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4-08-12 来源:步旅网
“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品德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社会性指的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是社会化的产物。幼儿社会性教育指的是幼儿在社会环境中初步了解、掌握社会规范、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社会性的发展包括:社会认知、情绪情感、社会交往、个性品质。 幼儿品德教育是在幼儿阶段实施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教育过程。 幼儿通过学习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掌握和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与周围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向,控制自身的行为,逐步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

我们开展了“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品德教育融合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教师对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品德教育的正确认识,同时将这种正确的认识转化为有效的行动,落实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通过家庭、幼儿园、社会、自然生活等方面相互结合,帮助幼儿学习一种本领、体验一种感受、形成一种品质,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和品德,为幼儿成为未来社会合格的建设者打基础、做准备。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价值 研究领域现状:

通过长期实践,美国幼儿教育界普遍承认,社会教育对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起重大作用。幼儿社会教育与品德教育是使幼儿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教育。

我国幼儿教育专家认为,为了使幼儿能适应现在的幼儿园生活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就必须给幼儿有关社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态度。

时代的发展对儿童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应具有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适应社会的发展。学前阶段则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同情心、爱心、责任心、活泼开朗、充满自信等思想品德,对孩子一生的成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研究价值:

1、提高了幼儿的适应能力、人际合作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幼儿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足够的能力和体力,良好的态度和理想,去接受社会变迁和生活的种种挑战。

3、使幼儿在自我系统、社交系统和社会规则系统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与发展。 4、保证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正确方向并推动社会性发展的进程,把品德教育没有涉及到的内容纳入进来,使得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更完整、更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和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5、促进了教师、幼儿、家长和幼儿园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1、形成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和积极生活的态度,具体包括:对家庭、幼儿园、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对周围社会生活事件的关注,对他人尊敬、友好、关心、同情以及自尊、自信等良好的情感和自立、自主精神等等。

2、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增进幼儿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和对社会中各种身份的人所应有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了解,培养他们了解他人情感和需要的能力,道德判断能力(辨别美丑善恶、是非对错的能力),移情能力(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体验其感受的能力)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如同伴之间的纠纷)的能力。

3、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和品德,包括文明礼貌、合作友好、守纪律、诚实勤俭等等。

4、探究主题鲜明、形式丰富、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

5、探索开展社会性发展与品德教育的途径。(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家园同步、体验、感知、实践等活动)

6、探索社会性发展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的实施方法。(情感熏陶法、行为转化法、主动活动法、对照评价法。)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1、遵循情感支持原则、行为实践原则、强化原则、榜样作用原则、一致性原则。

2、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接触到社会上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生活,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关系,获得更多的角色体验,扩大社会生活经验,懂得一定的社会生活准则,使幼儿的社会性和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在游戏中实践、感受、体验、理解,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游戏是缩小的社会,因为游戏情节的展开过程,正是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社会交往关系,为幼儿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学会用规则来协调关系,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性的自我意识发展,社会性不断成熟。

4、创造一个有利于每个教师主动研究的支持性环境,并推动、支持、引领、服务于教师的研究。使教师获得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研究过程:(2007年5月—2010年6月)

第一阶段:设计准备阶段(2007年5月—2007年9月)。主要工作为: 1、学习理论、搜集资料。

2、进行课程方案设计,制定课程目标,研究确定小班阶段的教学内容。

3、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品德教育的指导思想,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原则。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07年9月-2010年6月)。主要工作为:

2007年7月—2007年9月:1、确定试点班,进行基础测试,主要是幼儿的社会认知、情绪情感、社会交往、个性品质、品德行为等方面内容。2、研究制定小班课程实验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途径等。

2007年10月—2008年8月:1、根据小班课程设计方案,开展实验。2、研究制定中班课程实验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途径等。 2008年9月—2009年8月:

1、根据中班课程设计方案,开展实验。

2、运用边实验、边思考、边提炼、总结的方法,逐渐形成一些阶段成果,如论文、经验总结、活动方案、实例等。

3、研究制定大班阶段的实验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途径等。 2009年9月—2010年5月:

1、根据大班课程设计方案开展实验。 2、做实验结果测试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整理阶段(2010年6月): 1、对实验结果进行测试。

2、对测试获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对实施过程中的教育现象进行描述、分析、解释和总结。

3、在回顾、归纳、提炼、总结的基础上写出课题的实验报告等,形成课题的最终成果。 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教师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具体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等多种单一或综合的研究方法。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但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方面,往往只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教会幼儿如何做人,如何关心与热爱自己的亲人和周围的人们,如何培养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完成任务,如何使其具有各种不同情况下独立地处理问题的实际生活能力等等。

本课题研究的是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学会与同伴合作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等,促进幼儿自我系统,情绪情感,社会能力,品德的发展,并在实现自我完善的同时积极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 创新之处:

1、使幼儿从小得到全面的素质启蒙教育,抛弃“知识学习”的价值取向,确立培养“完整儿童”的价值取向。

2、重新树立了教师的角色:激发了教师的成就意识,能制定不同时期、不同问题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建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做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相尊重,实现人格上的平等,给孩子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充分挖掘教育者的创新潜能。 3、使幼儿学习了较完整的社会交往技能,实现了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把教育渗入到一日活动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幼儿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满足幼儿的个人发展需要和促进了幼儿全面发展。

4、为幼儿提供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5、促进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积极交往,形成统一的积极教育空间,向家长传达新的教育理念,激发家长参与意识。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小班实施计划和方案 中班实施计划和方案 大班实施计划和方案 课题评价体系、活动方案集 课题论文集 幼儿活动展示 研究报告 成果形式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录相、现声 资料、现场会 完成时间 200806 200906 201006 201006 201005 201006 201005 负责人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幼儿园创办于1987年,1990年被评为市一类幼儿园,2000年被评为现代化幼儿园。 2、幼儿园教师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有着刻苦、钻研、好学、进取的优良品质,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

3、幼儿园课题组成员都参加过十五课题环保教育、美术教育的课题的研究,并结题,为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4、围绕课题对家长和幼儿进行了前期工作问卷调查。 5、教研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计划。

6、开展科研学习、研究活动,搜集了大量和本课题有关的资料。如:国外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素质教育,幼儿园品德教育等等。

7、选取典型幼儿对其在课程作用下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以便及时对其进行成长指导,更加完善课题体系。

8、及时记录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教育措施。 9、定期完成阶段报告。

10、每周二定为本课题的教研活动日。

11、领导重视,亲自参与实践研究,设立研究专项经费。

相信,有着人力、物力多方面的优越条件,该课题一定会研究成功,造就新的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