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要求
作业题目: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修和教学实践,相信您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一定有所提升、有所收获。
请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您自己的打磨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上一节课,并将这一节课录制成课堂实录视频(若没有拍摄设备,可用文字记录),课后根据实践情况,再次修订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并完成教学实践反思;将修订后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用成果资源包提交至平台。
温馨提示:根据教育部对本项目的要求,切实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课堂实录能真实的反映“教学实践”,请尽量提交视频格式的课堂实录或课堂片段,坊主在批改作业时将优先考虑视频格式的作业为优秀作业。
、教学课件(终稿)和课堂实录作为信息技术应
作业要求:
1.信息技术应用成果资源包,至少包括三个作品:教学设计(含实践反思)、教学课件(PPT)和课堂实录。
2.作品内容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请参照模板要求填写;教学课件需保证能正常播放查看;课堂实录以视频格式为主,若没有拍摄设备也可以提交文字记录。
3.所有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4.以附件形式统一提交成果资源包。(注:由于资源包上传需要一定时间,请确保其上传成功后,再点击“提交”按钮)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桃花源记
======
====
姓名:黄维国
工作单位:高场镇青云小学
学科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愿望。这同陶渊明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
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
“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分析】
本教学方案面向的对象是小学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文言散文已经比较熟悉,也识记了一些文言文词语,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学生喜欢欣赏优美景物,有一定审美能力。【学习需求分析】
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桃花源记,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所在和优美环境,不能全面的欣赏文言文散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先行组织者策略:调动学生联系旧有知识点,进入新课的学习。以旧导新,新旧结合,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2、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3、想象法: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
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源社会。
======
====
4、自主、合作、探究法。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
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评价世外桃源?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
5、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
1、准确朗读并流利背诵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舒缓的音乐中,展现几幅景色唯美的画卷。教师提问:同学们,
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这些画儿美吗?(学生:美!)教师继续提问:美在哪儿?(学生:景色优美,寓意人们的生活美好。)
2、有一个成语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这是哪个成语呢?(世外桃源)导语:是的,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田园诗人陶渊明就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板书课题)
学生听音乐,看美图,沉浸在美
通过声音、画片的熏陶,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并根据老师的提问作感性认识。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
1、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
人。东晋文学家,世称五柳先生。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封长沙郡公。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
的自然。因他洁身自好,后人称其
“靖
积累文学常识;
便于学生理解他产生“世外桃源”这种理想社会的思想
边听讲,边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生平。
学生边听边记,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题目的由来;
及其社会根源,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了解作品时代背景,便于学生下一步理解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节先生”。青年时期,陶渊明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东晋时代社会黑暗,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二十九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四十一岁辞归。“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
======
====
田园。辞官之后直到逝世,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他特别爱菊,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诗》等。著有《陶渊明集》。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2、题义简介、知识积累:
1、作品背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社会理想2、体裁“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桃花源记》是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
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所以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后来就有人索性将标题写为《桃花源诗并记》,终至于“喧宾夺主”了。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音频。要求学生注意字音。2、矫正字音。
○1认真听读,注意字音。○2初步掌握朗读的语速、语调、停顿。○3学生自由朗读。
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及文言文语感。
======
====
3、视频示范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4、学生自由朗读。
四、疏通文意、理解课文:(一)二人小组,翻译课文。(二)集体质疑(三)重点分类区别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词:词语古义今义鲜美鲜嫩美丽味道好交通交错相通交通运输事业妻子妻和子女男子的配偶掌握文言文通假字、古今无论更不必说连词,不管○1二人小组,翻译课文,异义的义、一词多义以及如此像这样这样在疑难之处做上记号,留待集体
词类活用,为下节课课仿佛隐隐约约
好像
讨论。文分析打好基础。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
○2集体质疑。
境地
3、一词多义舍:舍弃、房子具:都、详细地之:这;见到景象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其:那、他的,他
七、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
1、导语设计渲染了美丽、神奇又带有几许浪漫气息的情景,激发学生寻觅桃源芳踪的兴
趣。2、环节设置较为紧凑,注重过度语的使用,环节之间的间接流畅自然。3、将听、说、读、写综合
练习得以体现,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4、教学层次分明,能够由表层的“美”,
深入挖掘作者虚构“美”的深层目的。5、此次教学问题设置范围狭窄,不免有些牵制学生思维的倾
向。6、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结尾时的练笔时间不够充裕,显得有些仓促。
八、板书设计
======
====
九、实践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必面面俱到,不少于
200字):
《桃花源记》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名篇。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同时,又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
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反复诵读,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桃花源记》般美若仙境的文章。二、教学过程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教学过程品味佳句。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文章的写作顺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对外界的戒备,及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生都找到关键句子理解回答,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