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管理好中学生

2022-01-18 来源:步旅网


中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十分细致而又复杂的艺术。如何搞好这项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仅凭看几本书,听某些专家的几次报告(或者经验体会)远远不够,而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才能把握好这门艺术。但是,中学生管理工作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当我们掌握了中学生的自身特点,确认了管理目标,采用了适合这个群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并对常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有了比较准确的分析之后,才能对症下药,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本文想通过引用笔者在杨陵中学实习所得,结合管理实例,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以期总结中学生管理工作的一般规律。

1.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及青少年时期的主要矛盾,为管理中学生奠定基础。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11-12岁到17-18岁),是一个从童年走向成熟的渡时期,也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了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巨变,也经历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在这关键的人身道路的转折时期,每一个中学生都以旺盛的精力,吸取着智慧,思考着人生,寻求着友谊,追求着爱情。青春,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艰难。作为以中学生为劳动对象的基础教育者,探索中学生成长的奥秘,对提高管理水平,全面培养中学生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从生理上看,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迎来了人生发育的第二次高峰,他们的身体外形和体内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性器官和性机能迅速发育成熟。与此同时,他们的体形,外貌及外部行为动作也发生了剧烈变化,骨骼粗大,肌肉增长。女性到14-15岁以后,男性到15-16岁以后,生长便开始减慢。在体内机能上,中学生体内器官系统的机能迅速增强,并逐渐走向成熟。以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为例,新生儿脑重为390克,2-3岁的幼儿脑重为990-1011克,7岁的儿童的脑重为1280克,12岁少年脑重为1400克,

成年人的脑重为1450克[1]。可见,中学生的脑重已接近成年人。他们的大脑皮质沟回组织和神经元细胞已经完善,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平衡,特别是内部抑制技能逐渐发发育成熟。

从心理上看,中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折,第一次在初中阶段,第二次在高中阶段。

1. 1初中阶段:在思想方面,初中生的思维已进入\"经验型\"抽象思维阶段,

也是由小学阶段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在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等品质方面,中学生已进入世界观形成时期,开始对人生进行思考,但是,他们的知识经验还有限,考虑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表面性。在情感方面,初中生的道德感更自觉,集体主义情感大大增强,义务感、责任感、荣誉感、自尊心和友谊感等有明显的提高;他们的理智更加深刻,美感体验和评价能力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由于生理因素和心理水平的制约,情绪极不稳定,好激动,也易消沉,这说明初中生的情绪生活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在个性和社交方面,初中生的自我意识由童年的模糊,不大自觉和被动状态,转向比较清晰更加自觉和主动关心个人发展的状态,他们?quot;成人感\"开始表现出来,喜欢模仿成人的外表。求知欲、认识兴趣、志向和道德意识等都有了提高。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与同龄人交往,注重友情和\"义气\",与成人交往则要求平等和信任,和异性交往则通常产生一种貌似分离,实则倾慕的微妙现象。这一时期称为\"半幼稚,半成熟\"时期。

1.2高中阶段:在思维方面,青年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2)由逻辑思维向辨证思维过渡。高中生喜欢比较系统的论证,思考中追求一定的理论深度,但他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主观、片面、固执、过

于自信等偏颇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情感方面,高中生的情感的社会性越来越深刻,他们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珍视友谊,向往追求美好的爱情,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展均趋于成熟。他们的情绪的显著特点是情绪动荡,热情而富有体验,遇事易激动,心理易失去平衡,忽冷忽热,持久性差。部分学生内心彷徨,精神恍惚,情绪焦虑不安,甚至出现逃学违法犯罪等现象。在个性和社会交往方面,他们更关切自我形象,独立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十分强烈,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能力有了提高。由于经历了初中升高中、高中的升学、职业的选择等重大生活事实,从对个人前途的关心的现实出发,逐步形成了个人对生活意义的看法,逐渐树立了个人的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从中学生面临的主要矛盾看,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冲突、心理困扰最多的时期,主要有四方面的矛盾:第一,新的学习环境与害怕自己学习落后的矛盾。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管理都与小学变化很大,例如,中学课程增多了,所学知识丰富了,内容抽象了,小学阶段主要靠班主任老师的管理,而中学班主任更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检查、评定、管理、调节的能力,大部分班级工作由学生自己处理。于是形成了新的学习环境与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脱节。第二,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如中学生?quot;纸条恋爱\"与朦胧状态下的狂热初恋,带有很大的模仿成分。第三,情感激荡要求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如有的学生心中有苦恼,很想发泄一番,可一想到家长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可能抑制自己。第四,自我意识的迅速增强与社会成熟性相当迟缓的矛盾。如他们很想得到别人,特别是社会的承认,却不愿别人对他们指手画脚,说三到四。

总之,深入了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恰当地把握他们的主要矛盾,是进行中学生管理的基础。

2.按照社会发展,国际竞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把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站在历史的高度接受管理中学生的伟大使命。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人才就是学校的产品,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前,以电子和计算机革命,生物工程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激光技术,材料科学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等八大高新技术[2]的出现和发展,必然由此产生新的产业群,这些产业群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智能要求和创新要求。

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21世纪中叶,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伟大战略的实现,无疑落在了当今的青年身上。\"未来社会中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生产过程中管理因素和决策因素的增强,必然涉及到由此产生出来的对人的社会责任感、集体合作精神、个人民主与自主意识的要求;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必然涉及到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要求;未来的现代化传播媒介与通信技术大众化,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扩大,向人们提出了既要善于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又要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的要求?quot;[3]青年一代必须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挑起新世纪建设的重任。

未来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教育将受到更大的冲击,中国的人才将和国外的人才共同参与竞争,世界各国都将敞开国门办学,培养\"通用人才\"。竞争的白热化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具有竞争意识。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最佳切入点和根源。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

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尤其是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江总书记的谈话为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眼光,提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宏伟构想,大大推进了中国的教育迈向21世纪的步伐。

3.理解教育本质的内涵,掌握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站在时代的前沿,围绕基础教育目标,开展中学生管理工作。

教育是一种改造人类精神世界的劳动,就本质而言,\"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科学,是设计和塑造成功人生的实践历程\"[4],每个人都要通过接受教育,征服自己、管理自己、创造自己。随着中西教育的融汇,又提出了\"教育是智能的积累遗传\"[5],应试教育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正在被人们接受。人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重心,更是教育的落脚点?quot;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首先学会做人,其次学会学习,再次学会生存\"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育的本质,百家争鸣,说法不一,但归根结底也不过是教育既要使人全面发展,要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要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

4.根据中学生特点和教育任务,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措施,管理好中学生

对中学生的管理,从方法上看,一是制度管理,二是思想管理。制度管理上,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细则》、学校的班级管理制度、团队活动、学籍管理制度、操行评定制度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管理方法,容易操作。思想管理,政策性、实践性、经验性很强,比较难操作,没有定法。笔者认为,关键要从三方面着手,?有明确的目标,有端正的态度,有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目的要明确。要通过我们的工作,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态度要端正。要摆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警察和罪犯的关系,而是一种政治上、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但又是在角色上处于不同位置的关系。管理学生要四心\"[8](爱心、耐心、良心、责任心),要充分尊重学生,要坚信学生的\"可塑性\",积极启发他们的觉悟,坚持正面引导和鼓励。对学生还必须严格要求,万万不可放任自流,助长他们的不文明行为和错误的思想倾向,要勇于矫正他们的脆弱的低级的意识,即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用理智的情感督促,用同等的位置理解,用严格的神情鞭策,用关爱的语言感化。

第三,方法要恰当。方法正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从我做起,要尊重学生,言而有信,要发扬民主,深入挖掘人格魅力,提高威信。\"身正为师,艺高为范\",要求学生做到,我们教师首先要做到。其次,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可以通过书面材料(包括学籍档案,成绩,操行评语,作文等),调查访问(包括家访,信访,电话访问,问卷等),综合观察,个别谈话等形式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想意识,总要通过非常微妙的谈吐、表情、情感表示出来,成为人行为的预兆。只有我们善于观察,深入学生的日常生

活与学习中,留心学生的情绪和表情变化,然后通过研究分析,才能及时引导学生,作好工作。再次,可以指定恰当的班规,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组织有意义的活动等方式,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班风,使他们养成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要做?quot;后进生\"的转变工作。现代教育理论,不再承认有\"后进生\",只承认差异,方法是因材施教。一般意义上的\"后进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落后,影响坏的学生,他们的存在和个性的过分张扬,会在班集体中成为反面典型,侵蚀良好班风,诱导心理还比较脆弱,自主意识不强,易于随波逐流的学生,并极可能产生链式反应,让更多人偏离教育初衷。对此,教师应该怀有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他们的缺点,规劝他们改正,矫正他们的言行思想,促进他们良好个性的进一步发展,遏制错误思想,帮助他们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认识自己行为的利弊,特别要注意他们?quot;闪光点\",发动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本着尊重、关心、爱护的角度,正确对待差异,全面看待学生,要坚信学生具有可塑性,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上进心,都需要鼓励和帮助,要讲求艺术。

以上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综合应用,密不可分。只要运用的好,取得良好的成绩就顺理成章了。

5.吸收、借鉴、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处理好中学生管理工作中常见的十大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注意方法之外,还应对常见问题有所估计,并且有一般的应对方法,作到遇事不乱,遇惊不慌。老师既不是保姆,也不能代替家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时时处处跟着每一个学生,但学生正处在适应生存、反抗社会、调适自己这样一种反复阶段,不可避免地要犯些错误或出现些过失,如何将这些矛盾消除在萌芽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我们应注意以下十个问题:

5.1要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中国传统提倡师道尊严,学生必须服从老师,而西方现代教育学派提倡师生完全平等。我国近代教育家认为,中学师生之间,在政治上,人格上应该平等,现代教育家正在倡导一种\"民主、平等、团结、向上\"的新型师生关系。中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还需要得到监护和教育。教师还应该给学生一种\"可敬、可亲\"的印象,同时还要保持一些距离,给学生一种\"威严\"的感觉。\"可敬、可亲\"应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上,正如苏霍姆琳斯基所言\"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热爱每一个学生\"。\"威严\"应体现在平时的要求上,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

5.2要正确处理制度管理和思想管理的关系。

现在,教育界流行一种\"标准化\"管理。这些经验有可取之处,但切不可照搬,搞本本主义。在制度管理上,一定要主持全班,发扬民主,选好班团干部,并对班团干部适当培训,寄予厚望,及时提醒,培养干部工作能力,以形成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带领全班进步。不能为制度而搞制度,更不能为省事而定制度,管理的核心是教育人,培养人,促进学生进步。比如,班上定制度,搞\"小报告制\",无数事例表明,这种做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团结,损伤集体荣誉感,学生整天忙于\"个人战争\",很难安心求学。又如\"选最差学生制\",这种做法弊端极多,首先是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疏远了师生关系,师生敌对情绪很大,工作很难开展,有些学生甚至会自暴自弃。

5.3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树立教师威信。

民主体现在多方面,比如,学生干部的选举要民主,指定的学生干部即使工作热情很高,工作能力强,工作也不易开展。又如打扫卫生,除了美化校园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

用就是培养劳动观,切不可总让\"听话\"的学生打扫,给学生一种欺软怕硬的错觉,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应该是民主的化身,平等的化身。在批评学生时,一般不要提名道姓,大力张扬,免伤学生自尊心,坚持公平,不偏不倚的原则,切不可激化矛盾。

5.4要吃透学生,因材施教,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管理。

学生由于个性、性别、家庭教养、文化熏陶、生活环境的不同,接受管理的方法也是不同的,不可搞\"一刀切\"。比如,课堂上有学生在下面看小说,有的学生只要在他偷看你时皱眉瞅一下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老师可以若无其事的走到他跟前,轻敲一下课桌就可以了;而有的学生必须悄悄走过去,收了书,在课外去处理。又如,有两个学生打了架,以同一种口吻通知家长,一个家长回家就打孩子,另一个家长则百般包庇,对老师大加指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家庭,因人而异,采取不同方式。

5.5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坚信\"可塑性\",坚持正面引导和鼓励,承认个性差异。

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为培养四有新人奠定基础,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根据资料显示,在学校调皮捣蛋成绩平平,但性格坚强、有胆有识、交往技巧娴熟者,走出校门后,社会适应性很强,成就大事业者很多。我们要鼓励他们不断发展良好个性的同时,全面学习各门功课,为后进生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5.6要上下左右通气,班主任与各科教师形成合力。

一般来说,日常事务由班主任处理,但涉及班际之间的事情,必须和教导处、保卫处、团委、其他班主任联合处理;涉及校外的纠纷,还必须由校领导出面调解。教师只有互相

沟通了,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况且,各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尽相同,各科教师通气,可以更全面地看待学生,了解班级状况更准确,采取的措施更有效。

5.7保持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共同管好学生。

在法律上,学校不是学生的法定监护人,教师充当的是教育者,是园丁。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响应国家号召,按照社会意愿,遵循人类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培养支持生产力发展的各类人才的劳动者。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责任,父母亲了解学生更全面更深刻更细致。从家庭的了解中,教师可以找到在学校表现的最初源头,便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5.8突发事件的处理要有原则,要果断,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现在,学校打架事件时有发生,事情发生后,千万莫惊慌,要先给学生看病,及时和家长沟通,在双方家长出面的条件下,协调其他部门公平处理;涉及校外团伙,涉及犯罪的,交公安司法机关处理。

5.9要勇于检讨自己的工作,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

教师是真善美的化身,与假丑恶格格不入,一旦你不懂装懂,用大话蒙人,只能欲盖弥彰,损害自己的威信,降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只有老师能善解人意,有错必改,本着尊重、关心、爱护的角度,付出爱心,投入情感,严以律己,注重自身的人格形象和力量,才能使教育发生作用。

5.10要不断地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不断地研究教育理论,提 高

教育艺术和教育水平,特别是要多关心一些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一个教师,最基本的是要搞好教学工作,学生总是喜欢知识渊博,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这一点上,学生是很挑剔的,教师的课必须生动活泼,教育深远,触动心灵的深处,才能赢来学生的尊重。近几年来,媒体传播方式很多,信息量很大,学校对学生发送的信息量的比重不断下降,影响力也有所下降,而学生的心理状态也越来越复杂。教师的工作已?quot;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不加强学习,不搞研究,已经没有了出路。

中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因为它面临的对象是一个生理上已趋于成熟,心理上却十分脆弱,知识经验缺乏,个性发展差异很大的群体。这项工作的难度在于中学生的稚嫩,工作的切入点也在?quot;可塑性\"。当前素质教育阶段,教师工作中管理和决策因素增强了,教师要通过管理,营造一种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张扬不同个性,百花齐放的教育氛围。教书是过程、手段,育人是目的、关键。为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教育理论,研究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艺术和教育水平,既要避免犯本本主义、经验主义错误,又要避免犯主观唯心主义错误,而要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实事求是,辨证地科学地看待学生管理,逐步增强工作能力,为桃李满天下而奋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