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Fe-56 Al-27 O-16 Cu-64 Na-23 C-12 N-14 P-15
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选对2分,错选或不选0分)
1.中国历史悠久,很早就把化学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闻名世界的中国陶瓷、酿酒、造纸技术都充分应用了化学工艺
B.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C.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D.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都缺碘,而缺碘就会引起碘缺乏病,80年代国家强制给食用的氯化钠食盐中加入碘单质 【答案】D
【考点定位】考查STS知识。
..
2.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正确的是( )
A.在医疗上碳酸钠、Al(OH)3均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B.人造刚玉的熔点很高,可用作高级耐火材料,其主要成分是SiO2 C.水玻璃可用于生产粘合剂和防火剂
D.自来水中加入少量明矾,水解生成Al(OH)3胶体可以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同温同浓度的Na2CO3溶液的碱性比NaHCO3溶液强,二者的pH分别约为10.7、8.4,因此前者不适合中和胃酸,后者可以,A错误;B、人造刚玉的熔点很高,可用作高级耐火材料,其主要成分是熔点为2050℃的Al2O3,不是SiO2,B错误;C、水玻璃是硅酸钠水溶液,具有黏性,工业上可以用于生产黏合剂,硅酸钠溶液涂刷或浸入木材后,能渗入缝隙和孔隙中,固化的硅凝胶能堵塞毛细孔通道,提高材料的密度和强度,且硅凝胶具有很强的耐
高温性质,因此可以有效的防火,C正确;D、明矾水解得到Al(OH)3胶体,具有吸附悬浮物的作用,没有氧化性,不能消毒杀菌,D错误;答案选C。 【考点定位】考查常见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
3.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双氧水被称为绿色氧化剂,是因为其还原产物为O2,对环境无污染 B.王水是浓盐酸和浓硝酸按体积比1∶3配成的混合物,可溶解Au、Pt C.氨水能导电,说明氨气是电解质
D.往新制备的氯水中和SO2的水溶液中分别滴入石蕊试液时的现象不同 【答案】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变化。 4.下列变化的实质相似的是( )
① 浓硫酸能在白纸上写字,氢氟酸能在玻璃上刻字 ② 二氧化硫和氯气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③ 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溴水褪色 ④ 氨气和碘化氢气体均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⑤ 常温下浓硫酸可用铁容器存放、加热条件下浓硫酸能与木炭反应 ⑥ 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时浓度均减小 A.只有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具有脱水性的浓硫酸能在白纸上写黑字,玻璃中难溶于水的SiO2具有亲氟性,溶于被氢氟酸腐蚀,二者原理不同,①错误;②、二氧化硫与品红发生化合反应,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与品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二者褪色原理不同,②错误;③、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二者褪色原理相同,③正确;④、氨气显碱性,与浓硫酸发生化合反应,碘化氢具有还原性,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二者均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但原理不同,④错误;⑤、常温下,有强氧化性的浓硫酸能使铁钝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用铁容器存放,在加热条件
B.只有③⑤ C.只有③④⑥
D.全部
下浓硫酸与木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二者原理相同,⑤正确;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盐酸易挥发,二者放置空气中浓度都变小,但原理不同,⑥错误;实质相似的是③⑤,答案选B。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
..
5.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A
B.14 g CO、C2H4混合气体与11.2 L N2所含有的分子数都是0.5N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D.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A 【答案】C
【考点定位】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相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6.一定物质的量的锌与稀HNO3反应,若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无剩余,则参加反应的HNO3中被还原的HNO3与未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1∶4 B.1∶5 【答案】A 【解析】 试
0C.2∶3 D.2
题分
5析:
242先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为:
4Zn+10HNO3=4Zn(NO3)2+1N2O+5H2O,则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占2/10,不变
的占8/10,如果10 mol硝酸参加反应,其中2 mol硝酸被还原,8 mol硝酸未被还原,2∶8=1∶4;答案选A。
【考点定位】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简单计算。
7.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经常用到,但有时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因此,推出
..
的结论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决定其是否正确。以下几种类推结论中,正确的是( )
4211A.第二周期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是:HF>H2O>NH3; 则第三周期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也是:HCl>H2S>PH3 B.第ⅣA族元素氢化物沸点顺序是:GeH4>SiH4>CH4; 则第ⅤA族元素氢化物沸点顺序也是:AsH3>PH3>NH3 C.Fe3O4可以写成FeO·Fe2O3;Pb3O4也可以写成PbO·Pb2O3 D.NaHSO4与NaHSO3溶液显酸性,则所有酸式盐溶液均显酸性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类推法的应用。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化合价与物质的组成、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等,侧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相关化学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有关原理的内涵和外延,然后结合题干灵活运用即可。 8.下列叙述Ⅰ和叙述Ⅱ均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Cu2++ S2-=CuS↓,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因为S2具有还原性,而是
-
叙述Ⅰ S2具有还原性 -叙述Ⅱ S2能除去工业废水中的Cu2等重金属离子 -+NH3具有还原性 熔融状态的Al2O3中有自由移动的Al和O SO2具有漂白性 3+2-蘸有浓硝酸的玻璃棒靠近浓氨水时冒白烟 电解熔融状态的Al2O3制备Al S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可溶性金属硫化物容易转化为极难溶金属硫化物,A错误;B、NH3+HCl=NH4Cl,该反应也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因为NH3具有还原性,而是挥发性酸与挥发性碱逸出的蒸汽容易化合生成盐,B错误;C、氧化铝在熔融状态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即Al3和O2),带正电
+
-
的Al3移向阴极并且在阴极上发生降、得、还原反应,生成单质铝,因此电解熔融氧化铝可
+
用制备金属铝,C正确;D、二氧化硫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只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D错
误;答案选C。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检验与制备。
【名师点晴】这类题目需注意3个方面,一、叙述I是正确的,二、叙述II是正确的;三、二者存在因果关系。三点必须同时满足才是正确答案。对每条叙述都必须认真思考后作答。
..
9.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Cu溶于稀HNO3:Cu+2 H+NO3 ===Cu2+NO2↑+H2O
+
-
+
B.用石墨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2 Cl+2 H2O ===== 2 OH+H2↑+Cl2↑
C.(NH4)2Fe(SO4)2溶液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制Fe(OH)2:Fe2+2OH===Fe(OH)2↓
+
-
-
通电
-
D.向Fe(NO3)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HI溶液:2 Fe3+2 I===2 Fe2+I2
+
-
+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涉及了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和多步反应。 【名师点睛】应在分析反应实质的前提下,遵循离子方程式的基本原则,运用所学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方法,判断各选项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各选项中的离子方程式涉及了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物量的多少对反应产物的影响,正确判断化学反应的实质,考生应熟练掌握化学反应规律和重要物质的性质,认真审题,才能正确写出离子方程式。
..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投入铁片产生H2的溶液中可大量存在H、Mg2、SO24、NO3
+
+
-
-
B.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l3、NH4、Cl、S2
+
+
-
-
C.1.0 mol·L
-1
的KNO3溶液中可大量存在H、Fe2、Cl、SO24
+
+
-
-
+
+
-
-
D.弱碱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a、K、Cl、HCO3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氧化性:NO3>H,因此向该氧化性酸溶液中投入铁片,优先还原生成NO气体,而非H2,A错误;B、Al3、S2具备发生双水解反应的条件,相互促进对方水解平衡右
+
-
-
+
移且至少生成一种沉淀,B错误;C、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容易将还原性的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C错误;D、HCO3既能电离又能水解,且以水解为主,因此NaHCO3
-
溶液呈弱碱性(pH约8.4),因此该组离子能大量共存,D正确;答案选D。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离子反应、离子共存判断。
【名师点晴】离子间如果发生化学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反之是可以的,因此掌握常见离子的性质是解答的关键。离子共存类问题必须从基本理论和概念出发,搞清楚离子反应的规律和“离子共存”的条件,从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双水解反应、络合反应等几个方面全面考虑、比较、归纳整理得到。因此做此类问题需要心细,考虑周全,然后全面解答。
...
11.在通风厨中进行下列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步骤 现象 Fe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Fe表面产生少量红棕色气泡后,迅速停止 Fe、Cu接触后,其表面均产生红棕色气泡 A.I中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 B.II中的现象说明Fe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Fe进一步反应 C.对比I、II中的现象,说明稀HNO3的氧化性强于浓HNO3
D.针对III中的现象,在Fe、Cu之间连接电流计,可判断Fe是否被氧化 【答案】C
【考点地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名师点晴】利用铁与稀硝酸、浓硝酸的反应考查有关实验现象及解释,原电池理论等,学生应明确铁在稀硝酸中反应生成NO,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现象, 并能根据反应实质判断浓稀硝酸的氧化性强弱,同时还要知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以及原电池工作原理。
12.已知H3PO2(次磷酸)是一种精细磷化工产品,要求密封阴凉保存。工业制备原理如下: (I) 2P4+3Ba(OH)2+6H2O===3Ba(H2PO2)2+2PH3↑ (II) Ba(H2PO2)2+H2SO4===BaSO4↓+2H3PO2
...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I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II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B.H3PO2具有强还原性,高温时在空气可能被氧化成磷酸 C.在反应I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质量之比为1∶1
D.在标准状况下生成2.24 L PH3,上述反应转移0.3 mol电子 【答案】C
【考点定位】考查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原理及简单计算。
【名师点睛】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数目相等,要结合物质发生反应时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结合物质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确定物质反应的多少、电子转移数目。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规律、物质的作用、和有关计算技巧。
2
13.某含Na的溶液中可能含有NH4、Fe3、Br、CO23、I、SO3。取样,滴加足量氯
+
+
+
-
-
-
-
水,有气泡产生,溶液呈橙色;向橙色溶液中加BaCl2溶液或淀粉均无现象。为确定该溶液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有( ) A.取样,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B.取样,加氯水和CCl4,振荡
C.取样,加足量盐酸加热,湿润的品红试纸检验气体
D.取样,加足量的熟石灰加热,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气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取样,滴加足量氯水,有气泡产生,说明含有CO32-,溶液呈橙色,说明含有Br-;因CO32-与Fe3+易发生双水解反应,有CO32-就一定没有Fe3+;向橙色溶液中加BaCl2溶液或淀粉均无现象,则一定没有I-,且SO32-能被氯水氧化生成硫酸根离子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一定没有SO32-;显然不能确定NH4+,检验NH4+离子,应取样,加足量的熟石灰加热,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气体;答案选D。
【考点定位】考查离子的检验。
14.下列实验装置正确且能完成实验目的的是( )
【答案】A
【考点定位】考查了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名师点晴】解答综合性实验设计与评价题的基本流程:原理→反应物质→仪器装置→现象→结论→作用意义→联想。具体分析为:①实验是根据什么性质和原理设计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②所用各物质名称、状态、代替物(根据实验目的和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和推理,并合理选择)。③有关装置:性能、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问题、是否有替代装置可用、仪器规格等。④有关操作:技能、操作顺序、注意事项或操作错误的后果。⑤实验现象:自下而上,自左而右全面观察。⑥实验结论:直接结论或导出结论。对实验方案的正确与错误、严密与不严密、准确与不准确的判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实验原理是否正确、可行;②实验操作是否完全、合理; ③实验步骤是否简单、方便;④实验效果是否明显等。⑤反应原料是否易得、安全、无毒;⑥反应速率较快;⑦原料利用率以及合成物质的产率是否较高;⑧合成过程是否造成环境污染。⑨有无化学安全隐患,如倒吸、爆炸、吸水、泄漏、着火、溅液、破损等。
..
1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实验操作 将某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将干燥的Cl2通过有色鲜花 现象 石灰水变浑浊 鲜花褪色 结论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23 -Cl2有漂白性 C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水和CCl4,振荡、静置 取久置的Na2O2粉末,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盐酸 下层溶液显紫色 原溶液中有I -D 产生气体 Na2O2没有变质 【答案】C
【考点定位】考查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检验。
【名师点睛】本题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化学原理和实验操作及实验结论的分析进行了结合,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审题时应全面细致,体现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严谨性,体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
16.已知W、X、Y、Z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Z同主族,X、Y、Z同周
....
期,其中只有X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X>Y>Z>W
B.W的含氧酸的酸性比Z的含氧酸的酸性强
C.W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小于Y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若W与X原子序数差为5,则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3W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X是位于第三周期的钠、镁、铝中的一种,W、Z是位于第VA(或VIA、VIIA)族的氮、磷(或氧、硫,氟、氯),Y可能是硅或硫。A、从左到右,同周期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从上到下,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X>Y>Z>W,A正确;B、W的含氧酸可能是HNO2、HNO3,Z的最高价含氧酸为H3PO4,亚硝酸的酸性比磷酸弱,B错误;C、非金属性:W>Z>Y,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W>Z>Y,C错误;若W与X原子序数差为5,则二者分别为8号元素氧和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表)中位、构、性关系的推断和分析。
【名师点睛】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工具,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习的重要规律。利用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结合元素的位、构、性三者的密切关系进行元素推断是化学重要的知识。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是元素在周期表的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是元素原子所在的主族序数,同一周期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掌握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方法,结合元素所在的族序数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进行判断,确定其正确性。
17.下列物质的制备与工业生产实际相符的是( )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转化、工业制备原理和步骤。
..
18.下列反应中,相关示意图错误的是( )
A 将二氧化硫通入到一定量氯水中 B 将NaHCO3溶液滴入到一定量Ba(OH)2溶液中 C 将铜粉加入到一定量浓硝酸中 D 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氯化铁溶液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氯气和二氧化硫、水反应式为 Cl2+SO2+2H2O=H2SO4+2HCl,因此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至不变,pH逐渐减小至保持不变,A正确;B、由以少定多法可知,先后发生的反应为:HCO3- + Ba2+ +OH- = BaCO3↓+H2O、Ba2+ +2OH- + 2HCO3- = BaCO3↓+2H2O +CO3 2-,即随着小苏打溶液的滴入,先生成的CO3 2-均被钡离子沉淀,因此CO3 2-不会逐渐增大,B错误;C、铜先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成稀硝酸,铜和稀硝酸反应生
成一氧化氮,当硝酸完全反应时,生成的气体为定值,C正确;D、铁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多,氯离子的量不变,所以氯离子的百分含量减少,到三价铁离子反应完全后,氯离子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D正确;答案选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的图像分析。
【名师点晴】明确反应的先后顺序是答题的关键,该类试题侧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应物的量(过量、少量)时化学反应以及反应先后顺序的分析与判断,突出了化学学科核心知识。
19.下列各组物质中,物质之间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图示变化的是( )
物质编号 A B C D 【答案】B
物质转化关系 a N2 Na Si Al2O3 b NO2 Na2O2 SiO2 NaAlO2 c NO NaOH H2SiO3 Al d HNO3 NaCl Na2SiO3 Al(OH)3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以及反应规律,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判断单质之间反应能否生成选项中的化合物,反应现象的判断需要根据反应物的反应规律,包含了相互促进的完全水解反应,酸式盐与碱的反应,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同时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0.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将X溶液逐滴加入固体Y中,装置B的试管中的现象...
不正确的是( ) 选项 X溶液 固体Y Z溶液 现象 A B C D 浓硫酸 浓氨水 盐酸 双氧水 亚硫酸氢钠 CaO 石灰石 MnO2 品红试液 紫色石蕊试液 硅酸钠溶液 氢硫酸溶液 品红褪色 溶液变红 出现白色沉淀 产生浑浊 【答案】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名师点晴】该题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充分体现了金属元素化合物和非金属元素化合物考查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能更全面地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是答题的关键,注意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
第Ⅱ卷(共60分)
二.非选择题(21-25 共5大题,共60分)
21.(13分)X、Y、Z、L、M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Z、L是组成蛋白质的基础元素,M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L的常见原子组成符号为 ;M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为 ;五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用具体元素符号表示)。
(2)Z、X两元素按原子数目比l∶3和2∶4构成分子A和B,A的电子式为 ,B的结构式为 。Z和L也能组成原子数目比2∶4的分子C, 已知1 mol 液态C和液态B燃烧时生成无毒无害物质,并释放524.5 kJ的热量
,
试
写
出
该
反
应
的
热.化.学.方.程.式.为 。 (3)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L同一主族,Se原子比L原子多两个电子层,则Se的原子序数为 ,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学式为 。该族2 ~ 5周期元素单质分别与H2反应生成l mol气态氢化物的反应热如下,表示生成1 mol硒化氢反
应热的是 (填字母代号)。
A.+99.7 kJ·mol1 B.+29.7 kJ·mol1 C.-20.6 kJ·mol1 D.-241.8 kJ·mol
-
-
-
-1
(4)用M单质作阳极,石墨作阴极,NaHCO3溶液作电解液进行电解,生成难溶物R。写出阳极生成R的电极反应式: 。 【答案】(13分)(1)168O 第三(或3)周期第IIIA族 Al > C > N > O > H或 r(Al) > r(C) > r(N) > r(O) > r(H)
(2)
N2O4(l) + 2 N2H4(l) = 3 N2(g) + 4 H2O(l) ΔH = -1049 kJ•mol1
-
(3)34 H2SeO4 B
(4)Al-3e + 3 HCO3 = Al(OH)3↓ + 3CO2↑
-
-
(4)铝作阳极时,不是惰性电极,因此Al发生升、失、氧化反应,生成铝离子与移向阳极的HCO3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CO2气体,因此阳极的总反应式为Al-3e + 3 HCO3 = Al(OH)3↓ + 3CO2↑。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热化学方程式、电解原理等的应用。
--
-
【名师点晴】正确推断出元素是解答的关键,注意元素周期律的灵活应用。“位—构—性”推断的核心是“结构”,即根据结构首先判断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然后根据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预测其可能的性质;也可以根据其具有的性质确定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而推断出其结构。
22.(11分)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氮的化合物的性质,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装置未画出)为气体发生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先将C处铂丝网加热至红热,再将A处产生的气体通过B装置片刻后,撤去C处酒精灯。部分实验现象如下:C处铂丝继续保持红热,F处铜片逐渐溶解。
(1)实验室制取A中气体时若只用一种试剂,该试剂是 (填备选试剂的字母); A.NH4HCO3 B.NH4Cl C.Ca(OH)2 D.NaOH 此时A中主要的玻璃仪器有 (填名称);
(2)对于C中发生的可逆反应,其方程式为: ; 有关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以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 B.工业上进行该反应时,可采取高压的条件提高反应物转化率 C.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的平衡浓度之比一定是4∶5
(3)E装置可防止F中溶液倒吸进入D中,请在右上图中画出装置E中的导气管。
(4)写出F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若进入F装置的物质成分和质量一定,可向F中加入下列物质(填字母)中的 使铜片溶解的质量增多。
A.Na2CO3 B.NaCl C.CuSO4 D.H2SO4
【答案】(11分)(1)A 试管、酒精灯、导气管 (2)4 NH3 + 5 O2
Pt 4 NO + 6 H2O A
(3)
-
(4)8 H+ + 2 NO3 + 3 Cu = 3 Cu2+ +2 NO↑ + 2 H2O D 【解析】
试题分析:(1)由题意、装置图推断,A中所盛的一种试剂一定是碳酸氢铵,因为它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蒸气和CO2,水蒸气和CO2与过量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氧气,氨气与氧气在铂丝催化下反应生成NO和水蒸气,浓硫酸除去NO中的水蒸气;碳酸氢铵是固体反应物,且需要加热,因此A中主要玻璃仪器为试管、导气管、酒精灯;(2)C中发生了氨气的催化氧化:4 NH3 + 5 O2
Pt 4 NO + 6 H2O;A、其它变量不变时,增大一种反应
物的浓度,平衡右移,可以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A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仪器的使用、化学平衡、离子方程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
【名师点晴】本题从知识上考查了重要物质的化学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现象的判断与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也涉及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元素化合物、基本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凸显了理科综合考试中的综合性与实用性的特点。
23.(11分)NaCl和NaClO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反应:ClO + Cl + 2H+ = Cl2↑+ H2O,某
-
-
学习小组拟研究消毒液(主要成分为NaCl和NaClO)的变质情况。
(1)此消毒液中NaClO可吸收空气中的CO2生成NaHCO3和HClO而变质。写出此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取适量消毒液放在试管中,加入足量一定浓度的硫酸,有气体放出。通过以下装置检验气体的成分可以判断消毒液的变质情况。
限选试剂为:98%浓硫酸、1%品红溶液、1.0 mol·L1 KI-淀粉溶液、1.0 mol·L1NaOH、
-
-
澄清石灰水、饱和NaCl溶液 请完成下列探究实验方案。 所加试剂 预期现象和结论 试管A中加足量① ; 若A中溶液变蓝色,B中溶液不褪色,C中溶试管B中加1%品红溶液; 液变浑浊。则消毒液部分变质; 试管C中加② 。 ③ 则消毒液未变质; ④ 则消毒液完全变质。 (3)用滴定法测定消毒液中NaClO的浓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 量取 25.00 mL消毒液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a mol·L② 滴定分析。将c mol·L
-1
-1
Na2SO3溶液b mL;
的酸性KMnO4溶液装入 (填酸式或碱式)
滴定管中;KMnO4和剩余的Na2SO3发生反应。当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红色,且保持半分钟内红色不褪时,停止滴定,记录数据。重复滴定实验2次,平均消耗酸性KMnO4溶液v mL; 滴定过程中涉及的反应有:NaClO + Na2SO3 = NaCl + Na2SO4 ; 2 KMnO4 + 5 Na2SO3 + 3 H2SO4 = K2SO4 + 2 MnSO4 + 5 Na2SO4 + 3 H2O
③ 计算消毒液中NaClO的浓度为 mol·L1(用含a、b、c、v的代数
-
式表示)。
【答案】(11分)(1)NaClO + CO2 + H2O = NaHCO3 + HClO (2)① 1.0 mol•L
-1
的KI-淀粉溶液 ② 澄清石灰水 ③ 若A中溶液变蓝色,B中溶液
不褪色,C中溶液不变浑浊 ④ 若A中溶液不变蓝,B中溶液不褪色,C中溶液变浑浊 (3)酸式
ab2.5vc
25
再根据步骤①的化学方程式计算25.00 mL消毒液中次氯酸钠的n,最后计算消毒液中NaClO的浓度,综上
ab103cv103所述列计算式为
25.0010352。
【考点定位】本题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等。
【名师点晴】该题综合性强,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掌握,对常见仪器或试剂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考查了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的能力。高考化学试题中对考生设计简单实验能力的考查赋予较多的关注,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题给实验情境中适当迁移,准确把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运用到某些类似的实验中去,解决一些原理和操作较简单的问题。
24.(12分)为研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I:反应产物的定性探究——按如图装置(固定装置已略)进行实验:
(
1
)
F
装
置
的
烧
杯
中
发
生
反
应
的
离
子
方
程
式
是 ;
(2)实验过程中,能证明浓硫酸中硫元素的氧化性强于氢元素的现象是 ;
(3)实验结束时,撤去所有酒精灯之前必须完成的实验操作
是 ;
(4)实验结束后,证明A装置试管中反应所得产物是否含有铜离子的操作方法是 。
实验II:反应产物的定量探究
(5)在铜与浓硫酸反应的过程中,发现有黑色物质出现,且黑色物质为Cu2S。产生Cu2S的反应为aCu + bH2SO4 cCu2S + d CuSO4 + eH2O。则a∶b = 。 (6)为进一步探究该黑色物质的成分,经查阅相关文献获得下列资料。 资料1:
硫酸/mol·L1 -黑色物质出现的温度/℃ 黑色物质消失的温度/℃ 14 15 16 18 Cu 片表面无明显现象 约150 约140 约120 约236 约250 不消失 资料2:X-射线晶体分析表明,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黑色物质为Cu2S、CuS、Cu7S4中的一种或几种。仅由上述资料可得出的如下结论中正确是 。 ..A.铜与浓硫酸反应时所涉及的反应可能不止一个 B.硫酸浓度选择适当,可避免最后产物中出现黑色物质 C.该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是硫酸浓度 ≥ 15 mol/L D.硫酸浓度越大,黑色物质越快出现、越难消失 【答案】(12分)(1)SO2 + 2 OH = SO32 + H2O
-
-
(2)D中无明显现象,E中品红溶液褪色 (3)抽出铜丝,关闭K1和K2
(4)先将A试管内溶液冷却至室温后,再将适量水加入烧杯中,最后倒入少量冷却液,振荡,若溶液变蓝色即可证明 (5)5∶4 (6)ACD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原理的实验设计与探究。
【名师点晴】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有化学实验即科学探究之说法。纵观近几年高考,主要以考察探究性实验和物质制备实验为主。这些探究性和制备性实验的试题,综合性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紧密,有的还提供一些新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细致的审题,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知识的类比、迁移、重组,全面细致的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解答此类题时还应注意:(1)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原理。(2)根据实验原理选择仪器和药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3)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和数据,并运用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方法处理有关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25.(13分)CoCl2·6H2O是一种饲料营养强化剂。工业上利用水钴矿[主要成分为Co2O3、Co(OH)3,还含少量Fe2O3、Al2O3、MnO等]制取CoCl2·6H2O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 浸出液中含有的阳离子主要有H+、Co2+、Fe2+、Mn2+、Al3+等; ② CoCl2·6H2O熔点为86℃,加热至110~120℃时,失去结晶水生成无水氯化钴。 ③ 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金属离子浓度为:0.01 mol/L)
沉淀物 开始沉淀 完全沉淀
(1)水钴矿进行预处理时加入Na2SO3,其主.要.作.用.是(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
(2)写出NaClO3在浸出液中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若不慎向“浸出液”中加了过量的NaClO3,可能会生成有毒气体,写出生成该有毒气体的离子方程式
。
Fe(OH)3 2.7 3.7 Fe(OH)2 7.6 9.6 Co(OH)2 7.6 9.2 Al(OH)3 4.0 5.2 Mn(OH)2 7.7 9.8 (3)“系列操作”中包含3个基本实验操作依次是 、 和过滤。
(4)浸出液加Na2CO3调pH至5.2 时,所得滤液中金属离子有 ;萃取液中含有的主要金属阳离子是 。
(5)为寻找合适的萃取剂,发现某种萃取剂对部分离子的萃取率与溶液pH 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写出有关萃取规律,并说明本流程是否能用该萃取剂进行萃取。
。
【答案】(13分)(1)2 Co3+ + SO32 + H2O = 2 Co2+ + SO42 + 2 H+
-
-
(2)6 Fe2+ + ClO3 + 6 H+ = 6 Fe3+ + Cl + 3 H2O ClO3 + 5Cl + 6H+ = 3Cl2↑ + 3 H2O
-
-
-
-
(3)蒸发浓缩 冷却结晶 (4)Mn2+、Co2+、Na+ Mn2+
(5)同种离子的萃取率随pH值增大而增加;当pH值达5.2时,Mn2+、Co2+的萃取率均接近100%,因此不能将其分离开来(或相同pH时,不同离子萃取率顺序为 Fe3+ 、Cu2+ 、Mn2+、Co2+、Ni2+,或当pH达到5及5以上时,各离子的萃取率均已接近100%)
【考点定位】考查物质制备工艺流程图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的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知识。
【名师点睛】工艺流程题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将其应用于实践来解决实际问
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充分体现了“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首先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然后判断此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最后根据原子守恒、反应前后电荷守恒配平其他;工艺流程中充分把握题目所给数据,如本题中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