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几点策略
甄英会
河北省博野县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作用自不必言,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却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课余时间很少有同学学习语文,以至于语文成绩很差劲,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得出以下几点策略。
关键词:策略 语文学习能力 培养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这在语文学科体现得尤为明显。为使学生消除畏难心理,必须首先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培养认真的学习习惯。语文学科写字最多,汉字都会写,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是书法家,但不管字迹优劣与否,写出来工整醒目,就能使人赏心。有的同学每每写字都是“龙飞凤舞”;而有的同学即使很着急也是“井然有序”,这就是习惯问题。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每写字必工整的良好习惯。能写一手工整清晰的字迹、不仅为学好语文打好基础,而且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2.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内因大于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的接受,这样效果要比让老师“牵”着学,效果好得多。特别是语文学科,主动预习,主动思考,主动提问题能启迪思维发展。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无价值可言,我都给予表扬,有价值的问题特殊奖励。学生积极性很好,每授新课之前都能主动学习。
这两种习惯的培养是在实验初期就实施,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强迫执行到自然接受,逐渐形成的。养成了这两种习惯则具备了学习语文的基本素质。
二、记忆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天天有,天天识生字,日日记生词”,这是学生常常的一句话。诚然,语文即语言文学,语言就是由字、词组成的,中国语言最丰富,也最复杂。想要很好掌握也很难得,多音字,形近字也着实让人费神,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我总结出一套方案,即:初识——落实——实践三步教学法。
1.初识要细。每授新课我都让学生自读课文,把自己所有不认识、读不准的字词找出来,包括生字、多音字、形近字。因此,我引北宋哲学家张载的名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鼓励学生,不怕学生死抠细问。这个过程一般利用课下预习完成。
2.落实要准。已经初步掌握了字音、形、义之后,学生可能认为自己确已会了,可能就置之不理 了。这是最危险的,因为这只是停留于感性认识,必然是片面的。英语单词有速记法,我认识识记汉字最忌速记法,因此,我要求学生必须一笔一划照书或字典抄。比如“德”这个字,中间这横学生往往丢掉,我就说:“没有这个横,就没有德(品德)了。类似这类字,像“胸”“茶”“挠”等,必须及时点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实践要实。所谓“实”,就是落到实处。数学物理等理科的题,学生知道做出结果且正确才可以,而语文识记到什么程度没有什么尺度。也许会写,学生所谓会写,写出来也许是错别字。这是必须根据经验或学生在上两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配以恰到好处的作业题或检测题,给以及时校正,以加深印象。
这三个环节紧紧相连,层层推进。学生通过这样系统有序的练习,识记字词效果很好,而且培养了能力。我现在教的班中有个
学生,识记字词非常细致认真,经常提问题,比如“腌”书中注音ā•zā,有些同学一看了之后,他马上发现中间这个“•”便问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有目的的训练,他的识记能力变得非常强,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教读课文过程中如何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增长阅读能力呢?几年来,我初步尝试进行“直观性教学”,即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把朦胧性的讲述变为直观性动手、动脑,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增长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变抽象为具体
语文通过语言的表述,文学作品的影响来感染读者,以求共鸣。但文学的表达毕竟是抽象的,对于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可能会得到共鸣,而中下等学生理解起来,必定会有一定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讲述抽象说理的较晦涩的文章(特别是说明文)时,我配以形象具体的简图,简单的教具,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了知识。
如《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以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了故宫这个建筑群的布局。以前讲说明顺序,学生对于空间顺序理解困难,讲者难讲,听者理解更不容易,在讲述这篇文章时,我采用以下步骤:
第一,布置详尽的思考题,让学生认真读课文。
第二,用大屏幕打出故宫博物馆的空白图,边讲述边填出图上各部分名称,先给学生初步具体的形象,理解说明顺序。
第三,预先做好十九张卡片,写上各部分名称,分别交给十九名学生,在黑板上组图,要求学生按照说明顺序依次组图,看谁反应快,在游戏过程中,理解了什么是空间顺序。
总之,凡是较抽象说理的篇目,我尽力将其化为具体的练习活动,这样,学生理解就容易了,且增长了知识。
2.化无形为有形
文学作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具体形象的描写,塑造出一些活生生的人物,但文字毕竟是字,人们看不到这些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有清晰的印象,文艺界导演为我们解决了用这个问题,他们通过电影、电视看到我们头脑中模糊的印象。这给了我启示。有情节的作品,还组织学生演短剧,这样,即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如鲁迅的作品《故乡》中,有个主要人物形象——闰土,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告诉人们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就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画少年闰土的肖像,另一组学生画中年闰土的肖像,学生很有兴趣,相互对比,指出不足:“少年闰土的手是红活圆实,你画瘦了。”,“中年闰土脸上没画皱纹。”等等。
通过上述有形的练习,即增加了学习兴趣,又引起了学生思考,自然地去理解造成闰土变化的社会根源。难点解决了,理解能力也增强了。
学习语文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信心,扎实有序。上述三个方面互相联系,应全方位发展。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觉得这个方案确有实效,在今后实践过程中,应进一步探索,以求完善。参考文献:
[1]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吴培河.基于师生互动的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学刊,2010,(12).
-2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