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现状及预防策略
作者:纪艳婷,施长君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48期
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因其恶劣的影响及严重的后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当一部分学生直接或间接受到过校园欺凌的冲击,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危机感和焦虑感,对其学习和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学生欺凌现象的现状及应采取的有效预防策略,能够有效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校园欺凌;现状;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070-02
一、问题提出
校园欺凌在世界各国的校园中都普遍存在。在中国,校园欺凌问题除非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甚至是触犯法律的程度,才会引起注意。校园欺凌是一种特殊攻击性行为,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及目击者的心理都会产生影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中经常受欺凌的占到6.1%,偶尔受欺凌的占到32.5%。校园欺凌易导致受欺凌学生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学业适应困难甚至出现社会化障碍等问题,也会导致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凌者形成不良人格、攻击倾向等。欺凌事件不仅给受害人的身心带来巨大创伤,更可能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校园欺凌的界定及表现特征
欺凌,英文为“bullying”,意为“a person who deliberately intimidates or persecutes those who are weaker”[1](某人故意威胁或伤害弱者)。校园欺凌的定义,国内外至今没有统一,并且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校园欺凌的定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挪威卑尔根大学心理学家欧维斯教授认为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界定应强调三个关键要素:①欺凌者有主观的恶意和攻击性;②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力量不均衡;③恶意行为具有重复性。欧维斯认为,当一个学生重复、长期地处于来自另一名学生或者学生群体的负面行为即为受到校园欺凌。[2]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史密斯认为:“欺凌是力量较强的一方对较弱的一方实施攻击,通常表现为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众欺寡。”[3]校园欺凌是中小学间发生的一种力量不均衡的特殊攻击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采取打、推、勒索、孤立、辱骂和嘲笑等方式有意地伤害别人,既包括身体的,也包括心理的。[4]因此将校园欺凌界定为:“欺凌行为是指处于优势的一方对另一方故意并重复地进行心理上或物理上的攻击,使对方感到精神痛苦的行为。”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一种新的欺凌行为出现,即网络欺凌。史密斯界定网络欺凌是在网络情境下发生的欺凌。网络侮辱性语言与视频同样可以给受欺凌者造成心理上难以平复的伤害。
三、问题现状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的阶段,对很多事情的认识都很朦胧,对他人怜悯和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怀的情感也尚在发育过程之中。这个阶段的校园欺凌经历,对成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威胁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我国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较之国外起步较晚,且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贫富差距加大、留守儿童增加、城市化进展迅速等问题也间接影响了学生间的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从而导致欺凌行为的发生。尽管中国社会反对攻击行为和控制攻击的力量很强,但在学龄儿童中,欺凌他人的行为以及被欺凌者仍容易见到。[5]但当时校园欺凌问题并没有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
随后,张文新等用修订的Olweus欺凌问卷,对9205名初中生和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22%和6.2%的小学生“时常”或更频繁地被欺凌、或欺凌别人,12.4%和2.6%的初中生“时常”或更频繁地被欺凌或欺凌别人,这引起了国内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关注。2002年,陈世平与乐国安对天津市4所小学和4所中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中经常被欺凌的比率为20.3%,每周至少一次被欺负的比率为7.2%;初中生分别为11.8%和2.7%;高中生分别为4.0%和1.5%。校园欺凌的普遍性和频发性以及21世纪以来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逐步加深。在引发校园欺凌的原因研究上,我国学者主要从同伴关系、人格、教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张文新教授明确指出,虽然原因研究对提出防止校园欺凌问题的对策至关重要,但至今研究者都未提出较全面系统的理论来解释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马传镇认为,原因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动态方面包括动机、情绪与情境;静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产前环境、遗传特质、心理特质等因素。郭丰波等提出,校园欺凌行为中的欺凌者往往都具有外向性的人格特质,他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自私性,并且有强烈的保护个人自私行为的倾向。校园欺凌问题的长期存在,一方面与校园欺凌现象发生较为隐蔽,受欺凌者不敢声张有关。另一方面与家长、学校管理者、教师等对学生间的欺凌行为不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重视,或没能及时制止并给予惩戒等有关。
四、预防策略
校园欺凌现象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问题。校园欺凌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且危害不容小觑。因此,为防止我国的校园欺凌问题继续危害青少年,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合适的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首先,在家庭层面需要注重家庭教养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欺凌问题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间的交往方式、亲子间的交往方式等都会影响孩子与同伴间的人际交往方式。父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会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则更有益于孩子与父母间的交流。有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足,父母的职能,尤其是父亲的职能,发挥的不够,比如在家长会上父亲的身影很少见。父亲不能只作为“经济提供者”,要多关心孩子的成长,亲子间的沟通对于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应该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其次,在学校方面需要加强学生教育和引导,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在校园内,学校的责任重大。青少年心理不成熟,容易冲动且自控力较弱,所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心理讲座是预防的一种方式,在生活和心理上给予指导,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第三,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也需要加强,使学生树立“欺凌可耻”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欺凌他人是不道德的。通过人格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变化,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导致不少学生认为向老师报告也没用,就会在欺凌时保持沉默。所以教师也有必要加强修养,努力和学生构建信赖的师生关系;最后,在社会方面需要提高公众的重视度,建设温馨和谐的社会。尽管欺凌事件频频发生,但是公众对其重视度还是不高,认为不发展到严重的肢体暴力都是小打小闹,然而要明白儿童的心灵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受能力与成人是不同的,并且孩子在没有正确的引导下,有可能会做出更加恶劣残暴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中,媒体成了获取和宣传信息的主要渠道。如若监管不严,青少年可以轻而易举甚至不经意地就接触到暴力信息。青少年时期是人类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一旦青少年对含有暴力内容的信息产生兴趣并加以模仿,就极有可能会对弱小的孩子实施欺凌行为。因此,需要社会媒体的重视和宣传,可采取公益广告的形式呼吁重视校园欺凌问题。另外,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想要从根本上减少欺凌行为,必须要从法律开始。在法律的高压线下约束有欺凌意向者的行为,让应该受到惩罚的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更重要的是要让其他心怀恶意的人有所畏惧。
参考文献:
[1]Judy Pearsall.牛津简明英语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84.
[2]Dan Olweus,Bullying at Schools: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OxFord:Blackwell,1993,p.15-22.
[3]Salmivalli,C,Participant role approach to school bullying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
[4]刘天娥.当前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成因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5]Solvig Ekblad.中国小学生欺侮行为和受欺侮者的发生率[J].中国心理卫生,199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