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 中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Jun.,2006 第2期 Joumal of Party College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 No.2 网络民意的政治学思考 梁旭日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oo93) [关键词】 民意;网络民意;生活政治;政府管制 [摘要】 网络给民意提供了新的言说环境和表达渠道。不同的声音在网络空间交流、冲撞和激荡。网络的热闹景象 自然带来人们的关注目光,只是人们对网络的理解各不相同甚至针锋相对。对于网络民意,应将其放到深层的社会变迁和 系统的理论阐释当中,从发生学角度理解其勃兴的逻辑进程。网络民意自身的异质特征,提醒我们更客观地看待网络的自 由气质和政府对网络的管制。对待网络民意,应坚持自由-9管制之间的平衡,以协商原则制定相关政策。 [中图分类号】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06)02—0030—04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 “要很精确地来谈民意,与了解圣灵的工作没有两样。” ] 入Intem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 民意的纷杂状况一度带来学者的质疑,有人甚至要求 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完全功能 放弃这一概念。然而,“这个概念就是不死”【3]。20世纪以 的Intemet国家。 从那以来,网络在我国已经深入到相当 来。民意概念早已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民主化浪潮,在地球各 人群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无形影响 个角落生根发芽。学者们亦不再谋求共识性的民意定义, 相伴随的,是它对公民政治生活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相 而是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法学等领域深入民意研究。大 当数量的网民已经习惯在网络中发表自己对当前事件的见 大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知识积累。其中以民意测验为代表的 解,并将之视为自己的网络生活状态。与浩浩荡荡的网络 实证研究更是方兴未艾。直接参与到现实政治生活中。 民意相比。政府看到更多的是这样一种虚拟政治参与的负 基于本文的讨论逻辑,界定关于民意的广义概念框架 面影响,并通过一系列的法规和具体举措予以管制,二者之 仍属十分必要。这里采用韩念西(Bemard C.Hennessy)在 间的争论可谓针锋相对并各有说辞。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 其1965年所著的《民意》一书中所做的界定:“民意是具有 下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展开对网络民意的政治学思考,探 相当数量的一群人针对重要议题表达其复杂偏好的综 求网络民意的诸多面向及其相关问题。 合。” 这一概念大概指涉了民意的如下要素:民意指的是 非政府的个人、公众和组织公开与非公开的意见表达;民意 一、概念厘定 指向的对象往往是具有一定公共性的社会事件和问题;在 意见的表达上具有多种形式,韩念西指出字词、口语、手势 在当今政治生活中,民意是一条无法绕开的河流,民主 等都足以表达一定的态度与看法。 政治和威权政治皆是如此。既然无法绕开,人们自然要来 网络具有的便捷性、交互性和隐匿性等特质,使其克服 探究它,但困境马上就浮现出来:民意之河是如何源起的? 了成本、信息、地理等方面的限制,提供了新的民意环境和 它为什么时而湍急,时而温和?它将流向哪里,激起怎样的 表达渠道。人们经常在BBS、论坛、博客等场所就具有一定 浪花?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并激励着学者们 重要性的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相互交流、碰撞 持续不断的学术探索。其吊诡是学者们的学术探索反过来 乃至外溢。在此,人们以虚拟的方式乐此不疲地表达自身 又消解了人们明确界定民意的种种努力,民意概念更纷杂 的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权利。需要指出的是,网络民意 了。难怪美国政治学家凯伊(V.O.Key)发出如此感慨: 不是网民的个人意见,而是网民个人意见的汇集;同时它也 【收稿日期】2006-03—30 [作者简介】梁旭日,男,【II东青岛人.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传播.公共政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内部差异的有一定影响力的网民 紧迫。另一方面,生活政治的层面Ⅱ三在悄悄生长,部分已解 群体意见的表达。 决具体生活需要的人们转而关注那些关涉自我实现的政治 话题,体味政治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从解放政治和生活政 二、从发生逻辑看网络民意 治的进路出发,我们大概可以把我国当前的网络民意作如 下表述。 一个现象的产生、发展总有其背景因素,网络民意电不 从2003年以来,孙志刚案、李思怡案、刘涌案、宝马案 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尤其是非公经济增长 等一个个网络维权事件接踵而来,有学者形容民意在网络 快速。与之相伴随的是我国民间力量的增长,并表现出一 的现身“不是嘘的一声,而是轰的一声”。 不难发现,在这 定的与国家相区别和互动的倾向,这种民间力量的增长必 些事件中,人们关心的主要是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和尊严、消 然要求立基于自身的权利表达。但在现实层面,人们的权 除相对差距、实现机会均等等具有解放性意味的事件。民 乖IJ表达并没有宪政平台和司法制度的有力支持,传统媒体 意在这些事件的聚集、散发是与当前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息 除了大多带给人们一些经过过滤的信息外,也并没有提供 息相关的。 一个具有交互特征的言论空间。网络的出现,给民众提供 网络民意生成、扩大和提升之后,自然就具有了某种舆 了表达言论的最后一道话语空间。人们像抓住最后一根稻 论影响,并以它自己的方式参与当前的政治互动。我们看 草一样,将自己在前两个空间无法实现的夙愿在这里酣畅 到,网络民意在对公共事务发生影响的过程中,与传统媒体 淋漓的表达出来。 存在一个逐步关联的倾向,这一倾向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我们还应该从更广的范围、更深层的理论层面来理解 一种是一个事件在经传统媒体的报道而无法深入下去的时 网络民意的发生与热闹。 候,网络接过这个接力棒并促使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如《南 在后现代背景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政治领域萌发 方都市报》对孙志刚事件的报道在因政府的舆论引导无法 出诸多传统政治无法解释的新状况。英国学者安东尼・吉 深入的情况下,在网上找到了其讨论的场所,并得到有关方 登斯(Anthony Giddens)通过对“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 面的关注而获得了一个相对不错的结局。一种是网络舆论 的研究、阐释回应这一变迁。吉登斯认为,解放政治是“一 向传统媒体的流向,一些事件经过网民的广泛讨论,引起当 种力图将个人和群体从对其生活机遇有不良影响的束缚下 局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为传统媒体的报道提供了一个相对 解放出来的一种观点”。 在这里,解放政治大概意指一种 宽松的言说空间,使得传统媒体对这一问题的报道成为可 以权力谋取生活机会的政治,它主要与国家权力和意识形 能。 态等冰冷词汇相关,力图将人从压迫状态中拯救出来。从 当前,网络民意在公共事务的介入方面已经向我们展 历史的角度看,吉登斯意义上的解放政治正好验证了西方 现了相当的成果。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孙志刚案、李思怡 近代以来的政治变迁。那什么是生活政治呢?吉登斯接着 案,就是因为网络民意的影响,使得相关责任人得到了法律 指出,“相对于解放政治关注的是生活机会而言,生活政治 的制裁,前者还直接导致了<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网络 关注的是生活决定,这是一种如何选择身份及相互关系的 民意渐响的声势,甚至引发了关于“网络民意是否干预司 政治。”L6 在吉登斯的理论阐释中,生活政治是在对现代性 法独立”的热烈讨论。 的反思性认识中生发出来的。现代性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 但是,人们的网络政治参与并不仅限于此。在事关维 其问题凸现的过程,针对现代性的理性禁锢,“回归生活世 权的解放政治之外,人们在更为宽广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 界”成为一种哲学潮流和人类内心的真正渴望。在生活政 政治态度,人们的讨论围绕着诸如环境、人与动物的关系、 治时代,传统政治的影响力13渐式微,人们更关注如何促进 人的生活方式、性别歧视、人与网络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与 自我实现,更在意个体的具体感受与生活质量,人们更多地 网络维权所带有的英雄色彩不同的是,网民在生活政治层 从人类事务层面去理解政治,环境、科技、堕胎和人与人的 面的讨论显得相对温和,范围更广,更为常态。近些年来, 关系等问题都成了人们政治关注的对象,从而衍生出生态 比较著名的有保护虎跳峡行动、木子美事件、芙蓉姐姐、代 政治、身体政治和认同政治等不同领域。 孕妈妈现象、博客的勃兴、高跟鞋踩猫事件……这样的名单 需要指出的是,吉登斯对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的区分, 可以列得很长。以最近发生在网上的高跟鞋踩猫事件来 并不意味着解放政治已被生活政治所取代,其目的在于将 说,无论是其发生的原因、传播的途径还是对人造成的影 当代种种政治现象纳入到学术考量的范围之内。事实上, 响,都可以说是一起典型的网络生活政治事件,并进而溢出 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往往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在我国这样 网络,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 的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尤为明显。可以说,今天的中国相当 多面,有时甚至给人无法辨识的困惑感。一方面,处于社会 三、网络民意的喜与忧 转型期的中国问题复杂、矛盾重重,消除贫困、保障劳动权 利、争取自由民主这洋的解放政治目标将长期存在且t分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场所,婕得一 3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定程度的政治讨论和参与成为可能,在这里,大众以平民精 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以及文化和 神反叛原本严肃、呆饭、无法触及的政治生活。但是在这样 教育水平的提高,加上大众媒介的发展和国外价值观念的 热闹景象和良好现状的背后,d王隐藏着重重危机。 吸引,自然激起民众政治参与热情的提升 而当国家的政 “网络是一个巨型的化装舞会,在这里人们隐去了真 治制度化程度无法承载巨大的参与要求时,就会滋生政治 实的身份特征,而其行为d土可能变得无所顾及。” 网络隐 动荡。 匿性的独特诱惑色彩同时带来网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逐 响。网络隐匿性带来的积极后果是有助于网民消除各种顾 渐高涨起来。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政治表达的理想 虑,带来真诚和坦白的交流,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信 场所,虚拟的政治表达、政治动员、政治抗争使得网络成为 任;而其消极后果则意味着网民在网络中无须承担责任,人 政治参与的聚集地。在此背景下,相对开放的网络信息市 的言说往往带有游戏心态,甚至充满随意与欺骗。 场加剧政府的治理困境,政府自然会采取措施寻求政治参 网络的开放性使它在原初意义上向所有的人和所有问 与和政治稳定之间的相对同步。当网络意见市场出现失灵 题开放。正是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任何人都可以针对 状况,或危及政权合法性时,政府管制就登场了。 任何问题在网络世界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和生活态度。言 总观中国对因特网政策取向,可以说是发展与管制并 论表达上的无禁区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参与热情,形成一 行,即是以信息化的发展提升国家竞力,同时d三透过严格管 种难以描绘的虚拟政治参与。围绕重要公共事件的民意参 制,使因特网可以在中国大陆的规划下,依其方向发展。…J 与往往在网络意见领袖的带动下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实现 为将网络的发展纳入合理的轨道,降低网络对政权的可能 一定规模的网络聚集和政治动员。而网络信息的越界流 冲击,中国政府对互联的管制不断调适。从最初灭火式的 动,使得混杂的信息迅速即可传播到地球任何角落,进而干 消极防御;到后来的打击与预防结合、监管与自律同步的管 预到现实世界的治理和决策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 制策略;发展到今天,在颁布大量互联网管制法律法规的基 们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混沌学所言的“蝴蝶效应”不再 础上,通过诸如屏蔽网站、敏感词过滤机制、论坛延时发布、 是一个神话。网络的开放性以及言论的自由传播自然加剧 特别监控软件、网络警察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实施全方位的 政府潜在的安全焦虑。 管制举措,形成了一张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张开的恢恢大 美国法律与宪法学者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在 网。[12] 《网络共和国》一书中讨论了网络民意的另一隐忧。桑斯 坦指出,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强大的信息过滤和筛选功能,其 五、网络民意:自由与管制的平衡 负面的结果是降低了自由民主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经验, 甚至导致小团体内部的封闭和极端化倾向。“在网络和新 与当今各国政府对网络的普遍管制不同,1996年,早 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 期互联网英雄约翰・佩里-巴洛在《网络空间独立宣言》 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 中高喊:工业世界的政府,你们这些肉体和钢铁的巨人,令 了。” ’】 人厌倦,我来自网络空间,思维的新家园。以未来的名义, 网络的自由气质在令网民眉飞色舞的同时,也至少从 我要求属于过去的你们,不要干涉我们的自由。 巴洛坚 以下方面使政府担忧:一个方面是其影响范围无视国界。趋 信,网络空间的疆界及其治理之道,将从网民的集体行动中 于无所不在;另一方面是网络的隐秘性使得信息很容易传 生发出来。“但业界内外众多人士已经发现,网络空间的 到罪犯和反政府人士的手中,而其追查寻踪却相当困难;还 自由放任不但不一定自动产生普遍适用的规则,反而可能 有就是网络民意的极端化倾向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民 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层出不穷的高新科技难 众的国家认同。 题正在挑战传统的法律、管辖与主权,也急切期待崭新的治 理规则。” 四、政府的网络管制 现实世界的政府正是以此为由,强调网络空间同样离 不开政府管制,通过不同的方式介入虚拟空间,以应对网络 网络民意的上述问题自然带来政府对安全问题的深深 民意对社会生活与政治制度的冲击,并寻求良好的网络空 隐忧,并萌发出网络管制的本能冲动。但对政府介入网络 间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国际融合。 管制的原因却不能如此简单理解,而应放在更大的政治学 网络就这样将我们带人这样一个难以抉择的境地当 背景中加以认识。 中。网络提供给我们彰显自由和表达权利的理想途径,为 一般来说,赶超型的后现代化国家大都面对政权的合 促进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法性困局。塞缪尔・亨廷顿在其关于政治发展的经典著作 性;同时,现实当中网络的自由言论有被滥用的可能,其负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提出“现代性孕育着稳 面影响电给人们带来深深的忧虑。简单来讲,过度的自由 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的著名命题。在后发 可能导致混乱,过分的控制则会扼杀自由与表达。”或许, 3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自由和控制都应确立一定的底线;或许,自由与控制斗争的 的演进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当政治系统因其内部的惰性或 空间恰恰是民主在成长。” 纠正如戴维・赫尔德所言:“民 背后的复杂关系无法推动制度的变迁时,网络民意这样的 主要想繁荣,就必须被看作一个双重的现象:一方面,它牵 外在因素或许就会成为诱发制度变迁的力量。我们期待着 涉到国家权力的改造;另一方面,它牵涉到市民社会的重新 制度正义到来那天网络民意的热闹沉落下去,而不是今天 建构。”D6】 因政府管制而带来的网络民意的平寂。 赫尔德对民主繁荣的界说,对我们理解网络民意的自 由与管制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必须充分意识 【参考文献] 到:在对网络匿名传播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控制的同时,必须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EB/ 以维护传播的自由、平等为目的。相对于混乱无序,网络匿 OL]、http;//WWW.cnnic、net.cn/htnd/Dir/2003/10/22/1003.htm 名所带来的自由和平等的希望,应该是更为本质的。” 这 [2]彭怀恩.政治传播与沟通[M]、台湾:风云论坛nj版社有 就涉及对政府权力的约束和改造,界定政府在网络空间的 限公司。2002.103. 边界。其次,网络社会的共治还取决于公民的行动,公民应 [3](德)参见伊莉莎白・诺尔一纽曼.民意:沉默螺旋的发 当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将公共交流和讨论视作自身的 现之旅[M].翁秀珙.台湾: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83. 义务。在现实操作中,需要我们以“民主的商议”¨ 原则, [4]Hemme ̄y,Public Opinion[M].Belmou:Wadsworth Publish— ing Company.1970、24—-25. 来看待言论自由与政府管制的关系,并制定具有共识性的 [5](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 相关政策。 东,方文.北京:三联书店,1998.247—248. [6](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 六、结语 兴[M].郑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7. [7]王怡.网络民意与程序正义[J].新闻周刊,2004.(3). 今天中国的网络民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已是不 [8][17]茅亚萍.浅析网络的匿名传播[J].当代传播, 争的事实,并且呈现一种热闹非凡的场景。网络民意也确 2003,(6). 实存在上文所分析的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应看到真正的和 [9][I8](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黄维明.上 谐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对同一问题的争论和碰撞带来 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47、108. 更多的是讨论和认识的深入而非分裂,那种没有差异和交 [1O](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流的统一言论是靠不住的。 王冠华.北京:三联书店,1989.38. [11]杨璜晶.黄子轩.中国大陆新闻网站之政治经济分析 网络民意的非理性倾向确实是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 [J].展望与探索.2004.(6). 个很大的问题,但这并不构成对网络民意打压的正当理由。 [12]何清涟.中国政府如何控制媒体[J].当代中国研究, 网民的非理性言论往往是其对现实政治不满的表现,它可 2005,(2). 以说是转型中国这个高压锅体系的出气孔,在一定程度上 [13]约翰・佩里・巴洛.网络空间独立宣言[EB/OL].赵 舒缓了这个社会的内部压力和冲突。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晓力.互联网法律通讯.http://blog.donews.eom/internetlaw/ar- 不同言论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本身就已经对这样一种非理性 chive./2004/06/14/28523.aspx 的言论做出了平衡和纠偏的作用。 [14]毛晓秋.自由国家还是自由市场?[EB/OL].互联网 更准确地说,当前网络民意的热闹景象只是在制度不 法律通讯.http://biog.donews.eom/intemetlaw/archive/2005/05/ 完善的情况下,人们参与当前政治生活的一个渠道。这样 04/363399.aspx 的一种公民政治参与之所以如此热闹,是因为其参与的成 [15]李永刚.互联网络与民主的前景[J].江海学刊.1999, 本最低,而对政府来说其管制的成本相对较高。中国公民 (4). 的政治参与的常态化根本上讲有赖于司法的独立和程序正 [16](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泽 出版社。1998.396. 义。但在这之前,网络仍不失为民意表达一道公共空间,散 播着民众对政治生活的感观,并影响着当今中国政治生态 (责任编辑:周建瑜)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