁入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葛藤凹。 5、由宁化迁大埔松源都。
6、元朝由大埔徙居海阳县弦歌都玉皮社山前干尾乡。 黄氏:
1、东汉时期由江夏迁居至光州。 2、由光州迁居福建邵武和平乡。 3、黄峭山之十子化迁汀州府宁化。 4、元朝后期迁至海阳县弦歌都营前。 游氏:
1、北宋末,由江西芦林迁至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 2、南宋时游文珀由宁化迁上杭县梅溪寨长滩。
3、五七郎、五八郎由上杭迁广东潮州海阳县弦歌都,五八郎居三饶金山。
曾氏:
1、西汉时由山东迁入江西。
2、唐朝时由江西迁入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怀德乡柑揽村马墩下,后分居永定、上杭。
3、由宁化迁到平和县九峰。
4、清朝初期由九峰迁入饶平县上饶埔坪,建饶锡坑、城下等地。 谢氏:
1、西晋末东晋初由河南陈留迁至浙江绍兴始宁东山。 2、南宋时,由谢玳由迁至江西省广信府弋阳县新政乡儒林里。 3、元初,谢定之由江西金溪县迁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 4、谢罔生由宁化迁至永定县洋背村。 5、四十九郎翁大,由永定迁漳州府小靖。
6、元朝末年谢福全由漳州小靖迁入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都横溪乡。 詹氏:
1、北宋末,詹成宗由江西建昌府广昌县迁入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
石壁村。
2、由宁化迁大埔长窖村。
3、詹东路于南宋末迁入海阳县弦歌都之西瓜园。 蓝氏:
1、南宋时期由北方迁至福建漳浦、龙海等地。 2、由漳浦等迁入大埔湖寮下坜村茅坪。 3、明朝嘉靖年间,由大埔迁入饶平。 简氏:
1、南宋时,简会益迁居江西省临江府清江县石壁里。 2、由清江县迁至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洪源村大排里。
3、元朝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上杭县迁至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都。
蔡氏:
元未明初迁入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都玉皮社彩紫阁牛路巷。 赖氏:
1、东晋时期,叔颖第二十五孙忠诚,官任虔州知府,由虔州迁至松阳。
2、由松阳迁至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古田。
3、唐朝禧宗干符年间,赖朝英出任福建汀州府宁化知县,定居于石壁村田心。
4、由宁化迁平和县溪心田。
5、明朝初期,迁入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部上坪阜(虎)头冈等地。 熊氏:
1、“永嘉之乱”开始南迁。 2、“安史之乱”再次南迁。 3、唐末黄巢起义又再南迁。 4、靖康年间,熊氏再迁江南。 5、明朝迁徙入饶。 廖氏:
1、唐朝贞观年间廖氏第十二世祟德任江西虞化令,任满于宁都定
居。
2、黄巢起义时期避战乱迁居于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寨。 3、由宁化再迁至上杭郭坊。
4、明初,廖创饶由福建龙岩永定坎市迁至潮州府海阳县弦歌都新丰横溪里杨。
朱氏:
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由福建平和县迁至龙虎坑。 吴氏(东山):
1、元朝仁宗延佑年间(公元1314—1320年)居于漳浦县;因遭受倭寇侵扰再迁南靖县西南山坳。
2、明成化年间,再迁至福建省平和县。 3、明嘉靖年间迁至饶平县螺坑(今东山镇)。 罗氏:
1、振定公贬谪至江西吉安府任知府。 2、由江西迁福建汀州府。 3、由汀州迁大埔。 4、由大埔迁至饶平。 涂氏:
1、涂铃泉州为官,任满后居泉州。 2、由泉州迁漳浦、诏安。
3、明朝初期由诏安迁入今饶平县东山镇。 研究
我们从清代迁徙到台湾的饶平后裔手抄族谱上发现,族谱大都写来自饶平县“牛皮社”、“瓜园社”、“水口社”、“岭脚社”、“莲塘社”、“大径社”、“浮殿社”等地(见拙作《台湾的饶平人》),而《饶平县志·饶平县疆域图》县城(今三饶镇)外也有上述诸社名称,从图域上诸社位置则刚好在今饶北客家地区(见附图),因此我门从以上诸多历史文件证明,饶平最迟清代时期,这些“社”是存在且无庸置疑的。而清连横作《台湾通史》称“社”是“番人聚落”,今称“原住民部落”。因此饶北客家人祖先在北宋末年入饶后
经过二、三百年,渐渐繁衍人口而形成聚落,而此聚落既称“社”,其性质和连横所称“社”的意义相同是有可能的。或许今天有些人有意去忽略这一事实,不愿承认祖先和“番”有任何牵连,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祖先的生活区域被当时统治者界定为“社”,是事出有因?还是统治者胡来?因为客家人的图腾是“永嘉之乱”开始南迁;“安史之乱”再次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又再南迁;北宋灭亡又再南迁的“中州板荡,衣冠入闽”中原图腾吗?但是从以上“社”的存在,不由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先民是“社民”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