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阅读题
1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表中向后主刘禅陈说了什么请求和愿望?)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计划得以实现。
2.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当前天下形势的?其目的是什么?
答:本文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形势,起笔凝重,予以人警醒,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明蜀汉“危急存亡”的形势,意在刘禅能“思危”,激其发愤图强之志;再说有利的主观条件,指明希望尤在,使后主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又树立兴复汉室的信心,意在促刘禅励精图治之行。
3. 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形势,再说有利的主观条件。然后,在此基础上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为全篇议论作铺垫。
4.分析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答:明确态度:赏罚公平。应该宫中府中,赏罚一致;不应内外有别,偏私不公。以此来“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5.文章3、4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答:为提出“亲贤远佞”建议张本,使刘禅明白亲贤的对象。
6.文章第五段作者提出什么观点?3、4、5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作者劝谏后主要以史为鉴,亲贤远佞。运用史例,指出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正反对比来劝谏后主不要重蹈后汉覆辙。对刘禅提出的三点建议:广开言路;奖罚严明;亲贤远佞。段落之间是递进关系。
7.第6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
答:作者自述本志,说明自己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表现刘备的知遇之恩和对自己的极度信任, 也表达了自己知恩感激之情和“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情,希望后主支持北伐。最后概述和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8.如何理解第六段是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作铺垫?
答:作者自叙本志,为了突出先帝的三顾之恩,而“出师北伐,”“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深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
9.文章第7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答:此段叙托孤之事,表明自己鞠躬尽瘁兴复汉室的心迹。
第8段的作用。
答:强调自己、君臣和后主三方面的职责,还表明了作者出师必胜的信念,叮嘱后主:“深追先帝遗诏”。
10..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最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他为何而泣?
这“涕零”中还包含着诸葛亮哪些未言亦不可言的话?
答:因担忧而泣:忧国,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国处位急时刻,先帝中途去世,蜀国更是处于艰险之中;忧君,后主又弱,朝廷政事困难有多,担心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
这“涕零”隐含着他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能否采纳建议,修明内政的担忧,透露出他复杂矛盾的心情。刘禅十七岁继位,诸葛亮此次出师时他也只有二十岁。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官,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对后主确实是无法完全放心的。然而刘禅毕竟是主,诸葛亮是臣,尽管他有很多的不放心,却不能完全明白地表述出来,他只能一再表明其忠心,以先帝托孤、先帝遗志为理由,劝勉后主广开言路,亲贤远佞,以安定大局。说的过多,语气过于教导,难免有教育后主、倚老卖老之嫌,所以他言而未尽。
11.《出师表》中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答: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惕后主;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八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三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 “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12. 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答:希望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成实兴复汉室的大业。
13. 诸葛亮对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哪一条是主旨所在?为什么?
答: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主旨是:亲贤远佞 . 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则是核心。反复强调“亲贤远佞”是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作者以先汉、后汉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亲贤远佞的利弊,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14.诸葛亮对刘禅提出三条建议,有何用意?
答:只有以广开言路为基础,用赏罚分明的手段,方可达到亲贤远佞的目的。这些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都是为了出师。后主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使命,才会使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可以后顾无忧,专力伐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