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4.10.3 短新闻两篇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24-04-21 来源:步旅网
短新闻两篇

[素材思悟]

忘记与铭记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纳粹在西欧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走进奥斯维辛,我们会用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历史告诉我们:该忘记的一定要忘记,不该忘记的要铭记在心。

以史为鉴,勿蹈覆辙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杀害。1970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双腿下跪,请求恕罪,以此表示对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的沉痛悼念,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受到各国人民的广泛称赞。与此相反,日本某些要人,却屡屡参拜靖国神社,为侵华战争罪犯招魂,甚至公然篡改历史。不久前,上海有关方面搜集了当年日本人自己为炫耀“皇军”赫赫战功而拍摄的大量照片,出版了大型画册《侵华日军的自白》,旨在促使日本当局反省,也希望年轻一代勿忘历史,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牢记历史教训,才能共创世界的美好未来。

实力与尊严

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安定,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平安定乃大势所趋。前不久,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之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社会安定发展推波助澜。祖国繁荣富强需要安定,社会安定需要统一,而统一大业的完成最佳途径是和平谈判,共创辉煌前景!不论是祖国的统一,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都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共建和谐社会方兴未艾。党中央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营建和谐社会的方针,国人备受鼓舞;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深得民心。

[小试身手] 左右。

答:

答案 (示例)焚尸炉烧不尽世界的谴责,人皮灯罩罩不住无尽的罪恶,人发毛毯编织着万千血泪,人骨项链穿起惨绝人寰……每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日,每位德国总理都会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前忏悔,为过去的罪恶深深地忏悔——德国人低下了头颅,弯下了身躯,跪下

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你一定有所感触,请你写一段抒情议论性文字,300字

了双膝,全然没有了那种“最高贵的日耳曼民族”的骄傲;再也没有人会为一句“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获得土地”而热血沸腾,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忏悔。时间可以改变容颜,磨灭人性,改变感情,然而,记忆中的伤痕,怎样都无法抹平。

听着犹太人的控诉,昔日的哭号还在耳边回荡;看着奥斯维辛的黑土,昔日焚烧炉冒出的滚滚黑烟仿佛还在天空弥漫。奥斯维辛门前的石碑伫立着,似乎在告诉我们那些冰冷文字之外的信息:忏悔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正视,也是对现在的提醒,更是对将来的警示;忏悔不只是一种仪式,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化作警钟长鸣。

然而,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同样是犯罪,日本人却不思悔改,依然趾高气扬。他们的领导人已不知第几次参拜靖国神社。当谴责声浪几乎湮没日本时,他们依然故我。不知他们是否明白,不思悔改的最大受害者是他们自身。

1.[高考源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了三次降旗仪式,是不是重复多余?

答:

答案 观点一:不重复。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了;第二次降旗是香港岛上每天例行的降旗,平时,这个时候的降旗是很平常的,但今天这一次降旗,意义却非常大,因为这面旗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写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但作者也没有大肆渲染,只是十分简洁地写到“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而这面英国国旗的降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三次降旗仪式意义是不一样的,各有侧重,不能省略。

观点二:重复。在短短的篇幅之内竟然写了三次降旗仪式,有点重复累赘,只写最后一次降旗仪式就可以了,这样文章简明扼要,更能体现出新闻文体的特点。

2.[高考源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不同的译本,另一译本的题目为“布热金卡:阳光明媚,花香鸟语”。从新闻的角度看,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

[辩论题目] 将本文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改为“布热金卡:阳光明媚,花香鸟语”好不好?

甲方观点:好。 甲方辩词:

乙方观点:不好。 乙方辩词:

答案 辩词提示:甲方可以从新闻的内容谈起,这个题目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作者对今天的布热金卡的感受,表达了文章的主要意思,更能体现出布热金卡的变化。

乙方可以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题目的合理性说起,这是一个合事理的题目,它的反常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使新闻的可读性大大提高;在那个众所周知的地方不再有恐怖的新闻发生,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新闻事实,是一个显著的、天翻地覆的事物变动,能引起读者的深层思考。

3.[高考源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新的解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报道与我们常见的新闻报道不同,有些人认为这不符合新闻的写法,但它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你认同作者的这种写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观点一:本文和一般新闻的常规写法有所不同,把新闻写得不像新闻,“没有新闻”却硬要写新闻,这正是罗森塔尔的别出心裁之处,也正是它成为“名作”的主要原因。

观点二:“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印象,写观感。本文作者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更能感染读者。

观点三:本文是一篇融报道与抒情于一体的佳作,记者避免了铺张的写景,而是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来感染读者,使他们也发抖,也感到窒息,这种写法,不可谓不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少女撼动世人的选择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重温安妮日记

今年10月,我从德国的法兰克福转车去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来到了著名的“安妮·弗兰克之家”。远远地,我就看见了“安妮·弗兰克之家”那栋楼下排着的几十米长的队,这让我十分惊讶。在这之前我已经参观了欧洲国家的多个博物馆,见到门前排着这么长的队还是第一次。的确,“安妮·弗兰克”作为一个符号,她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所谓的“名人”,而成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象征。所以,这个博物馆对人们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只要对历史有一点了解的人都能想到,六十多年前,犹太小姑娘安妮在纳粹占领的城市中躲藏25个月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当时,年仅13岁的安妮不仅面临着极为危险的外在环境,而且经历着几乎所有青春期少年都会经历的亲子冲突和种种内心挣扎。在那样的境地中,

她可以自暴自弃,可以听天由命,可以憎恨,可以仇视,还可以选择放弃,但是,她所做的却是如下这样一些选择。

她选择——热爱自己的小屋并且以决不敷衍的态度对待临时居所:“我们的小房间墙上起初是光光的,什么也没有,可是感谢爸爸,他早已经把搜集的电影明星照片和明信片带来了。在糨糊桶和刷子的帮助下,我们把墙壁变成一幅大壁画,看上去愉快多了……”

在每天都有许多犹太人被一车车抓走并被煤气毒死的时候,在令人惊恐的空袭声中,她选择——读书,读希腊、罗马神话,为之着迷,学习速记函授课程,自学法文并且翻译法语文章,整理欧洲各国王室族谱,还认真学习家长们规定的英语、数学、历史课程,编写读书卡片,甚至还学芭蕾舞!

她还选择——怀抱希望和梦想:“我得学习,才不会变成蠢人,我要上进,将来要当个新闻记者,这是我的愿望!”她发现,“总有一些美依然存在——在大自然里,在阳光里,在自由中,在你自身中。这一切都能鼓舞你……你观看一下就会重新得到内心的平衡。”

和那些因为一些事件就坐以待毙的人比,小姑娘安妮的选择实在是太让人钦佩了。在楼下拐弯处的墙上贴有几段文字,其中有安妮的一段话,读后我的热泪夺眶而出。几乎同时,身边响起一声哽咽,是一位金发中年女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想做一个对人们有用或给人们带去快乐的人。感谢上帝赋予我写作的天赋,让我可以表达我内心中的一切。”(1944年3月25日)在几乎遭受着整个世界的迫害的时候,在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走出藏身之地的时候,在她完全丧失在阳光下行走的权利的时候,在她连正常说话的权利都被剥夺的时候,她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感谢安妮,她让我们知道:人——即使年幼,即使在严峻的环境中,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安妮13岁生日过后没几天就开始藏匿的日子,在纳粹集中营去世时还不满16岁),让我们知道人原来不仅有选择的权利,更有做出正确选择的无限能力。

小安妮留下了她的日记给世人。几十种文字版本的《安妮日记》陈列在展厅中央的玻璃橱中,我的耳边响起安妮的话:“我希望我死后仍然继续存在!”“梦想皆有神助”,今天安妮的梦想已经实现,她获得的是永生。她在所有爱她的、钦佩她的、怀念她的、以她为典范的人中获得了永生。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安妮·弗兰克之家”同其他的博物馆相比,具有独特的意义。

B.危险的外在环境和青春期的特殊阶段,更加突出了安妮的选择所具有的光辉人性美。 C.安妮希望死后仍然继续存在,她的永生是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D.作者热情歌颂安妮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旨在控诉、揭露法西斯的罪恶。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旨在控诉、揭露法西斯的罪恶”错误,作者歌颂安妮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突出安妮的选择所具有的人性美和对世人的重大意

义。选项对主旨的分析偏离了文章的重心。

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妮·弗兰克之家”楼下排着的几十米长的队,作者十分惊讶,是因为作者没有想到这个博物馆竟然对人们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B.第二段中说“在那样的境地中,她可以自暴自弃,可以听天由命,可以憎恨,可以仇视,还可以选择放弃”,写出了安妮可以有其他选择,并多用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语势,铿锵有力。

C.安妮在艰难的处境中做了很多让人钦佩的选择,如选择热爱自己所处的环境,选择热爱学习,选择积极进取,对未来充满希望,选择为他人奉献的人生观等。

D.文中用“我的热泪夺眶而出”和一位金发中年女子的哽咽从侧面写出了安妮的话对世人的感动和震撼,也和拐弯处的墙上贴有的几段文字对比,更加突出了安妮的文字的感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作者惊讶的原因是参观欧洲国家的多个博物馆,第一次见到博物馆门前排着这么长的队。B项,“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语势,铿锵有力”错误,这里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突出安妮选择的意义。D项,“和拐弯处的墙上贴有的几段文字对比”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3.文章用“一个少女撼动世人的选择”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 用“少女”来指代安妮,突出了安妮的年幼,年幼的安妮和危险的环境形成反差,突出了安妮的选择所具有的光辉的人性美;“撼动世人”突出了安妮的选择的重大意义。以此为题,可以突出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标题含义的能力。首先看标题的内涵,“一个少女撼动世人的选择”,从文章内容来看,“少女”指代安妮,“少女”突出了安妮的年幼,而安妮所处的环境却是那样危险,安妮年龄之小和环境之险恶形成巨大的反差,而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安妮做出的选择让世人震惊——“撼动世人”,突出安妮选择的巨大的人性光辉;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安妮在危险的环境中所做出的选择以及她的选择对后人的意义,文章以“……的选择”作为标题就突出了主旨;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标题“……的选择”没有给出具体选择的内容,这就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围绕这些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