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结题报告

2021-05-27 来源:步旅网
小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养成的实验研究

结题报告

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实验小学 李宝梅执笔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当代心理学的最新发展趋势。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小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就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向上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世纪之交,国际心理学界掀起了一个新的浪潮——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者,正是原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他指出,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开发人类优秀的内在品质,并利用这些力量和品质来帮助人们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联系我校实际情况推行积极心理素质教育。

1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 展都是健康的,正常的。能够诊断为心理疾病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当中,与其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问题儿童少年中,不如将重点放在积极的心理辅导当中,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疫防青少年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咨询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校浓厚的中国儒家文化根基及传统道德价值观是我们实施积极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之一。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实现从修复心理疾病到构建人类的积极品质的转变。

小学生如刚出升的太阳,一个个应该是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朝气蓬勃,品德高尚的,他们似乎有无穷的力量,胜不骄,败不馁,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这样的学生,不光让人羡慕喜欢,更能影响一群人。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心灵之中的正能量,挖掘他们心中的积极一面,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并且作为一线的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这也是我们未来努力发展的方向。

二、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六大美德:

智慧与知识 、勇气、仁慈与爱 、正义 、修养与节制、心灵的超越。

24项积极心理品质:

2

智慧和知识: 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思想、热爱学习、有视野。

勇 气: 真诚、勇敢、坚持、热情。

仁慈与爱: 友善、爱、社会智能。

正 义: 公平、领导力、团队精神。

修养与节制: 宽容、谦虚、谨慎、自律。

心灵的超越: 审美、感恩、希望、幽默、信仰。

过去都是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后,才采取弥补措施,而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积极预防。我们应该去挖掘学生自身存在的勇气、乐观、希望、诚信、毅力、快乐等积极心理品质,以抵御心理疾病的困扰。因此,研究当代的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极为重要。

(一)培养小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中小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使学生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中小学生具有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那么,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拓展中小学生的思维,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也能够促进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3

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都有能力、潜力走向成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的潜能、发展中小学生的个性。要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教育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自我,能够正确地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地迎接社会生活的挑战,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不但能帮助中小学生消解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而且也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培养小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要防止学生出现可能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积极预防,即把努力的核心放到塑造与发展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上。积极心理学认为,中小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主要包括:

1.主观幸福感,即指学生主观上认为自己已有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心理体验。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衡量中小学生内在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提高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使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措施。

2.乐观,即是指学生对自身的外显行为和周围所存在的客观事物能产生的一种积极体验。大量实践表明,具有乐观人格的中小学生常常具有良好的心境、更高的坚持性、更强的适应力,其行为往往带有明显的积极特征,因而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成功的可能性。

3.自我决定感,即指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做出某种适宜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的体验。自我决定理论

4

认为,当自主性、关系和能力三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中小学生的自我决定感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满足感、满意感。

(三)培养小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引导下,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内动力。中小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以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培养中小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人心理健康的内在需要。人际关系和谐的中小学生,在接纳他人的同时,也能被他人、集体所理解、接受,能够正常与他人交流沟通,在与人相处时总是保持积极的心态,因而在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2.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其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并且能够经受顺境与逆境的考验。同样,心理健康的中小学生,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

3.培养中小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乐观的中小学生常常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不畏艰险,勇于拼搏。

5

总之,学校要帮助中小学生优化心理素质,着眼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越来越重视,以及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健康教育的渗入,各大、中、小学陆续开展各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业内人士举办各种相关讲座,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全面地积极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正能量、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二)积极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是和谐之道。

在学校,成绩好不一定表明和谐,但幸福毫无疑问是一种和谐,我们决不能以发展压倒幸福,以成绩牺牲快乐。和谐校园应当十分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幸福体验。而同时在积极心理学体系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认为,主观性和积极方面即是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标志。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主观体验的潜在因素;心理健康并非仅仅只是消极因素较少,同时也是积极因素较多。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力量,从微观上关注个体的积极体验,建立起个体的积极人格,培养健康的个体心理品质,也正是对宏观校园和谐建设的极大促进。

(三)积极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的重要环节。

6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来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就会渗透到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方面具体研究包括积极品质、美德与力量的分类、乐观、自我决定、成熟防御机制、智慧、创造性等。积极人格可以通过增加积极体验来获得,积极体验的增加是形成积极人格的主要途径。发展与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是促使人及其系统发展的重要策略,是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四)积极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对学生潜能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美国知名学者奥图博士说:“人脑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我们均只用了不到 1%的大脑潜力。”如果人类发挥出其一小半潜能,就可以轻易学会 40 种语言,记忆整套百科全书,获12 个博士学位。开发潜能有三大要素,即高度的自信、坚定的意志、强烈的愿望。而这三个要素,特别是高度的自信、坚定的意志这两者,再加上创造力,正是积极人格的重要内容。高度的自信是一切成功的基础。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使学生用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建立自尊和自信。如果你对自己非常自信,以致你的激情被彻底唤起的时候,你就会进入一种特殊的功能态,这正是一种非常状态的积极体验。因此,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还有利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学生各项潜能的开发。反之,学生潜能的开发,也是对积极体验的促进,并对积极人格的形成有良好的建设作用。

四、小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养成的培养策略

(一)家校密切合作

家校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小学生处在价值系统建立过程中,易受教师、父母等重要他人的影响,所以外在的环境因素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影响很大。学校应与家庭很好合作,将所

7

有影响他们的外界因素尽量变成积极的力量,共同促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我们开设了家庭积极心理健康辅导讲座,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转变家长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同时,也可以请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做得好的家长和其他家长一同分享经验,促进沟通。我们还创建了家庭——学校联系平台,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共同促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开展多样的活动。

开展活动要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思维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思维,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初步发展,对直观、形象、生动的活动感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注意力不稳定,持久性差。前苏联心理学家阿良莫夫通过观察实验发现,7- 10岁儿童注意保持的时间约为20分钟。他们对具体形象、具体材料和实际活动最感兴趣。他们爱看录像、幻灯投影,爱听故事尤其是童话、寓言故事,爱做游戏活动。而对抽象的理论、说教,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规律性知识则不感兴趣。所以,在实际活动中,游戏、活动、表演等方式在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活动方法上语言要通俗易懂,内容要具体形象,方法要多种多样,并尽量让学生动手又动脑。如给小学生讲童话故事,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表演。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与体验中自主成长从人的本质来说,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就应充分挖掘个体人性中的积极成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让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追求美好,创造幸福。小学生也有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的需要,他们需要在参与中

8

获得动力,在鼓励中获得力量,在活动与体验中获得成长。积极心理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应开展丰富、生动、有趣的各种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让他们在活动与体验中获得积极健康的成长。

五、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一)“随风潜入夜”。

大力的宣传和培训,实现了对积极心理素质养成的有效引导。首先,相关部门开展积极心理引导及培训的活动。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工作中,不仅仅是依据传统形式的事后诊断、治疗、案例讨论,而理应将事先预防也纳入日程活动中。我们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通过各种方式的宣传,包括网络、报纸期刊、新闻电视等多种途径,来达到更全面更广泛的引导作用,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更多的人们关注其重大意义和积极作用。

(二)“润物细无声”。

多角度、多途径,潜移默化地注入积极力量最关键的是教育工作者潜移默化式的导向行为。积极心理教育的工作者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同时,无论是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是班级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或是其他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人员,都要起个带头作用,要在自我的理念和行动中注入积极心理的血液,以身作责,在潜移默化中将积极心理的观念传达到学生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9

(三)家长的悉心观察与耐心指引。

家庭是人生教育的第一站,家长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起到榜样作用,并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引导其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古语道: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还应为儿童在家庭中创造一个和睦的心理气氛。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人,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即使发生矛盾也能顺利解决。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积极向上等特征。这是因为积极型的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于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还要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而灰心沮丧时,可以从家庭的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代需求的产物,是具有更广泛引导作用的新理念,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方向。它正是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主要指导,结合了当代教育的实际情况,颠覆了传统消极的心理教育理念,给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积极”的血液,并势必走向更为光明的未来。

六、研究成果概述

(一)提高了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了解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学生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以便能够即时有效地给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辅导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同时为学校对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研究依据。

10

(二)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最终体现为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和发展。在近两年的研究中,我们已初步享受到这项成果的喜悦。

心理素质优化和发展对人的成长的价值已在学生意识中得到了强化,在学生的系列作品中,学生对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迫切性已跃然在字里行间中;对班级开展的系列主题活动,特别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其热情和主动参与精神使广大教师深受触动。

(三)实现了学生的自助疏导和发展的观点。

一切经过学生主动接受和参与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教育最终是要靠学生主体来实现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只有学生自身增长了调节自我的力量,才能开发心理潜能,实现心理教育的防御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高三年级在“从黑洞中走出来”、“复习效率大家谈”的主题班会活动中力求贯穿了这一信念,从而对学生学会自我调整,锻炼自身意志有了更多的启示。在此过程中,广大班主任认识到心理教育不只是教师的教育,而是学生自助性的心理自我调节和优化的实践活动。

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品质。

各班结合学法——学习策略研究,加强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诸如敏捷性、独立性、创造性、灵活性等不仅在班级主题活动中得到体现,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心理个性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各年级各班级纷纷根据学生心理状况开展了“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请你了解我”、“生命线上的成功”、“感受坚强”等主题活动,既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而

11

且也有助于学生情感、意志、性格等品质的培养和优化。

(四)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各班通过主题活动和个别心理辅导不仅对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如学习方法的掌握、记忆能力的培养等有了提高,而且人际交往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社会调查中涉及到“学生世界”、“文化生活”、“消费市场”、“环境保护”、“电子科技”、“社会热点”等方面的内容,这表明学生良好的班级心理教育活动的导引下,其社会适应能力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五)升华了班主任的教育素养和科研素养。

班主任工作往往易偏重于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加强心理教育的研究,使其视角转向为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班主任普遍认识到素质的培养实际上是让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及健康的道德观,发展他们自觉、自律、自悟的能力。学校是传承人类神圣事业与伟大精神的净土,也是培养年轻一代开拓、进取精神的地方,我们要教会学生求真、求实、求新、求美,如果我们班主任都能更多地把我们的视线和精力着眼于学生的内在素质及未来发展上,我们的教育活动就会上升到一个更新的境界,那么表面的常规工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学生的表现也会越来越好,我们的教育成果也一定能更持久地延续下去,推而广之,我国的全民族素质也会大大提高,这不正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之所在吗?

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是方法的改变,班主任的工作少了生硬的控制和盲目的说教;班主任工作细了,他们注重深入学生,不少班主任课间还到教室与学生交流,真诚、坦率走进了学生;班主任变得“敏感”了,能及时洞察学生行为上的点滴变化,探究其思想及心理因素,采取积极措施,防微杜渐。课题研究,促使班主任善于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会被充分利用

12

了,班级活动丰富了。

(六)塑造了学生健康人格。

了解学生情况,研究学生特殊心理,普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经过每一学期的登记、调查、走访,我们对各种特殊学生都记录在册,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尽量帮助每一位学生使其精神愉悦,学习顺利。开设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学校以全校大课、校会、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班主任还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以豁达的胸襟面对学习、生活。学校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课定期为每个班级进行心理疏导。

(七)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框架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而小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和良好的环境,特别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分不开的。这个大环境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营造。

学校教育系统:进行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寻求各项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的途径;进行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在各科教学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成分,探寻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方法;进行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研究。

1.以活动、游戏、故事为主要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课。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创设情景教学,注重个人体验,一改心理健康课以前的

13

说教,理论讲授等形式,注重学生自己动一动,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引发自我感悟。从积极的视角,以积极的价值取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健康心灵。让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用优秀积极的故事、优秀人物的积极人生引导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专题讲座。

我们将根据一年级刚入学,一切从头开始,对家长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对中年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对高年级学生进行青春期萌芽教育等专题讲座。

3.问卷调查及心理测量。

摸清,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全面,完整的反映现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有针对性的设计教案、计划和讲座。

4.个体咨询。

心理咨询室是学生敞开心扉交流的场所,我们的知心小屋是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烦恼时得以诉说排解的心理驿站。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和对心理问题的免疫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

5.团体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的出现立刻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

14

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组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以实现。一个良好运转的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凝聚力。这种力量来自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使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紧密相连,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

6.家校合力。

利用家校通,依靠家长委员会,凭借家长漂流日记等多种形式家校联合,共同为孩子的明天而努力。

7.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班会等多种形式来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

8.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提高沟通和交际的能力,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自信,韧性。

学校密切联系家庭、社会,塑造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好学生。

八、反思与启示

(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理解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主动、健康地发挥。因此,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能居高临下的说教,应多和学生谈心,和他们交朋友,让学生敢于接受教师,愿意和教师说心理话。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是“知心姐姐”或“良师益友”。

15

(二)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学校可持续成长,因此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再培训,让他们有意识的参加此项工作,将会有效地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长。

(三)心理教师自身要不断成长。

心理健康活动课要取得实效,必须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上下功夫,但是我们学校还是缺少很多具有专业心理知识的老师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只有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老师越多,才能切实提高心育实效。

希望有更多的心理专家对我们的教师进行心理的引领,心理教育工作虽然慢慢在融进课程里,但是缺乏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基层的学校教育中,很多领导认为心理教师可有可无,处于边缘化状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赢得学校内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支持。

《小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养成的实验研究》课题的研究到现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它只是我们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起点,相信有了积极的心态,正能量的提升,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更加蓬勃向上,欣欣向荣,我们的学校也会更加美好,中国梦一定会在我们的追求中渐渐实现。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