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政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23-06-09 来源:步旅网


关于政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近年来,政务公开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阳光用权、提升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公开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仍存在于少数部门,主要表现为“五多五少”:

形式多实质少,结果多过程少,原则多细节少,公众被动接受多、主动申请获得少,“正面”信息多、“负面”信息少。本文以我县为例,就政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存在问题

(一)工作进展不平衡。一是“两头热,中间冷”。往往是各县级部门对政务公开工作的热情较高,主要领导对公开的形式、内容等多次进行安排部署,干部群众对政务和村务公开的呼声也较高,但少数基层站所、窗口服务单位、镇村对公开认识不足,持观望态度;二是“温差较大”。各单位、镇村之间受主要领导的思想认识、单位的经济条件以及负责公开具体工作的人员素质的影响,导致政务公开工作发展不均衡。在县人民政府网政务公开栏目链接到的37个乡镇和部门中,有的部门公开内容详实丰富,部门动态、机构设置、文件发布、行政许可、人事公开、财务公开等内容一应俱全,且有专人实时动态监管,有的部门却只有单位简介,其它栏目都成了盲区,且常年无人更新;三是“时冷时热”。同一个单位或村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平衡,少数部门在安排政务公开时搞“一阵风”,工作部署之初干劲十足,公开内容较全面,更新较及时,但时间一长就变样了,内容陈旧,无人更新,往往是单位领导重视时连开“夜车”,第二天栏新、内容新、形式更新,领导不过问,则无人问津,甚至有少数单位政务公开栏已沦为小广告张贴栏。

公开政策法规多,公开涉及资金管理、救助补助的少;公开部门职能、机构设置的多,公开部门履职信息少;公开工作事项多,公开具体措施和效果少。有的单位在面对反映权力运作的重点内容时设法回避,对干部关心的人事安排问题,搞“暗箱操作”,对群众普遍关注的重点项目建设、集体土地出租、集体资产流向等搞半公开、假公开或只公开总目不公开细目,甚至合并项目公开、转移项目公开,公开内容失真。有的单位为了显示政绩,只公开成绩,不公开问题。二是只公开结果,不公开过程,以事后公开代替事前、事中公开。

1 / 4

部分单位在面对城乡低保、危房补助、项目建设等重大决策时只公布结果,对于决策过程却只字未提,导致政府公信力一降再降。特别是在面对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时,少数部门主要领导的第一反应是低调处理,往往留下一段官方信息的真空期或模糊期,从而导致谣言四起,对事件本身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公开工作的程序不规范。政务公开工作要求按照“提议—审查—确定—公开—反馈—建档”的程序进行,有的单位公开内容未通过规定程序审查,仅由办事人员找出相关内容,主要领导一批,字一签,有的字还没来的及签就上墙公示了。有的单位认为公示上墙就万事大吉,没有建档,没有主动接受群众的质询,往往是只公开不反馈,只开花不结果。部分单位政务公开的时间和次数随意性较大,半年甚至一年才公开一次。往往是上级不检查不公开。

有的单位以“定期公开”为借口,对一些突发性、临时性的事务没有及时公开,造成年初工作年终公开。

二、原因分析

(一)个别干部的“官本位”意识严重。一方面,少数干部对政务公开的认识不到位,怕暴露问题、怕揭短、怕麻烦、怕引发矛盾,引起上访,从而不愿或不敢公开;另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臣民意识”、“服从意识”思想的影响,少数干部“只唯上不唯下”,把政务公开当作上级部门交给的任务,一切按要求行事就可以了,至于是否达到了公开的效果则无关紧要。

(二)群众对政务公开的参与度不够。一是部分群众缺乏常念“紧箍咒”的意识,对政务公开工作参与热情不饱满,监督意识不浓厚,监督的气氛不活跃。往往对公开泰然处之,漠然置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二是部分群众缺乏念好“紧箍咒”的能力,由于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的参差不齐,很多群众对财务收支状况、资产流向等公开内容一知半解,只知道公开了,具体公开效果如何往往说不清。

(三)知识结构受限。我县现在处于领导岗位的,特别是单位正职人员,都在30岁以上。

2 / 4

根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30岁以上的网民占总网民的63.9%,而党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仅占整体网民的0.5%,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出还有部分领导干部不会上网或者忙于应酬疲于上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务公开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

(一)抓好政务公开的关键环节。一是强化公开重点,根据各部门的权力运行流程图和廉政风险防控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务公开内容,实行“套餐+自选”的公开方式,把人权、事权、物权、财权等容易滋生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等消极腐败问题的事项和环节作为公开重点;二是创新公开形式,把传统公开方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既用好会议、文件、简报、公开栏等传统手段,又要积极探索运用网络、电视、电子显示屏等信息手段实行公开的方式,县级各部门可较多运用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电视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公开,乡镇和社区可以采用政务公开栏、远程教育等形式,村组可运用公示栏、村民大会、广播、党员活动室等形式;三是规范公开程序,各部门在政务公开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群众反映意见建议的收集整理、整改落实和反馈工作。

(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一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精简审批事项,该下放的下放,该调整的调整。减少审批环节,按照能减则减、能合则合的原则,简化审批手续。压缩审批时限,进一步创新审批机制,推行联合审批,建立帮办领办机制;二是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将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转让、产权交易、政府集中采购等全部纳入,做到“统一交易平台,统一发布信息,统一评标专家库,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交易规则,统一管理监督”;三是积极做好政务大厅建设,推行“一站式”服务,由窗口办事机构统一受理各类行政审批,办理结果统一窗口发送达申请人。统一部门业务办理、受理标准,明确办理各种业务所需提交的基础材料、办事依据和办理时限等,积极推出各种便民措施,如办理结果手机短信通知,办理过程、结果网上查询,行政审批事项网上预约登记等,提高政务公开水平;四是适度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加快推进覆盖县镇村三级的“电子政务”网络,对各部门的公务接待、公车管理等定期在全网公开。

(四)强化对政务公开的监督检查。一是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长效督查内容,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经常性检查与专项

3 / 4

检查相结合,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各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服务窗口政务公开工作的督查,严格责任倒查,对发现不公开、假公开、半公开的,取消单位和主要负责人年终考核的评优评先资格,对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连续两次发现者,在本年度党风政风行风评议中扣减相应分值;二是建立政务公开的社会监督体系,设置举报电话、举报箱、投诉举报信息平台,广泛接纳群众对政务公开的意见、建议和投诉;三是建立政务公开民主评议制度,邀请服务对象定期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在全县进行排名通报;四是邀请党风政风行风监督员,采取明察暗访、定期例会、电话征求意见等办法,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