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
德馨( ) 淤( )泥 洗濯...( ) 清涟( ) .隐逸( ) 亵( )玩 鲜( )...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斯( )是陋室 鸿..( )儒 无案牍之劳形( )(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 )清涟 不妖( )( ) 不蔓不..
( ) 亭亭净植( )( ) 亵玩.....( )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 1.水陆草木之
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 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
有? 之: 5.渔人甚异
之。 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 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2、 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1 / 7
3.《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
是 。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
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
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
是 ; 6.《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 。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
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
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
人: 、 、 。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
是 。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 / 7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六、阅读训练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名: (2)灵: (3)德
馨: (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
是: 。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
(1)
(2) (3)
4.请你试着对对联。
(1)上联:吉羊辞旧岁 (2)上联:银羊摇尾去 下
联: 下联:
(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妖: ②益: ③植: ④鲜: ⑤宜:
3 / 7
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 。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
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
答: 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班级: 姓名: 卷面满分:60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朝代)人。(3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6分)
棹 曳 湮 啮 溯 臆
3、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6分)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12分)
阅: 棹: 曳: 湮: 啮: 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6分)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4 / 7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3分)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4分)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6分)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
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4分) 道理: 句子:
参考答案
一、xīn tái rú dú
二、蕃 淤 濯 涟 逸 鲜 亵
三、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4、(莲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
四、1、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 2、之: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
5 / 7
五、1、《全唐文》 唐代 刘禹锡 2、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周元公集》 周敦颐 北宋 哲学 谥号
7、爱莲 草木之花 菊花 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一)1、(1)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2)灵异 (3)品德高尚 (4)博学的人
2、(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1)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5、(1)金猴迎新春 (2)金猴驾云来
(二)1、(1)多 (2)洗涤 (3)沾染(污秽) (4)美丽而不端庄 (5)更加 (6)立 (7)很少 (8)应当
2、(1)的 (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 (3)这件事 (4)到,动词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对于莲花的喜爱,跟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说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说明:映衬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物点。在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是时,浓圈墨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河中石兽》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
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经历 船桨,这里意为划、摇 拖着 埋没 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 只,仅仅 5、被 认为 成为 6、B 7、翻译
6 / 7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
8、(1)指讲学家所说的话(2)代石兽 9、C B 10、C 11、D 12、 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