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水沸腾了》面试
试讲“说课稿+试讲稿”
(一)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水沸腾了》。本单元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集中研究在融化、蒸发、凝结过程中水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食盐和沙混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第2课学生要做的是水沸腾的探究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本课承担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一、教材分析
第2课“水沸腾了”,本节课学生要做的是水沸腾的探究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从探究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与已有的认知形成冲撞、整合,获得深刻的认识和体验。本课在教科书上分为3个部分。“聚焦”部分展示了一幅占据一半页面的砂锅图片,锅的下方是电磁炉,锅的上方热气腾腾。聚焦部分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从图片到聚焦的问题都明确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水会出现的现象。“探索”部分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预测,即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数据。“研讨”部分有两个问题,可以和探索部分穿插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2)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实验现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2.难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酒精灯加热。
四、学情分析
沸腾现象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但大多数学生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缺乏对该过程具体的认知。对于3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酒精灯等实验器材,这些器材的组装和使用是难点。水的沸腾实验中有温度计的使用、石棉网的作用、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水量和水温的选取、仪器摆放的方法介绍等问题,内容多且杂。教师应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着重于温度计的使用和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化繁为简,同时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观察描述法、启发式。
六、说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水。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三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使师生不必再去识别过程,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理解活动的意义以及注重它们的联结上来。
1.问题聚焦
生活中,烧水是十分常见的活动,教师直接用“你烧过水吗?”提问学生,引出给水加热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有很多零散的、模糊的记忆,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
聚焦板块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
2.探索活动
在短暂的交流与思维碰撞之后,将已有的认知用图画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探索部分的主体活动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在该活动中,面对众多新的仪器,学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教师需要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并在课堂上及时引导。本次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每个学生明确分工,如材料管理员、记录员、安全监督员等。
由于学生第一次自己使用酒精灯,教师要先通过讲解、演示,让所有学生都了解酒精灯的构造,并演示点火与灭火的方法。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①有序地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以及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②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烧杯壁;③加热后的烧杯、三角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很烫的,切勿用手触摸,谨防烫伤。
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
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
3.研讨
在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研讨里面的两个问题整理活动记录并做好交流准备。“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里的变化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杂乱的,但整理之后可从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三个角度来回答,因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有序观察的习惯。第二个问题中的第一个小问题是比较容易回答的,温度计上的读数显示非常直接,也是学生容易获得的。第二个小问题关注的是沸腾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其中的一点依旧是关注温度的变化,即沸腾过程中,水温保持1000不变。再将探究前后对水沸腾现象的认识进行对比分析,学生自己补充,通过经历、体验获得充分理解。
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这一板块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
(二)试讲稿
一、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 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
些。)
2. 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 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 0℃,水的温度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 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 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 凝固(0℃或0℃以下) 冰(固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