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3卷第2期 ⅣlG彻,UNII,TNSITY【SOCIALSCIENCE)Vo1.3 No.2 Jun.20O2 一69一 ・哲学・ 论对医学的全面理解 ——从中医理论对人的理解来看 别、超 (安徽中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安徽合肥230038) 摘要:各种医学理论及体系、医疗方法等多元医学实践活动的存在,共同构筑现代医学的整体内涵。对医学进行全面理 解的观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医学是建立在人学基础之上的学科。现代医学在这一点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不足,中 医学理论和实践中在强调人的因素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解。 关键词:医学;全面;9/解;中医理论;人学基础 中图号:It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222(2 ̄02)m一0069—04 现代医学的发展之所以取得了辉煌的成效, 从不同的层面反映客体的统一性的本质。从某一 而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是因为对人认识上 角度解释人体生命状态的认识和理论,均不能说 淡化了人作为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的一致性。所 明另一个角度的认识和理论的不合理性。个别的 以我们必须对医学(现存的医学体系)给予全面的 理论命题也只是对认识客体在特定的背景下,对 理解,这种理解并不是简单的泛化,而是一种强 客体本质的反映。医学科学体系在现时代的发 调:医学只能是建立在人学基础上的仁术。中医 展,也需要宽容的精神,允许各种医学体系、医学 学在强调人的参与因素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解。 理论、医疗方法等多元医学实践活动的存在,共同 1为什么要对医学进行全面的理解 构筑现代医学的整体内涵。 1.1对医学全面理解的哲学基础 再次,医学科学真理的历史性、具体性,决定 首先,医学具有鲜明的探索性特征。人体生 了医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医学研究对 命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其体现的外部联系和表象 象的自身复杂性,与社会环境的共同演进互动性, 特征具有层次性、易变性。引起这些变化的内在 生命现象的层次结构被日益揭示的精致性与统一 依据则更为错综复杂,因此,通过扑朔迷离的表象 性,医学研究主体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局限 特征掌握其内在本质性规律必然是一个不断探索 性,都要求我们在正确把握医学理论的进程中,不 的过程,其间认识的可谬性也必然不可避免,如病 断地根据实践修正错误,达到对人体生命状态和 人对人体生命状态和活动的感受,医生对疾病的 健康疾病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理解和认识方式,对各种表现信息的判断及分析 以上分析说明,对医学的全面理解,根本上归 加工,乃至将其提升为本质规律的把握等过程,都 因于医学与人的密切联系。那么,对医学体系合 存在可选择性,所以争鸣、探索、试错在医学认识 理性的评判,对医学认识全面性的追求,对医学实 总体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 践最优化的把握,均须臾离不开人、人的意义等因 其次,任何科学真理都具有整体性特征,医学 素。 也不例外,其认识目的是对人体生命状态进行无 1.2医学只能是建立在人学基础上的仁术 限接近的整体把握。医学认识主体所认识的对象 医学是以人的价值和需要为根本基础的,如 本身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属性和规定,这些规定性 医学体系的构成中,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 收稿日期12002—03—28;修稿日期12002—04—20 作者简介:孙超(1966~),男,安徽霍邱人,安徽中医学院副教授,硕士。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0・-・——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02年6月第2期 学,都包含以人道、人性为内容的精神心理卫生体 系。在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中,医学构成中的占有 常就医者往往注重的是一些非医疗技术环节的因 素,如医生的责任感、工作热情、服务艺术、对患者 精神负担的安慰,即真心、耐心、诚心和爱心在医 疗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现代医 学在发展中,既要克服实验医学本身认识、方法的 限制,又要能从人的整体角度出发,把握人的“活” 的生理状态和活的心理、社会状态。 2 中医学理论对人的医学全面理解的认识优势 相当部分的都是由人们的非医学需求而产生的, 如医学美容、非医疗保健性药物的生产使用,甚至 对于诸如不孕症“治疗”的极度追求等,都是由人 们的现实行为、伦理规约和社会审美等方面所导 致的需要。可见,在构成人们的医学价值体系中, 既包括对真的需求,也必然包括对善和美的需求。 医学产生的背景基础中自然环境、文化特征 以及医学研究主体认识方法都是不同的,但其围 2.1现代医学大大忽略了人与医学的关系 正如埃德加・莫兰所说,当人类的主体性和知 识的客观性分离时,科学认识发展到最巧妙的方 式来认识一切可能认识的对象,而对于人类自身 的主体性却变得全然盲目。“心理学学科甚至用 ‘行为’或‘冲动’来代替人。同样,生物学的专业 化消灭了‘生命’的概念而代之以‘分子’、‘基因’、 ‘行为’等等。最后,构成基本问题的本质的东西 荡然无存:人是什么?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他 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什么?他在生命中的地位是什 么?” 3。人体的健康状态是伴随着自然环境、社 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人类自身对疾病和 健康的认识也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地深 化。由特异性病因引起的各类传染病、营养缺乏 症等,在当代不再成为医学关注的主流内容,而与 绕人的生命状态的治疗和调节的目的是相同的, “医学是以治疗疾病和增进健康为目的的。但实 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到达目的地的早晚 有不同。这正是必须宽容地理解医学的原因”…。 据哈佛大学研究人员调查显示,替代医学(非主流 医学CAM complementary and ahemative medicine)在 美国正逐渐被接受,而且有不断上升的需求趋势, 主流医学和替代医学的日益融合,启示我们不仅 要从实践中理解CAM的内涵,更应在理论上去科 学地解释。对医学的宽容理解并非认为所有的医 学体系都具有同质的科学性,而是在对医学宏观 的理解中和医学具体的认识中对人性进行全面理 解和把握。现代医学愈加深入的研究揭示人体是 个整体性、生态性和社会性的完整系统,各种疾 一病的发生、发展和相互转化无时不受到生理、心理 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均是通过人的生命 心理、社会及行为因素有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肿 瘤、社会公害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类 型。 状态的不适和失衡而产生的。 1.3是在医疗实践中对人性的全面理解和现实 把握的需要 科学的价值意义,从整个科学活动来看(包括 科学研究动机、研究过程、知识体系及理论评价), 都不可能是纯粹中立的。尤其在当代的大科学时 代的医学发展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医学 与价值的关系,医学研究应该把“求真”与“求善” 有机统一起来。医学的科学精神中也应包括人文 关怀的科学精神,现代医学研究临床致病因子中 既有生物性的,也有社会的、环境的,“医疗方式也 魏尔啸在《科学方法和治疗观点》中说:“医学 本质上是社会科学”,任何医学行为均离不开人及 人的因素,无论是医生和病人,还是医学团体和社 会其他群体。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的认识观念中, 是把医学研究的着眼点与人截然分开的,生物一 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关注到人的心理和社会环境 对人的重要影响,但仍无视人特有的意识;忽略自 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况且“在‘生物’的基础上把 ‘心理’、‘社会’这两个方面补充上,并不能从根本 上克服由‘生物学’带来的局限性”M]。 2.2人是中医理论研究的核心 由治疗型逐步转变为治疗、预防、保健,群体和主 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并不探究人体内在实体结 构,而是通过对表现于人体外部的症状体征进行 研究,经过观病取象,形成对症状、特征和其它相 动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医生的义务范围由对病人 负责发展为对病人、病人单位、医疗单位、保险机 构、政府、社会等方面的负责” J。从医疗现实来 看,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评价主 要有技术水平、服务态度、费用因素。大多数的经 关因素的体悟理解,获得征候类型结论。中医治 疗论讲究天、地、人三才,天候地气即人所处的生 态环境;世俗人情即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七情六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孙超:论对医学的全面理解第2期 一71— 即人所处的心态环境。《灵枢・逆顺肥瘦》日:“圣 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 明法” J。中医治疗过程也非常注重患病的人,不 单单局限于人所患的病。《素问・汤液醪醴论》书: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6。疾病 6j和病人是第一位的,医生和诊治是第二位的。中 医研究的对象包含疾病和患着疾病的人,而且这 个研究对象是处于活体的、完整的、不断进行生命 活动过程中的人及其各种病症表现,在研究过程 中要考虑患者的情感、思维、各类诊疗反馈信息和 病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然后把握疾病 产生之后的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通过治疗信息 输入了解疾病状况,强调平衡阴阳,发挥机体抗病 能力,使疾病不治而治。 2.3中医注重的是“人一环境”整体系统的相互 调节 3中医学注重人的因素对医学发展的启示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把医学服务的对象和研 究对象相混淆。因此,摆在中西医面前的首要问 题,是要回答医学家面对的‘人’究竟是什么”【7]。 在中医研究视角中,如中医的脏象学说,把人视为 个由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状态构成的整体系统,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以综合一演绎的逻辑原则,把 整体系统划分为若干功能不同、相互联系的子系 一统。又如中医的病机学说,注重内外因的共同作 用,分析导致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出现疾病 状态的原因。同样,在中医治则与方药运用中,也 重于通过负反馈对于疾病进行审因审机的调节, 如“调和营卫”、“通利枢机”。 “对于整体性和活动性的强调,使得中医诊断 的对象不是疾病,而是人,不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 的组织或生物体,而是人的整体生命活动所表现 出的象”[8。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组成部分 8j并非通过简单相加去体现生命各项功能,在诊治 疾病方面,中医讲求辨证论治,三因制宜,先辨证 而后论治,这种诊治过程体现的是一种动态过程, 关注的是组成人体各要素的功能和它们之间的关 系。中医理论注重整体系统性思想,以动态方法 研究生命与环境的适应关系,其研究对象是“天人 传统科学的研究主要聚集于客观物质的实物 角度上,以单纯的还原方法认识客观物质,微观已 达到亚基本粒子乃至原子,宏观也探达至总星系。 而复杂科学则把研究放在由客观实物转向客观关 系,使科学研究赋予了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内 容。 医学对真的认识与一般自然科学的认识有一 定区别,医学认识对客体的认识大部分是着眼于 对客体状态的合理调节方法。中医更注重研究 “人一环境”整体系统,调节的是人与环境的整体 之际的健病之变”,实质上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 状态。中医学的研究对象是“天人之际的健病之 变”,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对应的健康和疾病 转化的过程。中医理论实质上从认识人体功能状 态的变化规律的角度,研究人体复杂体系的科学 思维和认识方法,在医疗过程中以调整复杂的人 体状态,达到体内“阴平阳秘”为目的;强调人体的 中,对应的健康和疾病转化的过程。“中医理论模 式对生理和病理的描述,是较符合对人体复杂系 统‘真实状态’研究需要的” 9。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医学在经历了数千年 发展变化中,始终未被“西学东渐”和西方强势文 结构和功能,而不是其实体和元素,戋 维方式是 整合的系统思维方式。中医研究的具体对象,可 以说是以活的整体状态的人为中心而扩展的,注 重的是“证候”,即流露于外在机体的反应状态,而 明所荡涤或排挤取代,其原因不仅在于其实实在 在的疗效,而且在于“它具有以‘科技一人文’双重 内涵为核心的完备的理论形态作为其整个学科的 支撑点”[10]。中医理论注重整体的人及其生命状 态,注重包括自然、社会都在内的大环境,在现代 医学发展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笔者十分同 其与不同个体特征、自然环境对个体体质特点综 合影响、个体精神面貌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动态联 系。中医学对病人表现于外的脉象、舌象、面色表 情的丰富症状、体征均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对人 的气色、神情、体态、气味、声音、脉象及生活习惯、 意祝世讷先生提出的建立一种完备的“人医学模 式”[4],这种医学模式是“以人为本”并以对人的全 面理解为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如果只单单受制 于技术或经济利益的规约,就可能偏离为人服务 及人本主义价值的中轴,尤其对于医学。真正使 医学成为人类的福祉,彻底扭转医学的枯燥而单 调的“为学”的认识目的,逐渐过渡到医学“为人” 环境等的了解,形成对人的整体印象,获得其生命 活动的失衡之处。 的本体目的,实现其从机械论图式向整体、有机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一72一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期 版社,2000.172,177. 生态图式的深层次的转变,这一切首先要在医学 学科的新发展和不断进化中,重新拾起和审视人 [5]南京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1986.254. 以及人性,建立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健康观、治疗 观和医学观。 参考文献: [6]南京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1991.108. [7]李致重.论中西医的不可通约性[J].中医药学刊, 2001,19(6):540. [1]杜治政.如何理解作为一门科学的医学[J].医学与哲 学,2000,21(7):3. [2]况成云,曾孔生.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 题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0,13(6):61. [3]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1.97. [8]李婷,陈晓东.中医学唯象理论的思维方式及意义考 辨[J].中医药学刊,2001,19(6):565. [9]孙超.复杂科学视角下的中医学[J].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64. [4]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M].北京:人民卫生出 [10]李文彦.高等中医教育应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 神[J].中医教育,2001,20(4):2. On Overall Understat ̄ing ofMedicine ——fl舢TCM Understanding ofMan Outo (Soda/&/enee PⅡ ofArdm/College ofTroditional Chiesne Medicine,ncfei,Ardmi,230038,Ch/na) ABSTRACI':rnle existence of various medical theories and systems and various therapeutic methods make up the overall connotatin of omodem medicine.Opinion ̄as to the overall understanding 0f medicine varis,tehe most important 0f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that medicine 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ofman.On this point,modem medicine is rllole' orless defective,while he ttheoris aend practice 0f tradiitonal Chinese ̄cine provide unique i ̄ight into understanding of human factors. KEY WORld:medicine;overall;understanding;TCM theory;anthropology basis ・简介・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94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中医文化研究中心,中心挂靠在社会科学部。 经过近8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哲学与医史文献学专家为核心的兼职研究队伍,汇聚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哲学、历史 学、文献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信息管理学、中医药学等学科的校内专家,以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江 苏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的有关校外专家。目前,中心有兼职研究员和副研究员54名,多为各学科的带头人、博士生 导师和学术骨干力量。 中心一贯注重以科研课题带动学术研究。近几年来共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代表性的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 “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医药学中的儒道佛思想研究”,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医文化研究”、“中医方法论研究”, 省教育厅的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医学哲学研究”、“中医大学生文化素质考察研究”、“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研究”等。出版 了《中医文化溯源》(获江苏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医中儒道佛》、《儒道佛与中医药学》、《中医古 籍版本学》、《易医文化与应用》、《中医药发展新思维》等多部专著、论集。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医研究》、《周易研 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医学与哲学》、《医学与社会》、《江苏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南京中医药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杂志上发表有关中医文化论文及专题笔谈60余篇。 中心对外学术交流频繁。主办了“全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学术研讨会”,协办了“首届国际易医学术研讨会”、“世 界易经大会”等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经常性地参加全国性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并与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及省 内外各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和专家保持着广泛学术联系与合作。《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辟了“中医文化” 专栏,为中心的研究成果及时发表提供了学术阵地。 在大力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中心在中医文化的宣传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中国古 代哲学”、“中西文化”、“中医文化”、“中医哲学”等选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通过各种 渠道,在校园内营造中医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