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既是辩证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改造自然的实践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自然界辩证法、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方法论,再加上技术辩证法,即独立出来的人工自然的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部分)和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技术认识和方法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这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
术发展及其引发的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概括、总结和展望。因此,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包括天然自然和社会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武器。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研究和考察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的规律和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这里的“自然”,既包括“天然自然”,也包括“人工自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和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是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因此,自然辩证法明显地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具有哲学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从哲学角度来考察科学技术的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
还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角度来考察,同时,即使是对自然辩证法中许多命题如“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的阐述,也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多角度来展开的,因此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概括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技术认识与实践中的应用,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交叉性质,它不仅研究自然界,而且研究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和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反思性的特点。
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1. 自然界辩证法,即辩证自然观;
2. 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即自然科学方法论;
3. 自然科学辩证法,即自然科学观;
4. 自然科学各部门的辩证法,即各门自然科学哲学;
5. 技术辩证法,即技术哲学或技术论。
自然辨证的研究范围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1. 科学技术与自然观;
2. 科学与科学方法论;
3. 技术与技术方法论;
4. 科学技术与社会。
本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包括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1. 自然观;
2. 科学、技术、工程、产业观;
3. 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方法论;
4. 科学、技术、工程、产业与社会
四、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一)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自然科学与哲学共同进展的产物
【2】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二) 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
【1】发展进程
【2】理论特色
第一,形成了系统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
第二,提出了“人工自然”理论
第三,突出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教育功能。
第四,提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思想。
五、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
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思考题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学科性质。
2.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什么关系?
3.自然辩证法对研究生学习和成长有什么意义?
第二章 自然界的辨证运动与自然观
本 章 要 点
“天然自然”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天然自然是科学认识的潜在对象和人化自然拓展的潜在领域。天然自然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在不同的演化态下有自然物的不同生成形式。
“人化自然”是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的那部分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进行认识自然的科学研究的领域,目前存在“人化自然”主要有:宇宙演化态“人化自然”、恒星演化态“人化自然”、地球演化态“人化自然”、生物演化态“人化自然”等。“人化自然”是发现规律性的天然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造自然”,是人类采取技术和工程手段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是人类利用自然之材发明制造的人工物。“人工自然”的范围,基本上是指现实地球的表层。人工自然的形成是与自然生产的方向是反方向推进的。这就决定了人类人工自然引入方式演进的基本历程必然是:生物人工自然引入——化学人工自然引入——物理人工自然引入等。每一个大阶段还可划分为两个小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人类主要是采集和利用天然存在的某类物质;在高级阶段,人类则可以人工生产和创造这类物质。在上述过程中,要满足由合规律性到合目的性的转变。
“社会自然”是技术发明(或工程建造)的人工物与社会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个别的、偶然的、不自觉的人工物,通过产业、产业实践转变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觉的人工物即社会的人工自然。“社会自然”具有普遍性、效益性结构性的特点。社会自然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化而拓展,其主要形态有农业社会自然、工业社会自然、生态社会自然等。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论,也是自然辩证法概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自然观在历史上主要体现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的自然观、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19世纪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实现了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第一节 自然界的辩证发展
一、天然自然探析
1. 天然自然内涵
天然自然可以定义为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力量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天然自然就是人类的认识和行为未曾影响到的自然,大到人类尚未认识到的宇宙现象,小到我们周围的未曾认识到的微观世界。天然自然的微观构成是自然物。自然物是自然界中的天然存在,作为
一种天然存在的自在之物,展现了自然的本质力量。
2.天然自然特点
1)潜在性
天然自然是科学认识的潜在对象和人化自然拓展的潜在领域。天然自然是无限的,它为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无限的问题,也为人化自然的拓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无主体性
天然自然生产是一种无主体生产,各种自然生产都必须由相互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参与,最后生成的物质结果是由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物质要素参与生成的。
3)循环性
天然自然生产具有循环性,在生产过程中,由分解生成的低级物质,又会不断参与到高级物质的正向生产之中,总体上形成了循环性生产。
4)“形而上”性
天然自然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上关于物质的研究等实质上是关于天然自然的研究。
(二) 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
1.宇宙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2.恒星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3.地球演化与“人化自然”的形成
4.生物演化“人化自然”的形成
三) 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
1、生物人工自然的形成
2、地球人工自然的形成
3、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
4、宇宙人工自然的形成
四)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
1.农业社会自然
2.工业社会自然
1)蒸汽动力的产业化。
2)核能的开发利用的产业化
3.信息社会自然
复习参考题:
一、如何理解自然界辩证运动,理解该运动对自然辩证法学料的确立有何重要意义。
二、什么是天然自然?什么是人化自然?天然自然如何从宏观上转化为人化自然?
三、什么是人工自然?天然自然如何转化为人工自然?
四、什么是社会自然?人工自然如何从宏观转化务社会自然?
第二节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素朴自然观与机械自然观
(一)素朴自然观
1.素朴自然观的产生
2.素朴自然观的内容
第一,关于万物的本原
第二,关于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
3、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第一,整体直观性。第二,简单性。第三,猜测性。第四,思辨性。第五,辩证性。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第一,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种客观存在不仅在于人的肉体直观,更在于严密的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证实。
第二,它认为整个世界的本原就是实证意义上的最小的物质微粒,整个世界就是这种物质微粒的组合体。
第三,它认为整个世界的基本图景是机器。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受机械运动原理的支配,都可以用机械运动原理解释。
第四,它认为整个世界遵循着严格的机械决定论原则,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关系,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
第五,它认为事物运动变化都是由物质原因和外部原因导致的。“只有当力作用于运动物体之上时,真正的运动才能发生或者有所改变。”
第六,它认为自然界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位置的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的差异,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万事万物只有空间上的序列而无时间上的历史。
第七,它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与物质及其运动无关的绝对孤立和静止的存在。“绝对
的空间,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
3.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是自然界的机械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它建立在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是人类自然观的巨大进步,对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局部解剖和定量实验等方法分析种种自然现象的细节和原因;用物质实体作为唯一实在和物体自身运动解释自然现象间的联系;用牛顿力学和机械运动作为运动的唯一形式解释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用机械决定论、因果决定论解释事物及其现象,具有局限性。
二、辩证自然观
(一)辩证自然观的确立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科学背景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 基本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历史上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认识成果,仍然坚持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物质性的正确立场。即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和基础。
物质是整个世界的产生和存在的本原,同时也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元素,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也不可能有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仅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仅非生命物体之间、生命体之间、人体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非生命、生命和人体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来说,也正是这种联系构成了它们产生存在的条件,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就是在与其他事物的各种各样的联系中产生、发展并最后走向灭亡的。没有联系就没有事物,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就存在于事物的具体联系之中。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一切皆变,任何自然事物都不是永恒的,都有它产生、发展、变化和转化的历史。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恩格斯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所提供的最新成果,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了从原始星云到星球、从无机物到生命的产生,考察了生物进化和人类的起源,并根据物质运动不灭原理,论证了宇宙的无限发展过程,阐明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 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相对立,把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优先性看作人类研究自然界的认识前提。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又克服了机械自然观中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 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该将两者统一起来,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这就突破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的自然观念。
• 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以往的自然观都是对纯粹的、天然的自然界的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还包括了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界的思想,超越了以往狭义的自然观念,而且强调了人的参与,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中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地方,这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 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与机械论自然观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约束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消失;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然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统一起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意义
•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
•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辩证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人们以系统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现代发展的一种形态。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的机制,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
1、系统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
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科学。其中,系统科学对于系统自然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2)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是自主演化着。3)自然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4)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
(三)辩证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
1、生态自然观的产生
(1)全球性生态问题及其根源
随着经济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人类的各种活动给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过去,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局部的生态系统被改变、被损害。现在,人类活动已开始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出现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生态问题。
全球性生态问题包括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
产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所发生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工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繁荣,而且也造成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危害。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之上。无限度的向自然索取,严重地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
第二,不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现代人们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表面上看是工业化的产物,但实质上却是与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分不开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使人们形成了错误的观念:人们把自己当作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和主宰者,人们单方面强调人的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能力,没有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其理论形态上是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
第三,非科学的传统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按照这种发展观,就可以把经济发展理解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这一指标既没有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没有反映环境质量这一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事实证明,这种发展观是有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的。
第四,不合理的国际政治关系。这主要体现在南北之间的经济差距和东西之间的政治对立。发达国家置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将垃圾、化学废料、公害型企业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给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破坏。
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样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原理。第二,生态演替原理。第三,循环和再生原理。第四,生态平衡原理。第五,最小因子原理。第六,资源有限性原理。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生态自然观是对机械自然观的超越,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反思全球性问题和现代生态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它与生态价值观有必然的联系。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大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1)确立了生态概念。(2)自然界是一个生态系统。3)人与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的整体。(4)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非平衡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
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思考题:
1.什么是自然观?为什么说它与自然界的发展水平有关?
2.古代朴素自然观上有些什么特点?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局限性?
4.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5. 简述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6. 简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1、“科学”观念形态的演变
2、近代科学的兴起及其特征
3、科学的本质
马克思曾经对近代科学的本质进行了综合的、动态的哲学分析。他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出了近代以来科学的本质。
(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社会和精神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层面体现出其社会价值。
通过对近代科学缘起及科学本质的了解,可以推演出科学的一般特征:
(1)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2)科学又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3)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首先,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次,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第三,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最后,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第二节 科学的体系与结构
2、科学理论的结构
(1)事实——科学理论首先应当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
(2)基本概念——这是从客观事实和科学实验中提炼、抽象出来的,是科学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础;
(3)原理和定律——这是通过逻辑的或非逻辑的方法提出来的有关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事物得以遵从的规律,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4)结论——这是在事实的基本上,从科学的基本概念出发,遵照科学的原理和定律,逻辑地导出的结果,并且可以与与实验事实相比较。
科学理论公理化应该遵循的原则——
(1)无矛盾性:这就是说,从公理系统的公理出发,所得出的结论不能相互矛盾。 无矛盾性决定了理论体系的真实性;
(2)完备性:这就是说,所选定的公理应当是足够完善的,系统中的任何定理均可由这几个公理推导出来。 完备性决定了理论系统的严谨性;
(3)独立性:这就是说,公理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公理都不能由其他公理推导出来。如果某一公理可以从其他公理推导出来,那么,这个公理就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它只是一般的定理。 独立性决定了公理系统的简单性。
如何辩证看待科学理论的公理化方法?
1、科学理论公理化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A、作为公理化前提的公理本身的可质疑性与独立性问题。
B、 作为公理化方法的无矛盾性与完备性问题。
C、科学理论系统中指称对象的客观存在问题。
2、辩证的认识——科学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无限的,科学有它的适用范围。在一定的范围内,科学理论具有客观真理性、普遍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第三节 科学发展的动力
1、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科学是一种由逻辑和数学表达的,能够得到证实的知识。 而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是基于
经验归纳法基础上的知识累积而实现的,科学进步的模式就是:
感觉经验→(通过归纳方法)提出假说→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对假说进行验证或检验)→科学理论提出
2、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科学理论本质上是猜测和假说,总会受到经验的检验和批判,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提出猜测、发现错误遭到否证和证伪、再提出新的猜测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3、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1)、科学理论发展的研究不能孤立地、离开其真实的社会历史环境进行,单纯从逻辑的角度看待科学发展是有缺陷的,要超出单纯逻辑的范围之外看待科学发展,将科学置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2)、累积式和否证式科学进步观存在不足,科学史上既有科学的革命和飞跃,又有科学的渐进和累积。
四阶段模式:
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包含‘反常’)——科学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常规科学时期。
4、社会学的科学发展模式
所谓社会学的发展模式,则是走出科学自身,从外在的社会视角考察科学的发展,这种对科学的考察也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即科学社会学。
外加: 结论
尽管关于科学发展的看法不一,甚至有的走向极端,但是可以从中看出科学的本质:它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理论不仅仅是真理,而且还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对科学的认识不能仅仅从科学内部从逻辑上展开,外在社会因素同样是科学认识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在大科学时代;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在不断向前推动的。
第四节 科学方法论
1、科学问题的提出
科学问题的来源
(1)科学事实和已有理论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2) 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产生问题;
(3)不同学科或不同学派的理论之间的矛盾产生科学问题;
(4)从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发现问题;或者说,经验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寻求对经验事实的统一解释而产生的科学问题;
(5)社会需求产生科学问题。
选择科学问题(科研选题)的原则:
科研选题的意义: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是科学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其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选择课题是决定科学研究工作成败、收效大小的关键。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学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
科研选题的原则:A、需要性原则或价值原则;B、创新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可行性原则。
2、科学事实的获取
科学事实的特征:
(1)科学事实不是科学理论,而是特殊的单称陈述:科学事实是对特定观察的纪录,所以它本身是用单称陈述表达的,不应包括演绎推理的成份。
(2)科学事实具有客观真实性与可靠性:科学事实应该经过直接观察或实验被检验为是可靠的,可重复可重现的;或者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严格逻辑推演证明其合理性,在事实的来源上保证其客观性。
(3)科学事实具有理论上的相关性:科学事实总是与一定的理论和语言相关联,因此科学事实也是一种认识形式,具有明显的理论和思维的特点。
科学事实的获取途径:观察和实验
a. 观察的地位和作用:科学观察是在自然发生的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感知研究对象,进而获得科学事实的研究方法。观察方法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科学观察有助于研究课题的形成。其次,探索性的观察有助于科学假说的建立。它可以为科学假说的提出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材料。第三,观察可以为检验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提供事实根据。
b. 实验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或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实验是检验在科学认识中获得的各种假说的真理性的标准,是证实科学知识的手段,也是获得新假说、新理论的直接来源。与观察方法相比,科学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去观察研究对象,因此,能获得更精确的科学事实,而且更具主动性。可以说,观察仅仅是搜集自然界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人们主动地从自然界中索取所期望的东西。因此,与观察方法相比,在科学事实的获取中实验方法更具优越性。
3、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事实的整理)
4、科学假说的形成
5、科学理论的创立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