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发展型资助提升路径探究

2020-01-19 来源:步旅网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发展型资助提升路径探究

作者:李海燕 李梦凡

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2期

作者简介:李海燕(1973—),男,山东济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0年山东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思路

研究——以‘展翼计划’为例”

李海燕1,李梦凡2

(1.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学工部,山东 青岛 266237)

(2.山东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237)

摘要: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帮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完成学业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群体的变化,发展型资助成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必然趋势,将“三全育人”理念引入资助工作中,将极大地有助于我国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完善。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出高校发展型资助的优化路径,有利于构建更为科学有效,更具人文关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全育人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帮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完成学业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建立。此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现行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及其他辅助措施。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全年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 817.59万人次,资助金额1 316.89亿元,比上年增加166.59亿元,增幅14.48%。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转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特征的不断发展变化,现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在运行中也显现出了许多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获得感相较之前有所下降。与投入成本相比,现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一、当前高校资助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理念缺乏人文关怀

一方面,是重视物质而轻视精神。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主要以奖、助、贷、补等方式为主,主要目的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不足的问题,但这种经济资助为主的体系既没有关注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等心理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生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单一的经济资助模式也容易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是重复、机械地申请和获得资助,甚至容易让部分学生形成“等、靠、要”的惯性思维,高校学生资助的育人功能难以发挥。

另一方面,是重视供给而轻视需求。当今社会形势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物质匮乏,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和综合素质的不足,由于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不同,单一实施奖助贷等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相较于其他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更具适用性的技能锻炼平台和更多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机会。

(二)资助体系欠缺全员投入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应用,高校资助工作势必趋于精细化和个体化,资助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将会大大提高。目前大部分高校资助体系的执行主体是各高校学工队伍,然而学工队伍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党团建设等工作的主体,本身工作量大且烦琐。且根据教育部规定,高校辅导员岗位的师生比基本在1:200左右,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比例决定了以学工队伍为主的资助工作体系无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面面俱到的管理,且受限于专业水平等客观因素,学工队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心理等方面的帮扶力度有限,资助的育人功能效益不明显。

(三)资助机制弱化育人功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资助工作中,资助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当前大部分高校资助制度设计中的育人功能还不够突出,有些高校采取无偿资助的方式,对受资助学生的职责未加以规定,容易使学生产生懒惰和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心理健康,也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有的高校采取勤工俭学方式,但是所设计的岗位多是打扫卫生等知识含量较低的工作,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另外,一些高校在资助监督和评价过程中,主要评价指标是经济补助力度,而忽视了学生在接受资助过程中的自我成长与发展,更很少提及学生的心理、人格和技能等综合素质指标。

为解决当前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凸显高校资助的育人功能,发展型资助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必然要选择的资助模式。

二、三全育人及发展型资助的内涵特征

(一)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其中,“全员育人”是指从主体来说,高校中的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都负有育人的职责。“全程育人”是指从时间上说,强调育人要贯穿学生成长的全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指从空间上说,强调育人要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

1.全员育人

就高校资助的主体而言,为达到资助育人的最终目的,高校的所有部门和教职工,包括学工队伍、专职教师和后勤工作人员等,都应该承担资助育人的职责。在高校资助育人的制度设计中,应当体现所有部门和所有教职工通力协作的过程。

2.全程育人

高校资助工作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整个过程,从新生入学前的准备到毕业离校后的就业,资助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切实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面临的不同问题,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支持。

3.全方位育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要帮助受资助学生全面、长远发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使受资助学生在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二)发展型资助

根据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的资助育人要求,发展型资助是指国家、社会、学校除了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帮助,根据其实际需求和发展规律,通过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方式,解决他们成长中的困难,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资助模式。

发展型资助模式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发展型资助的关键是精准资助

资助精准化是实现发展型资助的关键。首先结合大数据技术等手段进行科学认定,针对不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找准症结,采取针对性的资助措施,对症下药。其次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从入学到毕业,针对其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的资助形式和内容,更关注其学业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问题。最后,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注重需求侧而非供给侧,精确提供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需要的各类帮扶政策。

2.发展型资助的原则是问题导向

发展型资助更加关注受资助学生的发展需求,在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保障性需求基础上,更关注他们在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需求,注重科学设计资助形式和内容,精准施策和因材施教,旨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社交、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获得感,促进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凸显资助育人的价值本位。

3.发展型资助的目的是资助育人

除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需求外,发展型资助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能力培训、求职技能提升、思想人格塑造等方面纳入资助内容,同时也注重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旨在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长远目标,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成长成才。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育人的提升路径

将三全育人理念与发展型资助相结合,有利于优化现行高校资助体系的健全完善,有助于加强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

(一)改善育人理念

高校资助应首先明确资助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要逐渐改变以经济帮扶为主的资助形式,更加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情感、技能、思想等方面的问题,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制定资助内容和政策,注重物质帮扶与精神关照相结合,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变保障型资助为发展型资助。

只有资助工作者从根本上转变思想,主动从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知高校资助工作,才能全面、充分关注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人格、专业素质、社交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升,才能有效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

(二)全员资助育人

要变“保障型资助”为“发展型资助”,必须要建设更为专业的资助工作队伍,调动各方资源,尽可能使高校所有部门和教职工都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一方面,要从资助育人团队的数量上入手,高校资助团队主要包括资助政策体系的制定者、管理者和具体实施者,分别对应学生工作领导机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以及各学院的辅导员和各部门的管理人员等。除此之外,还要将专业教师和后勤工作人员纳入资助育人体系,在对学生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心理、生活、道德和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从资助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入手,定期组织心理辅导、教育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技能培训,使资助工作者在熟悉国家和本校学生资助政策和工作情况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三)全程资助育人

要使资助育人贯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的成长发展过程,才是真正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长远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的发展型资助模式。一些高校采取以入学政策宣传为基本,以成长期双线资助为重点,以就业升学咨询服务为保障的“三阶段联动”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在入学前,学校要充分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国家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本校资助工作情况,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与各级教育部门联合的方式,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高校自身也要通过制作并邮寄资助指南、开设资助咨询热线、建设专题网站等方式将本校的学生资助政策内容告知新生及家长。

其次,在就读期间,资助工作要尽可能地科学化、精准化。发展型资助的关键就是精准资助。第一,要科学评定资助对象,在保证评定程序和结果公平、公正、公开的同时要注重尽可能全面地采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全面、准确地了解资助对象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规律,按需资助,尽可能发挥资助育人功能。第二,在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要进行不定期的家访,既能够全面了解资助工作的实际效果,又能验证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信息的真实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第三,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档案库,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生活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资助形式和内容,做到资助工作动态化、科学化。

最后,在毕业后,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歧视、求职门槛高等现象不断加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原生家庭带来的经济原因和成长环境,在求职就业和升学等问题上面临更多的困难,还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尚未确定,迷茫和焦虑是他们此时的主要情绪。学校要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就业帮扶活动,提供就业情况咨询服务、求职技能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心理素质培训等服务。

(四)全方位资助育人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要帮助受资助学生全面、长远的发展。发展型资助要求高校资助工作在物质帮扶之外更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提供资助,解决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问题,要求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凸显资助育人功能。

高校可通过创新勤工助学制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锻炼其综合能力,培养其自立自强的品格。第一,改变当前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多为体力型等偏低级的工作岗位的现象,尽力为学生提供知识型和能力型岗位,使学生获得更多提升综合能力的机会;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吸引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企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不仅可以得到更多的经济酬劳和能力提升平台,还能有更大的获得感和满足感;第三,鼓励学生实施团队化项目,大部分高校的勤工助学政策多为学生个体以值班形式进行,团队化参与板块化工作的做法不多。可以采取设置专项资助的方式,以项目立项的形式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学校服务建设、专业课题研究、就业创业、专利研发等项目,要求高校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团队参与指导,以工作为纽带将项目单位与学生团队联系起来,推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参考文献:

[1]邹纯英.高等教育公平视角下中美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比较及其启示[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5):21—22.

[2]夏书珍,姜玉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5):54—56.

[3]杨木,李明智,郭永欣.高校全过程资助育人“三阶段联动”模式构建[J].学理论,2014,(2):179—181.

[4]李赛强,郭春晓.美国大学生联邦工读项目的设立、实施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1):71—74.

编辑∕丁俊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