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复习要点与测试卷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知识清单一 宇宙
1.宇宙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天体
(1)含义: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物质,例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光
(2)辨识: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3)主要天体类型和特征
类型 恒星 星云 流星体 组成 炽热气体 气体和尘埃物质 尘粒和固体块 彗核:冰物质 彗星 彗发:气体和尘埃 3.天体系统
(1)含义: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划分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等
可观测宇宙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观察特征 明亮闪烁 呈云雾状 一闪即逝 彗发:云雾状 彗尾:扫帚状 自身特征 质量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 体积大,密度很小。绕太阳运行,轨道是扁长的椭圆形 河外星系远远大于银河系,但它与银河系同级别 ①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月球绕地球公转。
②太阳系:太阳、地球与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共同组成太阳系。 ③银河系: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组成。 直径约10万光年,至少有1 000亿颗以上的恒星
第 1 页 共 53 页
④河外星系:银河系外还有许多同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⑤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和数以亿计的星系合起来叫做可观测宇宙,它是人类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也是人类已知的宇宙范围。 4.人类认识的宇宙
目前天文望远镜的探测距离约为137亿光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观察到的宇宙范围还会不断扩大。
知识清单二 地球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物理性质相近: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都是类地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说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近圆性:公转轨道均近似圆形
(2)运动特征相似共面性: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同向性: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地球本身的条件“适中”
素养凝练
“三看法”判断天体
第 2 页 共 53 页
素养凝练
1.生命存在条件题目的分析思路
此类题目的解答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参照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具体思路如下:
2.“三看法”分析某行星是否有生命物质
一看: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从距恒星的距离远近、自转和公转周期长短、大气层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
二看:该行星周围有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从该行星的体积、质量和大气演化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具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三看: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存在。从温度高低和水体运动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存在。
考点必背
1.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
2.天体系统由大到小依次是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河外星系是同银河系并列的天体系统,简称星系。
3.八大行星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有近圆性、共面性、同向性的特征。
第 3 页 共 53 页
4.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地球的质量、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本身的条件。
第2课时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清单一 太阳
1.组成:太阳(中心天体)、八大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等。
2.八大行星的位置: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知识清单二 太阳辐射
1.能量来源: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
2.日地距离: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大约为8分钟。 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
3.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生物繁衍、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炭和石油动植物遗体掩埋后经地质演化形成的
知识清单三 太阳活动
1.太阳的外部结构和太阳活动
分层 太阳活动 A光球层 ①黑子 B色球层 ②耀斑,③日珥 C日冕层 太阳风 第 4 页 共 53 页
2.太阳活动的主要影响 信鸽利用地磁场辨别方向,磁暴时信鸽往往会迷路
项目 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扰乱地球的磁场 扰动地球上的大气 3.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影响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产生的“磁暴”现象,影响指南针指示方向的准确性 对天气、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素养凝练
1.太阳活动在太阳大气结构中的位置和表现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黑子周期与地球气候变化 黑子活动周期约为11年
第 5 页 共 53 页
(2)耀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3)太阳风产生极光
太阳风(带轰击地球高纬
→→产生极光
电粒子流)地区高层大气
考点必背
1.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至远分别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2.太阳辐射是核聚变反应产生的;煤炭和石油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 3.太阳大气层自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4.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其周期平均约为11年。
5.剧烈的太阳活动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影响天气和气候等。
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知识清单一 地球历史的记录
1.地层
(1)概念: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叫地层。
(2)特点:在未受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 (3)推断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石灰岩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页岩形成于静水环境,玄武岩是火山活动的产物。
第 6 页 共 53 页
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属于沉积岩,常含有化石 2.化石
(1)概念:化石是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及其遗迹。 (2)意义:确定所在地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3)实例: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表明地层形成于古生代,当时是海洋环境。 3.地质年代表
(1)概念: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的时间顺序表,叫作地质年代表。 (2)单位
地质年代单位 地层单位 (3)地球演化大事记
宙 代 纪 第四纪 新生代 新近纪 古近纪 白垩纪 开始年代(百万年前) 1.8 5.3 65 99 主要事件 冰河时期;人类诞生 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出现 被子植物繁荣,哺乳动物目崛起 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 鸟类出现,恐龙繁荣;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荣 恐龙出现,盘古大陆(泛大陆)形成,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盘古大陆轮廓初现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荣;成煤期;爬行动物出现 种子植物出现;两栖动物出现 宙 宇 代 界 纪 系 显生宙 中生代 侏罗纪 199 三叠纪 251 二叠纪 299 古生代 石炭纪 359 泥盆纪 416 第 7 页 共 53 页
志留纪 奥陶纪 寒武纪 443 488 542 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 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蓝藻、细菌繁盛→多细胞生物出现 前寒武纪(寒武纪之前的时期) 4 570 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地球形成→出现海洋 知识清单二 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知识清单三 地球演化过程
1.生物演化
裸蕨植物标志着生物开始向陆地扩展由海洋向陆地扩展 两栖动物标志着动物开始向陆地扩展伴随着生物的衰退和灭亡,
白垩纪:恐龙灭绝→哺乳动物发展
出现新生物的诞生和兴盛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三叠纪:恐龙出现
从低级到高级,
单细胞生物(细菌)→多细胞生物
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从简单到复杂
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类
2.海陆变迁
中生代:泛大陆的解体3.构造运动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隆起
4. 矿产形成:前寒武纪为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为煤炭成矿期。
素养凝练
第 8 页 共 53 页
1.地层层序法确定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层主要指沉积岩层,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呈水平状态。右图,A、B、C、D表示岩层,岩层年龄A>B>C>D。
2.化石确定岩层的新老关系
由于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进化的,因此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的或近似的化石。根据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如含三叶虫的为古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
素养凝练
1.生物进化 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1)植物进化:海生藻类→陆生裸蕨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实之内
(2)动物进化: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人类。 2.生物灭绝
时期 二叠纪 白垩纪 全部灭绝 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 恐龙 考点必背 1.一般情况,地层是按顺序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呈水平状态。 2.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
3.地球起源于大约46亿年以前,生命大约从38.5亿年前开始,大约180万年前人类诞生。
4.生物的演化表现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海洋到陆地,再到全球;从诞生、兴盛,到衰退和灭亡。
5.泛大陆形成于中生代早期,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形成于晚新生代。 6.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中生代煤炭成矿期。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识清单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部分灭绝 95%的物种 45%的物种 绿色开花植物,种子在果
第 9 页 共 53 页
注意横波和纵波波速的变化
(1)分类: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A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特性
B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传播
(3)波速变化
①在地下平均33千米C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在地下2 900千米D处:A波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
地球的内部圈层类似于鸡蛋壳(地壳)、鸡蛋清(地幔)、鸡蛋黄(地核)(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莫霍面,D为古登堡面。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清单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不仅避免了大气圈 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大多数陨石对地球的撞击,而且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水圈 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液态水,使地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球成为“蓝色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主要区别之一 第 10 页 共 53 页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石圈的上部,界线不明显,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任务清单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情境探究
[情境] 下图为风景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
提示 黄果树瀑布景观涉及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个圈层。该景观的形成体现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素养凝练
生物圈对地球其他圈层的作用
对大气圈的影响 绿色植物能降低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调节气温 生物影响一些元素在水中的迁移和沉淀过程;生物体中的水通过被吸收和排出以及在生命系统内部的运动,参与水圈的循环 生物风化作用和生物成矿作用 考点必背
1.纵波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可通过固体传播,速度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由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3.岩石圈包括全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4.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5.水圈是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6.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单元活动 判别地理方向 知识清单一 利用太阳判别方向
第 11 页 共 53 页
对水圈的影响 对岩石圈的影响
1.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辨别方向
40°N地区太阳运动示意图
(1)图中数字代表的方位分别是:①—东、②—南,③—西,④—北。
(2)A、B、C三弧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时的太阳运行路径,其中表示夏至日的是C,冬至日的是A,春、秋分日的是B。
(3)A点的太阳位于观测者的正南方向,A路径代表的日期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 (4)小结: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日出、日落方位
节气 二分日 夏半年 冬半年 2.根据地物的影子朝向辨别方向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冬半年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太阳位于南部天空,地物的影子总是朝向北方(包括西北方、正北方和东北方),正午时地物的影子朝向正北;夏半年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但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太阳位于南部天空,地物的影子多朝向北方,正午时地物的影子朝向正北。
知识清单二 利用北极星判别方向
1.依据:北极星位于正北天空,其高度角相当于当地纬度。
2.通过北斗七星来寻找北极星:先找到北斗七星勺头的两颗亮星——天璇和天枢,用假想的线把它们连起来,将连线段向天枢方向延长约5倍,便看到一颗亮星,它就是北极星。
知识清单三 利用地物判别方向
1.根据不同朝向积雪融化速度判断方向
日出方位 正东 东北 东南 日落方位 正西 西北 西南 第 12 页 共 53 页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朝北一面积雪融化慢,朝南一面积雪融化快。 2.根据植物生长状况判断方向
一般来说,植物的向阳面枝叶较茂盛,年轮宽度相对较大;背阳面的树干上常长有苔藓,年轮宽度相对较小。
3.根据房屋朝向判断南北方向
一般情况下,为了获得充足的阳光和减轻冬季冷空气的影响,北半球所建住宅多为坐北朝南。 4.根据太阳能集热板的朝向判别方向
对于北半球来说,太阳能集热板一般朝南,而且纬度越高,集热板与水平面的夹角越大。
北斗七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围绕北极星在天空中旋转。利用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时,要注意这个特点。
考点必背
1.北半球晴朗的白天,一天中绝大多数时间太阳位于南部天空,北回归线以北地物的影子朝向北方,正午时地物的影子朝向正北。
2.北极星位于正北夜空,其高度角等于当地纬度。
3.罗盘中显示的度数即为当前的方位角,北方为0°,东方为90°,南方为180°,西方为270°。 4.利用地物判别方向:北半球,朝北一侧积雪融化速度慢;北半球太阳能集光板一般朝南;我国北方地区的树木向阳一侧年轮宽度较大;我国北方传统民居多为坐北朝南。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知识清单一 大气圈的组成
成分 氮气(78%) 干洁空气 氧气(21%) 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第 13 页 共 53 页
作用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以调节地表温度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臭氧 水汽 固体杂质 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提高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 知识清单二 大气圈的分层
1.分层的依据: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分层 高度/厚度 平均12千米,厚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气温垂直变化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的关系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 能见度高,气流稳定,很少平流层 顶部距地面约50千米,厚度约40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水平运动为主 有飞鸟,是航空的理想空域;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50~3 000千米的高空 80~500千米处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太阳活动强烈或出现雷电现象时,会影响地面无线电传播 考点必背
1.大气的主要成分是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以调节地表温度。 3.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4.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5.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6.平流层是航空的理想空域,臭氧主要分布于该层。
第2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清单一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高层大气 第 14 页 共 53 页
特点 具体表现 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吸收 选择性 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 微尘、空气分子能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散射 选择性 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反射 无选择性 云层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部分可见光 知识清单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辐射能量与辐射波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一日最强时刻 能量 波长 2.大气受热过程
受热过程 具体内容 大气层顶太阳辐射有二分之一左右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热量来源 太阳辐射 12点 可见光波段 短波辐射 地面辐射 13点 红外波段 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 14点 红外波段 长波辐射 太阳照大地 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大地暖大气 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 热量来源 距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 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反射和散射的区别
大气还大地 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第 15 页 共 53 页
大气削弱作用弱则保温作用也弱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成正相关,即削弱作用弱则保温作用也弱,如青藏高原上空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度大,但保温作用也弱,因此青藏高原上气温不高。
素养凝练
1.图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利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解释地理现象
自然现象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 主要作用 具体原因 削弱作用 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第 16 页 共 53 页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云层把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蓝紫光被散射,波长较长的红光、黄光穿透大气层照射到人眼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反射作用 朝霞和夕阳多为黄红色 散射作用 考点必背
1.两大环节:①地面增温;②大气增温。
2.三大作用:①大气的削弱作用;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③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第3课时 大气的运动 知识清单一 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 (1)垂直运动
(2)水平运动
第 17 页 共 53 页
3.等压面的变化
知识清单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各种风的受力作用分析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受力 理想状态 受一力作用 高空 受二力作用 近地面 受三力作用 受力分析 风向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流向低压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背风而立,左低右高 素养凝练
1.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的关系
气温、气压的垂直变化 随海拔的增加,气温、气压都会降低(减小) 高气压、低气压是就同一水平面上比较而言的越高气压越低 气温高则气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即“热低压、冷高压” 垂直方向,海拔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背风而立,左前低,右后高 高气压与低气压 近地面气温、气压关系 第 18 页 共 53 页
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中心 等压面弯曲与气压高低 2.热力环流中的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
近地面为高(低)气压中心,则其高空为低(高)气压中心 等压面上凸为高气压,等压面下凹为低气压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常用来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区域的差异。
(1)同一等压面:气压值相等。如图中Pa=Pb=1 000 hPa,Pc=Pd=500 hPa。
(2)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如图中500 hPa< PD<PA<1 000 hPa, PC<PB。
(3)同一高度:高压处的等压面向上凸起,低压处的等压面向下凹陷(即“高凸低凹”规律)。如图中PA<PB,PC<PD。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A、B、C、D四点气压值的排序应为PB>PA>PD>PC,进而可知图示地区的大气环流流向为B→A→D→C→B。
任务清单二 风向和风力的判断
素养凝练
1.风向的表示方法
风向指风的来向 表示偏东风
2.风向的判断
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其具体方法是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与等压线垂直,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二步:画风向。其具体方法是首先确定南、北半球,然后用左(南半球)右(北半球)手,面向水平气压梯
第 19 页 共 53 页
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若为高空,则偏转90°,即与等压线平行),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3.风力的判读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下图,风力:A>B>C>D。
素养应用 考点必背
1.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
2.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热低压;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冷高压。 3.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都是热力环流形成的。
4.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高空,风基本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第1课时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知识清单一 水圈的组成
第 20 页 共 53 页
冰川水:占陆地淡水量的68.72%地表淡水
湖泊淡水、河水等 1.水体类型陆地水
地下淡水:占30.07%
大气水:占0.001%
海洋水:占地球水体总储量的96.538%
地球上淡水的主体
2.节约和保护:陆地淡水仅占2.526%,而且绝大多数以冰川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可供利用的淡水很有限。因此要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
知识清单二 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一、海水温度
1.影响因素: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 2.分布规律
3.影响地理环境
(1)调节大气温度:海水的比热容大,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小于陆地,变化的过程滞后于陆地。 比热容:海水>陆地>空气
(2)增加海平面上升:海水温度增高,会因为体积的膨胀引起海平面一定幅度的上升。 (3)引发气候异常:局部区域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还会引发气候的异常变化。 二、海水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氯化钠和氯化镁)物质的质量叫盐度,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 2.影响因素
(1)决定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降水量和蒸发量。一般来说,蒸发量大于(小于)降水量,海水盐度较高(低)。 (2)其他因素:
第 21 页 共 53 页
陆地径流 多 低 少 高 海水冻融 结冰 高 融冰 低 暖流 高 洋流 寒流 低 3.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分别向高纬、低纬度海区递减。其中,红海的盐度最高,波罗的海的盐度最低。
4.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海水蒸发可以制取食用盐和工业盐: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场、海南岛的莺歌海盐场、台湾省的布袋盐场等都是著名的盐场。 三、海水密度
1.含义: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其单位是g/cm或kg/m。 2.影响因素
影响 因素 密度 温度(冰点温度以上) 高 小 低 大 盐度 大 大 小 小 深度(压力) 大 大 小 小 泥沙含量 大 大 小 小 3
3
水平分布: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分布规律3. 垂直分布: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同一艘船在不同密度的海洋上航行,船的吃水深度不同。
5.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东侧的地中海海水盐度较高,密度较大,海水下沉,地中海的海水则从底层流向大西洋,表层海水则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
知识清单三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一、波浪
1.含义:海洋上的波浪主要是风浪,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海面的波状起伏运动。 2.规律:风速越大,风浪越大。 3.与人类生产生活
(1)波浪对港口建筑、航运、停泊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2)波浪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水质净化,但也会导致污染物的重新悬浮和污染的加剧。
第 22 页 共 53 页
(3)波浪可用来发电。 二、潮汐
1.含义: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称为潮汐。 白天海水的涨落称为潮,夜晚海水的涨落称为汐。
月球引力:月地距离近,引力大引潮力→潮汐 2.成因
太阳引力:日地距离远,引力小
3.影响
(1)潮汐影响航运:大型船舶可趁涨潮进出河流和港口。
(2)潮汐可以用来发电,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建成了不少潮汐电站。 三、洋流
1.含义: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海上航行:船舶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交汇处往往会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2)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世界著名渔场主要分布于寒暖流交汇和海水上泛的海区。 (3)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4)影响近海的污染物扩散:加快污染物扩散,降低污染浓度,导致污染范围的扩大。
过度开采地下水的危害
第 23 页 共 53 页
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导致泉水干涸,引发地面沉降,地表塌陷;沿海地区会导致海水入侵,地下水质恶化,造成土壤盐碱化;绿洲地区良田废弃,草场退化等。
世界盐度最高的海
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盐度达4.1%。
世界盐度最低的海
波罗的海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大量河流淡水汇入;纬度较高,蒸发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盐度不超过1%。
任务清单一 判断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
度 素养凝练
1.比较海洋中不同地点海水温度的方法
第一步,比较不同纬度,海水温度低纬高于高纬; 第二步,比较相同纬度,海水温度暖流高于寒流。
如上图中,若比较A、B、C、D四地的海水温度,第一步,可以先根据纬度,判断出A、B的温度大于C、D;第二步,根据洋流,分别比较A与B、C与D的温度。从图中可以看出,B处为暖流,A处为寒流,所以B的温度高于A;D处为暖流,C处为寒流,所以D处的温度高于C。综合第一、二两步,四点温度由高到低
第 24 页 共 53 页
的顺序为:B、A、D、C。
2.比较海洋中不同地点海水盐度的方法
第一步,比较不同纬度,海水盐度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海区递减。 第二步,比较相同纬度,分两种情况:内海或大河入海口,主要受径流汇入影响,其盐度低;外海暖流经过处盐度高,寒流经过处盐度低。
如下图中,若比较A、B、C、D四点的海水盐度。第一步,可以先根据纬度,判断出C、D的盐度高于A、B(由于C、D靠近副热带海区);第二步,A与B相比,B处有明显的径流,盐度较低。结合洋流性质,C与D相比,C处为寒流,D处为暖流,D处盐度较高。综合第一、二步,四点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D、C、A、B。
任务清单二 海水等温线的判读
素养凝练
1.根据等温线的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若某海区等温线的水温由南向北递减,则表明该海区位于北半球,如甲图所示;反之则位于南半球,如乙图所示。
2.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凸向判断水温高低
若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则表明该海区水温高于同纬度海区,反之则低于同纬度海区。如图丙所示,该海区位于北半球,A点水温高(20 ℃),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即北凸);B点水温低(10 ℃),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即南凸)。
第 25 页 共 53 页
凸低(温)为暖(流) 凸高(温)为寒(流
3.根据等温线判断洋流流向和性质
洋流的流向即为海水表层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如图丁所示,A处洋流从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是暖流,而B处洋流从水温低处流向水温高处,是寒流。
考点必背
1.海水是水圈的主体,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很有限。
2.表层海水温度一般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一定深度以下变化不大。 3.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量、蒸发量、陆地径流、海水冻融、洋流等。 4.一般来说,盐度越大,密度则越大;压力越大,密度也越大。 5.海水运动主要包括波浪、潮汐和洋流等。
6.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 7.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流动。
第2课时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知识清单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1.水循环含义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
按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 3.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第 26 页 共 53 页
水循环示意图
类型 海上内循环 陆上内循环 环节名称 A蒸发,B降水 F植物蒸腾,I蒸发, D降水, 海陆间大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H下渗 ,G地下径流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地表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 (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3)促进了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调节地表温度。 (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5)改造地表形态。
任务清单二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素养凝练
1.图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
2.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人类活动 修建水库 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改变了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延长了利用时间。拦截地表径流,增加库区水第 27 页 共 53 页
面面积,蒸发量增大,降水量也增大 跨流域调水 人工降雨 植树造林 围湖造田 改变了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缓解调入区缺水问题,改善生态环境 增加大气降水量,改变了降水量分布不均衡,缓解干旱缺水问题 增加下渗量,加大地下径流,减小地表径流,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减少湖泊蓄水量,削弱了调蓄洪峰的能力,减弱了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考点必背
1.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陆上内循环(蒸发、蒸腾、降水)和海陆间大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人类可以通过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植树造林、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水循环环节施加影响。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 (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3)促进了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调节地表温度; (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5)改造地表形态。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知识清单一 认识生物圈
1.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的作用和影响
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①光合作用
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②影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
影响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2)对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生物圈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地
第 28 页 共 53 页
面气温15℃左右)。
知识清单二 识别植被类型
1.概述
(1)概念:把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森林自然植被草原
(2)类型 荒漠
人工植被:有果园、麦地等,还有人工树林等还有沼泽、灌丛、草甸、珊瑚、红树林等 2.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1)森林植被
主要特征 类型 常见树种 景观特征 一年四季常青,植叶片特征 叶面多呈革质,有光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主要分布气候区 常绿阔叶林 樟树、椰子树等 物茂密,树冠浑圆 泽,无线毛,较硬 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叶子呈针状,有角质层 落叶阔叶林 桦树、杨树、柳树、夏季葱绿,冬季落榆树、银杏树等 云杉、冷杉、落叶松等 叶 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针叶林 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 (2)草原植被
类型 景观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草原 成片的高草中点缀着树木。湿季草原葱郁,南北纬10°~20°的热带大陆上,年降干季一片调萎,植被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夏绿冬枯 水量在500~1__000毫米 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400毫米 温带草原 (3)荒漠植被
类型 景观特征 植被特征 主要目的 第 29 页 共 53 页
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主要包括热带亚热带荒漠、温带荒漠 植物覆盖稀疏、种类单一的地面景观 茎叶覆盖茸毛 根系发达 知识清单三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环境影响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呈无叶 肉质茎或叶 减少蒸腾 贮存水分 抵抗灼热 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③地形:海拔不同,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不同。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森林植被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形成了以下功能:
功能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阐释 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第 30 页 共 53 页
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下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 根据植被特征识别植被类型
素养凝练
1.主要植被及其植物的形态特征
植被 森林 灌丛 草原 荒漠 植物及其形态特征 多年生乔本植物为主,树型较高大,树冠呈伞状等 散布的耐旱灌木为主,植株多簇生,无明显主干 旱生草本植物为主,冬季或干季大都枯萎 植物稀少,叶子常退化为刺,根深而叶稀 考点必背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 3.典型的森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等。 4.草原植被主要分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两大类。 5.荒漠植被主要分为热带亚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两类。 6.自然环境影响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植被可以指示环境特征。
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知识清单一 野外考察的目的
1.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测定方位
在考察过程中,需运用罗盘、地形图等工具和资料,对各观察点进行观察、测量、测试,有时还要采集标本和样品,进行填图、摄影等,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2.训练地理综合思维
通过野外考察,对地表环境的综合认知可以得到提升;通过对所获得的多项指标的分析,地理综合思维可以得到强化。 3.培养协作精神
野外考察需要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合作意识,强化协作精神。
知识清单二 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
第 31 页 共 53 页
1.出行前的准备
步骤 选定考察地点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具体要求 尽量选择地貌、水文、植被和土壤等多个自然地理要素都相对比较典型的地点。还要考虑交通的便利性、环境的安全性等因素 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对拟考察地点与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以及人类活动有个初步的认知 根据“便捷、安全、自然地理现象具有典型性”的原则,提出可行的考察规划考察路线,路线;然后应用网络电子地图,进行模拟考察,最后确定考察的路线 选取观察点位 观察对象发生显著变化的界限前后,布置重点观察点位,必要时进行测量和采样;如果变化不显著,可以等间距布置观察点位 确定考察时间 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不同的考察时间,但要坚持“安全第一、易于考察”的原则 定位置和行走的方向:准备地形图、罗盘、卫星定位仪等。 准备考察装备 野外考察包:考察土壤需要准备小铲,考察岩石需要准备地质锤,还需准备笔记本和相机,带上一部功能全面的智能手机 2.野外实地考察 (1)根据考察计划,沿着考察路线进行考察,在重点观察点进行详细观察。
(2)考察过程中,对各种信息要进行考察记录,包括时间、地点、经纬度、海拔,以及地形、植被、土壤、气候、地貌等观察要素,同时要进行摄影或者录像,重点部位需要采样。 (3)最好分工协作,几个人一组。 3.总结分析考察成果
撰写考察报告,探讨交流,完善调查成果。
任务清单 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内容
素养凝练
1.地质地貌野外考察
(1)造岩矿物的观察:包括矿物形态、颜色、条痕、光泽、断口、盐酸反应等。 (2)构造地貌的观察:包括节理、岩相分析、褶皱与断层。 包括岩层层序律,接触关系,化石等
(3)外力地貌的观察:风化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浪地貌、冰川地貌等。 2.水文考察
主要考察内容有位置、周边地形、河流及河岸形态、河床质地及河床颜色、河水气味、颜色及透光度、水量、水文特征、水体利用及水污染、附近的植被。
第 32 页 共 53 页
3.植被与土壤考察
(1)植被野外考察:类型和特征。
(2)土壤野外考察:土壤类型、发育程度、自然成土因素、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勾绘出土壤分布草图。
考点必背
1.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目的:提高地理实践能力、训练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协作精神。
2.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步骤:选定考察地点;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确定考察时间;准备考察装备;野外实地考察;总结分析考察成果。
【新教材】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75分)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2.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有三级天体系统 B.图中①为金星
C.小行星带位于②行星右侧 D.小行星带位于①行星左侧
3.温室大棚是目前进行蔬菜反季节种植的主要技术手段。大棚中二氧化碳增加,可提高蔬菜生长速度,原因是( )
A.二氧化碳能防止病虫害发生 B.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可提高夜间温度 C.二氧化碳可提高土壤的肥力
第 33 页 共 53 页
D.二氧化碳是蔬菜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2018年2月26日,我国华北地区遭遇大范围严重雾霾。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4~5题。
4.出现雾霾时,会导致(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5.出现严重雾霾天气的气象条件是( )
A.交通污染加重 B.空气对流很强 C.空气流动微弱 D.大风降温 6.二氧化碳集中的层次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高层大气
7.判断下图中热力环流的正确画法是( )
D.④增强
A.① B.②
C.③
D.④
8.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现象是( )
第 34 页 共 53 页
A.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C.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B.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D.滨海地区的海陆风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完成9~10题。
9. 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 D. ④②①③ 10. ③是香樟树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
A. 东北平原 B. 青藏高原 C. 华北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生物量一般是指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空间的个体数、重量或其含能量。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地上生物量、年均温和年降水量随经纬度的线性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1. 该区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B.从西南向东北递减 C.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从东北向西南递减 12. 该区域的自然植被主要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荒漠 D.亚寒带针叶林
第 35 页 共 53 页
等压面是指气压相同的面,等压线是指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下图为等压面与等压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气压( )
A.P1>P2>P3 B.P2>P1>P4 C.T2>P2>P3 D.T2>T1>T0 14.近地面的风向为( )
A.南风 B.北风 C.东风
D.西风
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5~16题。
15.甲、乙、丙分别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 ) A.密度、温度、盐度 C.温度、密度、盐度
B.盐度、温度、密度 D.密度、盐度、温度
16.在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密度最低的地方,该处海水的( ) A.温度约为26℃ C.盐度约为34.6‰
B.纬度约为5°S D.密度约为1021.5kg/m³
第 36 页 共 53 页
下图为某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关于图中洋流性质及其对沿岸气候影响的说法,正确
A.暖流 增温减湿 B.暖流 增温增湿 C.寒流 降温减湿 D.寒流 降温增湿 18.图中甲海域附近形成著名渔场的原因是( ) A.上升流将大量海底营养盐带到表层,提供丰富的饵料 B.寒暖流交汇使海水搅动,海底营养盐上泛,饵料丰富 C.热带海区水温高,水温季节变化小 D.海域面积广阔,鱼类活动空间大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及时、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完成19~21题。
的是( )
19.铺设砾石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 A.净化雨水 C.防止水土流失
B.增强雨水渗漏 D.保持土壤水分
20.“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 ( ) ①调节地表径流 ②调节水汽输送 ③增加大气降水 ④增加下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西欧对“海绵城市”的研究较早,但推广速度较慢,从地理学角度分析, 其原因不可能是 ( )
第 37 页 共 53 页
A.靠近海洋,不易形成洪涝 B.河网密布,蓄水能力强
C.植被覆盖率高,调蓄洪水能力强 D.温带海域性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读图,完成22~23题。
22.若此图代表海陆间循环,则受人类活动 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 A.④ B.③ C.② D.①
23.若此图为南半球某海域洋流示意图,则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①洋流的是( )
A. B. C. D.
树池是指在城市中硬化的地面上栽种树木时,在树木的周围保留一块没有硬化的土地,下图为城市中常见的两种树池样式。读图完成24~25题。
甲 乙
24.在城市中大量建设树池可以( )
①增加大气湿度 ②防止水土流失 ③加大地表径流
第 38 页 共 53 页
④缓解城市内涝 ⑤降低大气温度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25.关于图中两种树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树池主要分布在高速公路两侧,工整美观,轻质耐压 B.城市主干道附近最常见的是甲树池,美化市容环境效果显著 C.甲树池中铺设的卵石有利于抑制杂草,减少地表水分蒸发 D.乙树池盖板减弱了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生态环境效益差
二、综合题(25分)
下图中的水量平衡曲线(图中虚线)是根据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绘制而成。读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 海洋水量平衡曲线与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曲线之间的相关关系是____________。 这种相关关系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第 39 页 共 53 页
(2) 试从温度、降水量、蒸发量等方面综合分析B海域盐度高的原因。
(3) 分析A海域水量平衡值最大的原因。
(4) 分析C海域盐度比南半球同纬度低的原因。
(5) 船的重量不变,密度大的水域船的吃水线 (浅或深)
第 40 页 共 53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75分)
1.A 2.D 3. B 4. D 5. C 6. A 7. B 8.D 9. D 10. D 11. D 12. B
13.B 14.D 15. A 16.A 17.B 18.B 19.B 20.B 21.A 22.C 23.B 24.B 25.C
3.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地面损失的热量返还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由于温度高、热量相对充足,蔬菜生长速度会提高。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对温度会有影响,但不会直接影响到病虫害,甚至由于大棚中温度高会增加病虫害危险;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也不会增加土壤肥力。没有大棚,植物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故大棚提升植物生长速度并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据此分析选B对。
4.由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的削弱作用、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发生雾霾天时,空气中颗粒物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故选D。第5题,交通污染严重不是气象条件;空气对流强均利于污染物扩散,不易形成灰霾天气;大风有利于污染物扩散,不易形成灰霾天气;空气对流微弱污染物不易扩散,易形成灰霾天气。故选C。
11.读左图可知,在南北方向上,地上生物量自北向南递减;读右图可知,在东西方向上,地上生物量自东向西递减。所以,该区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从东北向西南递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2.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地区位于内蒙古东部,多年平均气温高于-3℃,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150mm-450mm之间,可推断其自然植被主要为温带草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4.树池树木的周围保留一块没有硬化的土地,数目截留雨水后,利于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没有硬化的土地可以增加蒸发,增加大气湿度、降低大气温度;城市不会发生水土流失;因此①④⑤正确;②③错误。故选B。
25.高速公路两侧树池最好有较好的排水效果,美观、耐压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A错误;甲树池不美观,
第 41 页 共 53 页
B错误;甲树池中铺设的卵石有利于抑制杂草,减少地表水分蒸发,C正确;乙树池盖板不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共25分)
26. (1)负相关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就高,反之盐度就低。
(2)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副热带海域,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天气晴朗,蒸发旺盛。
(3)A海域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较弱;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锋面雨和气旋活动,降水量较大。
(4)C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广大,陆地上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洋,稀释了海水。南纬60°基本上全是海洋 (5)浅
【新教材】鲁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宇宙的各类天体中最基本的是
A.行星和流星 B.恒星和星云
C.行星和卫星 D.恒星和行星
2. 太阳大气中,我们肉眼可见到的明亮圆盘是
A.太阳风 B.色球层 C.光球层 D. 日冕层 3. 高纬度地区夜空常出现绚丽的极光现象,引起该现象的太阳活动是 A.日珥 B.太阳风 C.黑子 D.耀斑 4. 地球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的原因是 A.日地距离适中 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当 C.自转周期适中 D.安全的宇宙环境
5.北京时间2015年7月24日0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发现一颗与地球相似指数为98.系外行星。这颗行星被命名为Kepler452b,位于其母恒星的“宜居带”内,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行星表面温度适宜,能够維持液态水的存在。该行星表面温度适宜的原因是 ( ) A.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B.与恒星的距离适中
第 42 页 共 53 页
C. 自转周期适中 D.存在液态水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层示意图,科学家在甲乙丙地层中分别发现爬行类、哺乳类和鱼类等生物化石。据此回答6~7题
6.关于该地区地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地层可能形成于元古代 B.地区岩石类型最有可能是花岗岩
C.甲乙丙三个地层的由新到老的排序为乙-甲-丙 D.该地区的地层未受干扰
7.通过对该地区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得出的正确结论为( ) A.该地区的化石只由古生物遗体形成
B.该地区的动物演化顺序为鱼类—爬行类—哺乳类 C.哺乳动物形成于中生代
D.丙地层在地质历史时期为大陆环境
8、下列关于地球演化的主要阶段,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初期的岩浆时代 ②出现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中生代 ③原始海洋时代 ④陆地面积增加,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和裸蕨的古生代 ⑤出现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造山运动阶段 A.①③④②⑤ B. ①②③④⑤ C.①④③②⑤ D.①③②⑤④
9.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若下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 )
A.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 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
C.外核、内核、地核 D.地壳、地幔、地核
第 43 页 共 53 页
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11.右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江苏某地的一个池塘,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一天之中该池塘边仍然清风阵阵。 读下图,完成12~13题
12..该地晴天的中午③地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3..夏季的白天午后,①地附近近地面的等压面(图中的曲线)和风向(图中的箭头)为下列四图中的( A. B.
C. D.
下图表示40°N某沿海地区夜晚陆地与海洋间的热力环流,据此完成14~15题。
14.图中四地气压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此时近地面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下图示意下图为某(南、北)半球气压分布以及不同力作用下的风向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
第 44 页 共 53 页
)
16.图中甲、乙、丙三条等压线气压值大小关系及所在半球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北半球 B.甲<乙<丙 北半球 C.甲>乙>丙 南半球 D.甲<乙<丙 南半球 17.箭头A、B、C分别代表( )
A.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C.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18.
在
下
列
海
水
等
温
线
图
中
,
正
确
表
示
北
半
球
19.暖流对所流经海区及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A.增温增湿 B.增温减湿 C.减温减湿 D.减温增湿
下图为某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0~21题。 20.若该洋流是一支寒流,其可能位于( ) A.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的东侧 B.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的东侧 C. 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的东侧 D. 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的西侧
21.若该洋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海区,其流经海区
第 45 页 共 53 页
暖
流
的
是
A. 渔业资源增多 B. 沿岸增温增湿 C. 航运速度增快 D. 南北温差增大
22.下图是“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三个观测站中( )
A.①位于大西洋 B.②的纬度位置最低 C.③的海底地形是大陆架 D.0—1 km,①的水温变化比②大
23.有关下面某模式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表示某山区的白天,则A位于山顶,B位于谷地 B.若为热力环流模式图,则A地比B地气温高 C.若为热力环流模式图,则A地比B地气压高 D.若表示某海滨地区的白天,则A是陆地,B是海洋
读“中国某海滨地区不同时间旗帜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第 46 页 共 53 页
24.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该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则 A.甲为夜晚,吹陆风 C.甲为白天,吹海风
B.乙为夜晚,吹海风 D.乙为白天,吹陆风
25.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的变化,则引起盛行风向变化的主要成因是 A.天气系统不同 C.人类活动变化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气压带、风带移动
将绿地、道路的雨水引入到雨水利用系统,不仅可以增加地下水的补给,还能节约草地灌溉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读“雨水利用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6.“雨水利用系统”补给地下水,直接利用的水循环环节是 A.地表径流 B.降水 C.植物蒸腾 D.下渗
27.北京市大力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可以 ①减少内涝发生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减轻交通压力 ④加剧热岛效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 47 页 共 53 页
28.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9.图中⑤表示大气的 A.吸收作用
B.反射作用
C.保温作用
D.辐射作用
30.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 A.①增强
B.③减弱
C.④减弱
D.⑤增强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5分)
31.读“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下面问题。(10分)
(1)三叶虫化石可能存在于 或 (填序号)地层,该时期应为 环境。
(2)②地层可能找到 动物化石,在该类动物繁盛时期的气候、植被特点为 。
(3)研究发现当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矿,在 (填序号)地层能找到。在该成煤期 植物出现, 繁盛。
(4)根据岩层的形状推测该地区岩层经历了 运动,该运动是 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32.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8分)
第 48 页 共 53 页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
(3)运用上述原理,说明我国巴丹吉林沙漠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田地里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33.下图表示夜晚某湖泊两岸近地面风向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简述图中风的形成过程。
(2)湖面A处与对应高空A’处气压在成因上有何不同。 (3)据图分析,气压在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
34.下图中的水量平衡曲线(图中虚线)是根据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绘制而成。读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9)
(6) 海洋水量平衡曲线与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曲线之间的相关关系是____________。这种相关关系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第 49 页 共 53 页
(7) 试从气压带、风带、温度、降水量、蒸发量等方面综合分析B海域盐度高的原因。
(8) 分析A海域水量平衡值最大的原因。
(4)分析C海域盐度比南半球同纬度低的原因。 35.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 和 ,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 和 。
(2)我国西部干早缺水地区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 、 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 。
(3)根据水循环原理,如果水资源出现枯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 。
36. 图1是世界某区域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图,图2是其区域简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图1中回归线地区沿海与内陆、东岸与西岸的年均温差异很大,试分析原因。 (2)读图1,描述回归线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3)图2中大陆西侧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试分析其成因。
第 50 页 共 53 页
选择题:
01 B 02 C 03 B 04 A 05 B 06 C 07 B 08 A 09 A 10 A 11 D 12 A 13 C 14 D 15 D 16 A 17 D 18 A 19 A 20 A 21 B 22 B 23
C
第 51 页 共 53 页
24 25 26 27 28 29 30
简答题:
A B D A C B C
31.【答案】 1.③ ④ 海洋 2.爬行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3. ③ 裸子 蕨类 4.构造 矿产
32.【答案】 (1)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2)③
(3)沙漠白天天气晴朗,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4)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33.【答案】 (1)夜晚,陆地比湖水降温速度快,湖面气温高,陆地气温低,湖面空气膨胀上升,陆地空气冷却下沉,湖面气压变低,陆地近地面气压升高,近地面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即风从陆地吹向湖面
(2)A处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属于热力原因(2分),A’处气流聚集,形成高气压,为动力原因。
(3)气压在水平方向上陆地为高气压,湖面为低气压,高压低压相间分布,垂直方向上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
第 52 页 共 53 页
34.【答案】(1)负相关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就高,反之盐度就低。 (2)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副热带海域,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天气晴朗,蒸发旺盛。 (3)A海域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较弱;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锋面雨和气旋活动,降水量较大。 (4)C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广大,陆地上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洋,稀释了海水。
35.【答案】(1)蒸发 降水 甲 乙(甲、乙也可分别填写为: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2)地表径流 下渗 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3)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
(4)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受污染。
36.【答案】(1)内陆比沿海气温高, 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东岸比西岸气温高,是因为洋流的影响。
(2)大致上由东岸向西岸逐渐减少。湿润的东南信风给东岸带来大量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多;向西则信风越来越干燥;东岸受暖流影响,西岸受寒流影响。 (3)北部:离岸风,上升流。南部:寒暖流交汇。
第 53 页 共 5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