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多元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思考

2020-02-13 来源:步旅网


对多元文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思考

[摘要]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加剧了多元文化的形成,也为构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挑战,并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从时代精神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发挥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这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育途径与载体,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关键词]多元文化 当代大学生 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碰撞的时代,各种文化并存并相互影响。各种外来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等意识形态不断涌入我国,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这些文化的交锋和碰撞,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价值多样性选择的空间和自由,赋予了他们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开始忽视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价值观念向极端个人主义倾斜,价值观念出现矛盾与困惑,甚至在行为规范上表现为“失范”状态。因此,作为备受社会瞩目的知识青年群体的大学生,其价值观的重建,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是,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还是呈健康向上的趋势。从整体看,多元并存;从个体看,部分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稳定的人生价值观,表现在:

1.从群体本位到个体本位的位移。我国注重人的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以社会、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思想所规范和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呈现出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服从集体和国家需要的特征。造成了个体价值依附于并轻于群体价值,这往往忽视了人的个体价值。随着多元文化的注入,这种价值观教育下的弊端明显表现出来。大学生缺少个性和差异性,乖巧、服从,缺少进取、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年轻人的闯劲、拼劲几乎荡然无存。而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现实性、竞争性、偶然性等特征带来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巨大变化,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呈不断增强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多元文化的冲突,西方注重个体价值轻视人的社会价值对当代大学生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使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削弱,追求个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强烈,从而导致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由群体本位倾向于个人本位,甚至表现为极端的个人主义。

2.现实目标代替理想目标。大学生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应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目标。大学生要实现人生的理想,为社会做贡献,就必须将现实主

义价值目标与理想主义价值目标统一起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往注重集体主义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标准,现如今被现实性和功利性所代替;一些人的理想与信仰的迷失和茫然,理想目标被注重个人的、现实的世俗性的价值目标所取代。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人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人的行为、活动中,并对人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多元文化格局的出现,挑战大学生传统的单一的价值取向,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发展趋势,形成多元的价值观。这种现状成因是很复杂的,既有客体的外在的影响因素,又有主体的内在的规定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科技进步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极大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的同时,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思想道德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对当代人的价值观重置具有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人逐渐成为单向度的人。人的精神、意志、情感的需要日益被忽略,工具理性高度膨胀,忽略了对人的价值的追问。一切与技术效用无关的人文精神遭到歧视与排斥,导致人文精神世界的缩小与颓废,人面临着全面异化的生存危机与种种社会危机。

2.社会转型的影响。社会转型的实质就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与解构。我国社会的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社会转型,推动文化向多元化发展。社会转型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多元价值观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面的矛盾冲突和相互碰撞。多元文化社会环境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在社会的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权力主义等多种落后价值观念充斥着整个社会,这些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当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重视物质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更高价值目标的追求,其价值取向趋向实利。

3.多元文化的影响。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国家、社会集团和个人都越来越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各种文化不断渗透与融合,世界文化呈现既一体化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一种价值观念长期稳定地引导着人们的认知与行为后,就发展成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和方法,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会长期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在自身开放和全球化的作用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而弱化。同时,建立在人性是自私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色情暴力等颓废、消极的思想,也在不断侵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4.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部分人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从小受到父母以及亲人们的疼爱。物质生活丰裕,加上缺乏生活的磨难,使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面临许多困境。他们精神贫乏、空虚、浮躁,找不到生活的真正意义;他们习惯于把有用作为重要取舍的标准;他们大多数重视能力培养,忽视人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重眼前利益,忽视发展的潜力和方向。这些都是

多元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原因。

二、当代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重建

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亟待应对面临的价值危机的挑战。就需要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进行重新建构。而探索新的教育途径与载体,正确引导大学生重构科学的价值观尤为重要。

(一)时代精神的培育

以胡锦涛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观基本价值向度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时代精神是构筑大学生共同价值观的精神枢纽,是激发大学生奋发有为的力量源泉。要充分发挥多元化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消除不利的影响,弘扬时代精神,把时代精神作为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贯彻始终,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动力、以学生为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价值重建的指导原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它对处于非主导地位的种种价值观念中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成分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关键,也是大学生价值重建的重要内容。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激荡、交融,使原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了严峻挑战,致使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困惑、迷茫、盲从。面对思想战线上的严峻形势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鲜明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重大任务。这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多元价值观中坚持主流价值观的主导性,正确引导大学生重构科学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应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重建的最主要也是首要内容。

(三)发挥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

人的价值在观念上的重建主要有赖于教育来实现。学校正是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主渠道和主阵地。前苏联青年问题专家科恩曾指出:“青年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及价值。对于青年来说,这种发现与哥白尼当时的革命同等重要。”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思想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提高抵御不良思想的免疫能力,引导他们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吻合的价值观,尤为迫切和重要。

1.加强“两课”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必须充分发挥两课的作用,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核心。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仅仅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性及其价值性,同时还要阐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对个人发展的价值,要将社会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能够结合当前形势,认识到主流的、正统的价值观,从而解决当代大学生在多元的价值观环境下的种种困惑和消极影响,增强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地用科学的人生价值标准去分析、判定当前的价值观,自觉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为确立社会主导价值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形成全员育人理念。学校教育应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形成一种德育的合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自觉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主力军的作用,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网络,使德育管理无空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突破口。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运用好新时期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帮助青年学生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使价值观念主旋律浸润其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价值观的引导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全方位的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林香港.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研究[J].今日科苑,2009(6).

[2]韩杰.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基本路向探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0(1).

[3]杜婕.试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培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

[4]胡忠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8(1).

[5]陈国杰.人的价值的当代转换及其重建[DB/OL].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filename=2007085186.nh&dbname=CMFD9908.2006-11-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