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幼儿来说,美术活动既是游戏又是学习,可以说,它是一种混合体,并体现多方面教育功能的特征。鉴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特征,教师应把美工区创设成有着本土气息的能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小天地。为他们的游戏、学习与创作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使幼儿自由地观察,欣赏各种不同的艺术品,任意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与同伴友好地合作,有条理地进行各种美术活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识,从而塑造幼儿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幼儿 本土资源 美工 创设 指导
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形成了幼儿本土美术区角活动的特殊方式。他们不会完全按眼睛所看到的形状、色彩、结构去表现物象,而是用心灵去知觉样式,按自己独特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物象。其作品既是幼儿自身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感知、智力的体现,又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有模仿,也有创作;而他们的绘画与制作过程,则既是游戏,又是学习,可以说它是一种混合体,并体现多方面教育功能的特征。
鉴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特征,教师应把美工区创设成为一个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小天地。为他们的游戏、学习与创作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使幼儿自由地观察,欣赏各种不同的艺术品,任意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与同伴友好地合作,有条理地进行各种美术活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认识,从而塑造幼儿的审美能力。而我们让也要让幼儿认识到本土资源的重要性。利用本土的西游文化、美丽乡村建设、嵖岈山之美等一糸列活动的开展。让幼儿了解家乡的美。真正利用家乡特有的自然资源、让孩子成为“乐玩”“会玩\"的“玩美\"儿童。
一、创设本土美工区的要求 (一)位置与空间
美工区的选点最好是靠窗台、近水源,便于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取、换水,更重要的是采光好,利于保护幼儿视力,有条件的教室内,还要考虑其空间位置应利于幼儿进行个体活动,自由组合活动,稍作调整,又可进行小组活动。区内除了设置工具、材料柜外,应保留有一定位置的墙壁图板,供两名以上幼儿自由组合进行各种粘贴或绘画活动,也可把美工区放在室外活动,通过观察山石、植物进行粘贴。并利用本土现有的泥土资源进行泥塑活动的开展。并在美育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提供空间环境上的有利条件。 (二)提供开拓幼儿视野的欣赏角
人生教化从美育开始。要使幼儿美术教育充满情感色彩,使幼儿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诱发其审美创造的火花,就必须在美工区中设置扩大幼儿视野的欣赏角,有目的、有序地向他们展示各种各样的形态、色彩之美,并有针对性地让幼儿对每一时期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调动其创作美的积极性。因为“人是根据形象思维行动的生物”,形象思维决定了人们造形表现的意图,因此,必须首先使幼儿鲜明地浮现出这个形象,然后才能根据形象进行绘画与创造。 (三)有序地提供本土材料与工具
在美工区设一米以下开放式的矮柜,柜子可分3-4层,分门别类摆放工具与材料,例:绘画的各种笔、蜡笔、水彩笔、水粉笔、泥工的压板、各种模子、切刀、造型的剪刀、玉米叶的编织等。工具与材料的应有相对固定的位置,不同的工具筐设有不同的标记,且与柜子摆放位置上的标记相同,以利于幼儿按标记所
示,有序地取放,养成良好的自我服务能力,及做事有条理的习惯。材料的提供既要考虑其广度,保证一定的可选择性,又要注意结合阶段目标,有目的、有程序地投入,避免无目的地全盘揣出,令幼儿无所适从。
美工区的设置除了空间位置,材料,艺术氛围的创设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孩子创造一种自由、愉快、和谐的民主气氛,使他们能在自由的游戏中学习和创作,从而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发展自我。 二、本土美工区的利用与指导
幼儿在美工区内可以进行操作、模仿、记忆和建立概念等学习,其活动形式可分为前置活动,操作活动与评价活动等不同的阶段。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而采取合适的指导方法。 (一)前置活动
通过欣赏角的设置,向幼儿介绍新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了解与感知新内容的特点,调动其学习与创作的兴趣,发展其观察力与审美能力。 (二)学习活动
在一段较完整的时间内,幼儿自由进区,自由选择、使用材料与工具,独立或自由组合地从事美术活动,有充分的时间探究新事物,他们在活动中不仅满足了游戏需要,而且得到了关于物质世界的信息,为自己找到与世界交流、找到宣泄感的最佳形式。教师不必要求幼儿一定完成什么任务,而是重视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是否能运用已有经验与技能进行新的探索活动,活跃其思维发展,加强想象与创造力的开拓。
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应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发现幼儿的不足之处,启发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的创作,丰富折、贴画、捏的内容,启迪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三)评价活动
评价活动的核心是保护与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应多用鼓励的方法,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使幼儿对自己的才能产生自信。可组织一些建设性的评价活动,如游戏:“送红花”,每人一朵小红花,让孩子观察所有的作品后,把红花放在自己认为最好,最有新意的作品下,数数哪些作品得的红花多,说说为什么会送它一朵花,想想这些作品怎样修改会更好看……,从而帮助幼儿学习评价自己,欣赏他人,共享成功的快乐。 三、教师角色的转换
本土美工区创设与利用,需要教师角色的灵活转换,使其发挥更大的教育效益。
活动前,教师按幼儿的需要而设计活动,是策划者,是给幼儿提供材料工具的供给者,是环境创设的设计者。在前置活动中,教师是倡导者,观察者与诊断者,激发幼儿进入新学习的兴趣,观察、分析其兴趣、能力及需求情况,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计划,补充、调整材料,并指导幼儿有序地观察与欣赏,提高其审美能力。活动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组织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或直接和幼儿一起商讨组画的主题、布局、分工与合作等,及时发现其不足之处,给予建议或点拔式的指导,帮助他们不断完善、提高表达能力。在评价活动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欣赏者,组织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和他们一起欣赏、分享成功的快乐,从幼儿的角度去阅读、理解他们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心世界,心灵的沟通能产生共鸣;同时,教师从更高的
角度,鼓励和激发他们产生新追求和表现欲,从而达到培养创造力和陶冶情操的目的。更能让幼儿了解家乡,促进幼儿爱家乡、亲家乡的情感。
谈少数民族彝族音乐文化特性与功能的嬗变 尹霞 四川省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随着当代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结构也产生了重要的变革,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开始受到了个人主义以及市场理性的强烈冲击,文化产品也随着文化工业的发展开始失去了自身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于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意识也开始逐渐淡漠。本文以彝族音乐文化为例,尤其是针对凉山的民歌文化进行了剖析,解读了民族音乐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表现特征,并对彝族民歌的演变进行了探究。 1 传统彝族音乐——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文化
作为一个群族支系较为复杂化、民族习惯多元化、人口众多化的少数民族,它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体系和民族特点,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彝族人民与我国其他任意一个民族一样,都喜欢运用歌曲、舞蹈等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需求,并逐渐呈现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色,形成了具有原生态意蕴的珍贵文化财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民族音乐来自于分布在金沙江流域的凉山彝族民歌。在地域划分上,凉山通常被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被俗称为“大裤脚”地区的义诺,第二部分是被俗称为“小裤脚”的所在地区,第三部分是俗称为“中裤脚”的圣乍地区。这三个地区根据地域、民俗等的不同,也形成了民歌文化等的不同表达方式。同时,由于凉山社会和地理的封闭性,彝族凉山的民歌融合了舞蹈、诗歌、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综合而独立的艺术形式,构成了彝族社会原生态文化,并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丰富宝藏,成了我国民间音乐的基础和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风俗歌、山歌、情歌、叙事歌、儿歌、新民歌等构成了彝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与彝族的特定的民俗活动、生活环境、彝族民间文学等融为一体,深刻体现了彝族的审美条件和民族心理。彝族民歌音乐按照风格来分,主要分为高亢派和柔和派两类。柔和派的彝族民歌的曲调大多婉转柔美、柔和低回,有的柔和派音乐还展现出了奴隶时期彝族人民所受的痛苦,展现了劳苦大众们的悲苦遭遇,传达了内心的悲凉和凄苦之感。高亢派的彝族民歌通常展现了奔放而又粗犷的情感,并以高亢激昂的曲调展现了彝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勇敢刚强的意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彝族民间的婚嫁歌《阿母尼惹(妈妈的女儿)》、彝族情歌《阿惹妞(幺表妹)》、彝族史诗《勒俄特衣(创世经)》、彝族传统小调《过年歌》等。 2 彝族传统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特征
(1)拥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由于彝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等环境,其群族支系之间很少能实现客观和频繁的交流,因而,虽然同为彝族,但是他们在生活习俗、民族语言、音乐风格等方面也都会产生不同的特点。例如,由于生产条件十分艰苦、生活环境过于单调,彝族的车苏人长期散居在大山深处,就形成了不受外界影响的音乐文化环境,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阿噻调》。《阿噻调》在车苏人的生产和生活中,不仅仅起到了传递信息、教授生产经验等作用,而且还起到了表达爱情、抒发情感的重要作用。
(2)多种多样的词曲形式。在社会中,音乐的传播功能与时代是密不可分的。一首歌曲不仅仅在于他的曲调是否优美,而且也在于词作是否动人。在彝族的民族音乐创作中,很多彝族歌手不仅仅是演唱者,而且也是词曲的创作者。很多彝族民族音乐不仅仅来自于个人独创,体现个人的内心情感,也有来自于集体创作的作品,展现一个群族的精神风貌等。例如,《阿噻调》的曲调几乎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他们的歌词通常可以“随机应变”。《阿噻调》句头、衬腔、句尾等都会运用衬词,歌词一般都是五字或七字,且十分讲究韵脚等的运用。 (3)形式多样的演唱形式。声音作为最自然的现象之一,演唱时一种社会文化的现象,是物理和生理运动方式之一,并将节奏、频率、音色、幅度、持续等进行结合。彝族的演唱内容通常十分深情,且内容十分丰富,有时演唱形式只能跳不用唱,有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娱乐内容。在彝族的民族音乐中,旋律流畅通常是比较有宛转悠扬的乐句、流畅的调头旋律,其内容也成了主题。《阿噻调》的演唱形式主要涉及两方面。一人演唱成为其中之一的演唱形式,包括引子的调头、主部的调子等;第二种演唱方式是众人合唱,也就是一人领唱,多
人合唱的模式。另外,如果是叙事类的歌曲或者是爱情歌曲,那么通常使用对唱、领唱、和唱的演唱形式。
3 彝族传统少数民族音乐社会功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彝族音乐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其自身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并在整个音乐社会史、音乐社会学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并逐渐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慢慢发展起来。首先,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的彝族民族音乐开始与大山之外的社会开始融合,并逐步发展成了与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唱片制造等形式相结合的演唱模式,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彝族音乐组合,如彝人制造、山鹰组合、太阳部落等,并流传下了《妈妈》《走出大凉山》《七月火把节》等经典歌曲。众多彝族歌手将民族文化与现代音乐元素等相融合,将传统旋律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形成了传播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特色、突出民族性格的社会功能,对于丰富中国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彝族民族音乐的社会功能也逐渐从传递信息等作用变为了展现审美观念、习俗等作用。尽管每个人对于彝族传统音乐的感受不同,但是彝族音乐却为我们提供了最为原始、最为自然的审美资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并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音乐教学、创作、演唱等方面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彝族音乐文化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开始不断地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并在传播民族文化、适时调整文化功能变革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