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解:设直线AB的方程为 ykxp2 学生回答 , pykx联立直线AB方程和抛物线方程有2 x22py整理有 x2pkxp0 由抛物线方程x2py(p0), 可设点A、B的坐标分别为(x1,x122222p)、(x2,x222p). 2由韦达定理可知 x1x22pk,x1x2p 1
教师活动 由x2py,得y2学生活动 x设计意图 回忆研究的过程,从中体会研究的方法,为下面进一步探究做铺垫. 动画演示结论,加深学生对结论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点评,指出证明过程中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教师巡视,遇到学生的问题加以指导. x22pp过点A、B的切线的斜率分别为 ,y'. 学生回答 . y'|xx1x12x1px1p,y'|xx2x2p, 于是过点A的切线AP方程为: y2p(xx1), xx12整理得yx1px222p ⑴ 同理可得:过点B的切线BP的方程为 yx2px2p. ⑵ x1x22联立⑴、⑵,解得x教 ,yx1x22p学过程x1x2x,2 即 yp.2
所以两条切线交点的轨迹方程为yp2, 这恰是抛物线x22py的准线. 通过这名同学的回答,我们体会证明过程中的几个闪光 点.首先,在设A、B两点的坐标时灵活运用了抛物线方程, 减少了未知数的个数,为简化运算作了铺垫;其次,在寻求 x1x2与p的关系时,巧妙地借助“韦达定理”,很快找到了问 学生主动探究, 合作交流 题的突破口.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结合解题过程,仔细观察图形,你能得到那些垂直关系?并试着加以证明.(可适当添加辅助线) 通过学生探究,可能得到如下几个结论: 结论1——APBP. 2
教师活动 【证明】由上面可知过点A、B的切线的斜率 分别为y'x1p学生活动 共同探究新的结论 设计意图 xx1,y'xx2x2p 即kPAx1p,kPBx1x2p2x2ppp22学生分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证明推理过程由学生来完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易知kPAkPB1 故APBP. 结论2——连结PF可证PFAB. 教
学过程【证明】如图2,易知PF(22x2x1AB(x2x1,) 2p x1x22,p), (xx)(xx)x2x22121PFAB120 22故PFAB. 由结论2我们还可以推导出更多结论 比如:①PF是直角PAB斜边上的高,从而PF②|AP||AF||AB| ③|BP||BF||BA| ④|AP||BP||AB| 222222FAFB. 3
教师活动 结论3——设PA与x轴交于点C,PB与x轴交于点D,可证CFAP、DFBP和FCFD.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分组合作, 共同探究新的结论 【证明】如图3由题意可知 lPA:yx1pxx12 通过学生分组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2p;lPB:yx2pxx22 2p教
学过程PA与x轴交于点C,点C坐标为(PB与x轴交于点D,点D坐标为(x12x22,0), ,0), 22x1px1x2x1p由CF(,),PA(,) 2222p22xxxpx1p2110 可知 CFPA2222p故CFAP,证明DFBP思路相同(略). 由上面可知在四边形FCPD中,三个角FCP、CPD、PDF都是90°,可知DFC也为90°,即FCFD. (到此,主要的垂直结论均已找出并证明,下面根据课上实际的情况选择是继续挖掘其他结论还是做练习题.) 思考:以AB为直径的圆(即ABP的外接圆)与抛物线的准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结论4——以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于点P. (过半径的外端且垂直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4
教师活动 学生完成证明 【证明】如图4,取AB中点为Q, 则点Q为以AB为直径的圆的圆心, 连接PQ,要证PQ和准线垂直,只需证PQ//y轴. 由点Q坐标为(x1x22,y1y22)可知PQ//y轴,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p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探究氛围中思考、质疑、倾听、表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深化前面结论的证明思路,增强解决圆锥曲线综合题的信心,为高考打好基础. 所以以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于点P. 教学结论5——由CFAP和DFBP可知,以FA为直径的圆(即ACF的外接圆)与x轴相切于点C;以FB为直径的圆(即BDF的外接圆)与x轴相切于点D. (证明思路同上) 三、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很踊跃,总结出来的结论也很有水平,这说明我们的同学不仅具备了很强的运算求解能力,还具备了很强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探索发现能力,下面我们做一个练习. (08东城第一学期期末理19题)已知抛物线x2
过程过焦点F的动直线l交抛物线于A,B两点, 2py(p0),抛物线在A,B两点处的切线相交于点Q. (Ⅰ)求OAOB的值; (Ⅱ)求点Q的纵坐标; 2(Ⅲ)证明:QFAFBF. . 应用前面结论的证明思路,完成练习题. (Ⅰ)解: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2pykx,22 由2 可得x2pkxp0. x22py, 则x1x22pk,x1x2p. y1y2(kx1p2)(kx2p2)p224. 32OAOBx1x2y1y2p. ∴45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整个新知形成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始终是启发者、鼓励者和指导者,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归纳及语言表述等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 (Ⅱ)由x22py,可得y在点A处的切线方程为即y在点B处的切线方程为y 2x2px1p 应用前面结论,y'x1x22xp. 的证明思路,完成练习题. x2p2. . x2p2x2p教
学过程x1xyp解方程组xy2xpx1x2x,2p2可得 2x2yp.,22p,px12(Ⅲ)证明:如图5,连接PF.由(Ⅱ)可知易知 即点Q的纵坐标为. kPAkPBx1x2p2pp221,即APBP. 2可证PFAB,所以QFAFBF. 四、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就探究到这里,课下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题的一些结论能否推广,或者改变一个条件是否还能得到类似的结论吗? 1、本节课重点研究了抛物线中常见的垂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一些平行关系和重要的圆; 2、要注意提高计算和推理论证能力,树立转化意识、方程思想,学会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及其性质,树立事物间普遍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3、体会认真观察,大胆猜想,严谨证明,推广应用的数学发现和研究过程.在观察中思考,在猜想中提升,在证明中严谨,在应用中创新.
6
教学设计说明
圆锥曲线是解析几何的重点内容,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是:综合性强,问题涉及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平面几何等很多方面的知识,蕴含着数形结合、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考察要求较高。综合圆锥曲线这部分知识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以抛物线为突破口,把难题分解,化整为零,通过基本题型的联系,力争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解决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信心。
圆锥曲线中有很多关于焦点弦的问题,而且高考中也经常出现有关焦点弦的问题。导数是研究函数的一个重要工具,特别是在研究解析几何的切线问题时,利用它可以解决很多综合性问题。综合上面两点,我们选择了“过抛物线焦点弦端点的切线的探究”这一课题,旨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课前,我们就“过抛物线焦点弦端点的切线的交点的轨迹”做了探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本节课以上节课为基础继续探究过抛物线焦点弦端点的切线的一些问题。
本节课首先通过复习回顾“过抛物线焦点弦端点的切线的交点的轨迹”让学生体会研究的方法和常见的数学思想,为下面探究做铺垫。接着引导学生结合解题过程,仔细观察图形,能得到那些垂直关系?并试着加以证明。(可适当添加辅助线)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能够很容易看出结论1——APBP,证明也比较简单。下面的结论2——PFAB通过学案的提示,也比较容易证明。在结论2的基础上,学生还能推导出更多的结论,这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有了前面两个结论的成就感,“结论3——设PA与x轴交于点C,PB与x轴交于点D,可证CFAP、DFBP和FCFD”在学生分组的研讨下也不难发现。到此,重要的几个垂直关系找到了,而且通过几何画板动画的演示,学生理解的更深刻了。后面根据课上的实际情况,准备了一些常见的平行关系和重要的圆。
练习题选择的是07-08学年度,东城区第一学期期末试卷的第19题。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会比较顺利的完成练习题。这道题不仅深化了前面结论的证明思路,还增强了学生解决圆锥曲线综合题的信心,为高考打好基础。
最后课堂小结,在小节中提炼升华。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