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
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内容简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较低,但其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后发优势。近年来,县域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并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将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列为重点内容,其中,与“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有所不同的是,在区域经济建设方面,不应再仅仅强调主体功能区的作用,也不要再继续将重点放在几个大的区域协调方面,而是要具有新的全局观念,可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持全国的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上面。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共十七章。首先介绍了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接着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并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百强县的发展做了详细的透析。随后,报告具体分析了我国重点省、区、市、县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有益经验。最后分析了县域经济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商务部、财政部、地方统计局、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中投顾问市场调查中心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地方经济发展,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报告目录
附 报告详细目录
一、 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县域经济的基本内涵
一国的国民经济是由多种类型的区域经济耦合而成。区域经济是经济发展中的空间单元。按其形式的直接缘由可粗分为两类:一是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等;另一类是“行政区域经济”,如省城、市域,省、市、县又是行政管理层次,而且行政辖区内的经济活动,即构成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和县域经济。可见,县域经济首先是区域经济,但又不同于像长江三角洲等那样的区域经济,不同于沿长江和沿京九那样的经济带。同时,县域内农村占有广阔空间,农民占绝大多数,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二、三产业还不够发达;但县域经济也不能简单认为是农村经济或农业经济。
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历史内涵。这个内涵,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县域经济自身固有内涵的综合性;二是要从外延上看,就是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所谓县域经济自身固有内涵的综合性,是指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以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体。县域经济涉及到投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过程,涉及到“农”和“非农”诸多行业和部门,涉及到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等主体。这些过程、行业、部门、主体构成县域经济的丰富内涵。县域经济内涵的综合性要求从经济要素到行业部门的多领域来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二)县域经济特点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的重要推动,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前总理温家宝曾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 县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分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注重经济总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型模式。
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区位优势发展型
这类县域主要利用沿海、沿边或紧邻政治经济中心的区位优势,发展港口经济、服务经济和贸易经济等,属于较早实现经济腾飞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二)产业主导发展型
这类县域主要利用自身具有比较优势地位的资源和产业实现经济发展。如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国家重点产业布局优势、传统优势产业等。产业主导发展型根据产业不同可以分为工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和服务业主导型等。
(三)市场导向发展型
市场导向主要是指面向国内市场还是面向国际市场,也即内向型和外向型。
在我国东部具有区位优势的县域,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展跨国贸易是其发展的主要特征。而一些内陆县域由于位置所限,其市场主要面向周边地区,大多属于内向型。
这些发展类型尽管侧重点不同、发展途径不同,但其发展内涵却基本相同:都以提高经济总量为目标,都以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条件为竞争手段,更重要的是,都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经济的增长,都属于“经济增长型”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增长型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县域经济实力、夯实了经济社会的微观基础,并使得县域经济成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进而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严重滞后的弊端日益显现,有些地方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因此,要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由经济增长型向统筹发展型的转变。
三、 全国百强县分布及特征分析
(一)区域分布情况
根据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的榜单,全国百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省数量最多共26个,其次依次为山东21个、浙江18个、辽宁7个、福建6个。
江苏包揽了榜单的前五名。该省的经济实力近年来大有赶超“老大哥”广东之势。在百强县榜单中,广东仅1县上榜。
与此同时,有9个除直辖市以外的省份与榜单无缘。分别是:甘肃、广西、贵州、海南、黑龙江、宁夏、青海、西藏和云南。
(二)总体发展特征
在新常态下,2015年公布的百强县有三个特征性板块发生了变化:“辽宁现象”板块淡化,发展速度下滑,百强县数量减少;“苏北速度”板块分化,内部相对速度和质量出现较大差异,发展格局进一步调整;“中三角崛起”板块强化,保持并增强了中三角百强县在全国百强县中较快发展势头。
在中三角地区中,三湘首善长沙县“一马当先”,连续8年居中西部第一,成为中国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
长沙县2004年位居65位、2008年排37位、2014年跻身全国十强位列第九,2015年再进一步升至第八位,牢牢占据中西部第一的位置。
(三)全国百强县排行
图表 2015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
数据来源:《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四、 重点省份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一)江苏省
江苏省县域经济总量已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2014年十强县用13%人口,实现了%的县域GDP。
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显示,2015年江苏继续以24席占据“百强县”总量第一的位置。其中,江阴市、昆山市连续第三年并列第一。苏州、无锡的6个县级市全部进入了榜单的前十名,并包揽前四名。
(一)浙江省
作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县域经济功不可没。2014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40154亿元,其中县域经济总量占了约三分之二。县域经济成为了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
浙江90个县(市、区)中市辖区有35个,换言之,在其余的55个县(市)中,29个入围2015年全国百强县榜单,已超过半数,说明浙江经济总体向好。宁波、绍兴、湖州、嘉兴等地所属县(市)都全部进入百强,这说明浙江省经济均质化发展水平较高,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山东省
以市为单位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效明显,地方财政收入超过3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31个。山东省2012年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10个,分别为即墨、寿光、青岛市南区、青岛崂山区、青岛开发区、龙口市、青岛城阳区、滕州市、邹平县、胶南市。这批活力四射的“小老虎”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探索了各种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市为单位整体推进县域经济的新成效。
2013年,按照新区划,山东省县域经济总量达到亿元。
图表 2013年山东省县域经济总量均量情况(新区划)
地市 山东省 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东营市 烟台市 潍坊市 济宁市 泰安市 威海市 日照市 临沂市 德州市 聊城市 滨州市 菏泽市 县域经济单位 (个) 89 4 4 3 1 3 8 8 9 4 3 2 9 10 7 6 8 县域经济总量 (GDP总量、亿元)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经济总量均量 (亿元) (三)湖北省
2014年,湖北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增长%,高出全省增速个百分点;县域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亿元,增长%,高出全省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分别高出全省个和个百分点。
(四)湖南省
2014年湖南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个百分点。长株潭城市群县域充分利用城市辐射的区位优势,助推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亿元,占全省县域的%,同比增长%。长沙县在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首次挺进“全国十强”,地区生产总值达亿元,同比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3年的::22调整为:71:。
(五)吉林省
2013年吉林省县域GDP达到8300亿元,同比增长%,占全省GDP的63%左右。县域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30亿元,同比增长%。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375亿元,同比增长%。地方级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
达到14个。县域经济呈现崛起态势,一批经济强县显露雏形。纵向相比,吉林省县域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年际之间变化明显。
(六)辽宁省
2013年,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年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
截至2013年,辽宁省有41个县(市)规划培育了46个重点工业产业集群,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9000亿元,其中超百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26个。 近年来,辽宁把县域工业产业集群建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和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口,强力推进,涌现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影响力的工业产业集群。
五、 城镇化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一)我国城镇化水进一步平提高
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生活在城镇的人口约为亿。201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比2013年末增加了1800多万,我国城镇化率达到%,有将近亿人生活在城镇。
图表 2011-201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单位:万人
指标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134735 135404 136072 136782 全国总人口 其中:城镇 乡村 69079 65656 71182 64222 73111 62961 74916 6186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城镇化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1、城镇化是实现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
首先,现代化的农业是以规模经济为主要特点。从发达地区农业发展历史看,大部分地区都是通过发展城镇化,使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有限土地集中耕种,从而提高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率,促进农业的发展。其次,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城镇人口的增多,生活质量的提高,刺激了更多种类的农产品如牛奶、肉食、蔬菜和水果消费的迅速增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最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可以“反哺”农业,加速农业的资金积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城镇化是实现县域工业化的载体。
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促进。伴随城镇化的发展,人才、资金、科学技术、社会服务向城镇聚集,随着新技术、新装备、新产业、新知识的发展,工业企业的集聚度不断提高,同时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带动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城镇化是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
首先,城镇化带动消费持续增长,如果有20%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新增加的城镇居民将使县域消费总需求增加近20%。其次,城镇化需要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实现绿化、亮化、美化,为城镇居民营造优美人居环境的同时,大大优化了经济发展的硬环境。城镇建设的投资实质上是促进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促使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最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体系更加完善,这些成果为人们认识新事物提供更多机会,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城镇不仅是县域范围内现代文明的载体,更是新观念的辐射源。对新事物的不断接受和认识,推进人的观念更新,带动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4、城镇化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围绕“三农”,许多专家学者一致提出“要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观点。事实证明,要使当地农村劳动力资源不流失,实现在本地转移,使农民在家乡能够力有所使、才有所用、心有所归、身有所属,为本地经济发展作贡献,就必须为他们干事创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其生产生活创造优越的环境。而这一平台的搭建和环境的创造,只有通过加强城镇建设来实现。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镇的经济快速发展,辐射和带动功能不断增强,推动工业发展,服务业繁荣,不仅为农民走进城镇生活提供了优良的人居环境,随着就业渠道的拓宽,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
六、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一)概念经济转型和升级
概念经济是以得到公众认可的概念为依据,而展开的经济活动的总和,是一个地区增强发展动力和合力的关键变量。党的十八大推出的一揽子改革计划,特别强调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就使得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路径乃至概念经济的生发机制,也在相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里有两种情形。对于后发地区县域来说,应加快推动跟随性概念经济向特色化概念经济的转型,改变过去那种盲目克隆先发地区模式和经验的跟随性概念经济,如“工业立县”、“兴工强县”等概念,破除路径依赖,把重点放在有利于
实现县域经济特色化和绿色转型发展这个层面。对于先发地区县域来说,应加快推动粗线条概念经济向精细化概念经济的升级,重点应放在有利于实现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城市经济升级,由发展县域向经营城市或城乡转型这个层面。
(二)产业发展市场化导向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在其后发地区的挑战和回应框架内指出,落后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制度障碍、工业劳动力短缺、资本短缺、先进技术短缺、企业家人才短缺。后发地区县域在某种意义上还正处于产业发展的“要素缺失陷阱”之中。为发展县域产业,应大力引导本县在外务工的经商能人,带着项目、资金、技术、市场和先进理念,回乡办企业、干事业、创家业,以回乡企业为主体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强调产业集群化的承接和培育,使产业真正扎根在本地土壤中。对于先发地区县域,则要积极推动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与周边县域的产业整合,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新的城镇经济群,最终形成完善的区域产业生态体系。
(三)注重区域定位与空间优化
“十三五”期间,县域在区域空间发展再定位上,应重视三个关键性的战略异动因素,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空间洗牌效应、高铁经济的带动效应以及沿边开放的区域竞争效应。在县域内部空间上,则应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优化县市全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具体来说,一是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二是引导农业人口梯次转移,兼顾就地城镇化,空间分布坚持紧凑集中与有机分散相结合;三是划定生态红线,实现生态空间的分类、分级管控,构建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四)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十三五”时期内,县域层面改革的主线是执行型改革,重点是抓好区县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以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首先,以行政审批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区县政府职能转变。在法治框架下,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其次,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推动强镇扩权改革。在城镇化空间目标有限的前提下,选择经济强镇,推进强镇扩权改革,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政府间的体制关系。最后,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农民出村进城落户、农业经营模式转换、农村村落布局调整为三个关键抓手,推动农村土地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培育、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
附:报告详细目录
《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第一章 县域经济行业概述 县域经济基本介绍
1.1.1 县域经济定义 1.1.2 县域经济内涵 1.1.3 县域经济特点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历程 1.2.1 农村经济发展阶段 1.2.2 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 1.2.3 全面推进“三化”阶段
第二章 2013-2015年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分析 经济环境
2.1.1 国内生产总值 2.1.2 进出口总额 2.1.3 固定资产投资 2.1.4 社会融资规模 消费环境
2.2.1 城乡居民收入 2.2.2 消费价格走势 2.2.3 消费市场特点 中国城镇化进程 2.3.1 城镇化发展现状 2.3.2 城镇化对县域经济影响 2.3.3 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社会效益
2.4.1 国民经济基石 2.4.2 繁荣农村经济 2.4.3 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第三章 2013-2015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中国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分析 3.1.1 中国县域数量基本情况 3.1.2 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3.1.3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政策
3.1.4 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 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3.2.1 中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3.2.2 中国县域经济规模现状 3.2.3 县域经济质量对比分析 3.2.4 县域发展宜居性分析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财政负担过重 3.3.2 技术创新不足 3.3.3 思想观念落后 3.3.4 产业结构不合理 3.3.5 高等资源要素缺乏 3.3.6 政策体制性影响大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3.4.1 县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3.4.2 以城镇化推动经济发展 3.4.3 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建议 3.4.4 壮大县域经济的政策建议 3.4.5 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思路 第四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主导产业驱动发展模式 4.1.1 农业主导型 4.1.2 工业主导型 4.1.3 第三产业驱动型
不同所有制组织驱动发展模式 4.2.1 集体经济主导型 4.2.2 民营经济主导型 4.2.3 产业集群引领模式 4.2.4 政企合作产业园区带动型 地方特色驱动发展模式
4.3.1 资源禀赋型 4.3.2 劳务经济型 4.3.3 外向经济主导型 4.3.4 承接产业转移模式
我国县域经济增长型模式及转变分析 4.4.1 增长型模式的形成 4.4.2 增长型模式的弊端分析 4.4.3 统筹发展型模式的特征 4.4.4 县域经济健康转型对策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实例分析 4.5.1 双流模式 4.5.2 增城模式 4.5.3 江阴模式 4.5.4 神木现象 4.5.5 晋江经验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4.6.1 政策性因素 4.6.2 体制性制约因素 4.6.3 环境性制约因素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4.7.1 协调发展中实现产业升级 4.7.2 注重优势发挥与均衡发展 4.7.3 合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4.7.4 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 第五章 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整体分析 百强县总体发展现状分析 5.1.1 区域分布情况 5.1.2 总体发展特征 5.1.3 全国百强县排行 百强县发展变化特征分析
5.2.1 发展方式 5.2.2 空间格局 5.2.3 经济运行 5.2.4 产业结构 5.2.5 城镇化进程
中西部百强县发展现状分析 5.3.1 中部百强县分布 5.3.2 西部百强县分布 5.3.3 竞争力分析 5.3.4 重要性分析 “百强县效应”分析 5.4.1 集聚导向效应 5.4.2 区域崛起效应 5.4.3 科学示范效应
第六章 2013-2015年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2013-2015年浙江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6.1.1 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6.1.2 浙江县域经济转型思考 6.1.3 首个国家级县域区域规划获批 6.1.4 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6.1.5 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 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分析 6.2.1 萧山模式 6.2.2 义乌模式 6.2.3 温岭模式 6.2.4 安吉模式 6.2.5 嘉善模式 6.2.6 鄞州模式 6.2.7 上虞模式 6.2.8 慈溪模式
6.2.9 玉环模式 云和模式
浙江省县域总部经济发展分析 6.3.1 总部经济理论简介
6.3.2 浙江县域总部经济发展概况 6.3.3 浙江县域总部经济发展动因 6.3.4 县域总部经济发展动因机理 6.3.5 浙江县域总部经济发展建议 浙江省部分市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6.4.1 德清县 6.4.2 长兴县 6.4.3 绍兴市 6.4.4 新昌县 6.4.5 安吉县 6.4.6 岱山县
第七章 2013-2015年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7.1.1 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7.1.2 优化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7.1.3 招商引资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7.1.4 特色产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 7.1.5 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次中心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典型模式分析 7.2.1 农业产业主导型 7.2.2 产业集群带动型 7.2.3 区位优势型 7.2.4 资源推动型 7.2.5 特色经济型
山东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进及其动态影响机制分析 7.3.1 山东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7.3.2 计量模型及数据来源 7.3.3 空间计量的结果分析 7.3.4 计量结论及发展建议
山东省部分市县县域经济现状分析 7.4.1 寿光市 7.4.2 济宁市 7.4.3 龙口市 7.4.4 罗庄区 7.4.5 平邑县
第八章 2013-2015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湖北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2013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2014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8.1.3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 8.1.4 湖北加快推进县域高速公路建设 8.1.5 湖北省完善县域地区电能供应系统 8.1.6 湖北进一步完善县域金融投资环境 2013-2015年主要市、州县域经济状况分析 8.2.1 宜昌市 8.2.2 襄阳市 8.2.3 荆州市 8.2.4 黄石市 8.2.5 黄冈市 8.2.6 孝感市 8.2.7 恩施州 8.2.8 十堰市 8.2.9 荆门市 鄂州市 咸宁市 随州市
2013-2015年典型县城县域经济现状及经验分析 8.3.1 建始县 8.3.2 京山县 8.3.3 宣恩县 8.3.4 巴东县 8.3.5 黄梅县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8.4.1 基础设施建设待提高 8.4.2 转型升级压力加大 8.4.3 区域竞争异常激烈 8.4.4 县域发展面临新挑战 8.4.5 县域经济的发展策略
第九章 2013-2015年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2013-2015年湖南省县域经济现状分析 9.1.1 发展态势良好 9.1.2 经济发展特点 9.1.3 发挥区位优势 9.1.4 着力转型提质 9.1.5 谋求特色发展 9.1.6 突出改善民生 9.1.7 存在主要问题 9.1.8 发展对策建议
湖南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 9.2.1 设立科技专项 9.2.2 加快经济发展 9.2.3 发展特色强县 9.2.4 财政专项扶持 9.2.5 重点政策解读
湖南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发展分析 9.3.1 县域发展的类型
9.3.2 特色重点县概述 9.3.3 农副产品加工业 9.3.4 特色制造业 9.3.5 文化旅游业
长沙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9.4.1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9.4.2 特色农业亮点纷呈 9.4.3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9.4.4 需求拉动作用明显 9.4.5 城镇建设快速推进 9.4.6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长沙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经验 9.5.1 县域经济取得的成效 9.5.2 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征 9.5.3 开创农村创客新平台 9.5.4 县域经济主要发展措施 9.5.5 发展经验的启示及借鉴 桂阳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经验 9.6.1 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9.6.2 优化结构扩规模 9.6.3 深化加工延链条 9.6.4 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9.6.5 夯实城乡一体化基础 湖南省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9.7.1 湖南贫困县域的基本情况 9.7.2 湖南贫困县域的主要特征 9.7.3 贫困县域的基本成因分析 9.7.4 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第十章 2013-2015年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吉林省县域经济总体状况分析
10.1.1 经济运行回顾 10.1.2 快速发展时期 10.1.3 放宽管理权限 10.1.4 典型经验分析 10.1.5 未来发展目标
吉林省与陕皖黑三省县域经济比较分析 10.2.1 地区生产总值对比分析 10.2.2 工业增加值对比分析 10.2.3 固定资产投资对比分析 10.2.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比 10.2.5 地方财政收入对比分析 10.2.6 城乡居民收入对比分析 长春市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10.3.1 长春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回顾 2013年长春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2014年长春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10.3.4 经济建设项目推动长春县域发展 其他市、州等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经验 10.4.1 通化市 10.4.2 延边州 10.4.3 丹东市 10.4.4 抚松县
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议 10.5.1 城镇化建设机遇 10.5.2 新型工业化战略 10.5.3 扶持龙头企业 10.5.4 发展循环经济 10.5.5 改善民生环境
第十一章 2013-2015年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2013-2015年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11.1.1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回顾 11.1.2 辽宁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11.1.3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2013-2015年主要市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11.2.1 沈阳市 11.2.2 大连市 11.2.3 铁岭市 11.2.4 锦州市 11.2.5 本溪县 11.2.6 法库县
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3.1 县域经济发展初始偏差 11.3.2 县域经济发展体制因素 11.3.3 县域经济发展产业因素 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议 11.4.1 总体思路选择 11.4.2 主要发展措施 11.4.3 财政对策建议
第十二章 2013-2015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2013-2015年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2.1.1 总体发展概况 12.1.2 南阳市县域经济发展 12.1.3 濮阳县县域经济发展 12.1.4 叶县县域经济发展 12.1.5 县域经济助力城镇化建设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12.2.1 工业推动型 12.2.2 产业集聚型 12.2.3 劳动经济型 12.2.4 开放带动型
12.2.5 农业产业化推动型 12.2.6 非公有经济推动型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区建设 12.3.1 产业集聚区亮点 12.3.2 经济新兴增长极 12.3.3 发展面临的问题 12.3.4 发展规划目标
郑州市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分析 12.4.1 “三化”协调发展机遇 12.4.2 “三化”协调发展现状 12.4.3 协调发展的问题 12.4.4 协调发展的对策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12.5.1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2.5.2 积极推进县域各项改革 12.5.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2.5.4 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12.5.5 加快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 12.5.6 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第十三章 2013-2015年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2013-2015年陕西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13.1.1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回顾 2013年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2014年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2015年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 13.1.5 陕西省县域经济考评政策 陕西省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13.2.1 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不足 13.2.2 陕西省县域金融经济发展现状 13.2.3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现状
13.2.4 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的建议 咸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13.3.1 咸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回顾 2013年咸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2014年咸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2015年咸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3.3.5 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陕西省其他市县县域经济的现状及经验分析 13.4.1 渭南市 13.4.2 吴起县 13.4.3 延川县 13.4.4 丹凤县 13.4.5 乾县 13.4.6 太白县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3.5.1 发展机遇分析 13.5.2 面临挑战分析 13.5.3 发展方向分析
第十四章 2013-2015年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综述 14.1.1 发展状况回顾 14.1.2 政策扶持情况 14.1.3 科技创新能力 14.1.4 县域城镇化率 14.1.5 县域生态环境状况 14.1.6 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14.1.7 县域金融支持意见
2013-2015年内蒙古部分旗县市区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14.2.1 霍林郭勒市 14.2.2 扎兰屯市
14.2.3 通辽市 14.2.4 阿荣旗
各类旗县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分析 14.3.1 城郊型旗县区
14.3.2 农区县域、牧区县域、半农半牧区县域 14.3.3 林区县域
14.3.4 各类旗县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议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 14.4.1 拓展现代农牧业 14.4.2 推进新型工业化 14.4.3 推进城镇化建设 14.4.4 推进信息化建设 14.4.5 发展非公有经济 14.4.6 加强生态建设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 14.5.1 优化政策环境 14.5.2 加大城乡投资 14.5.3 健全金融服务 14.5.4 改善消费环境 14.5.5 合理考核激励 14.5.6 推进扩权强县 14.5.7 破解人才瓶颈
内蒙古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及政策导向 14.6.1 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4.6.2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14.6.3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14.6.4 推进县域公共事业发展 14.6.5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14.6.6 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14.6.7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第十五章 2013-2015年其他重点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东北及华北地区 15.1.1 黑龙江省 15.1.2 河北省 15.1.3 山西省 华东及华南地区 15.2.1 安徽省 15.2.2 江西省 15.2.3 广西自治区 西南及西北地区 15.3.1 贵州省 15.3.2 云南省 15.3.3 甘肃省 15.3.4 宁夏自治区
第十六章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化发展分析 相关理论概述
16.1.1 县域产业集群的内涵 16.1.2 县域产业集群类型 16.1.3 欠发达地区的划分 16.1.4 欠发达县域经济地位
欠发达县域经济及产业集群发展案例分析 16.2.1 案例省欠发达县域的界定 16.2.2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16.2.3 欠发达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6.2.4 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问题 产业集群化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16.3.1 提升欠经济竞争力 16.3.2 促进县域经济增长 16.3.3 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 16.3.4 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
产业集群化在欠发达县域经济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6.4.1 存在的问题 16.4.2 发展的思路 16.4.3 对策及建议
第十七章 中国县域经济的前景及趋势分析 宏观环境未来形势分析 17.1.1 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17.1.2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17.1.3 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 17.2.1 重要地位 17.2.2 发展动力 17.2.3 促进因素 17.2.4 外部环境
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预测 17.3.1 增长模式趋势 17.3.2 “富民强县”趋势 17.3.3 低碳环保趋势
“十三五”时期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17.4.1 概念经济转型和升级 17.4.2 产业发展市场化导向 17.4.3 注重区域定位与空间优化 17.4.4 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图表1 2009-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2 2013-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累计同比) 图表3 2010-201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图表4 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
图表5 2014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图表6 2014-201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图表7 2013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8 2014年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增速 图表9 2009-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图表10 2009-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表11 2014年按收入来源分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占比 图表12 2012-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情况(月度同比) 图表13 2012-2013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跌情况(月度同比) 图表14 2013-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情况(月度同比) 图表15 2013-2014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跌情况(月度同比) 图表16 2014-2015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幅度
图表17 2012-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月度同比) 图表18 2014-2015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分月同比增速 图表19 2011-201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图表20 2007-2014年我国乡镇、街道数量变化 图表21 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规模比较图 图表22 县域经济质量实证分析县市库省市区分布表
图表23 2012年县域经济强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等级表 图表24 2012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A+级县市名单 图表25 2012年县域经济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等级表 图表26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值A+级县市名单 图表27 2012年县域经济强县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等级表 图表28 2012年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A+级县市名单 图表29 2012年县域经济强县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等级表 图表30 2012年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A+级县市名单 图表31 2015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图表32 2015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续表一 图表33 2015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续表二 图表34 2015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续表三 图表35 中三角崛起现象——经济发展分析表 图表36 中三角崛起现象——公共财政分析表 图表37 中三角崛起现象——公共财政比较分析图
图表38 中三角崛起现象——农民人均纯收入分析表 图表39 中三角崛起现象——三次产业比分析表 图表40 中三角崛起现象——城镇化水平分析表 图表41 总部经济发展的内外因作用
图表42 浙江县域总部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制度变迁 图表43 浙江县域总部经济发展的路径
图表44 2015年浙江省、湖州市及长兴县社零总额增长趋势 图表45 2013年各季度湖州市、安吉县GDP增幅 图表46 2013年山东省县域经济总量均量情况(新区划) 图表47 山东省五种县域经济发展典型模式总结表 图表48 山东省县域经济差异变化趋势图 图表49 山东省县域经济热点区演变图 图表50 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OLS估计 图表51 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SLM估计
图表52 2013年湖北与江浙及中部五省县市GDP、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比较 图表53 吉林省各县市财政收入情况及排名 图表54 陕西咸阳市县域经济考核排名情况 图表55 辽宁省欠发达县域重点发展产业集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