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经管思想的要点 1、以人为本
儒家经管思想始终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展开的,它是孔子的创新与发展,是儒家经管思想的核心。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以致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都处在朦胧的、不科学的阶段,或者是宗教以致神学统治时代。人是神的奴隶,经管者对人及其自身的价值,都缺乏正确的认识。但自殷开始就有人把认识的重点从天明、天帝下移到人间和人类社会中来。而周公根据人们对天明的怀疑首先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周公对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有了初步认识,为孔子创立人本主义的哲学开了先河。
2、人性本善
在儒家学说发展史中首先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在孔子讲的“性相近。习相远”的话中并没有说明性是“善”还是“恶”,但就孔子思想的基本立场看,孔子是主张性善的。孟子深刻理解了孔子思想的真谛,明确提出了性善的学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先天就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也是人的本性,它是不以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增加或减少,因为它是人的天赋。人有这样的本性,在人的语言和体态中都会表现出人的本性。在人的本性中有善的种子和善的萌芽,这种种子保存下来,发扬光大,就是人的善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的目的,是为他的仁政学说奠定基础,即是为了建立一个适合于人性的行政经管模式服务的。孟子提出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个古代经管学上的著名命题,有重要的意义。“不忍人之心”解释仁爱之心,经管要从仁爱之心出发,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3、道之以德
孔子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堪称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两种对立的经管路线或方法。用“道之以政,齐之以法”的方法来经管,只能祈祷“民免而无耻”的效果。就是说不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引导人民,而是用政法来教化人民、引导人民,那么人民只能被动地免于犯法,而不知道耻辱而达到道德的自觉。可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经管手段是一种法制式的经管理论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把法治经管理论发展得最为完备的是韩非的法家理论。从此在中国,德治与法治形成了完全独立的两种不同的经管理论形态。
4、仁爱之心
“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仁”出现了109次。《说文》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即“仁”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人是社会化的生物,
人不是孤立地生活,而是处于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相互联系之中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往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仁”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它的内涵非常丰富,基本的内涵是“爱人”。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也”。“仁者,爱人”。“恻隐之心”即是同情心、怜爱心。孟子还把仁爱之心称为“不忍人之心”。
5、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仁爱思想的重要表现,它是一种基本的道德义务,道德规范。用来调节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上下、左右关系到达和谐,从而达到一个组织、一个团体的有序化经管。
“忠”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公而忘私。孔子说“主忠信”,对人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孔子的学生曾子认为孔子的全部思想用“忠恕”二字就可以加以概括。“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是指自己内心中一种真诚地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去诚实地为他人谋
1 / 8
事、做事的行为,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原则。儒家的“忠”,作为道德范畴,还包括含有君臣之间、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
“恕”是孔子“仁义”的又一方面内容,是宽容、谅解和厚道,不把自己的意志、爱好和憎恶强加于人。
“忠”和“恕”的区别是:“忠”是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以及由此态度去诚实地为他人牟利做事的行为。“恕”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以心揆心”、“忖己度物“、从而谅解别人的不妥之处。正确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诚信为本
“信”是儒家伦礼“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儒家认为“信”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经管者讲“信”,就是具有亲和力,能团结人民,就没有办不到的事。“凡忍住必信,谁人不亲。《周书》中说,经管者讲诚信,讲信用,任何法律制度都能得以顺利贯彻。信不止是在国家的经管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还是不变的宇宙法则。
诚信是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民族都遵从的一种基本道德。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如果没有诚信和信用,后果是不可想象的。诚信在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见利思义
“义”也是儒家“五常”之一,基本含义是“善”或“美”。《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释名·释言语》解释说:制裁事物使合宜也。“唐代韩愈说:”博爱之为仁,行而宜之之谓义。”所以“宜”是适宜、合理的意思。管子说:“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法家对“义”的解释与儒家是一致的。韩非说:“义者,谓其宜。”用现代经管的话说就是:处在各个经管系统中的不同层级的经管者以及被经管者,都必须按照制度中所规定的职权、责任和义务行使,才能使经管有素,产生效益。
8、齐之以礼
儒家强调对民众的经管,不但要“道之以德”,还要“齐之以礼”。“礼”的内容非常广泛,包含社会典章制度、道德行为规范等内容。他的主要目的是用来约束人的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是社会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等级的人,都按“礼”所规定的范围形式,从而使社会的经管达到和谐有序。
儒家经管思想强调道德的内驱力,道德的自律与自觉,但也不忽视经管的约束机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的“齐”就是约束,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孔子强调人的行为要“约之以礼”,否则就走向反面,“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绞。”一味恭敬不懂礼法的人就会烦劳、忧愁,过于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知道永刚而不动礼法的人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的人不懂得礼法就会言语尖刻伤人。可见、恭敬、谨慎、永刚、直率,如果不懂礼法,不受礼的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造成人及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具有约束功能。
9、身正令行
儒家学说实质上是治理国家、经管国家的学说,他强调德治、礼治。儒家认为应该是贤人、君子或圣人才有资格实施对国家的治理和经管。在这些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德”,其次才是“才”,真正的贤人是德才兼备者。“德”体现在人格中,一个领导者的真正权威来自于他的人格魅力。
儒家的道德人格,有仁、智、勇、行四个要素构成。仁德包含着仁、义、礼、智、恭、宽、新、敏、惠,等。“仁”统帅诸德,是身正的道德基础。
“智”即智慧,是人所特有的“是非之心”用来区别善与恶,分辨是与非,确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而“智者不惑”,“智”道德人格的理性基础,
“勇”是代表儒家的进取性人格的特征,他包括用于战胜自我和用于战胜困难,“仁者
2 / 8
必有勇”,“勇者不惧“。能战胜和超越自我的人事做勇敢的人。
“行“代表儒家的实践人格特征。先秦儒家是十分讲功利的,讲致用,因而其学说讲究“行”,孔子的人学,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王道,都重在社会的实用性,儒家人格特征是知行合一的。
10、德教为先
儒家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以“德教为先“,通过”文、行、忠、信“事物教育,在加上人们“修身”,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修身”是为了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11、任贤使能
儒家的人才观是任用既有道德又有才能的人。 12、中道和合 儒家的辩证思想
中道和合,阴阳互补,刚柔相济,和谐合作,是东方古代辩证法思想的显著特征。《周易》除了讲“中道”、“中行”之外,还讲“交泰和合”,“消息和合”(消退、增长),“既济和合”以及“生克和合”,这些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和合思想的剖析与展示,
“和”即“和合”。“夫物合而成”,“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有顺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合也。”“天施地化,阴阳和合。”
13、理在象中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象”和“理”来进行的。“象”显现于外,“理”隐含于内。“相可以通过视觉来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理”只有通过思维和理性才能认识,属于理性的范畴。儒家的重要景点之一的《周易》既重视“象”在认识中的作用,也重视“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4、富民安人
“富民”是“安人”的物质基础,“富民”是儒家重要思想之一。 15、因革损益
因—继承、革—革新、损—扬弃、益—创新
二、西方经管学简述 古典理论阶段 泰勒(美)、法约尔(法)、韦伯(德)、古利克(美)、厄威克(英):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古典经管理论代表人物。马克思《资本论》1867年发表四十多年后,才出现了关于工业经管的理论。 泰勒:
1856-1915,美国古典经管学家,被誉为“科学经管之父”,科学经管理论的主要倡导人。1911年出版《科学经管原则》,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和规范化原理,强调雇主与工人之间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要合作。 泰勒认为必须切实地为工作规定出“合理的日工作量”,减少工人怠工的念头和解决“磨洋工”的问题。为此泰勒认为应该进行公示研究和动作研究。通过研究提出操作过程中多余的动作,找出最好、最快的操作方法,并把用最好、最快的操作方法完成每一个基本动作所需要的时间记录下来,然后把工作中每一个操作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加在一起,在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不可避免的其他延误时间,便可以科学地得出完成该项工作所需的总时间,据此制定出一个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 法约尔:
1841-1925,西方古典经管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欧洲经管学先驱者,被誉为“现代经管
3 / 8
之父”,他的经管五要素以及经管的基本原则等思想对于西方经管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1916年发表《工业经管与一般经管》,认为经营和经管是不同的,经管包括六种(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经管),但只是经营活动中的一种。 经管活动包含五个要素:计划、组织、智慧、协调和控制, 他根据这五个要素提出了十四条经管原则: (1)分工;(2)权限与责任;(3)纪律;(4)命令的统一;(5)指挥的统一性;(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报酬;(8)集权;(9)等级系列;(10)秩序;(11)公平;(12)保持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警惕精神 韦伯:
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他在经管思想上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模式——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指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专业化、综合化和按层级分职的行政组织制度。科层制理论建立在多统治类型研究之上,韦伯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将统治分为三种: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合法型统治。
传统型统治主要是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制度和统治权力基础上,服从是因为固有的尊严,缺乏严密的经管体制,没有依法建立合理的等级结构,行政人员没有明确的法定职权,经管没有合理、公正、客观的规范,多实行家长制,世袭制的经管模式。
魅力型统治适用是被统治者承认决定的,如:对英雄的崇拜和对领袖的信赖,在魅力型统治下,组织的领袖往往被赋予自然、超人的权利,成为超脱凡人的神秘人物,组织成员对领袖的热情、信赖和崇拜是这种统治的基础。在行政组织及经管上的特征是,领袖的命令决定一切,实行“人治”,领袖与组织成员之间是主仆关系,没有固定的、合理的等级结构制度,领袖为自己的意志进行经管,其规范完全取决于成员对领袖的效忠程度。但这种组织形态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易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现象。
合法型统治的组织形态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一切权力、权威均来自理性和法律原则,实行法治为其主要特征。在经管上,组织成员普遍服从合法等级结构,确立了规范社会、生活及经管的法律原则系统,依法设立特定的经管秩序,组织成员的权力由法律明确地规定。依法授权。
韦伯认为,合法型统治是科层制理论的基础,而科层制又是一种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这是因为从纯技术角度看,科层制度强调知识化、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正式化和权力集中化,在组织中消除了个人情感,个人的社会关系,个人的个性特点,从而能够使组织内的人们的行为理性化,具有一致性和可预测性。
科层制的组织具有以下特点:(1)合理、明确的分工;(2)科层等级制;(3)组织于经管依据规章、条理和程序进行;(4)经管 工作中的非人格化;(5)合法合理人事制度。
人际关系或行为科学阶段
梅奥、罗特利斯伯格(美)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的西方电器工商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一道自己的理论,成为人际关系学派。人际关系学派为后来的行为科学奠定了基础。
行为科学是这个阶段重要的理论系列 重点: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类动机的理论》、《激励与个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层次的需求人们并不能都得到满足,一般来说是按层次发展的,或者在一定时期某种 需要占主导地位,但其变化也不是绝对的,而且会有一定交叉,
奥尔德弗的ERG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奥尔德弗在马斯洛的物种需要的基础上将五种要求压缩为三种需求:生存、相互关系、成长。该理论认为,生存需要是人最基
4 / 8
本的需要,指衣食住行方面的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指与他人有好关系和有归属感的需要;成长指人在事业、能力等方面能够有所成就和发展的需要。这三种需求不是有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学习逐渐形成的。而且也不是严格地依照由低到高的次序发展的,可以跳跃发展。当人们的高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还会倒退寻找自己低层次的需要来满足,在这一点上奥尔德弗与马斯洛的观点不同。
麦格雷戈的XY理论:把传统的经管观点成为X理论,他自己的观点成为Y理论(X理论见第一讲讲义)
三、西方理论中关于人性的假设 1、经济人假设 2、社会人假设
3、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
(1)人怀着各种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但最主要的需要是实现其胜任感 (2)胜任感人人都有,它可能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满足 (3)当工作的性质与组织形态适当配合时,胜任感最能被满足
(4)当一个目标达到时,胜任感可以继续被激励起来,目标已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有产
生
根据Y理论,员工的需要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和固定不变的,他们的需求呈现如下: 4、复杂人假设 超Y理论:
(1)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并随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他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形
成复杂的模式
(3)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即人
在某一特定时期,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在需要与外部环境相互租用的结果。 (4)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工作部门,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5)由于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经管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5、自由发展人假设
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管理论发展到企业文化阶段,为经管提出了新的假设:
(1)强调在经管中要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摆脱员工之间的对立局面,创造一种和谐
的内部环境,消除文化内耗。但重要的是激发人的内在潜力。
(2)强调激发员工的工作使命感,依靠精神动力激发人的热情,推动机构的发展 (3)强调团队集体精神,消除异体感,使员工产生归属感
(4)强调内部体制开放,通过内部的创新活动和加强内部的竞争机制,使企业充满活力 (5)强调运用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和利益以及文化网络等手段,增强企业文化,塑造
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中、西经管思想比较 1、经管哲学 人性的假设:
中国传统认识——性善论,天人合一,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人不是独立的。 西方对人性的认识——人是受社会,或制度约束的经济人,但人是独立。 经管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人性假设,中、西方的经管目的是不同的。
5 / 8
中国传统经管的目的是使整体社会达到和谐、平衡,这个社会是按照等级制度建立起来的,社会中的人由“礼”这样的制度严格约束,对人的经管首先用道德进行教育,使人的行为按照制度约束进行,经管的结果使人融洽地完成自己在一定等级中所扮演的角色,达到社会功能完善,社会整体维持平衡。
西方经管的目的是通过满足人的要求,以及各种经管手段,如:奖罚制度,经济活动的要素是人,经管的核心也是人,必须清楚地知道人的各种要求,用制度的形式确定满足人的要求的方法,以这样的方法激励人的工作热情。
2、结构:
中、西方经管思想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的。 农业——宗法社会
中国古代经管思想史是一种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的复合多元型思想。有两个奇特的现象:一、经过二千多年的漫长的历史岁月,“在世界古老世界之林中,那些曾经一度光辉灿烂的古老经管文明都暗淡下来,只有中国这种古老的经管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随饱经忧患、历尽沧桑、缺仍然如薪传火,连绵不绝,创造了罕有其匹的古代经管文明,”仍然能成为中华民族经管的动力,它的哲学智慧至今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精神的力量。另一个现象是:“近代以来,作为这一古老经管文明的载体——封建的东方帝国,却长期食古不化,沉眠不醒,过世不振,民企不扬,终于落伍于近代西方经管文明。”(刘云柏,《中国经管通史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8页)
中国传统经管思想充满了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结构的思想,“仁爱”是有社会结构的,爱的程度在家庭中是有秩序的,在社会中也是有秩序的,跨越秩序的爱就违反了“礼”的原则。“君臣父子”的位置是不能变动的,因为这个秩序,或“礼”是维持一个封建皇权社会结构的基本保障。
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
西方经管思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西方工业革命已经完成。西方各国资产阶级通过不同方式的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消除了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伴随着残酷剥削的资本的积累已经完成,社会科学逐渐发展,能够为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和科学的基础。
两种经管思想都反应了不同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价值观。中国社会的运转依赖于粮食谷物的生产周期,一切社会经管都围绕着这个周期,因此经管思想反映了缓慢、静止的社会生活频率,同时为这个相对静止的社会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理论依据。
3、制度
中西方经管思想中都体现了重视制度的特点。二千年前中国社会就有了明确的制度法典,《周礼》确立了几乎人的行为各个方面的约束准则、规范。这些中国最原始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国家结构、体制运行的方式不会因历史更迭、变迁而被改变。制度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结构的统一性、稳定性、以及社会价值观的持久延续。
中古传统经管方式中可以成为“制度”的包括行为规范与结构规范两个重要的方面:德行、身份等级。
德行包括针对两种人,一是统治者,他们的行为必须合乎天道,而天道就是顺从民意,敬天保民才是天道。二是针对一般人民,应修炼个人,使人性达到“仁”,爱人、克己复礼、厚重纯朴等。“礼”所确定的道德原则,是人修炼自身的规范,也就
6 / 8
是为人的行为规定的规范。“礼”成为严格的规范制度,通过教育、教化和社会文化的传承,延续至今与
儒家思想中的等级意识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孔子终生致力于试图恢复周代的礼教,主张“正名”,所谓“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身份等级结构等同于政治等级结构,确保等级结构不被破坏的根本措施就是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不兴,礼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手足。”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利益规范,深化了身份角色明确的权力关系和等级意识。
这些礼教制度起到了维持社会结构不变的作用。西方学者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时认为中国传统的道德教化,与严格的道德规范是阻止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
4、对个体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更关心人的道德教育,人和整体制度的和谐性,强调个人与整体协调(天人合一),西方经管思想更注重个体的利益需求,个人自由和独立性。
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以及人本主义,对人的作用有重要阐述。如:认识到“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生,人为贵”在天地间人是最为宝贵的。认为五行之秀,人为宇宙的中心,等等。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强大的结构和制度因素遏制了人们对人和人性的认识。将人放置于结构与制度中。认为结构和制度是天道,人应该遵循天道,压抑自己的欲望,使个人融于天道之中,成为天道的一个工具,为维持天道牺牲个人。中国传统思想的生成的时代与西方经管思想的生成时代完全不同,因此对人的作用的看法受时代与结构-制度约束的。
西方经管思想中的人本主义认为个体是社会的核心,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必须重视人性,重视个体的需求、愿望、特点。个体意愿的综合就是社会总体的愿望。等级体制和社会阶层只有能够满足个体要求,保证个体利益的时候才具有价值。
西方经管学在探索如何更适合于人性的经管措施和方法中,不断地对人性进行探索,提出了五种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同时还不断地提出激励的理论,其目的都是为了探索人的行为的内驱力。
刘云柏《中国经管思想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8-24页
中国古代经管思想史与西方近现代科学经管思想史是一对难解的结。西方近代科学经管思想史意味着对中国古代经管思想史的超越和扬弃,可是中国古代经管思想史作为一种凝固的历史精神现象,却像永久不消失的幽灵,总是在现代经管的江河激流中时隐时现。中国社会保留了不少古代经管思想诸学派的传统精神并不奇怪,奇怪的倒是这种认识问题的方法,即将中国古代经管思想史堪称是一对互不相干的观念堆积。由于历代官方推崇儒家经管,使得中国古代经管思想整个框架图式伦理化,经管伦理纲常成了主体的价值意义和最终目的,经管的理想状态就是道德的和谐,一些经管矛盾往往被消融为人的主观伦理善恶的矛盾。这种经管伦理本位主义成为中国古代经管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征,掩盖、模糊了中国古代经管思想诸学派的关系,其他学派尽管是非儒家经管思想,有着各自地理的学术品质,但都不能摆脱经管伦理本位主义这条主线,这一状况造成中国古代经管思想与西方近现代科学经管思想在历史发展走向上处于逆向的对立中。
中国古代经管思想与西方近现代科学史有对立,但并不是在一切问题上全线对立。在那些和西方近现代科学经管史没有直接冲突的领域,那些与经济比较疏远的哲学、艺术、宗教等领域,中国古代经管细想古为中用,有着驰骋的疆场,在企业经营哲学、人际关系、经管
7 / 8
法规、新科技开发等方面也呈现出东方特有的经管文化倾向。
人类以往的经管知识和关系包含着历时性共时性两个方面的特性,由次构成了经管思想的历史演进。所谓共时性就是凝聚在每个民族经管思想中的人类经管文明的共同基因,他是不同经管思想的组成部分,却不是任何一种经管思想的主要特征。像尊重上下之别,勤俭作风等,就不是中国古代经管思想昂独有的,在其他国家经管思想史重大都能找到。如果不佳分析地将他们归属与中国古代经管思想史,反倒可能模糊了不同国家经管文化发展史的角色。
中国古代经管思想史与西方近现代经管思想史的关系是互相对立又互相影响的。离开西方近现代经管思想史的发展,离开全人类经管文明的历史背景。孤立地认识中国古代经管思想史,其结果只能是流于复古、倒退、狭隘的民族伤感中。但是如果把西方近现代经管思想史来替代整个人类经管思想史,,否认中国古代经管思想史的客观和科学价值,否认经管思想由于个民族文化的不同存在的差异而就此构筑中国现代经管科学,这种无法深植与我国民族文化土壤多种的经管精神之花是必定会凋零的。
讨论题:
1、 在你的经管(或被经管)的环境中有哪些中国传统的经管方式,有哪些西方现代化得科
学经管方式?这两种经管方式能非常理想地结合起来吗?你的评价是社么?
2、 你认为中国传统经管方式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同样西方经管方式有什么优势和劣
势?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