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型制及形成原因

2022-08-17 来源:步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型制及形成原因

作者:蒋 巍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4期

摘要 从用代开始,关中的民居就以“合院”(特别是“四合院”)为原型。这一型制是关中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及其产生的“天人合一”哲学的适应性建造表达,充分适应了黄土地上的农耕生活和宗法家庭形式,一方面体现了“长幼有序”,另一方面则通过“庭院”显示了天伦之乐。 关键词 陕西关中;传统民居;建筑型制;形成

一、关中概述

关中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秦岭山脉、陕南盆地。关中是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其地形连绵起伏。风积土的堆积,覆盖了古地貌而形成的连续广阔的黄土覆盖层,构成了关中的地表层。关中民居因地形地貌变化复杂,历史悠久,而表现出多种类型。

二、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条件

1、自然条件

关中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故院内部不需要太多的阳光,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关中地区的黄土地貌,属大陆季节性季风气候,受风沙影响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因而为了使夏季成为一个很好的阴影区,并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防风沙的袭击,就形成了关中合院民居窄长、封闭的特点。“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思想也使得窑洞或窑洞与合院相结合的组合方式在关中均较为常见。

2、宗法等级观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统的宗法等级观念也决定了关中民居的布局形态,建筑形制和材料的运用等等。陆元鼎先生认为:“礼教是宗法制度的具体体现和核心内容。”宗法制度制约了包括民居在内的中国古代建筑的方方面面。明确的轴线布局,房屋的面宽、进深与单体建筑开间及单体建筑的等级划分等等。

礼制作为古人的文化规范、行为模式、规章制度,其本质是体现一种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正是这种秩序,使民居的型制具有了明显的等级制度。在与礼制相适应的官方颁布的建筑型制营造定式和施工则例,规定了各种等级的住居或建筑允许的开间、用料及装饰等级等,从而用一种标准化的方式促成了民居的等级划分。

明代宗法制度逐渐盛行,以宗族血缘关系为联系纽带的大家庭也随之增多了起来。随着社会占田的结果,卖身投契的奴婢下人也多了,所以大户人家的宅第也越来越大。清代的佃户穷人多是无立锥之地。他们常是住在地主的家里或租赁房子住。就是自己能盖几间房子也是很简陋的,多足简单的单排房院,或是单排房与单排厦、单排房与储物和厨房作用的街房组成的双排房院。以每二人住一间屋为最多(每人约七八平方公尺),中间的开间一般为堂屋,供奉祖先排位,或是会客起居所用。房屋的结构多是夯土房。有的也居住于靠崖窑洞。普通自耕农或富农小地主等则常用三合院,即正房和左右厢房拼成三合院;或是四合院——正房,左右厢房以及街房。

明清时期的关中民居极大的反映了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对于家庭的各种生活需要、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等,封建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民居建筑的型制上集中解决了。

3、历史、政治因素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条件在建筑形式演变过程中变化不大,但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给民居建筑带来不同层面的影响。关中地区作为西北通向异族的丝绸之路要道,受异族的侵扰也极其频繁。自“安史之乱”以后,长安日益凋敝,繁华不再。随后唐末至宋元时期战乱频繁,逐渐演变为较为封闭、落后的地方经济军事中心,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建筑发展甚至出现倒退现象。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社会情况较为稳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传统民居建筑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潮。这样的社会发展情况对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形态特点也产生很大影响。 另外,关中平原东南部由于产粮丰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清时更是在关中大荔县朝邑镇内建立了号称天下第一仓的“丰图义仓”,从其建仓的选址和守仓城墙的高度以及墙体的炮弹孔已可见千百年来关中在历史政局变迁中的争夺地位,所以,关中地区的传统居住建筑亦呈现出强烈的防御性和内向性。从位于西安以东,沪河东岸的半坡遗址就可以看到这种强烈向心性聚落在原始社会便已初现雏形。明清时期的典型防御性聚居村落的例子更是在关中随处可见,如很多村落以“堡”、“寨”字命名,还有的村落有独立的寨门或堡门,如潼关县西北村文明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寨门以55cm x 35cm 砖体砌筑,门上有瞭嗦望孔,寨内的主干道南北朝向,两侧民居入口均开至主干道上,并设有专门的排水系统。还有的村落以黄土砌筑围墙,如合阳县坊镇灵泉村,村内民居街道整齐,朝北的围墙开出防御性的城门洞,靠村内部分围墙两侧有上墙阶梯。

4、民俗的影响

任何文化都具有传承性。民俗文化是社区与社区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民俗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民俗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连续存在。民俗的体现是全方位的,从衣食到住行,处处都有民俗文化的烙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建筑的发展,关中地区所拥有的本地区的建筑文化内容,总是越来越丰富、复杂;于是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居型制。这其中包括屋顶形式、大门方位、门的形式、窗的形式、房屋开间、住房分配、道路设置、水塘设置等等。如果说关中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关中民居的空间,院落的独特构成骨架,那么民俗文化则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折射出关中民居型制五光十色的生动内涵。今天,关中的地理、气候、建筑材料并没有太大变化,但传统民居却不适应现在人们的生活。从这一点就可以反过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曾经广泛地影响过民居型制的形成,而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一旦改变,民居的型制就会紧随着改变。 三、结语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关中民居的原型特点,首先是关中黄土高坡的自然环境及其产生的“天人合一”哲学的适应性建造表达。关中黄土高坡四关紧锁,沃野八百里,这种自然地貌“内化”关中人的心理结构,于是,从周代开始,关中的民居就以“合院”(特别是“四合院”)为原型。这一原型,同时表达了区别于“海洋文明”的“内陆文明”的封闭性和警惕性。另一方面,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最初也产生于关中黄土高坡,所以,关中民居原型也就不能不表达“天人合一”哲学的建筑表达,“四合院”就充分利用了黄土地上的建材,充分适应了黄土地上的农耕生活和宗法家庭形式,一方面体现了“长幼有序”,另一方面则通过“庭院”显示了天伦之乐。

在关中民居中,还包含着居住方式、居住行为以及民居建筑中的各种技术、各种艺术门类的表现。它组成了民居建筑中的人文要素。这是民居中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