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用来交换、能满足某种需要、劳动产品
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属性,有历史范畴,人与人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脑 力体力的耗费。其本质是社会生产关系
使用价值:有用性 (自然属性,永恒范畴,人与自然的关系) 任何物质都有用的 ※ 社会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使用价值)为前提
※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相互排斥的,对同一商品不可兼得。货币的出现将这一矛盾转移为 商品与货币的矛盾。所以两者对立的外在表现就是商品与货币的对立。而商品转换为货币 (商品交换)是解决矛盾的关键~生产者获得价值,购买者获得使用价值。 ※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特殊具体劳动+一般抽象劳动”决定的
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以价值为基础(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价值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和前提。 № 2 按劳动的表面形式划分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不同形式得到不同使用价值 (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来源) 抽象劳动:无具体形式,无差别的劳动,脑力体力,生产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商品生产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借助于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而转移到新产品中 即抽象劳动要借助于具体劳动来表现。 № 3 价值量~价值的大小和多少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指某一部门内部大多数产品已经达到的 技术装备水平)、平均劳动熟练程度下、平均劳动强度下 ※商品的价值量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
※简单劳动是计算价值量的尺度(也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 ※复杂劳动在交换中自觉转换为简单劳动
※个别生产率增加(因为社会的生产率未变),不影响价值量;但增加同一时间的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总的社会价值量增大。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大,价值量减少,使用价值量增大,社会价值总量不变。
※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与个别率无关,只与劳动生产率(一般指社会的)成反比。 ※社会价值总量=价值量+使用价值量,耗费等量的社时间的价值量相等 № 4价值形式和货币
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是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外在的价值尺度,劳动时间是内在的) ※货币的终极形态是金银;纸币是货币符号;标价是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基本)、流通手段(基本,一手钱一手货)、贮藏手段、支付手段(时间分开)、世界货币(战争规模扩大产生的) № 5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量以社会必要时间为基础,等价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价值规律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调节作用的实现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影响供求 ※价格围绕价值、生产价格、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 6
商品经济的四对矛盾: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基本)、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使用价值与价值
※成为基本:决定商品经济本质和发展过程、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其他矛盾的基础
※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 7 劳动力(体力脑力的总和)成为商品的条件 人身自由&一无所有(无生产资料)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货币所有者购买劳动力时获得其中的剩余价值 劳动力商品价值:维持本人及家属的生活资料;劳动者教育训练费用。特点:历史道德因素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能劳动;特点是能生产比自身更大的价值。因此,对于劳动力而言,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 8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同一所有可以有不同所有权。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占用工人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 9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增值过程;劳动过程~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
是指超过一定点的价值行程过程:一定点指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再投入生产形成繁殖。必要劳动~工资 ※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 10 资本: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一种运动,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历史范畴 ※生产资料要成为资本,必须作为剥削工人占有剩余价值的手段 按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分为: 不变资本c:生产资料
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固定资本: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其损耗分为有形损耗(物质磨损)、无形损耗(精神磨损,降价造成的)
流通资本: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包括v № 11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表示剥削程度,又名剥削率 ※其他形式: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时间/必要时间
※利润率=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掩盖剥削;年剩余利润率=年剩余/可变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前提是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技术不变);方法是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工作强度。相对剩余价值,前提是工作时间不变(社会全技术进步),方法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质是变相延长劳动时间,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具体表现在,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及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
※超额剩余价值,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产生的差额。由于个别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所以是不会消失的。也是相对剩余价值。不是所有资本家都能同时获得,是暂时的。 ※绝对剩余价值在早期,相对在中后期。但都反映剥削程度,都是延长了剩余时间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过程,在现实中表现为资本家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 № 12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本质是增大剥削,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增加,总资本增加;资本集中:个别增加,总体不变 ※积聚使得资本扩大速度慢于集中。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并反映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理论值) 资本价值构成,c:v ,是实际情况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可变资本比例降低,劳动力供应过剩,导致相对过剩人口形成;可变资本减少使剩余价值减少导致利润下降;不变资本增加导致周转速度减缓。 № 13资本循环~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变化回到原点(一次循环)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货币资本循环)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生产资本循环)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商品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与流通的统一
资本周转(多次循环),影响因素关键有:资本周转时间、生产资本中的c/v № 14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包括:价值补偿—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以货币回流的形式;实物补偿,补偿再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料,以实物替换的方式
※社会总产品的划分: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第二部类消费资料 C+m+v № 15工资~劳动力的价值(价格)
※模糊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掩盖剥削;同时将利润化为所有关系预付资本的产物 ※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首要问题是分清劳动与劳动力 工资的形式:计时/计件工资
利润: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本质是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掩盖剥削 利润率=m/(c+v)
平均利润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全社会总资本的比例,反映不同部门资本家的关系 ※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的获得的平均利润量是大于自身产生的剩余价值的
※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 1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意义,是马的基石
№ 17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基本矛盾;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呈现周期性是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 18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管理)对外(国际交往维护国家利益) 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政治职能
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是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