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思想教育教学对学生重要性

2021-05-28 来源:步旅网
1 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消除对策 1999年,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因不堪忍受来自学习和家长的巨大压力,用榔头将母亲活活打死。山东一所最有名气的中学里的高才生董波涛因不满母亲给人看孩子或卖馒头影响他的学习而自缢身亡。2000年,河南安阳市一个学生,因没评上“三好学生”,让家长带人把班主任给打了。校园里发生了不少学生报复老师的事件。报复手段通常是:于深夜砸碎老师的窗玻璃,或伙同坏人偷窃老师的财物。听到这种消息,你除了震惊之外,是否深思?现在的一些中学生为什么如此恩将仇报?试想,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儿女,哪个老师不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我们在悲叹学生的不理智之余,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教育子女或学生,除了一片好心之外,是不是还要讲究方法、把握分寸? 据我们调查分析,长期积存起来的逆反心理,是造成以上悲剧或错误的罪魁祸首。及时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更能培养学生完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逆反心理是什么?人们对社会或某个集团或具体的某个人产生的反感、抵触情绪,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 学生一旦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产生反感情绪,就会对与此人或事相关的一切采取消极、冷漠、甚至敌视的态度。有个高一女生,喜欢英语,初中阶段英语成绩好,课堂上喜欢答问。可上高中以来,她几乎找不到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因为她的英语老师不允许随便答问,他采取点名的办法。半期了,还没有一次点到这个女生的名字。这个女生由盼望到失望,最后发展到烦恼、愤恨。她在日记里、作文里写下了这种感情变化的经历,发泄着她的愤怒。她看到英语老师就心烦,听到他的声音就想捂耳朵,不愿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英语老师一切正确的教育,她都不听。英语成绩急剧下降。可见,逆反心理对尚不成熟的中学生是多么的有害!及时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对学生的前途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我长期担任班主任,天天与学生谈话,基本上摸清了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并运用了各种方法控制或消除了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特总结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和消除对策: 一、学生的主观因素形成的逆反心理的消除对策。 1、惟我独尊心理。这类学生固执己见,听不得劝告或1 / 20

批评。老师或同学一提起他的缺点和不足,就烦躁、发脾气,甚至记恨在心。对这类学生,我们常常以宽容的姿态暂时原谅他,耐心地等待时机,在他因不听劝告遭受失败前来求助时讲一些因骄横自负而贻误终生的事例给他听,使他从中受到启发而自我反省。

2、狂妄自大心理。有些学生脑子灵活,接受能力强或有某方面特长。他听懂的题目不许老师再讲,老师为了照顾全体学生而重复讲解某一道题目时,便烦躁甚至出言讥笑没听懂的同学,或说老师罗嗦。若老师偶尔出错,他便瞧不起这个老师。从此以后,不愿接受这个老师的正确教育。我在教育这类学生时,曾讲过“班门弄斧”、“酸秀才找欧阳修比诗”等故事,启发学生:谦受益,满遭损;以技骄人,必取其辱。从而让学生自我反省,明白自己的错误。

3、自我表现心理。有些学生是因为得不到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而怨恨相关的老师。明白这一原因后,我联系相关的老师,要求老师充分提供机会,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帮助他发展特长。实践证明,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能化敌为友。

4、疑虑心理。这类学生对老师的褒贬议论非常敏感,且常常犯主观臆断的错误。当他们犯错受到老师批评时,往往怀疑老师故意整他;当集体的某些活动未安排他参加时,往往认为老师瞧不起他、歧视他,因而对老师逆反甚至对抗。对这类学生,我经常主动地与他交往,让他了解老师,明白自己的错误。

5、傲慢嫉妒心理。这类学生往往成绩差,品行低,丝毫没有羞怯之感,相反,比一般的人更“神气”;对老师的批评满不在乎;对优等生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态。常以“看破红尘”自居,而内心里十分空虚,常常懊丧、悔恨甚至流泪。若不能得到理解和安慰,便会爆发出强烈的反抗行为。不断地给老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以冲撞老师为荣,以敢于和老师“唱对台戏”为“开拓精神”,把老师、学校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说成没有必要;对进步的同学冷嘲热讽;对批评过自己的人进行报复。他们只图“心里透口气,来个痛快”,很少考虑后果。这类学生最让老师头痛。消除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最根本的办法是:给于关心、理解、同情和帮助。首先,让他们感到老师是“自己人”。然后再具体指出他的错误,并督促他逐一改正。

2 / 20

作者: 422115 2007-3-23 19:10 回复此发言 2 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消除对策 6、从众心理。有些学生害怕同学说他假正经,随意附和别人的意见,说出否定老师的话或跟随同学采取对抗老师的行动;也有一些学生,因与逆反老师的同学经常在一起,而对自己本不讨厌的老师也产生了逆反心理。对这些学生,不宜重责,应该教育他们独立分析、综合判断,克服偏听偏信、人云亦云的毛病。教育他们:遇事要有主见,不做“跟屁虫”。 二、教师的客观刺激引起的逆反心理及消除方法。 1、否定的态度。有些教师习惯于对学生的能力、成绩、努力和要求做出消极或轻视的反应。例如,不能主动地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不重视他们合理的意见,嘲弄他们的某些纯真想法,轻率地否定他们的正当要求,不尊重他们的内心情感等等。学生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产生 逆反心理。要消除这类逆反心理,唯有教师改变态度。教师应牢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三人行,必有我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教师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旺盛时期的中学生,其智慧和情感的发展变化很大。满腔热情地赞赏学生的老师,往往能够得到学生的拥戴。汨罗市一所学校曾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理解、尊重和适当赞赏学生的老师最受拥戴;人格力量完美的多才多艺的老师其次;对学生严格要求和课上得好的老师,学生也喜欢。在学业和人格尊严上,学生偏重于人格尊严。 2、片面的评价。有些教师喜欢轻易评价学生。或用老眼光看人,或因偏见而造成刻板效应和成见效应。错误的评价一出口,立即引起学生的不快,使学生产生离心、戒心,甚至抱有敌意或出现“顶牛”现象。要防止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老师必须改掉轻易评价学生的坏习3 / 20

惯。不得不评价时,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以貌取人、偏听偏信或凭感情。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有30%的高一学生对老师的学期评语有意见而希望能“公正”。

3、过度的强制。有些教师习惯了“看管式”的教育,置学生于教师的控制之下,以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就范。有的定下许多禁令,左挡右堵,以“管人”代替“育人”。这样做,往往出现“压而不服”的现象。变“强制”为“疏导”,是改变学生消极、冷漠、甚至敌对态度的法宝。

4、错误的教育方式。

(1)口是心非。口头上爱护全体学生,实际上偏爱优生,打击差生,把优生的幸福建立在差生的不幸之上。这样做,很容易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阂、分化和对立,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消除对策:牢记“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的警语,对学生一视同仁,或更多地关心和帮助差生;学生干部轮流做,评先进时主要看进步,多设单项奖,让大家多些成就感;把培养尖子生和“大面积丰收”的目标结合起来。

(2)滥用惩罚。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能弥补温情教育的不足。为教而罚,是以人为之”蛮”扫天然之蛮,是以学校之小罚替代自然和社会之大罚。合理适度的惩罚能快速有效地促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行动同社会规范统一起来,学生一般能够接受。但有些教师视惩罚为法宝。动辄呵斥谩骂,然后罚款,稍有违抗,则赶出课堂,要喊家长,再不悔改,就摊牌算帐。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做法,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对抗行为。有些教师因个别调皮学生顶撞或辱骂他,便惩罚全班学生。拒绝给该班学生上课。这样做,不仅不能挽回尊严,反而激起众怒,降低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我过去任教的一所学校有位平日比较爱开玩笑的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在学生中走动。有个学生突然想跟老师开个玩笑。提笔画了张美女图,趁老师不注意,悄悄贴到老师的后背。同学哄笑,老师莫名其妙。回想讲课情况,没有疏漏。有同学提醒老师摸摸后背,老师发现了背上贴的美女图。当即破口大骂。全班哑然。老师怒气难消。留下一句话:“不开除肇事者,我就不来你班上课。”说完,气愤地走出教室。老师走后,一部分同学责怪贴美女图的同学,这个同学满脸委屈地对全班同学说:“我只想开个玩笑让大家乐一乐,那料到老师会发这么大的火。他自己不是爱开玩笑吗?在我们面前摆什么架子?”班主任来

4 / 20

了,教导主任来了,校长也来了。教育批评再教育,学生写检讨,然后当面认错。老师因为学校没开除这个学生,仍拒绝上课,且私下阻止别的老师代课。这样僵持了半个月。学生承受不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来到老师家里跪拜老师。老师仍严词责备。于是发生对抗,学生扬言报复,老师当场举凳砸向学生。学生急忙逃离了现场,才免除了更大的冲突。后来,学生转学。老师赢了。但课堂里再没有先前那样的融洽气氛。甚至有学生讲这个老师令人害怕。面对尴尬场面,教师完全可以机智幽默地解除窘境,然后调查原因,该批评谁就批评谁。若是大发雷霆,惩罚全班,教师不仅失态,同时也失理。学生会认为老师无能,要依靠同学的责备去斗赢违纪者,从而瞧不起老师。

5、单调、刻板的教育模式。有些教师缺乏探索精神,老是重复某种教育方式,毫无新鲜感可言。学生感到厌倦,因而消极地对待老师的教育。教育者必须改变“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

三、社会上不尊师言行的感染,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一些家长把自己对老师的误解添油加醋地讲给子女听。社会上那些轻视教师的人,散布歪曲事实的谣言。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教师没有好感。如果在学校受到老师的伤害,就更加强化了逆反心理。我们认为,国家宣传部门应加大力度呼吁全社会的人理解教师的职业,正确、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

中学生的理智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法律意识也有所增加。适度的刺激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只要及时疏导,刺激带给他们的烦恼、抵触情绪也会很快消除,怨愤、仇视心理会漫漫淡化。而反复的、过强的或时间过久的刺激往往强化他们的逆反心理,激起他们的冲动行为。家长和老师必须牢记悲剧留给我们的教训:要尽力消除引发子女或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观因素;批评子女和学生,点到为止,别把子女或学生“逼上梁山”;子女或学生受挫之后莫忘了安慰。

学生逆反心理浅析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喜欢跟教师“对着干”的

学生。反复强调的学习任务,他们可能敷衍了事,而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他们却能投入很大的热情;一些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可能坚持不了多久,而一些坏毛病,却是越纠正越容易犯;一些明显的错误,明明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了,但就是不愿虚心接受教师的批评,或者用沉默表示抗议,或者为自己的错误找各种借口…这些“不听话”的学生,只所以会和教师“对着干”,完全是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5 / 20

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应接受的外部指示、道理出现与平常条件下相反的态度。这种心理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青少年学生随着身体快速成长,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性格,对外部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因而不愿再被动地、完全地接受权威的教导,从这方面来说,他们的逆反心理是他们开始走向成熟的表现,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逆反心理毕竟不是一种成熟的心理状态,青少年基于这种心理而产生的对权威的抵抗,经常是非理性的。如果他们的逆反心理过多过强,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对他们性格的形成也肯定会产生消极作用。

青少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来说,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宠爱使他们习惯了表扬,任何批评都会使他们感觉受“委屈”,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有些学生,由于习惯了“我行我素”,对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教师的一些要求也就必然不适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就可能发展为对学校制度的漠视甚至对抗。客观方面,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家长,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有直接关系。家长的过分呵护、过多的约束与干涉,教师的过分严厉,过多的强调纪律和学习,都会剥夺学生的自主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恶情绪,并进而对家长、教师的安排进行反抗。

作为教师,正确处理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行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要处理好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首先必须有一个正确态度,这是重中之重。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总习惯“我讲你听”“我说你做”,对学生的异议缺乏耐心,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将学生的不同意见上升到“不尊重教师”的程度。这样处理显然是有问题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也许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或者其他原因,提出他们反对意见的方式并不合适,但他们的反对意见并不永远是错误的,在他们不愿完全按照我们教师的要求去做时,我们需要给他们机会陈述自己的理由,而不是一味的压制。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给学生说“不”的权利,通过倾听他们的想法,去了解他们,去发现问题,并进而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可以说,如果教师不改变“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的固有观念,总是对学生的异议抱有“逆反心理”,那么,正确处理学生的“逆反心理”,就无存谈起。

当然,只有正确的态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还需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方法,来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并进而把逆反心理化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前进动力。下面简单谈一下作者的一些做法。 一、 角色换位

不可否认,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教师的错误理解。我们的谆谆教诲,可能在他们听来就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陈词滥调”,我们的语重心长,可能他们体会到的只是“唠叨”,“罗嗦”。为了避免学生因为误解而产生的心理抵触,首先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深刻的了解。经常进行“角色互换”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教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时,也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出发,采取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有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可能需要采取比较温和的方式指出他们的错误;有的学生思想活跃,有主见,如果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犯错误时,切忌不能根据学生错误的程度来决定教师批评的严厉程度。我们必须谨记,批评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教师对他们错误的重视程度,我们的目的,在于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缺点,取得进步。所以,严重的错误也许不必采用最严厉的方式处理,而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有时也许有必要“小题大做”。作为教师,在对待不同的

6 / 20

学生个体时,需要努力寻找对每个个体最适合的教育方式,以期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对学生心理的足够了解,没有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的换位意识,显然是不可能的。

二、感情交融

任何教育都是伴随着感情进行的。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投入足够的感情,一切教学活动都“公事公办”,严肃有余、温和不足,往往会招致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产生逆反心理。相反,教师如果能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除了关心他们的日常学习情况,也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就会感到你是他们的“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教育效果就会倍增。这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要求教师注意多与学生沟通。以作者的经验,不定期的找学生单独谈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谈话内容不一定限定在学习和学校生活,大到个人理想,人生目标,小到家庭情况,对同学的看法等等。通过谈话,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由于这种谈话气氛比较轻松,学生可能更容易向教师倾吐自己的真实想法,在教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指正时,也更乐意接受,同时,在一次次的谈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也肯定得到加深,从而为正常的课堂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适当的宽容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宽容。宽容中有信任、期待,有时比惩罚效果更好。如果师生之间关系过于紧张,总是“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是不利于教育的。有时学生犯了错误,并不是存心要干坏事,而是出于无知、幼稚,这时我们就需要给予他们理解和宽容。有时学生犯了错误很害怕,等着挨批,可如果我们并不这么做,而是表示理解,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自己改正,这样一来,最终可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次在课堂上,作者发现一位一贯表现很好的学生竟然偷偷地在听MP3,在我们成年人(当然包括教师)看来,这绝对是严重的错误:任何时候,学习都应该是最重要的啊。但通过课后的谈话我才知道,他的MP3是好不容易从别的同学处借来的,课后就要还给同学,所以只能在上课的时候偷偷“享受”了。我对他的“难处”表示了理解,并放弃了对他进行更严厉批评的初衷,很自然的,他很诚恳地接受了我的批评并主动道歉,以后的课堂上,也再没有出现过任何个人纪律方面的问题。 四、鼓励学生的相互学习和相互管理

“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很多时候,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表现出排斥,其实只是对教师过强的权威性的一种下意识反抗,并不一定是对正确做法的排斥。同样的问题,如果由教师直接提出要求,效果不一定非常好,而如果让学生经过讨论,自己安排,反而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管理过的一个班级,一度曾经出现过学生对日常值日积极性不足的问题。经过了解,发现的问题还真不少。值日做得比较好的小组,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付出了更多的劳动,但获得的荣誉却是大家的;而值日做得不好的小组,又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劳动,只是同组的其他同学不够努力。大家都觉得不公平,都觉得作者对劳动小组的划分不合理,因

7 / 20

而劳动的积极性就无法保证了。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取消了已有的值日小组划分,组织学生自己展开讨论,并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己组合成值日小组。在具体值日任务的划分上,也由组内同学自行决定。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劳动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值日质量也有明显改善。

<正>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学生随着心理和生理日益成熟,他们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喜欢标新立异,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对家长、教师和学校的日常思想品德教育也不再一味地认同。因此,青少年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初中学生随着心理和生理日益成熟,他们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喜欢标新立异,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对家长、教师和学校的日常思想品德教育也不再一味地“逆反心理”是指人

的思想、感情脱离正常思维轨迹的内心活动。把它理解为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实际上,它是一种不健康的思维和心态。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对学校、老帅和家长的教育,持抵触情绪,甚至将抵触情绪发展为抵触行为。无论因何原因产生和形成的“逆反心理”,都会严重地影响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正常发展,影响教育过程的实施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对其个人身心的发育成长更会带来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如何矫正学生的逆反心理,融化其心灵的“坚冰”呢?我在任班主任的工作实践中体会到,采取“先顺后逆”的方法,还是颇为奏效的。“先顺”就是首先就学生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表示肯定性的理解:“后逆”就是在“顺”的基础止再指出学生对某一事物、问题的认识上的片面或错误之处。从“先顺”到“后逆”,有一个发展过程,它是师生感情接近、产生共鸣共识的过程。“先顺”讲究的是策略方式,“后逆”是目的,是矫正学生“逆反心理”的具体落实。

在处理曾经逆反心理很严重的学生凌强身上的一件事中,由于我采取了“先顺后逆”的方法和策略,取得了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学生凌强,脑子灵反应快,据反映从小学五年级开始,逆反心理就有了苗头,到高中一年级时,逆反心理发展得十分严重。一天下午自习课上,有位学生用羽毛球拍打了凌强一下,他立即就跟这位学生打闹起来,搅得教室乱纷纷的。恰巧这一幕让政教处老师看到了,凌强等被带到政教处后受到严厉批评。凌强为此很不服气,坚持认为自己有理。他母亲知道后问他这件事,他仍然坚持说自已没有错。当我同其母谈话时,他在一旁态茺生硬地对我陈述着他的理由。基于对他个性的了解,此时的批评训斥,无疑是火上浇油。于是,我心平气和、迂回曲折地同他谈论这件事。首先认可他有理,他马上表示出少有的对老帅的尊敬,态度变好。这样,我俩的谈话得以正常、顺利进行。从那位同学先打他不对,到他对之采取回打的方式可以理解,从他俩的打闹对班级的影响,到政教处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一点一滴地分析他的想法和所作所为,其合理情情之处在哪,错误之处在哪,摆事实,讲道理,在理解他的基础上,纠正了他的片面和错误的想法及做法,使他非常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今后改正,积极上进。

8 / 20

这件事后,凌强的逆反心里明显减弱了,能响应学校号召,参与班集体活动,与老师见面时也能笑笑主动打招呼。于是,我及时地采取以鼓励为主的多种教育方法促其上进,到高中二年级时,他的心理基本正常了。

逆反心理强的学生,一开始很难接受说教,更不用说批评训斥了。像凌强打闹一事,他的心理是“他先打成,我后打他,错在对方”;到于对课堂其他学生的少利影响,他认为都是由对方引起的,应由对方负责。他认准了这一点,不论谁对他进行批评,他都认为不对我采取“先顺后逆”法,首先,暂时承认他说的有些道理,拆除其心理上的“障碍”,缩短感情距离,然后慢慢灌输正确的认识,等“水到渠成”时,再进行下面教育。

“先顺后逆”能使学生同老师心理距离大大缩短,感情亲近,继而接受老师的疏导,甚至批评。其次,能促使学生对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这种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个很好的削弱和淡化,起到了“以柔克刚”积极矫正的作用。

面对学生逆反心理

2007-12-27 21:32:00

0

从教几年,经常能够接到这样的家长来电:“老师,我们家孩子在家里一点都不听话,作业也不认真做。我们是天天叫他学好,可他根本就不理睬我们家长的话……”在最后,家长总是不忘郑重地嘱托一句:“老师,孩子最听你们的话了。平时,帮我们多管管他。”每当接到这样的来电,特别是听到家长说孩子听老师的话,我都不禁要自嘲一番:“真的是这样吗?”好象不见得。

所教班级中,“不听话”的孩子可是有的是。你说东,他偏往西。指正他的错误,批评他的缺点,他却是变本加厉地“秀”给你看。五年级的小锋就是其中之一。小锋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大男孩。在老师们的眼里,他是那种学习很有潜力,可是未能展露的学生。特别是他在课堂中的多嘴,爱动的坏习惯,一直是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就这个坏毛病,也没少被老师批评。但渐渐的,我也发现,每次批评过后,他便是淘气。一次,他在英语课中,因为随意和同学讲话,被我点了名。还没等我把目光移开,他又迫不及待讲了起来。整一节课,他因同样的问题就被我点了4次名。课后,忍无可忍的我向他的班主任告了状。还是他的班主任了解他,一语道破了原委。“小锋这孩子比较反叛,爱面子,爱听好话。你越批评,他倒越“无所谓”。原来如此,也就是说,后几次小锋讲空话是故意的。因为第一次的点名,让他感觉在同学们面前有失面子。所以他用这样的方式向我反抗,同时也想掩盖他内心的“有所谓”。

针对他的这种心理,我试探性的改变了以往简单的指正方式。针对他爱面子的心理,每次和他谈心,我都选择了放学后或下课时单独进行。尽量避免在课堂中直接点名。更多得是采用目光的传递。由于在谈心时已告明,小锋一看到我盯他,就马上意识到了。考虑到他的虚荣心强,我见着机会就表扬他,使他不敢犯错,破坏自己形象。一段时间下来,小锋的课堂效率大大提高,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起色。由小锋的事例得到启发,我发现其他“不听话”的孩子大都存在着与小锋类似的心理——叛逆。而从他们心理出发,解决他们习惯行为上的问题,往往比以前单一的指正来得有效。

其实,逆反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正常心理现象。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

9 / 20

长,渴望被肯定、尊重、认同的心理在他们的人格中不断地滋长。这时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爱面子,爱听赞扬的话。当这种心理得不到满足或被否定时,他们往往是采用简单过激的消极方式来对待。比如,再次犯错;和老师、家长形成对立状态。此时的我们,切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将矛盾激化。而应因势利导,千方百计消除这些消极因素。

作为教师、家长,在教育学生时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以过高、遥不可及的目标来要求他们。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承受能力。

总之,面对孩子们逆反心理,我们要及早预防,深入分析,及时解决。尽量避免“硬”碰“硬”。

[07心语集]对待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实践和经验

(徐承翔)

2007-10-19 11:11:00 点击数:393 来源:政教处

摘要: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在初中阶段的学生中表现相当突出,很多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遇到很多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不同学生的性格、心理特点都不同,所以我对待不同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疏导和调适。

关键词:青春期逆反心理 实践和经验 我所带的班级今年上了八年级,按理说在七年级习惯养成的基础上,班主任工作应该要轻松一点,但是我一点也没敢放松,因为在班级的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越来越明显。所以我面临的可能是处理更加复杂心理问题。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一方面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会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宽,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的对象又刚好是处于这个最叛逆时期的青春少年,我觉得我们更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调适和疏导,能使学生安全顺利的渡过这个时期,能为他们的将来打下更好的基础。我在这里将我的一些做法和实践经验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 我们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它的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

10 / 20

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为学生或子女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用理智去判断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思维的批判性指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问题。思维的独立性与思维的批判性密切联系着。但是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的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案例1:

一次一个家长打电话给我,是学生小L的妈妈给我打来的,当我拿起电话时,电话的那头传来了很生气而且就要哭出来的声音:“徐老师,这可怎么办,我真是被那小子气死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他爸把门都踹破了,我,我心脏病都要发作了,气也喘不过来了,徐老师,我气得手都发抖,按你的手机号码,按了好几次都按错,我真是气死了,我是没法教了,我现在马上把他杀了都可以。”同时在电话里我还听到了很响的撞门的声音和他爸爸大声喊叫的声音。我说:“别急,你慢慢说。”原来小L的爸爸让他把数学拿出来检查,就是不拿出来,他妈妈叫他做作业,就是不做,懒洋洋的懒在沙发上,还凶巴巴的大声顶撞:“就是不做了,怎么样?”还气呼呼的把自己房间的门“砰”的一声关起来,他的妈妈、外婆怎么叫就是不开,他爸爸也是火冒三丈,抬起脚就踹门。一家人简直乱成一团。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两次,而且越来越强烈,家长也是忍无可忍了,心中的怒火一起迸发出来。最后我只能安慰她,明天到学校找小L谈话。

第二天,我看到小L到学校里时眼睛还是肿肿的。我在中午静校时把小L叫出来,开门见山的说,我知道昨天你和你的父母闹了一场,我现在想听一听这件事的过程,你和老师讲讲,好吗?起先小L还不愿意说,我说你可以在现在比较冷静的情况下在回忆一下昨天发生的事,也许你能进行比较客观的判断。在我的劝说下,小L把昨晚的事讲了一遍。我对他说:“这样的事情老师是可以理解的,到青春期逆反心理出现是正常的,只不过有些人表现强烈点,有些人表现不强烈,也意味着你正在长大,有独立意识了,不想爸爸妈妈还是一点一滴的管着你。老师也不会因为这样的事情,就把你看成是坏孩子,因为老师也是经历过青春年少时期,是可以理解你当时的心情的。但老师也是一位家长,老师同样理解你的爸爸妈妈当时的感受和心情。”我的这番话也使小L的心情放松了好多。我又对他说:“现在回头想想当时的冲动使一家人的心情都很糟糕,你心里也不舒服,你爸爸妈妈肯定晚上睡不着了。现在在你冷静的情况下想一想,当时应该如何去对待发生的事?”小L说:“我有很多不对,我也不该惹妈妈生气,但是有时我已经很烦了,我妈妈还在说,我也控制不了了。”我说:“长大了不再是无忧无虑了,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把你的想法告诉家长,可以好好的和家长沟通、商量,我想你的家长也不会很固执的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你,但是你家长提出要求的出发点肯定是为你想的,而且也是心存对你的期望。昨天的事起因也是你学习太被动了,你现在渴望独立,想自作主张,如果你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合理的安排时间,那么在学习之余适当的休息,我想你妈妈不会反对,也许她还会叫你多休息一下。所以你妈妈不管,你要先学会管自己,做正确的合理的判断。” 那天的谈话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后来我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找他谈话,引导他在作息时间、学习时间上做一些合理的安排,督促他进行自主学习,也和家长联系,了解在家的表现,为了教育效果的持续和巩固。

11 / 20

所以在处理学生的这些问题上,我们表现出对他的理解,教给他们一些自己或他人的经验,让孩子感到老师不是在批评他而是在帮助他处理问题,这是很重要的。逆反心理是正常的,但越成熟的孩子越知道如何去调控、去科学的转化。 二、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是我们进行思想工作的基础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初中三年往往会有较大的变化,一年一个样,八年级可能是逆反心理最严重的阶段。确实,我带的这个班级的学生到了八年级与七年级相比,思想和心理发生较大的变化,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的孩子越来越多。有时候在与家长联系的时候,好几个家长都会这样说:“孩子最近像变了人似的,什么事都不跟你说,我要是什么事多说几句,马上就嫌烦,不让我说了。而且态度很差,你这样说,他偏偏不这样做,人都给气死了。” 因为我们对这样的现象有预见性和心理准备,所以我在七年级对学生有关情况,通过各种方式尽量多的进行了解,如通过观察、谈话直接了解,或通过其他老师或学生进行侧面了解,或与家长多联系沟通,或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喜好等,也可揣摩一些心理特点,这样我们在进行思想工作时才有的放矢。 案例2:

有这样一位学生性格开朗,人很活泼,接受能力较强,但也许是因为好动,学习确实不能静下心,表现得很浮躁,上课很爱讲话,又丢三落四,经常作业也没有完成。我也批评过几次,但收效甚微,这也是他多年养成的坏习惯,如果没有讲到点子上,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对他是起不了作用的。在多次与他的妈妈联系的过程中,才了解到他的家庭经济条件很一般,爸爸身体不好(肝硬化),要支付较多的医药费,妈妈一个人赚辛苦钱。他的妈妈跟我说,这个儿子在家里知道他的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卧床,他也端药送饭的照顾他的爸爸,他爸爸一叫他也马上能跑过来,倒蛮有孝心的,但学习这样不专心,现在长大了脾气还差,还会和你倔,和你吵架,都给气死了。他爸爸知道儿子考试考不好了,或作业没有完成,会大动肝火,对病情不利。她说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儿子身上,希望他有出息,将来不会这么辛苦,可偏偏这个儿子越大越气人。之前我确实不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但从交流中我感觉到这个学生还是比较有孝心的,与他谈话时能否从这上面做点文章。后来我又找他谈话,我也慢慢的说到了他的家庭的现状,爸爸身体不好,妈妈很辛苦一个人支撑这个家,你是个孝顺的孩子,你也懂得在生活上帮助妈妈来照料爸爸,但你知道你爸爸妈妈的心思吗?他们希望你能认真学习,将来有点出息,如果你学习态度认真一点,你爸爸看了高兴了,可能比吃药的疗效还要好。当我讲到这些时,起先他比较吃惊,怎么老师会知道这些,接着就眼圈红起来了,可能是触到的他心灵的痛处,他伤心的流泪了,我感觉学生动情了,教育应该会有效果,继续从爸爸的病情说到妈妈的辛劳和牵挂,从子女对父母的孝心说到父母的心愿,教育他要端正学习态度,教育他对于父母的唠叨或管束要理解是父母的爱心和责任心,不能以粗暴的态度去伤了父母的心。这时学生已是眼泪吧嗒吧嗒的落下,表现出伤心和懊悔。后来我也经常找该学生询问他家里的情况,爸爸的病情,鼓励他慢慢改变学习态度,也找机会表扬他的孝心和点滴的进步。在我耐心的引导教育下,小A各方面的表现都有所改善,作业也认真了,成绩也进步了。在后来期末考试中班级进步了十几名,他的妈妈很高兴。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了解学生越多,你越容易找到教育学生的切入点,教育效果也会越好。除了家庭情况、优点、缺点、性格、心理特点,还要了解学生认为的感兴趣的、时尚的、前卫的事物。过去是大人很神秘,很有权威性,孩子不了解大人;如今倒过来了,孩子很神秘,孩子知道的许多事情是大人清楚的,大人不了解孩子。这就是信息时代带来的根本变化。为了能够做好教育这份工作,我们真的得多学习多了解多接触学生们感兴趣的五花八门的事物,如果学生的时尚的话题你也能谈,而且比他们更能谈,肯定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还可能将他们的话题往我们需要的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引导,那你的说教也会顺利许多。所以要做合格的老师或父母,应该保持一种年轻、好奇的心态,和时代一起进步,

12 / 20

和孩子一起成长,相反盲目地固步自封,只能丧失和孩子对话的能力,教育就无从谈起。 三、指导家长一些教育方式,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

很多家长也是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很多家长都跟我说:老师,你找他谈一谈,他还是很听你的话的,在家里我讲已经不听了,但是不可能全班的学生由班主任一个人去管理,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我们也要指导家长一些教育方式和方法,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有这样一位学生,个性很强,脾气也暴躁,爸爸妈妈都在医院工作,属于慈母严父类型。爸爸由于事业的拖累,这位学生从小大多跟着妈妈,妈妈的宠爱使得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失去作用,反而是这位学生经常要“批评”妈妈,只能靠爸爸管教,但爸爸实在太忙,而且工作单位在某县,不能天天回家。有一次,因为妈妈还没有满足他要买二千元的运动鞋的要求而离家出走,直到答应买了才回家。这是一种典型的腻爱型逆反。造成这位学生现在的这种状况,与父母对孩子从小的宠爱有加,即使有错误依然无原则的迁就有关,所以家长也是有一定责任的。我对这个家长说,不能再无条件的满足他的的要求。如果他提出要求时,家长也可以提出某一方面的要求,如果达到家长的要求,家长也可以满足他的要求,如果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家长也可以不满足他的要求,而且说到做到,让孩子明白得到是要付出努力的,这样他对得到的东西也会更加珍惜。 还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位学生和他的家长争吵时,家长也在气头上,说:你给我滚出去。说完后,这位学生真的跑出去了。这时,家长又紧张的要命,两个人赶紧跑出去找,找了很久,最后在书城找到了。后来和我交流这件事时,我也劝说家长,你既然说出了要他滚出去的话,又出去找他,孩子也很聪明的,知道你肯定舍不得,那么这样的要挟已经没有用了。换个角度说,如果孩子出走万一出事了,家长也是后悔莫及。

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在家长的过高的期望也是有关的。很多父母常拿自己小时侯和现在的孩子相比,觉得那时侯父母好象并没有费太多的心思教育孩子,但孩子往往成长得很顺利。可今天,费的心血多,教育出的孩子问题也多。其实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和以前的多子女的家庭比较,孩子成长的环境和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他的心理感受和成长轨迹与多子女时代的孩子完全不同。现在的孩子失去了成长的伙伴、效仿的对象、天生的同盟、竞争的对手,只剩下对自己娇纵的大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机会体会分享、合作、竞争、忍耐、挫折,渐渐变得唯我独尊。另外家长的心理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多子女时代,老大教育不成功还有老二、老三,现在是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值节节攀升。因为过高的期望使得大多数父母把孩子的学习视为重中之重,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由此过分剥夺孩子的玩耍和睡眠时间,忽视孩子的游戏天性,也就必然导致双方发生越来越大的矛盾。所以父母教子要有平常心,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既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情况。“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应该品味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虽然是正常的现象,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学生的性格个性的区别,在处理由逆反心理引起的一些事件时,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如果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春期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使青春能为生命努力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书目:

13 / 20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 江苏教育出版社 《孙云晓说教育》(《中学生心理》2007年第1期)

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聊天,但话题雨学习无关,比如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他们将来的生活目标等。生活中的话题容易雨他们拉近关系。

学生逆反心理的处理方 学生逆反心理的处理方

作者:陆蕙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72

更新时间:2008-1-24

学生逆反心理的处理方法 东莱小学 陆蕙芳

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多数是班里的后进生,对于新来的教师,他们往往怀着“从头越”的心情,对新来的教师充满信赖和希望。如果此时的新班主任对他们给予尊重和理解,他们便有可能从此“改弦更张”,走进“好学生”的行列;反之,如果一开始得到的就是批评、责骂,那么刚刚燃起的希望的火花,就会迅速泯灭,有可能重新回到“破罐子破摔”、故意捣乱的老路上去。因此,新班主任要热情真诚

地对待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告别昨天”的机会。

班上有一个叫石林武的男生,不但作业不做,课文不背,连订正的作业也经常不交出来。对于他我是头痛至极,这个小男孩脾气也倔得很。后来我向他以前的班主任打听,他以前的班主任说,原先他是个好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作业一直不做,不管怎么批评、怎么骂,就是不听,渐渐地就变成一个差生了。也许他是在老师不断地批评中,逐渐形成了逆反心理,老师叫我做我偏不做,他不是一个天生

14 / 20

的差生。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心里就有了底。一次早上检查回家作业,豪没有做,当着全班46个同学,我并没有严厉地批评他,我用手拍着他的肩膀,充满关爱地说:“豪,老师知道你以前是一个好学生,学习成绩也很不错,就是因为不做作业才会退步的,也才会落得今天的地步。老师希望你能重新当回好学生,不要怕困难,成功之门总是向你打开……”当我还没有把话说完,他的泪水已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纷纷滚落。原先一个不管如何骂都不掉眼泪的倔强生,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泪水涟涟。我知道他已有了悔改之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对他关爱有加,作业本上常写上一些鼓励的话语,抽背课文也时常叫他起来背,他的进步是明显的。可见要想改变一位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他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在他身上下功夫,处处留心观察,

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心换心终于打动了对方的心。

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别差异,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多给予正面的鼓励,使他们能从新班主任那里获得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一) 尊重学生,培养信心

自尊心人皆有之。学生的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受到社会和集体尊重的感情。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进步的动力。实际上,逆反心理正是自尊心的一种畸形表现。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特别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抓住“闪光点”及

15 / 20

时表扬好的思想苗头和行为,激起他们的自爱心,唤起他们走向先进

行列的信念,增强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信心。

尊重学生是教师自身素质的一种体现,尊重学生是给予学生自新的一种机会。我们班曾有这样一个学生,每当早上校园里书声朗朗,大家都在上早读课时,他就急匆匆地跑到教室门口,在教室外面响亮地喊“报告”。错误他不只犯一次,他每一次都这样,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并没有严厉地批评他,相反地我却用同学们对他的笑来启发他。我笑眯眯地在他耳边说:“你能不能用词语来形容同学们对你的笑?”他说是嘲笑,我说这不是嘲笑,那是同学们对你的同情和谅解的笑,你跑得这么匆忙,脸都红了,说明你还是希望早点到校的,于是我便问同学们是不是,大家齐声回答:“是。”,从此这位学生再也没有迟到过。我对他的这一点尊重和宽容,却捍卫了学生的自尊,求得了他的上进心。对于学生,特别是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不能总是批评,殊不知,学生的好学、自信、乐观、豁达,甚至创造力,往往就在这些教育中走向泯灭的。教师不是法官,不必把学生所有的过失记得一清二楚。教师应该做一名播种者而尊重就是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宽

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田里。 (二)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母亲的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就是说,对学生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要求得到教师的爱抚,是小学生普遍的心理要求。有的老师爱抚地摸一下学

16 / 20

生的头,或深情地望一眼,或吩咐他一件事,他都感到是对自己一种

鼓励与期望。

班主任要以平等的态度、真挚的情感、良好的情绪,以“爱”的暖流去接近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这

种“爱”,并受到感动,使其心灵复苏。

班主任应该和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坚持充分说理,针对具体情况,向学生讲明道德规范,使他们逐步分清是非与善恶、美丑与荣辱,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并产生自觉的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真正懂得,老师之所以“责之严”,完全是因为“爱之深”。如果学

生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他的逆反心理便会随之消除。

(三) 正面引导,启发自觉

正面引导就是对思想问题要进行疏导,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

部动力,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具体做法是:

坚持说服教育。班主任要针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实际,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耐心地进行教育疏导,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提高认识,再具体指出前进的目标。做这类学生的工作要坚持说服,反对压服,即使学生一时想不通,坚持错误看法。班主任也不要急躁,而要耐心地教育和等待,给他一段时间去思考,相通了是会转变的。这时可以运用“留白”艺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冷处理,欲擒故纵,稍作停留,以使学生有一个余地,反思审视,自省自悟。 表扬为主。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同时具有“失宠感”。依据这一心理特征,班主任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热情

17 / 20

的表扬,使他们感到老师还是公正的,自己过去错怪了老师,从而消除逆反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做了一件事,完成一次作业,渴望别人的赏识,这是学生的近景动机,也是直接动机之一。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他们也渴求老师能够赏识自己,能够给自己一次机会。教师假如抓住机会,适时地表扬、鼓励他们,就能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

体验改正错误、取得成功的欢乐和尊严。 (四) 施以宽容,给以师爱

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艺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达到严格要求不能实现的境界。宽容还是一种教育机智,面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训责呵斥,固然也能把学生推到对立面,他们当面听从,心理却大大不服气,这样会更加拉大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而宽容却能起到“以柔克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犯了错误,大多数同学都会体会到潜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填补师生

之间的空白,强化其改过图进的欲望。

总之教育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要因人而异,讲究艺术。也需要教师平时的点滴积累,吸取经验,利用教育机智达到更好的效果。 文章录入:张君 责任编辑:张君 喜欢体育课,先让学生

喜欢老师

与学生关系好了,课堂气氛会好很多,效果当然很好,但是现在老师与学生只在课堂见面,关系冷淡。你有妙招,大家分享。要让学生喜欢你,进而喜欢你的学科,重要的是你对学生付出的爱,能够换回学生对你爱的比率。盲目的讨好是没有用的,你更应该有威信、有责任心。

谢谢三位老师!我应该多创造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建立良好关系.

利用活动课多与学生沟通,闲聊,扔去那副课堂上架势,换位思考,改变思维方式,从学生角度出发,一句话,一阵笑,等等,都能改变师生之间紧张关系。

18 / 20

其实与学生见面主动的一个微笑或一次点头就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记住学生的事情并经常过问那就最好不过了!

课下多和学生聊聊天,有时在校园里见到比较熟悉的学生要主动和学生打个招呼.例如,这节课我提前10分钟到教师

不是为了提前上课,而是做在教室里听学生对你诉说苦衷,有时觉得学生很单纯,很幼稚.

老师该怎样做能很快的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和谐?

沟通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也要学会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零距离的融入到学生当中~!

了解学生心理,没事多找学生交流,现在学生大多不喜欢办公室吧,你要是能让学生喜欢办公室,你就成功的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现在的学生不管成绩好还是成绩坏都有原因的,你找到这个原因,坏的就解决,好的能发扬就发扬,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和学生交流,不

过这样老师会变的很辛苦!用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他老是伏在课桌上听课,似乎从来不曾坐直过。一节课内他多次和前后左右或更远的同学讲话,更不会记笔记。到了复习阶段,作业多的时候,他就更过份了,作业几乎都不完成。这种没有一点上进心,无组织、无纪律的学生很正常的会成为各科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这样的孩子我怎么去和他沟通呢?如何能让他有所觉悟呢?我知道自己的任务异常艰巨。

因此我开始为和他的思想谈话而做充分准备,希望能初战告捷。在此之前,我就在网上看到过很多关于转化学生的成功事例,都是以泛滥的爱心感化的。我觉得小孩子的情感是纯正真的,易感动,只要我晓之以情,胜算应该比较大,所以我也想用这一招,尽管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开始谈话,我就以黄河泛滥之式说了一大堆的大道理,自以为道理够深刻,也很有诚心,就算不能全面唤醒他的心灵,至少也会让他深刻地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谁知道等我激情地演讲完成后问他有什么感想,他竟然懒洋洋地说,不知道。

在几次谈话后,他在我面前的态度还是差不多,不是沉默不语就是问几句话只回答一句话。我还以为这只是表面现象,内心已经认识到了。可经过我的观察,发现并没有好转,作业还是不做,上课老是和同学说话,下课疯似地玩。一时间,很茫然,对他的训导不知从何下手。

根据我和他的谈话情况,加上我在课余时间认真看了网上许多优秀的德育反思、案例,多次咨询了老教师,吸取了他们的经验,做了以下反思:

一、想要近距离地与学生交流,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必须要让学生对你所说的话题产生兴趣,把自己当成能谈话交流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不然和学生之间没什么共同话题,打不开话匣子,所以我这段时间尽量去关心学生喜欢的,了解现在流行的,尽量让自己和他们有共同的话题。

19 / 20

二、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也感到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我也阅读了一系列相关的书籍。而且作为导师对于交谈的技巧的掌握也非常重要。在交流的时候不能只是谈论片面的理论,要结合实际,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

三、要成功地进行训导,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扬他的优点,培养他的自信心。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看来夸的本领还是非常重要的。

眨眼间,一个学期又到了尾声,看看他的成绩,中不溜秋,但是我还是有着一份欣喜,考完试的第二天,他就急急地来问成绩,起码现在他对成绩有了一份关注,不再像以前一样漠不关心了,相信,明天会更好!从这次和学生的交流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要以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强加于他。要设身处地的,用心去体会孩子的真实想法,真正地做到用心去和孩子交流,我想,这才是赢得孩子信任的基础,才有可能真正地实现交流。

三、敞开心扉,让学生走近我

微笑是缩短师生间距离的最简单妙方,和颜悦色,以友善、开发的表情迎接学生,绝不会失去教师威信,只会增加亲和力。以前,为了体现师道尊严,树立班主任的威信,我常常不苟言笑,其实这样只会让学生疏远自己。因此,我放下了“架子”,主动走近学生,向他们介绍自己:谈我对事业的追求、谈我的生活琐事、谈我的人生理想,也回忆自己的童年及求学经历……我发现:每当这时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听得都入神了。原来,老师也是普通人,也并不神秘!由此一来,学生更愿意接近老师,还时常提出这样那样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如你小时侯还怕自己的老师啊?你们那时侯的作业多不多啊?你考试时紧张吗?……殊不知,正是在这样平平常常的交流中,师生间的距离更近了,关系也更融洽了,而学生也更快地适应了新班主任的教学特点和带班风格,也更乐意接受新老师的要求,从而使班主任得以顺利地开展工作。

总之,新接班的班主任如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与学生间的距离,尽快地接受学生,那么学生也会尽快地接受老师,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0 /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