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楠溪江流域村落景观格局的美学探析

2024-06-19 来源:步旅网
20论坛LUNTAN心”的表演,不正是一幕精彩的滑稽喜剧吗?当我们把那曾经不可一世的“地震”踩在脚下,发出爽朗大笑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意味着我们至少在精神气度上战胜了它,如马克思所言这是“人类为了能够

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4]。

由“地震”的丑导致人类生命的悲剧感,我们再把它上升为超越生命的悲壮美,从而体现出人类独有的生命之美。在这一过程中地震灾难的“丑”促成、催生并实现了人类生命价值历经“凤凰涅

在此执政。永嘉优美的自然山水,不仅使这些文人尽情歌咏自然山水的美,同时大力倡导教化,以礼乐教化为第一要务,这对于提高永嘉的文化水平和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地方长官的大力倡导之外,加上迁入此处的人多是来自中原文化发达之地和南方的望族,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财力也有能力发展文化教育,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弟能够继续读书仕进,继承宗族的传统。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进入宋代,朝廷偃武修文,以科举取士,尤其偏重士、农阶层,这给广大底层的人民提供了光宗耀祖的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农家子弟的最高理想和宗族荣誉,每个宗族都以此为荣,写进宗谱。同时在科举的激励下也奠定了儒家思想在文化中的主导地位。浓厚的文化氛围,培育出了楠溪江为人称道的“耕读文化”。从唐至清,永嘉一共出了600多位进士。我们进入芙蓉村的陈氏大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十八金带”的图像,指的是宋代村里出了18位京城高官。在许多村落中,“耕读”被明确写进家谱。如鹤阳谢氏家谱中说“以耕读为业”;坦下陈氏宗谱中说“耕以务本,读以明教”;云岭潘氏宗谱中说“祖宗家法,以忠孝节义为纪纲,以耕读勤俭为本务”。

图1、图2  岩头村的公共园林二、楠溪江人的环境审美意识楠溪人的环境审美意识,集中体现《永嘉县志·疆域》引旧《浙江通志》说:在永嘉之南,相去不远的闽国,王延钧、在五个方面:即山水审美、风水理论、园“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绕郡城,东与王延政于公元933、943年先后称帝,父林美学、规划思想和建筑美学。在这五个海会,斗山错立,寇不能入。”环境相对子兄弟相互讨伐,使大批闽人为躲避世方面,楠溪江人都很突出,达到了很高的安全,对躲避世乱的外地人来说很有吸乱北迁至属于吴越的永嘉,在楠溪江中境界,结合农业社会的实际作出了创造引力。迁徙过程不是一次结束,其时间跨游建立了许多村落。迁入楠溪江流域之性的贡献。

度也较长,是不同世代陆续迁至此处的。后,多以姓氏聚居,往往一个姓氏一个村首先在山水审美方面。楠溪江人对引用刘沛林对古村落类型的分类[1],楠溪落,形成了以宗族为主导的村落结构。

自然非常敏感,他们善于把握和捕捉自江流域的村落兼跨“避世迁居型”和“历从文化上来研究,这一带隶属永嘉,然山水的美。在村落的选址方面,楠溪人时迁入型”两种类型,即迁徙过程不是一历史上文风昌盛,文化背景深厚。自东晋有多重考虑,不仅要安全,有足够的可耕个时期迁入的,而是不同时期陆续迁入以来,王羲之和谢灵运都曾在此任永嘉地,还要周围的风景优美。如谢灵运后裔的。从移民的原籍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太守。乾隆《永嘉县志》载:“王羲之治的居住地鹤阳村就是如此。当年谢灵运个方向,一个是从中原迁居至此,另一个尚慈惠,谢灵运招士讲学,由是人知向去世后,他的次子扶灵柩回温州进行埋是从福建迁居至此。追根溯源,楠溪江流学,民风一变。”说的就是楠溪江文风深葬,居住在温州,后来到楠溪江游览,看域的先民来自福建和中原。中游芙蓉峰厚的渊源。谢灵运的后裔还在此建立了到鹤阳风景之胜,遂举家从温州迁往鹤下的下园村《下园瞿氏宗谱》记载:“晚十几个血缘村落,在鹤阳村的谢氏宗祠阳。芙蓉村的陈氏大宗祠的楹联上,首先唐时,黄巢乱,宁波刺史瞿靖媚避乱来中供奉着谢灵运的牌位。以后几乎每朝就夸耀村落环境的优美说:“地枕三崖崖此,鉴于天险奇峰,旷洞清幽,乃定居。”

每代都有代表当时文化界最高水平的人

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象水水生秀气荣

21

论坛LUNTAN荫千秋”。所谓三崖就是指村子背后的芙蓉峰,芙蓉峰有三岩,即芙蓉南岩、芙蓉中岩和芙蓉北岩。它们聚在一起,状若芙蓉花,所以有了个美丽的名字“芙蓉峰”,芙蓉村也因此得名。当然,美丽的景致不可能为一村所独有,芙蓉峰周围的几个村子都以芙蓉峰为地标,如岩头村、下园村等,正面、侧面,所依托的景致各有特色。环境好,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就能培育出人才来。楠溪江不仅多山,水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农耕、灌溉、浣洗、养殖、消防、捕猎等方面的水文化形态,如水渠、水井、水车、舟楫等。楠溪人亲水、爱水,他们的生活和水息息相关,与水相关的创造很多,这些创造兼具功能性和审美性于一身。如水面上安置的

步,用大块的卵石隔一定

间距排列在水面上,既不影响水的流动,又巧妙地利用了自然,仿佛河流上撒下的一串串音符,既美观又有节奏感。在楠溪江,我们还会见到具有很高工艺价值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鹅兜”。鹅兜是妇女去河里洗衣用的木盆,长长的颈,弯弯的鹅头,正好可以挎在胳膊上,还有一对翅膀,制作得栩栩如生。

第二,从风水的角度来理解楠溪人对环境的感知。强调风水就是强调地理环境和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楠溪江流域以农耕为主,对自然条件依赖甚深。乡民为适应变幻无常的自然,在规划村落时往往采用风水之说配合环境,藉此满足生产、居住与心理的需要。在楠溪江人看来,有一个好的风水就有利于家族的兴旺发达。首先,天然的地理优势当然会成为好的风水。如:在芙蓉村为人称道的好风水:前横腰带水,后枕纱帽岩,三龙捧珠,四水归心。在有河流的地方,村落往往选择建在“腰带水”的一边,被认为是大吉之地。从科学的角度说,“腰带水”指河流的沉积岸,这种地形少有水患,土地较肥沃,宜于居住,可使村落免于洪水的直接袭击,是蕴含科学道理的。而且河流容易形成天然的边界,便于防御,形成一个村落的自然边界,从而造成

领域感。领域感会加强村落居民的内聚倾向,这对于血缘村落来说是很重要的,且自然边界也有利于减少邻村之间的纠纷。

现成的环境是不会

完全满足人的需要的,对于不完满的地方,就需要进行人工改造来加以弥补。楠溪人善于改造环境,改造的原则就是创建好“风水”。“风水说”和阴阳五行说交织在一起,引导了村民对环境的改造,更多的是满足一种心理的需要。所以不了解风水说就难以理解楠溪村民的审美心理。楠溪江文风鼎盛,相关科举文运的风水,也特别重要,在各村都有相应的风水地形与规划,以求子弟能文运宏开。如苍坡村按照“笔墨纸砚”来构思村落的规划格局,芙蓉村的规划是“七星八斗”格局,也有利于出人才。在很多村落里都有文笔峰,确定了文笔峰后开挖水池,称之为“砚池”或者“墨沼”,这样文笔峰的倒影进入水中,形成“文笔蘸墨”的好风水,有利于文运。塘湾村的“十景诗”之一“巽吉山”写道:“耸然特立一高峰,恰位东南秀气钟;巽吉更加崇宝塔,文风焕发笔游龙。”再如蓬溪村的文笔峰,正处于风水说中的巽位,山峰倒映于湖中,形成“笔入砚池”的好风水。但如果村落的东南方也就是巽位,没有这样圆锥形的小山,就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加以改造。如还不够,便加盖一座“文笔塔”,借以弥补景观结构的不足。可惜“文笔塔”已经损毁,现在只剩下遗迹,看不到全貌了。

第三,从园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在农业地区,很少见到大规模的园林。然而,我们在楠溪江看到了几处优美的园林。以园林的分类来说,通常有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这些园

林要么是沾染了皇族气派,要么是受到文人雅士情趣的深刻影响。然而楠溪江的园林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气质和风采,这对纯农业区农民创建的园林进行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所采用的园林案例是楠溪江中游的岩头村和苍坡村。原因在于,楠溪江上游的村落由于耕地面积小,村落的规模也较小,为了保护珍贵的耕地,村落常常建在山坡上或者山坡和平地的边缘处,虽然有一些园林小品建筑,但并不成体系;楠溪江下游距离温州太近,已经城市化了;而中游的盆地宽阔,因而中游的村落不仅可以建立在平地上,而且面积较大。这两个村落都位于中游,并且园林发展得最充分,现状也最完好。(图1、图2)

与城市的私家园林相比较,村落园林具有以下特点。

特点之一:村落园林的创建首先是基于功利考虑的,而非纯审美的。我们来看岩头村。岩头村有大面积的湖泊,湖泊周围是长廊、亭子、庙宇、戏台,还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是明朝嘉靖年间桂村落园林中的水的功能不同于其他的园林类型。不管是颐和园这样的皇家园林还是在江南一带尤其是苏州的私家园林中,水在主人的生活中起到了欣赏和娱乐的作用。而农业村落中不仅仅是这样,村中的这些湖泊首先是水利设施,以丽水街为主的岩头就是以综合水利设施来规划的古村。水源起于五尺溪双资头的

水是园林的血脉,但是岩头村就在东南方的汤山上垒土培高,林公主持修建的。

22堰坝,止于村中的丽水湖,包括镇南湖、智水湖、右军池、进宦湖等,是一处抗旱防涝、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在灌溉农田行立体的空间处理,如果空间有分割,也只是借助于建筑物。

特点之三:农业区域中,园林的建筑溪江的村民有看地方戏的传统,逢年过节都会请戏班子来演出。这些戏台有些和宗祠类建筑成为一体,如建在宗祠内,的首要功能之外,成为村落中人们生活组成有不同于私家园林之处。传统的私这样宗祠既成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可用水的水源,生产需要和生活需要都得家园林,亭台楼阁的设置都只是满足私以在宗祠内看大戏。还有些戏台设置在到了满足。丽水湖旁边的长廊被称之为家的需要,建筑物主要围绕居住、读书和宗祠外,成为单独的一个公共空间。第五丽水街,它造型优美,成为许多摄影师喜赏景展开。由于楠溪江的“公共园林”不类是因水形成的公共空间,水和人的生爱的拍摄地。但追溯丽水街的建造,我们是满足私家的需要,而是公共的,所以建产、生活密不可分。在水渠、水池和水井得知本来这是拦水的堤坝,最初上面是筑规模和样式有了许多不同。我们审视旁,都会形成或大或小的公共空间(图不允许修建筑物的,但随着商业的发展,一下“公共园林”中的建筑,发现相当一3)。

岩头村位于南来北往的交通必经之地,部分建筑是私家园林中少见的,但却是第六类公共空间是以宗教类建筑为久而久之,在丽水湖的一侧盖起了商铺,农业区域中宗族村落里重要的部分。如中心形成的。楠溪江极少佛寺和道观,三邻水的一面设置了美人靠,上面覆盖了苍坡村公共园林中的陈氏大宗,是血缘官庙在楠溪江是数量最多的庙。“三官”廊顶遮风避雨。苍坡村的水面也非常多,村落中最重要的建筑。苍坡村的仁济庙指专管农业生产的三官大帝,即天官赐有东池和西池,这些水面的设置一方面和岩头村的塔湖庙,都位于公共园林中,福紫微大帝、地官赦罪清虚大帝和水官美化环境,另一方面也具有防火防旱的而且不是单体建筑,是一组建筑。岩头村解厄洞阴大帝。三官庙的规模或大或小,功能。

园林中还搭建了两个戏台,满足人们看村村都有,有些村落不止有一座,这也成特点之二:它是开放的,和村民的日戏的需要。这样大尺度的空地在私家园为楠溪江农业景观的一个特点。关帝庙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传统的皇家园林林中是见不到的,因为私家园林中有限在楠溪江也是很常见的,但与三官庙的自不必说,皇族之外的人是不得进入的。的空间被作了尽可能丰富细腻的处理。不同在于,关帝庙的修建多是从风水的

私家园林也是如此,主人之外也只有一传统的建筑样式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角度考虑,以求降妖除魔,镇灾消祸。在些好友能够在其中游玩,都不具备公共功能,满足不同的需要。

当代生活中,西方宗教对乡村的渗透也性。陈志华先生在关于楠溪江的乡土研第四,从规划思想的角度看。当代规不容忽视。我们在岩头村,就见到了修建究中称之为“公共园林”,我认为是非常划思想对创建“场所(place)”给予了高得非常气派的基督教堂,村民们正在里有见地的。这种村落园林的重要特征就度重视,因为要营造使人产生场所感的面做礼拜。

是公共性。它的建造是在宗族的主持下空间并非易事。楠溪江的许多村落不仅这些公共场所的大量存在,有利于发动了全村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不是一有严谨的规划,从中所展现的公共空间形成村民对环境的认同,有利于培养楠家一户的行为。它处于村落寨墙的范围的营造更是对现代的规划设计和理论有溪人对场所的依恋,增加人的幸福感。比之内,成为村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意义,对于村落的规划有重要的借较一下楠溪江和湖北荆门地区,就可以调查中发现,这一部分的利用率也最高。鉴意义。楠溪江的村落中不仅有系统的看到这种差异。荆门地区的农村缺少公如岩头村的乘风亭,它位于丽水街的一街巷、水系,与其他地方不同之处在于有共空间,村落很难形成对人的凝聚力,形端,原来供过往的人喝茶歇脚,现在是村大量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大致可以划成了外向型的村落。而在楠溪江,人们对民们聚会打牌的场所,非常热闹。苍坡村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宗祠类。由于楠溪江家乡的认同度非常高,即使在国内外做的“望兄亭”也是村民聚会的首选之地,是血缘村落,一村一姓,宗族在村落事务生意挣了钱,也都愿意在家乡建新居,愿老人们在此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在公共中占统治地位,在村落中,宗祠类的建筑意将来回到家乡居住。

园林和普通住宅之间并没有边界,联成非常突出,如苍坡村的李氏大宗,芙蓉村最后从民居建筑的创造来看。楠溪一体,可以相互眺望,坐在丽水街的长廊的陈氏大宗,鹤阳村的谢氏大宗,规模宏江民居的特点有二:其一,外向、通透。上,放眼望去,一座座民居尽收眼底。每大,建筑考究。第二类是书院类。楠溪江农业社会中,虽然楠溪江流域相对平静,逢节假日或者闲暇时刻,村民们都喜欢以“耕读文化”闻名,历代都是文化繁荣但是村落之间、姓氏之间也不免纷争,楠在此相聚,成为人们重要的活动场所。在之地,这里的家族也都推崇科举入仕,所溪江的传统村落是围合的,都有防御的空间的处理上,讲求通透,视野开阔,不以,每村都有书院,著名的如芙蓉村的芙寨墙,这是运用宗族的力量集体对外。但同于常见的园林形式。在传统的园林中蓉书院。第三类是日常聚会类的场所。如具体到每家每户的民宅,多是单体结构,“叠山”是最常见的营造园林的方式,以苍坡村的“望兄亭”,芙蓉村的“芙蓉亭”甚少围合结构,比如北方民居中常见的造成空间的分割。但在这里的“公共园为人称道。村外也有亭子的设置,如路四合院结构。它的住宅形式轻盈而通畅,林”中,没有“叠山”的营造手法,所有亭,它给沿途经过的人们提供了歇脚的向外的。每家每户是村落这个网络中的园林的构成部分在平面上展开,很少进

地方。第四类公共空间以戏台为中心。楠

“点”,而不是“面”,自由坐落在村落中。

23

论坛LUNTAN其二,当地建筑材料的大量运用。楠溪江流域多山水,卵石和木材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在传统的楠溪民居中,墙体的下部用卵石垒成,非常有质感。主要的结构用木头作支撑,这些木头不上油漆和彩绘,保持天然的纹理和颜色。屋脊的曲线,上下层之间层次的错落都处理得非常和谐。房舍的风格朴实又自然,是楠溪江乡土建筑的魅力所在(图4)。

三、商业的冲击和城市的影响楠溪江流域的田园景观在当代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永嘉县是温州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温州率先发展小商品生产,闻名全国。温州人越过地域的限制,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商品经济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如今我们走进这些村落,发现村民的生活方式已经变了。男性村民多在外地做生意和打工,我们走访了一些农户,看到这里家家户户在做彩灯,制作程序简单,很适合每家温州地区的农民收入,其中农民从第一产业中获得收入人均为349元,同比有所下降,但是农民从第二、三产业中获得的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农民从第二产业获得的收入人均达369.8元,同比增长73.7%;从第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为691.9元,同比增长9.7%,这主要得益于农村家庭的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的增长。

商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传统“耕读”生活方式的加速解体。从原来家家户户以耕作为主要生计到现在许多人放弃了农业劳作。原因有这样几个:首先,人多地少。这里本来就是山间盆地区,可耕地非常稀缺,通过调查几个村落得知,这里每人平均只有一分或者二分田。其次,农业收入低。绝大部分富裕起来的村民都是外出做生意或打工,彼此之间有很通畅的商业网络,走上从商的路子较为容易。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其他务农的村民。第三,各种建设征用了大量的耕地,如道路、工业厂房等使得土地更为稀缺。第四,到外地进行农业生产。近几年,温州市不断有农民到黑龙江垦区承包土

地从事粮食生产,全市已建立市外粮食基地50万亩,初步达到了把“粮库”建在市外,腾出自己的地发展高效农业的目的。

如今,土地利用形式的重要变化是,较多的土地集中到较少人的手中。这样,较少的人手中就可能拥有十亩以上的土地。当然,农户出让农地使用权是有偿的,转入农地的农户或者采用现金补偿或者采用实物补偿,二者之间达到平衡。这里距离温州市区不远,坐汽车也就是40分钟车程,距离永嘉县政府所在地上塘也非常近。从经济的角度和城市需要的角度出发,流转后的土地多用来进行蔬菜种植,销售到城区,在岩头、枫林镇都有大面积的蔬菜种植区。

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解体,富裕起来的楠溪江人,在环境的改造上,极大的的消失和新建筑的大量出现。我们在中游的几个村落走访,发现除了公共建筑量“火柴盒”式的水泥建筑竖立在传统的民居中,和环境极不和谐,和我2002年第一次到楠溪江时的见到的景观,已经发生了许多改变。不仅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景观也在加速度地消失,即使在作为旅游点的古村落中,这种情况也不能避免。我在芙蓉村采访农户,农户们说,每年的门票收入平均每人只给十元钱,根本不解决任何问题,这也造成了在岩头村,我问一些村民,喜欢住老宅还是新房,许多村民都表示愿意住新房,觉得新房住起来更舒服。在苍坡村,我问一些农户盖新房有没有人管,回答说没人管。相对而言,岩头的对策还要好些,岩头把老的村落和新建区分开来,不允许未经批准在老村落中进行任何建设。

四、结论

在今天,如要体验中国传统农村之美,楠溪江流域的乡土景观是难得的瑰宝。通过对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的景观分析,留给我们的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六点。

(一)宗族在景观改造中所起的重要

作用。楠溪江流域的村落几乎都是血缘村落,一村一姓,一个宗族。在中国南方,存在着大量的血缘型村落,在这些村落中,宗族才是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组织机构。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沿袭了将近一千年的门阀制度,到了宋代彻底消失,代之而起的社会组织力量就是宗族。从个案分析中我们看到,不管是整个村落的规划,还是具体的建造过程,宗族都起到了决策和组织村民的作用。借用贺雪峰教授的农民行动单位的理论进行分析,这样的村落与其他类型的村落相比,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宗族是最重要的行动力量。我在湖北荆门地区考察过典型的原子化村落,两种类型的村落在景观外貌上的差别是巨大的。荆门地区的农村很少公共场所,而楠溪江流域的村落里有大量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的存在,这些建筑和设施的存在离开宗族的力量是实现不了的。

(二)风水理论对景观改造的影响不容忽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风水理论影响深远。在农业区,尤其是南方广大的山地丘陵区,风水是影响景观改造的重要因素,它支配着人们对环境现实的改造。风水模式是一种围合式的景观结构,这源于中国人心灵深处对求庇护、重安全这一景观结构的偏好。人们常常认为,符合风水要求的环境就是吉的,否则就是凶的。为了趋利避害,楠溪人不仅重视对自然环境的选择,而且有意识地弥补自是风水说与封建科举制度相关联后进一步获得强化。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满足了楠溪人求安全的心理需要,而且满足了人们对科甲功名的向往和追求。何况风水理论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因素。总之,风水理论成为中国农业社会尤其是在汉民族生活区中影响范围最广、时间持续最久的环境营造模式,也是解读楠溪江景观的一把钥匙。

(三)环境的审美质量影响到人们的体验。楠溪人创建的生活环境,更容易使人产生丰富的感知和体验,尤其是大量公共空间和公共园林的创造。在这些公共性的场所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交

留守在村中的人也积极投身小商品生产。改变了村落的原貌。最明显的是老建筑

书院、戏台还保留较好之外,大每户单独生产。据2002年统计资料显示,如宗祠、

村民缺乏保护珍贵物质遗产的积极性。然条件的不足以获得理想的环境,尤其

24流会加强,有利于形成家园感、场所感和一种文化的凝聚力。我们比较湖北荆门地区的原子化村庄和楠溪江的村落时发现,这两个地方人们对环境的认同度是不一样的,楠溪人对环境的认同度较高,对环境的依恋较深,幸福感也较强,环境有一种内聚力。环境的审美质量甚至影响到空间行为,如人们是乐于接近还是选择逃避。在村落的面向上,荆门地区的村落是向外的,村民较愿意迁出,而楠溪江的村落是向内的,人们愿意在家乡生活。

(四)楠溪江村落的整体规划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以往我们过于关注对城市环境的规划,而对村落的规划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而事实上,中国的大多数人口生活在乡村,农业景观首先是田园,是人生活的地方,我们所关心的不能只是农民收入的增长,更要关心他们幸福感的增强,要努力为农民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农民不仅需要良好的生产条件,他们也有审美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面分析,村民也有较高层面的精神需要,我们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予以满足。楠溪江流域的大部分村落都有系统的规划,在具体规划和建设中非常注重生活环境的品质,力求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等各种需要在其中都得到满足,因而村寨显得亲切近人,充满生活气息,这对于

我们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种平衡状态正在逐渐被打破,我们需要我们要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对村落规划进行深入的探索。

(五)在有限的盆地空间内,保持了生态的平衡。楠溪江流域的村落处于山间盆地之中,虽然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有限,可是人与环境形成了一种平衡。从生态的角度看,人们处于盆地特定的条件下,形成了特定的生态节约机制,使环境变得更加可持续。“盆地景观的空间隔离效应,发展了以自我需要为目的、内源型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盆地内外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都极其有限,因而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直接受到盆地内部生态机制的约束,从而发展了包括生态节制行

[2]为在内的适应性行为。”但是在当代,这

图3  鹅兜

图4  楠溪江传统民居[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和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85页

参考文献:

[1]陈志华.楠溪江中游古村落[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永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永嘉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3]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

科学地总结历史上形成的生态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六)当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文化的冲击,使得楠溪江流域的耕读文化加速解体,传统的生活方式难以继续,传统的乡土景观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改变。近些年来,新建筑大量出现,与破坏了整片景观长期以来形成的和谐。如何面对商业化和城市化浪潮给农业景观带来的变化,迎接挑战,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需要我们继续研究。

注释:

[1]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63页

原有的自然环境和建筑风貌非常不统一,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朱晓明编著.历史 环境 生机——古村落的世界[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张敏,博士,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实习编辑:王若希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